為什麼有人說一百年之前,魚是取之不盡的?

三哥33678


還別說,100年前,世界的魚類資源還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在一個穩定成熟的生態系統裡,每個物種都承擔著一定的生態位,在較長時間內可以共同推動整個生態系統,對外表現出

維持平衡物質循環以及能量流動的功能特徵。對於海洋、河流、湖泊中的魚類來說,同樣如此。

早在400多年前,荷蘭法學家雨果·格勞秀斯就指出“海洋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對於廣袤深邃的海洋,人類從最一開始對於它的認知,就來源於食物的獲取,很多先人在面對巨大浩瀚的海洋以及其中的眾多可以食用的魚類資源時,難免會發出“魚是取之不盡的”感慨。

事實上到現在為止,人類對海洋的認知也是非常不全面的,而從中獲取食物以及從中得到的利潤,仍然是我們利用海洋資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隨著人口的增長、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海洋的需求能力大大提升,一方面是食物,從漁產品中獲取豐富的動物蛋白質,另一方面是從中獲取大量的化石能源,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但對海洋和河流、湖泊的保護來說,就顯然沒有及時跟進,對其輸入的不是保護,而是汙染物質,百年來,對於“水域”的保護,是隨著汙染的逐漸加重才慢慢提到議事日程上來的。

這裡列舉幾組數據。在人口方面,1920年世界人口只有19億,2018年達到76億,是100年前的4倍。在漁業產量方面,1920年世界總量不到800萬噸,1950年達到2000萬噸,1990年突破1億噸,目前已經達到1.3億噸每年,比100年前翻了16倍。與此同時,數量更多的漁船、更加先進的船隻、更加高效的捕魚工具、排放更多的汙染物,對全球漁業資源帶來了巨大壓力,現在很多地區的魚類資源,在人類的瘋狂捕撈下數量已經大幅下降,有的甚至瀕臨滅絕,“水域”的承載能力已經抵抗不住人類不斷增長的“慾望”了。

從目前的情況可以很容易地推斷出,100年前魚類“取之不盡”的原因。魚類所在生態系統的生態位沒有發生變化,只是受到了人類的干擾和影響。100年前人類對於魚類的需求,以及對魚類種群數量的改變,完全可以依靠自然生態系統和魚類自然進行調整和恢復,也就是說“你吃多少,魚長多少”,不會破壞魚類所在的生態系統。而現在情況完全發生了變化,由於吃和其它方面的利用所需,加上汙染物的排放,魚類種群數量的恢復已經趕不上人類捕撈的速度,有的魚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更是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長此以往,估計很多魚類就只能出現在記憶和圖片中,供我們想念和憑弔了。捕魚不要僅僅為了數量,而且更要可持續發展。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百年前的事沒查過,就說說近年來的,在我讀小學的時候,九幾年吧,六月份晚上我經常去田裡抓黃鱔,有時候一晚抓到好幾斤。

放星期經常和同村小孩組隊去小河裡抓魚,也抓到不少,這些也是童年快樂時光,不幫家裡幹農活經常被老媽教訓。

現在的水田,小河裡很難見到魚囉。


農村人黨哥



過度捕撈大大減少了海洋魚類的數量。事實上,一個世紀以來,大魚的數量已經減少了三分之二。這些發現來自一個國際研究小組,該小組仔細分析了全球200多個海洋生態系統模型,以評估1880年至2007年世界魚類生物量的演變。



科學家們強調了金槍魚、石斑魚、鯊魚和其他頂級掠食者數量的銳減,以及全球範圍的連鎖反應,影響了食物鏈和生態系統的平衡。 人類對許多物種的滅絕負有責任。地球和海洋都能受到人類的影響。



事實上,一項世界範圍的研究表明,在僅僅一百年的時間裡魚類下降了三分之二。這種下降正在加速。這種生物量損失的一半以上(54%)發生在過去的四十年裡,換句話說,是自20世紀70年代工業捕魚開始以來。


研究人員指責過度捕撈。金槍魚、石斑魚、鰩魚、鯊魚和旗魚是消費者的最愛,鼓勵漁民追捕這些大型魚類。他們首先尋找這些高價值的捕獲物,然後趨向於耗盡魚類資源。這些物種中的大量現在面臨滅絕的威脅。 這些頂級捕食者的消失會對整個食物鏈產生連鎖反應。它擾亂了獵物物種——小魚、水母等的種群平衡。

事實上,研究表明沙丁魚和鳳尾魚的數量在上個世紀翻了一番。該研究還表明,海洋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在二十世紀發生了全球範圍的變化,以前以大型魚類為主的海洋現在變成了以小型魚類為主的空間。 這個發現真的讓人擔心 ,小魚生命週期短,更容易受到環境波動的影響,以後我們還能捕到多少魚?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這個問題很有趣,魚類生長的環境無非就是海洋和陸地上的江河湖海,從目前來看,海洋上的個別物種有滅絕現象,沿海魚類生產量在逐年降低,總體來說江河湖海的魚類資源破壞性較大,有些物種已滅絕,淡水魚類資源問題引起了更多的關注。100多年前也就是1920年前後,對於我們國家來說,那個時候的魚是取之不盡嗎?世界上其它國家也是如此嗎?我們先看看現在美國五大湖的魚類資源氾濫到什麼程度。

當小船經過一些水域的時候,魚群受到驚嚇就跳出水面,場面十分壯觀,常常是開小船到河中走一趟,回來船艙中魚已經滿了。

▲用弓箭射魚,吸引了一些弓箭愛好者前往

從現在來看美國的魚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當然美國在100多年前沒有這麼多“鯉魚”,這是美國在上世紀70年代,為了清除河水中的浮游生物,從我們國家引進的“亞州鯉魚”,由於這裡環境適宜,並且沒有天敵,經過30多年的繁殖,才出現了氾濫。

還有一個原因,魚本來可以做為我們餐桌上很好的食品,可是美國人天生不愛吃淡水魚,不能把這些魚類納入到下一級食物鏈,進入生物循環,才導致了魚類資源過剩。

假如說美國人改變飲食習慣,淡水魚成為他們的消費食品,每人每天消費2兩魚肉,每年消費0.2*365*3億人=110億千克,如果不合理保護,對於美國來說還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恐怕也是很困難。

對於我們國家來說,淡水魚是我們餐桌上的美味食品,100多年前生態環境保護的比較好,加之人類的捕撈手段還達不到很高的魚產量,從人口數量來看,那個年代全國人口也就是4億人左右,是目前的1/3多,人口少,對資源破壞力較差,魚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這裡面掩蓋著一個問題,人們對魚類資源需求較高,消費量較大,但生產力不足,人類的捕撈工具簡陋,達不到我們的消費需求,才覺得魚類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了。 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就是在100多年前,人類的過度捕撈也會導致魚類資源的枯竭,這還不包括因自然環境的演變而導致河流乾涸對生物資源的傷害。

鯉魚一般二年性成熟,有些個體一年也可成熟。產卵季節隨地區而異,4-6月為盛產期。懷卵量因年齡和個體大小而異,15-80萬粒不等,體重1斤左右時,懷卵量為10-14萬粒,體重2斤左右時懷卵量約為17萬粒,2-3年雌魚的相對懷卵量平均為1234粒/克。卵子產出後,在15-20℃水溫下經4-6天即可孵化出苗。

從魚類繁殖速度來看,產卵量極高,可以達到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但魚類在產卵的盛產期,遇天敵較多,包括我們人類的捕撈,會對魚類的繁殖產生極大的傷害。所以說我們國家對一些河流、湖泊每年在產卵期實施禁捕非常有利於魚類的繁殖。

由於人類過度捕撈,沒有禁漁期,導致物種滅絕,這不僅是產卵期禁捕的事了,還要進行全年的禁捕,才會讓魚類得到休養生息,有利於生物資源得到長遠的發展。為此長江實行十年的禁漁期是非常有必要的,相信10年後長江魚類四大家族會有驚人的產量。

總結一下,100多年前魚類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的,這與人們的飲食習慣和生產力水平有很大關係,與一個國家的人口多少也有關,無論什麼年代,人類的捕撈是對魚類資源的過度傷害,人類才是魚的最大天敵,不僅是過去,還是未來,只有合理地保護好魚類資源,科學捕撈才會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地理縱橫


回顧一個世紀以前的1920年,工文明遠不及現在發達,江河中沒有遊走的挖沙船,人類捕魚大多是為了食用,超市裡沒有鯊魚肉,藥店裡更沒有深海魚油。媽媽對我說,小時候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魚,如果雨水連天,河水漫過堤岸,流到學校操場裡,那麼就連學校操場都會成為魚兒的歡樂海洋。說那是的魚是取之不盡的,我半點都不會疑惑。可惜如今校園邊的小河已然幹壑,水中即便有魚兒也因水汙染而不一定能夠食用。一百年的滄海桑田,還有什麼不能改變!



瑤瑤情感社


這個問題非常好,2019年12月31號國家宣佈長江白鱘滅絕。2020年起對長江實施最嚴的十年禁鋪。

百年之前,我們的社會正處在新舊思想與觀念、文化的對抗時期,生產力不足,科技水平極度低下,缺乏有效的工具、設備、技術,也不存在化肥,農藥這些對生態破壞嚴重的化學品,自然環境演化的非常適宜各種生物的生存,生物鏈完整,各種生物資源相互抗衡與依存,互相共生。

反觀世界,1920年之際,工業革命才剛剛開始,生產能力有限,不存在太多的遠洋捕撈,過度捕撈,石化產業處於前期發展階段,沒有對海洋造成嚴重汙染,各種生物資源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二十七畫先生


為什麼有人說一百年之前,魚是取之不盡的?

這個問題我們應該辯證的來看待,不過可以肯定的說,即便是沒人說“一百年前魚是取之不盡”的我們也應該知道這一情況。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實際上主要與當時的社會發展程度、所掌握的科學技術以及環境有無破壞等有關。

我們都知道,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唯一存在生命的天體,她是包括咱們人類在內上百萬種生物的家園,並且絕大部分生物主要生活在地球的表層。

本題中所提到的魚,就生活在地球上的的江河湖海之中,也就是地球外部的水圈(地球上水圈各部分所佔的比例分別是:海洋水佔96.53%、淡水佔2.53%、湖泊鹹水和地下鹹水佔0.94%)裡,是一種重要的資源。

以我國為例,一百年前也就20世紀初,這個時候的中國處在清末民初,由於晚清的沒落和民國初期的軍閥割據,年年征戰和列強的不斷干預,這一時期的社會十分混暖,民不聊生,國內陷入一片黑暗之中,無論是生活方式、思想觀念以及教育狀況等,都處在相當低的水平,而且大部分土地集中在地主和土豪劣紳手裡,普通百姓只能通過給地主種田種地維持生計,根本就沒有現在這樣分工明確的“漁業”,也不可能有所謂的“全魚宴”,頂多也就是農閒時抓幾條魚打打牙祭而已。

由於清末民初工業化水平和城鎮化水平等都非常的低,社會整體生產力低下,因此對自然的索取就非常有限。以捕魚為例,只能通過垂釣、刀叉、漁網等傳統的方式來獲取,效率非常的低,並且由於清末民初人口大約只有4萬萬多人,大約只有現在的約1/5左右,市場需求較小,因此漁業資源就顯得非常豐富。

同時,一百年前以傳統的工商業、農牧業為主,對環境的汙染也非常的小,不像現在隨著一些有毒有害物質的排放,使得陸地上的江河湖泊和大陸架近海水體遭到一定的破壞,使得魚類的棲息地和產卵地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魚類資源逐漸被萎縮。

再者,一百年前人類還沒有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能力,一些江河沒有被人工興建的工程阻斷,魚類能夠正常的洄游產卵保持正常的種群規模,然而現在由於一些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設直接阻斷了一些魚類遷移洄游。以三峽工程為例,三峽工程的興建直接改變了三峽庫區和大壩下游區域的生態環境,大壩直接阻斷了魚兒正常的洄游路徑,一些魚類從此“兩地分居”。

總之,魚類資源的豐富與否,主要是與人類社會的發展有關,只有良性循環才能確保魚類資源不會枯竭,而“竭澤而漁”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打算的行為勢必會造成漁業資源的枯竭。

舉例說明——長江魚的保護

長期以來受攔河築壩、水域汙染、過度捕撈、航道整治、挖砂採石等活動影響,我國“黃金水道”長江的水生生物的生存環境日趨惡化,生物多樣性指數持續下降,珍稀特有物種資源全面衰退,白鱀豚、白鱘、鰣、綜等物種已多年未見,中華鱘、長江江豚等極度瀕危。

生態環境的破壞不僅危機長江水生生物種群繁衍,而且也給漁業生產帶來重創。據統計,1954年我國長江流域的捕魚量約為43萬噸,到了80年代銳減至20萬噸左右,而近幾年基本在10萬噸左右。

為了保護長江魚,我國實施了“兩步走”全面實施長江禁捕,分別如下:

第一步:自2020年1月1日零時起,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332個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全面禁止生產性捕撈;

第二步:最遲自2021年1月1日零時起,在長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以外的天然水域,實行暫定為期10年的常年禁捕,期間禁止天然漁業資源的生產性捕撈。

除了實施禁捕外,還將從人工繁育、強化就地保護等方面著手,逐漸使珍稀瀕危物種的瀕危狀況得到明顯緩解。

以上內容,歡迎點評!


地理那些事


百年有魚🐟,連年有餘😜

“魚”和“餘”諧音,寓意富貴吉祥。

中華民俗,魚是吉祥富貴之魚。

百年前有人說,魚取之不盡,挑戰貓覺得這是對的,寓意也是富裕之意。

百年,千年,萬年…年年有魚(餘)🐟

喜歡魚的你,可以多多去了解下魚文化哦~

有好多成語和諺語都用魚來表達,魚是吉祥一寶!聽過“鯉魚躍龍門”,“魚米之鄉”,“魚信雁書”還有聽過“魚美人”的傳說故事吧!

我相信不管是百年前還是百年後,還會有人說百年之前,魚是取之不盡的[呲牙]

祝大家2020年,吉祥如意!如魚得水!年年有餘(魚)🐟🐟🐟



挑戰貓


一百年以前是1920年,這個日子好像是溥儀剛登基不久吧,具體日子記不清了,這裡面掩蓋著一個問題,人們對魚類資源需求較高,消費量較大,但生產力不足,人類的捕撈工具簡陋,達不到我們的消費需求,才覺得魚類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了


貫筆先生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自然界裡面的生物多與少之間的原因,有很多因素影響,當然現在和過去之間也存在著太多變化,而真正影響到生物數量的因素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跟天敵和環境有直接的關係,這麼說吧t亞洲的淡水魚野生的數量現在非常的稀少,基本上要靠人工養殖才能足夠人類食用,而亞洲淡水魚在美國卻氾濫成災,原因就是美國人不吃亞洲淡水魚,而美國的河流湖畔裡面沒有亞洲淡水魚的天敵,所以使得繁衍能力強的淡水魚氾濫成災。

還有一個例子就是在澳大利亞,澳大利亞野兔氾濫成災,美國的野豬也是氾濫成災,澳大利亞人不吃野兔,而野兔在澳洲大陸缺少天敵,所以在歐洲人帶著幾隻兔子到澳洲後一兩百年的時間已經發展到上百億隻兔子,這些還是在澳洲人大量捕殺後的數量,甚至不惜動用專門針對野兔的傳染病毒,還有出動轟炸機進行地毯轟炸後的結果,可想而知沒有使用這些方式的情況下野兔有多氾濫。

還有美國的野豬也是一樣氾濫成災,美國的一些農場每一年都有通過槍支專門獵殺野豬,而且還是帶鼓勵性質的去讓美國公民捕殺野豬,甚至一些地方出動軍用直升飛機去獵殺野豬,才使得野豬的數量稍微得到一點點控制,這樣的例子其實非常的明顯就是因為缺少了天敵的原因導致的物種氾濫。

為什麼基本上現在我們國內沒有什麼物種可以氾濫呢,甚至在國外氾濫成災的物種到了我們這裡都成為保護動物,首先原因就是我們太能吃,特別是這幾十年來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吃的方面已經獲得滿足,所以在食物加工上面技術獲得了提高,加工技術使得味道變好,加上我們的人口暴漲,原有足以維持平衡的生物鏈被破壞,每一天消耗的食物太多,野生的根本就不夠吃。

像河裡面的魚,在幾十年前是非常多的,隨便一條小溪流裡面都可以抓到很多魚,但是現在不要說小溪抓魚了,農村現在連小溪都沒有了,大多數都乾涸斷流,更不用說魚了,而且河流裡面的魚也很少,基本上已經變成了需要立法來進行保護的地步,為什麼短短几十年的時間,農村的河流裡面魚蝦幾乎絕跡。

這個主要是跟我們人有關,第一是我們人太能吃導致魚蝦被大量捕撈,第二是我們的環境變化太大,保護環境的意識不夠,河流汙染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垃圾亂倒以及工業排放這些造成水質汙染,魚蝦基本上沒辦法存活下來,第三就是現在的捕撈方式太過多樣化,有非常多的捕殺技術都是趕盡殺絕的,比如說電魚用藥毒魚,還有絕戶網,這些大量的使用和過度的捕撈導致了魚蝦絕跡。

說白了就是過度的一些行為的結果,這個跟自然因素變化沒有一毛錢關係,完全是人為因素造成的結果,在三四十年以前,人口沒有那麼多,各種汙染也沒有這樣嚴重,捕撈也沒有這樣過度,所以魚蝦非常的豐富,在農村基本上想吃魚蝦輕輕鬆鬆就可以到河裡面捕撈到,更不用說一百年前完全沒有汙染的年代了,而且一百年前的人口只有現在的幾分之一,對自然的平衡沒有起到破壞作用,屬於平衡階段,魚蝦生生不息的循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