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六國衰落及滅亡原因是什麼?

珂夢歷史人文


實力不夠被完虐。 這裡也有特定的幾個略微不同 1.魏國,早年雄起,中期窮兵黷武,被四面針對,梁惠王的時候衰落。 2.韓國,早年滅鄭之後,擴張到河南,隨後就開始面對雄起的魏國的壓力。再加上處於四戰之地,幾乎沒地方發展 3.趙國和楚國,說到底都是正經地被國力碾壓了。 4.燕國國力羸弱,唯一的戰績是滅齊。但滅齊之後沒能徹底征服齊地,反而被逆推,最後打回原形。被滅屬於正常 5.齊國,自從被五國伐齊之後國力大衰,之後就對中原諸侯不信任。再加上秦國遠交近攻,齊國也沒有直面秦國的壓力,所以乾脆樂得清閒。最後面對秦國也是國力碾壓了。 其實歸根結底還是秦國商鞅變法之後,吞併巴蜀,北取義渠,東面不斷攻略諸侯,國力鼎盛。就算東方六國一時可以阻擋秦國的攻勢,也不過是暫時的苟延殘喘而已。


喵了個咪93576


他們都沒有把秦國當過超脫於他們的宿敵。

作為現代人我們可以說一些事後諸葛亮的話,不管是誰,放在那個年代你也是會受限於時代的侷限性。

夏商周三個朝代的分封制讓人習以為常。楚燕長則800年,韓趙魏短則200年的統治更是深入人心!

誰能想到始皇帝嬴政的目光是天下一統?六國可能都在想,我打不過你,我躲!魏國遷都,楚國遷都。反正你到時候把我們全打遍了,我也割了地。但我還是一方諸侯。

直到第五次合縱伐秦,我才感覺到他們真的慌了!



第一次合縱攻秦

公元前318年,公孫衍發動韓、趙、魏、楚、燕五國伐秦。

各國都有小心思,其中楚、燕受秦國的威脅不大,就是來湊個臉。主要是韓、趙、魏三國在打,要知道就算是韓、趙、魏的老東家晉國跟秦國打也就是五五開,而且韓、趙、魏在軍事聯合上甚至還有著步調不一的弊端。

所以第一次失敗了!

第二次合縱攻秦

由於第一次合縱伐秦,秦國收到了義渠的騷擾,這讓秦國很是不爽,於是秦國為了安定後方,向南滅掉了古蜀、巴、苴等國,向北豪奪義渠二十五城。

秦國還多次攻打楚、韓、趙、魏,並奪取了大量城池。

公元前298年,齊、韓、魏三國看不下去了,合縱群毆秦國,歷時三年終於打進了函谷關。

秦國求和,被迫歸還韓、魏的土地。

第二次合縱勝利!但秦國的版圖卻增大了


第三次合縱攻秦

秦國吃了這麼大一個虧,肯定要找補回來,於是主動與齊、楚交好。公元前295年秦國發動伊闕之戰殲滅韓魏二十四萬聯軍。韓魏由此一蹶不振。

秦昭王有點志得意滿了,自封為西帝,遙尊齊國齊湣王為東帝。

中原各國怕兩國合謀,陷入被動夾擊的局面,於是魏國和趙國合謀,聯絡了韓國、燕國共同反秦。大間諜蘇秦登場,他勸齊王放棄帝號,跟著四國攻秦然後伺機滅掉宋國。

公元前287年,五國伐秦,但聯軍到了滎陽以後,因為各有打算,誰也不敢先動手,秦昭王也識相,主動取消帝號,並將之前侵佔趙、魏兩國的城池歸還了。

聯軍未戰,即宣告瓦解!

齊國順帶把宋國滅了,這就捅了馬蜂窩了,剩下的四國聯軍,把矛頭對準了齊國。並且在垂沙之戰中受挫的楚國也加入了聯軍,痛打落水狗,最後導致齊國被滅,僅剩莒和即墨兩城。

第四次合縱攻秦

秦國這個氣啊,好不容易佔點便宜,都吐出來了。秦國一怒,伏屍百萬!

公元前279年,鄢郢之戰水淹楚國軍民10萬餘,楚國被迫遷都於陳。

公元前273年,華陽之戰殲滅韓魏聯軍15萬,並蠶食了魏國大量土地。

公元前269年,闕與之戰被戰國擊敗。

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坑殺戰國40萬將士,自此趙國也一蹶不振了。

於是公元前247年,韓、趙、魏、楚、燕五國合縱,魏無忌在河外之戰中重創秦軍。


第五次合縱攻秦

第四次合縱攻秦雖然勝利,但對秦國來說不痛不癢,韓、趙、魏三國迎來了秦國的瘋狂報復,面對這種情況,韓、趙、魏、楚、燕又開始了合縱。

這次五國軍隊很是爭氣,不僅攻入函谷關,甚至還緊逼咸陽,但秦軍也很爭氣,蕞之戰一次將五國軍隊打回老家,秦國也沒有給六國喘息的機會,六國隨後也依次被滅。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六國的滅亡淺說:歸咎於合縱時的各懷鬼胎

秦國壯大時期遇到的有效的抵抗就是三晉之地韓趙魏。楚國反覆無常。齊國在田單復國後,就不跟其餘的五國玩了。燕國存在感低。在趙國長平之戰失利後,居然還想著去佔趙國的便宜。這一點六國都一樣,都不是什麼好鳥!都想著互相傾軋。

六國的滅亡深談:機會都是平等的

秦國最初也是一個小國,然後才慢慢發展,到最後傲視全雄。戰國七雄幾乎個個都有機會成為像秦國一樣的存在。

對抗秦國,個個都不追求自身的強大,都想著一群人打一個人,打鐵還得自身硬。自己強了才有話語權!


璨若朗星


戰國時期六國的衰落及走向滅亡是不可避免的,即便是沒有秦國掃平六國,也會有其他國家統一天下,七雄註定無法長期並存於世。

秦國崛起的原因固然有其地理上的、制度上的、人才上的優勢——秦國傲踞關中,進可取天下,退也足以閉關自存,所以有地理優勢;

戰國初期七雄形勢

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以耕戰立國,以軍功晉爵,已經將秦國打造成為一架,具有濃厚軍國主義色彩的戰爭機器,挾其虎狼之師的威力,兼具足兵、足食的優勢,足以掃蕩天下,所以說秦國有制度優勢;

秦國本土人才不足,故大力延攬天下之才為己用,逐漸具備了碾壓六國的人才優勢!三大優勢兼具,舍秦國還有何人可以完成鯨吞天下之偉業?

而當秦國崛起之勢已成之後,六國面始終面臨著秦軍的侵凌與討伐。其國力與軍力長期處於疲於應對的不利狀態之中,哪有可供其安心發展實力的條件?並且在七雄之中,只有秦國經過了脫胎換骨式的變法改革,具備了兼併天下的實力。

戰國中期七雄形勢

而其餘六國即使有過改革,但因為攻革的不徹底也不完善,更沒有制訂出長期的發展戰略,因此他們的國勢自然只能一步步地走向衰頹了。

更為嚴重的是六國之間還不團結,彼此之間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因此儘管合六國之地是秦國的數倍,合六國之兵力,也擁有力壓秦國的優勢,然而合縱抗秦之策,卻因六國的互不信任而屢遭破壞!至使“合縱抗秦”這條,可保六國安全的唯一良策,終究還是歸於破產!

而且在此之後,秦國強化了針對六國的分化瓦解,不僅威逼利誘六國爭相割地媚秦,而且還大肆高價收買六國的權臣為己用,在秦國雙管齊下的凌厲攻勢下,六國已經毫無還手之力了!

秦滅六國次序

在戰國後期,唯一能夠在中原地區對秦國構成威脅的只有趙國,但趙國卻在長平之戰中被秦國打得元氣大傷,自此之後便只有招架之功了!

至於南方的楚國,早已不是春秋時代的"荊蠻″了,文明瞭的楚國在文化上有了長足發展進步,但在軍力上卻反而退步了,因此在面對野性十足的虎狼之秦時,楚國也幾乎毫無勝算!

那個曾因"五國伐齊"而被傷透心的齊國,因受秦國遠交近攻的迷惑,兼以對其他五國的耿耿於懷,所以在秦滅五國之時採取了坐觀成敗,只求自保的態度,結果儘管齊國國富兵強,但卻在秦軍的襲擊之下,因措手不及而亡國。

秦軍攻伐天下

至於其他諸如韓、魏、燕三國,因其實力早已衰落,軍力也相當有限,所以在抵抗秦軍的討伐時,只能在左支右絀之後苟延殘喘而已。

所以他們在遲滯秦國統一天下的進程中,所能夠起到的作用是很有限的!更何況因天下混亂已久,人心已經厭戰思定,統一已經是大勢所趨!

綜上六國走向衰亡的原因,不僅在於對手的實力太強,還因為六國因無法完全革除舊政弊端,而始終無法重新崛起。更有六國無法將“合縱抗秦”堅持到底,從而給了秦國對其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機會。

還有天下歸於一統的大勢已成,而這就更不是分崩離析的六國所能阻撓的了!因此統一之勢是歷史潮流。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順之者生,逆之者必被碾為齏粉!

始皇帝一統天下


北疆同心


主要是商鞅變法使秦國的國力逐漸的變的強大,為秦國以後統一中華奠定基礎。具體實例:戰國時代商業經濟有了初步的發展,由於各諸侯國獨立為政,商業領域中最關健的是商品流通手段——度量衡和貨幣標準不一,兌換混亂,制約了商業的發展。商鞅變法後,統一了度量衡,使秦國的經濟有了長足發展,增強了國力。

商鞅雖然被秦國反對改革的保守勢力陷害,被車裂而死。但他實行的改革的法令應然保留下來,使秦國的國力日益強大。


隱者康司馬


《六國論》瞭解一下,大概是蘇洵最廣為人知的文章了。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慾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於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併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嚥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三國逐夢


本人覺得六國衰落和滅亡的主要原因以下幾點:

1、社會進步選擇的必然:眾所周知,當時社會經過春秋時期的生產和戰爭,已經將社會的矛盾逐漸顯露出來了,說白了就是搶人搶錢的矛盾引發的社會變革。春秋時期七國正是先人一步變革才強大起來的,特別是在周天子的實力下降後,各個國家都想執牛耳,所以六國的滅亡終究是要講到當代文學家講的'分久必合',其實就是社會進步選擇的必然,生產力的提高引發的社會矛盾必須要解決,而戰爭是最好的解決方式,一家獨大總可以成為救世主的樣子,可以按照自身的國家貴族體系繼續生存。所以本國貴族想繼續做貴族,平民想翻身只能通過戰爭,滅亡其餘六國是最好的方式,當然其餘六國任何一家都是這樣想的。

2、秦國的崛起:看到秦國的崛起,感覺秦國的祖宗真的是冒青煙了,七代國君,不能講個個賢能,但至少每一個都是守成之君之上的。更加神奇的是它的國君好幾個都是好偶然才當上國君的。雖然當上國君很偶然,但是他們每一個基本都執行秦初時制定的商鞅變法。商鞅變法使秦國走向了富強,可以講是先讓其國民眾比其餘國家更加有錢了,更加有動力去爭取屬於自己的榮耀。所以講是秦國滅了六國,還不如講是商鞅變法使秦國民眾率先得到了啟智,貴族得到了更多的利益,主動附和要求國君一起滅了六國。

3、六國的自取滅亡。六國沒有強勁睿智的國君?否也。可以講秦國每一代對應最出色的國君絕對不能講全是秦國的,魏有武侯,趙有武靈王,齊有恆公等等。但是六國輸就是輸在其國君沒有像秦國一樣連續可以達到守成之君的水平,基本其餘六國都是有那麼幾個自我找死的國君。此消披長,六國不衰落同滅亡才怪。另外,最可笑的是,當秦國放下了禮儀,放出虎狼之師時,各個國家都想著是如何自保,更本無法一心去同秦國戰爭。所以六國滅亡也對應了那句‘滅六國者,六國也’。


飛天葫蘆2


戰國時期大國有秦齊楚趙魏韓燕七國,其中秦靠衛鞅(商鞅)變法逐漸強盛。

而山東六國因為種種原因衰敗下去,下面我來分享下我的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一、魏:作為戰國最先變法成為前期第一大國,曾經打的秦國差點亡國,趙國、韓國也被打的半殘靠著齊國的救援才得以保住國家。但是魏國的變法並不徹底或者說他魏國變法並沒有適應魏國的國情。再者魏國地理位置的限制和國君昏庸,外交不明得罪了其餘戰國時期六國強國最後被齊國聯合韓趙給打趴下了。後來秦國崛起魏國失去河西地區徹底退出統一中國的舞臺成為陪襯,等待亡國……綜上魏國衰敗原因是變法的不徹底、錯誤的外交、欠佳的地理位置、昏庸的國君。

二、韓:韓國之所以可以成為戰國七雄是因為其滅了春秋時期的強國鄭國並且有趙國、魏國互為犄角互相報團,但是當其變法時遭到當時的強國魏國的忌憚發兵攻打導致其變法失敗,而且國內守舊勢力阻撓韓國就此沉淪。韓談不上衰敗因為韓就沒有崛起過。

三、趙:趙國因為地處北方需要面對北方胡族襲擊在趙武靈王的主導下開始胡服騎射但是這只是軍事改革並沒有對國家進行大刀闊斧的真正改革所以趙僅僅是軍事上變強,雖然趙成為戰國後期唯一能喝秦一較高下的國家但是因為其變法的片面使得其在與秦國爭奪上黨區域的戰爭中最先因經濟垮臺被迫出擊導致長平之戰大敗40餘萬趙軍被白起坑殺自此趙一蹶不振。趙國衰敗原因是變革的單一性(僅涉及軍事)國家決策者也錯誤判斷形勢,最主要原因是長平之戰40萬趙國士卒被坑殺導致趙國青壯年嚴重不足拖累國家各方面發展從而衰敗。

四、楚:楚國經過春秋時期的滅國戰爭成功成為南方面積最大國力最強的國家,但是楚國也是因此出現隱患,因為滅國多導致國內貴族勢力較大,嚴重製約楚國發展再者吳起在楚國進行變法可是失敗,楚國回到貴族勢力各自為政的狀況,在與秦國的外交博弈和戰爭較量中又屢次失敗丟失大片領土甚至連舊都郢都都丟失。楚國衰敗原因是其國內貴族勢力強大且各自為政,楚君無法有效的綜合國家的力量。

五、齊:齊國經過田氏代齊,成為新的東方強國。在打敗魏國後一度成為山東六國的大哥,但是齊國因地理位置佳,並有海鹽之利等經濟也比較好,國家受到外部壓力較小,國君和貴族憂患意識差對外政策失敗致使燕國領銜各國差點滅亡齊國。所以齊國成敗都是因為其極佳的地理位置和經濟形勢使得國內失去對國際形勢的準確判斷沒有憂患意識。

六、燕:燕國是最為守舊的國家,一直堅持周禮。因此被齊國滅亡後因齊軍的暴行激起燕民的反抗和六國的干涉得以復國,但是燕國沒有因此進行深度的改革僅僅利用樂毅進行一些表面的改革然後聯合五國報復齊國的滅國之仇。燕國衰敗就是因其守舊。

綜合六國來看其能位列七雄是因為其進行了一些變革,其衰敗也是因為變法的失敗和不徹底。


晨心花語


說實話,對於這個問題,我個人覺得很簡單,六國滅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他們國君的心。秦王為何能一統天下,因為他的心,看到的不僅僅是自己的秦國,而是整個華夏民族。而六國,只關心自己。如果沒有秦王大一統的心胸,如今的華夏大地,極有可能像非洲一樣,一個省甚至一個市就是一個國家。


隱忍55


這是一個很大的題目,不是幾句話能說清楚的,筆者試圖精煉地回答一下

戰國時期六國衰落及滅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戰國七雄,最初立國時,秦國最弱,魏國、楚國、齊國都是大國,但秦國能夠屌絲逆襲最後成為霸主一統天下,是有其內在因素的。六國衰落的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六國變法不徹底,魏國變法實行法治,但不是徹底的法治,李悝變法和吳起變法將魏國經濟,軍事推向鼎盛,成為戰國初期第一霸主,但由於依法治國不徹底,受到國君思想影響很大,魏文侯之後,李悝變法就推行不下去了。

申不害的術治變法將韓國推向了討好君主的陰謀權術之路,並不是真正的變法,齊國實行的吏治變法,其實就是實行勢治,這種變法與孟子主張的王道區別不大,但不適合於諸侯爭霸的戰爭時期;燕國的樂毅變法只是邊邊角角的修復,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重軍事但沒有強大的經濟支撐,必然不會長久。只有秦國商鞅變法最徹底,商鞅變法中很多內容,直到今天還有借鑑意義。

第二,六國的地緣政治沒有秦國好,從地理位置來看,魏國、韓國、趙國拓展空間很小,只有兼併土地,爭奪人口才能增強實力,這三個國家處於四戰之地,每次大戰都少不了他們三個國家,耽擱生產和發展,戰爭耗費國力。

齊國和楚國地緣政治也沒有秦國有優勢,秦國是唯一處於第二階梯的大國,居高臨下,四周還有高山峻嶺,大河關塞與其他諸國隔離開來,進可攻打,退可守,進行發展,所以在地理位置上其他六國就輸了一分。

第三,六國也出明君,但是不連貫,秦國之所以能夠統一天下,與出六世明君世分不開的, 這六世明君將商鞅變法一直貫徹下去,這是秦國能夠強大的關鍵;反觀其他國家,偶爾出現明君進行改革,但換了君主後政策就變了,無法像秦國那些歷時幾百年的發展。例如,魏國魏文侯之後,國力一直走下坡路,趙武靈王也是芸花一現,燕國墨守成規還出現禪讓這個笑話,齊國國君更是良莠不齊,楚國就更不用說了,實行分治制度,國君本身權力就很小。

筆者認為,六國破滅與秦國逐步強大,這與君主戰略、策略、計謀有著很大的關聯性,本身弱小的秦國,通過合縱連橫等手段牽制周邊大國,進而分解其聯盟,借力打力的事情太多了;秦國君主對人才上有獨到的眼光,商鞅,張儀,司馬錯,白起,李斯,都是秦國破格提拔,最後成為棟樑之才的。

總之,魏國人才流失嚴重,楚國固守傳統的分治度,燕國墨守成規實行王道,齊國在合縱連橫中的不作為,韓國對術治的偏執,趙國對軍事的側重,都是其衰落滅亡的原因和特點,但這些都與君主有關。


資深人士說文史


首先戰國七雄是在周朝後期中央政權衰落後,各個諸侯國經過曠日持久的戰爭最終形成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等七個強大政權國家。在前期為春秋時期趙國,魏國,齊國取得霸主地位,但按照生產力方式來講,都處於落後的奴隸制社會,但奴隸社會生產力落後,人才也得不到重用,隨著社會發展,此時進入戰國時期的落後的秦國經過商鞅變法成功後由奴隸制社會過度到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社會,而其他六國還是處於奴隸制社會中。從生產力和社會進步來講,秦國已經大踏步走在其他六國之前了。這是社會發展必然的結果。所以由先進封建社會制度的秦國就逐步統一了其他奴隸制社會的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