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令专家学者感到尴尬的文物?

leona518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辽阔的版图,所以各地出土的文物往往千奇百怪。在一些帝王墓或者达官显贵的墓葬中,就往往会出土一些令考古专家尴尬的文物。



不过今年要介绍的文物来自于三星堆遗迹,那就是有名的青铜太阳轮。

在此之前,我们简要地介绍一下三星堆遗址。三星堆是古蜀人留下的文明遗迹,时间与中原的商朝大约处于同一时期或者更早一点。

这里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先后出土了2米多高的青铜大立人、接近4米的青铜神树以及1米多高的青铜面具等等怪异的文物。


不过最让人觉得尴尬的还是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太阳轮,其形状与现代汽车的方向盘非常类似。

三星堆的二号祭祀坑前后共出土了六件青铜轮,大小不一,其中最大的一件直径为85厘米,神似古代版的汽车“方向盘”,甚至有人开玩笑称其是“古代汽车”的零部件。

有人说,这些青铜轮是古蜀人作战时用的盾牌。不过,青铜轮几乎将持有者的要害部位全部显露,用作盾牌的可能性不大,因此这种说法明显可以排除。

也有人说,这是古蜀人制作的天文测量仪,但没有得到证实。考古学家认为,这些青铜轮很可能是古蜀人的祭祀用品,代表着当地人对太阳的原始崇拜。

我们知道,古代巴蜀地区是传统的农耕文明区域,对自然环境有着很强烈的依赖性。古蜀人十分崇拜太阳,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和丰衣足食,就仿照太阳的形状制作除了青铜轮。当然了,这也是一种猜想,没有得到证实。

不过,为什么古蜀人要别出心裁般地将青铜轮设计为“五轴”式就没有人知道了。而对于青铜轮的用处,至今也没有一个确切地说法。



历史的荒野


专注历史的中国小贱,与你分享。


看到这个问题,我第一反正就想到2012年,西安电视台乌龙的“肉灵芝事件”。

要写的这个内容确实有点文不对题,因为它不是文物,但这个大乌龙让人蛮尴尬的,实在是忍不住想写写。



肉灵芝常有,单纯的女记者不常有

2012年6月,《西安零距离》报道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发现了太岁,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肉灵芝”。于是,女记者上门进行采访。

说真的,我之前第一次看采访视频,当镜头拉进的时候,脑子里灵光一闪,这玩意好像在哪见过?

在脑海里细细搜索记忆的痕迹,恍然大悟,青春的羞耻感瞬间爬满心头,烧得脸上红得似晚霞。



“我们打井,打到八十米的时候,发现了这个东西,它长得有鼻子有眼,肉乎乎的”

此刻,镜头拉进。女记者接过话头介绍道:“我们看到这个东西长得很像菌类,两边都有一个蘑菇头的形状,上面有一个像嘴巴的东西,下方有个小孔,是直接通透的”

随后,又用尺子量了一下,居然有19公分,这尺寸,让我羡慕。。。。


村民上网查询,觉得这玩意有点像太岁,然后女记者开始科普太岁的历史渊源。最后决定第二日同村民们一起,找植物学专家进行鉴定。不知道专家如果看到这玩意,会咋解释?

女记者还在网上发布截图,向网友们询问“这是啥?”

这个女记者,莫名戳中了我的萌点。这么清纯的女孩子很少了,娶回家肯定是一种幸福。

不过,现在回想一下,我就觉得纳闷了,女记者不谙世事,不知道这玩意,那么随行的摄影师、后期的编导们,都不知道么???


贱议你读史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文物瑰宝是数不胜数,说到让专家感到尴尬的文物也是难以计数的,下面有书君就给大家说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吧。

01

肛塞当成磨牙棒

记得有一期鉴宝类综艺,一男子带着“家宝”上节目来鉴定,当搞清楚他的“传家宝”是什么东西后,现场尴尬的不要不要的。那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据这个男子说,是家里祖传的筷子,因为太短就用来剔牙。

后来又嫌它太粗,就用来磨牙,觉得用处挺多的,就是离不开口。而这个东西,男子既不知道是什么年代的,也不知道是什么材质的,值不值钱就更不知道了,只说既然是祖上传下来的东西肯定是好东西呀。

当鉴定专家看到男子用来磨牙的棒棒时,忍不住笑了,说这是九窍塞。把死人的眼鼻口等九窍封住,是古代祈求长生不老的一种方式。而男子带来的这只窍塞,正是九窍其中之一的肛塞。

观众和专家当时可能脑补过很多次了吧,想想男子平时用这个来磨牙,味道肯定也是“棒棒的”哈。

02

穿越的“玻璃杯”

大家都知道,我们现代意义上的玻璃杯是从清代才有的。但是在杭州出土的战国水晶杯却把专家们惊到了。这个杯子,一眼看上去,就是玻璃杯,而且还是现在市场上随处可见的普通玻璃杯。据有关资料介绍,当时出土时,面对着墓葬中这么一个杯子,考古专家们非常迟疑,差点就以为这个墓葬曾经被盗墓贼们光顾过,是盗墓贼盗墓时,不小心遗落下来的。

但是好在他们没有被这个杯子的表象给欺骗,非常有职业素养地保存好了这个杯子,然后通过各种技术检验以及大佬级人物的鉴定,确定了这个杯子并不是现代的工艺品,而是实打实的战国文物,距今2400多年。

它是由一大块珍贵的水晶雕琢而成,在那个时期是少见的珍宝,但是对于现如今来说,战国水晶杯的长相就是一只貌似穿越的“玻璃杯”呀。

03

裸人方奁

这件造型和题材内容非常奇特的奁出土于山东莒县,因其造型实在不忍直视,出土时,专家都不好意思看了,着实尴尬了一番。此方“奁”啊,是一个容器,高11.6厘米,长12厘米,宽7.5厘米。

直壁稍内收,器身饰垂鳞纹,长方形平面,上有两扇可对开的小盖,盖钮分铸成男、女祼体的两个小人,面对面呈跪姿,并着意铸出两裸人的生殖器。哦哟,难怪专家要尴尬,看来我们可爱的古人其实也没有像有的文学小说描述的那么封建和保守哈。

据后人分析,这件青铜祼人方奁,是古人生殖崇拜的一个写照。而且该器的造型奇特,国内迄今发现仅此一件,具有极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而这件青铜裸人方奁,据说可能是当时一贵族家的女子出嫁时压箱底的器物。其目的一是性教育,启发少女少男性生活;二是作为装东西的容器,可装少妇用的首饰及化妆品。

其实,这件青铜方奁如果是放在现代,可能也少有人会把它摆在显眼的位置日常使用哈,毕竟中国人虽经过了这么几千年的文明进步,但骨子里还是比较内敛的,专家咋一看尴尬也属自然。

总的来说,不管这些文物形态怎样,是正常,独特,或是怪异,它都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瑰宝,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记忆与文化,记录了细节与瞬间,作为华夏子孙,不论是专家还是老百姓,我们都应该爱它们,保护它们,通过它们去了解和传承我们的灿烂文明。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央视曾有一期节目讲的是《龙塘下的王陵》,里面有一件陪葬品,让接受采访的专家都“脸红”了。

2009年,江苏盱眙县一伙盗墓贼对大云山的一座汉墓进行盗挖。由于在盗挖过程中,使用了炸药,导致氧气不足。第一批下去的两人当场昏迷,后来下去救人的两人也昏迷休克了。在送前两个昏迷的人去就医的半路上,同伙发现这两人已经死亡。于是,就连同汽车一起遗弃在一个废旧工厂。而进去救人的那两个人,在休克以后,也被同伙就地掩埋了。

之后,丢弃在工厂的尸体和车辆先被警察发现。专家根据尸体上沾染的泥土是“夯土”分析,肯定跟盗墓有关。之后,根据车辆信息,果然将这个盗墓团伙抓住。而考古专家到达这伙盗墓贼的作案现场一看,马上发现,在大云山龙塘下肯定有一座大型墓葬陵园!经过测量,这个陵园总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有35个足球场那么大!

这群盗墓贼“立功了”!这个墓葬虽然在古代就被盗过,(龙塘这个水坑,就是盗洞形成的盗洞,积水而成)。但是,考古工作者依然从这个墓葬遗址内,发现了很多珍贵的文物。其中有一件文物,让考古专家“脸红”了(就是上图那个)。

专家解释:这个东西一般没有固定形状,但是,一般的研究认为它是一种“实用”的东西。(确实很实用。。。)

专家最后总结说:这个东西发现在男性墓葬里,应该是他使用的东西。“我们只要把它说到这个地步,大家就都应该很清楚了。”

专家对这个物件的解释,可以用“三缄其口”来形容。专家也不容易,也怕影响节目正常播出。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尴尬的文物无非跟sex有关。

比如:汉代画像砖《桑林野合图》、汉中山靖王的「仿生铜器」,这尺度太大了,详谈的话怕过不了审,再者网上也说烂了,人云亦云也就没啥意思。

说一个知道的人比较少的尴尬文物:

马王堆帛书「房中术」,尴尬到中国的专家学者羞于发布,被日本抢先发布。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三种帛书《合阴阳方》、《天下至道谈》、《十问》,目前中国所见最早的房中术出土文献。

汉代流行黄老之术,其实在汉代这些东西是非常流行的,不想今天一样动不动「三俗」

朱越利. (2003). 马王堆帛书房中术的理论依据(上). 宗教学研究(2), 1-7.

比如三号墓中的《合阴阳》《天下至道谈》就是讲的如何「采阴补阳、延年益寿」,如何前戏、如何「运动」、如何还精补脑等等之类的:

现代学者一些解读:

朱越利. (2003). 马王堆帛书房中术的理论依据(上). 宗教学研究(2), 1-7.

这里要注意的是,马王堆汉墓有三个墓葬,是汉代长沙王丞相、軚侯利苍近亲属的墓葬:

  • 保存得最好的一号汉墓就是辛追夫人,她是利苍的妻子。

  • 二号汉墓辛追老公利苍,

  • 三汉墓可能是儿子利希,或者说他的兄弟。(目前还没有定论,这个就不讨论这个问题了)。

从墓葬中发现的印章确定了墓主身份:


图引自:陈松长. (2003). 马王堆三号墓主的再认识. 文物(8), 56-59.

出土文物结合《史记》文献记载,我们大致还原了【軚侯】的谱系:


引自:何介钧. (1982). 马王堆汉墓. 文物出版社.页11

马王堆汉墓是在WG时期发现的,我看了社会科学院当时发布一手的发掘报告,「医书」中完全没有提及「房中术」:

湖南省博物馆编. (1972).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简报. 文物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1975). 马王堆二、三号汉墓发掘的主要收获. 考古(1), 47-57.

根据当时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周世荣的回忆文章,当时对这些东西讳莫如深,除了发掘者根本没人知道这一批房中术文献。

1981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把这批文献注释以后,以「中医养生类」文献《养生放》,发表极少人才能看到的研究古代医学刊物上。

当年,日本学术交流团来访,作为学术交流,《养生方》送给了日本人,日本抢先以「房中术」文献发表。

文章题目为:《亲历者忆马王堆发掘:《房中术》被日本人发表》,发表在三湘都市报

1980年中国古文字学会在广州召开,周先生去香港学术交流,当时饶宗颐先生询问:

饶宗颐和周鸿翔先生问我:“马王堆汉墓竹帛书中是否有房中术?”
我不敢隐瞒,答复说:“有,但不敢发表。”
饶、周两位先生说,国外学者很关注,希望早日发表。

一年之后,考古组顶着压力曲线出版,将「禁书」改称《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竹简「养生方」释文》刊登在《马王堆医书研究专刊》(1981年第2期)。

也就是在当年,日本医学代表团来访问,马王堆医学会将《养生方》的注释本,当作见面礼赠送给日本人。日本麦谷邦夫先生很快将《养生方》作了注释,把「禁书」在日本公开出版发行。


小汉字见大历史


且!

文物是国家文明的记录者和时代的缩影,作为文物就要有作为文物的觉悟,但是不是所有文物都是庄严肃穆、瑰丽多彩的。有些文物不仅仅承载了中国文化,也是世界繁衍史上的一些独特发明。

人类自诞生之时到繁衍至今,两性关系是绕不开的话题,都说现代人开发,其实古人也开放,这幅汉代画像石《野合图》送给大家。


下面这个是秦汉的一个名副其实的实-用-器,人头“且”身,用途什么的一目了然。

现在的小孩手机不离身,殊不知这是传承下来的,不信可以看这幅儿童玩手机的图。

大哥,人家在种植农作物,你这脱下裤子就开始拉粑粑,还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啊。



专家学者第一眼看到这些东西,估计都是怀疑和崩溃的,在介绍这些东西,特别是生物天性时,也只能点到为止,只可意传。


历史伶俜者


回答之前特地看了一下其他各位老师的答案,各位老师的答案中多数有提及房中术,以及生殖崇拜相关的令人尴尬的文物。那么我在这里就说一件看起来非常正常,然而整个挖掘以及运输的过程中充满尴尬的文物。就是下面这张图,这是一尊

现藏于南京博物馆的天王俑。大家猛的一看,可能觉得没有什么尴尬的地方。下面我就详细的来说一说,这件文物尴尬在哪里?

1. 尴尬的出土环境。

这里的环境不是指文物出土时敦煌老爷庙周围的环境,而是指这件文物出土时的时间背景,以及大的历史环境。这件文物出土于1944年7月6日,敦煌老爷庙1号唐墓。时任西北考察团团长的夏鼐全面负责挖掘工作。而与此同时夏鼐先生的老家浙江省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践踏。在挖掘工作之余,夏鼐先生非常担忧家乡的情况以及家人的安危。一边是国恨家仇,一边是文物挖掘工作。使他不得不处在比较尴尬的两难境地。

2. 尴尬的人员配备。

现在先生所在的西北考察团,名义上称之为考察团,但真正具有考古知识和技术的只有包括团长在内的三个人,人手明显不够。尤其是在遇到较大的墓葬的时候。所以挖掘敦煌老爷庙唐朝的墓以及周围相关的一些墓的时候。不得不由团长或者团里的向先生出面向民国政府方面协调,征调民夫配合。而这些所谓的征调来的民夫,不但没有任何的考古知识,而且对于挖掘工作并不是十分积极的配合。名义上是征调了10来个人,可经常能按时前来的就四五个人。导致正常的工作安排常常因为人手不足而被打乱。更严重的问题是,一代墓中出土金银器等贵重物品时,经常就会有民夫偷偷藏匿据为己有,使考察团防不胜防。天王俑出土期间,更有甚者趁夜色往天王俑所在的老爷庙1号唐墓中丢弃砖块,导致多件陶器被毁。

3. 尴尬的挖掘现场。

说起挖掘现场,大家肯定更多的是从纪录片或者新闻中看到的现在的考古挖掘现场的那种样子。但你知道,1944年的时候,考古挖掘现场是什么样吗?说是考古发掘的现场,但是更多的给人感觉像是考古发掘表演现场。我说这话并不是要贬低当时的考古工作者。而是在当时的考古工作现场,你时不时的就会遇到一些当地的名流啊,军队的政要啊,前来参观的情况。那么作为考察团的团长,客人来了,你不可能不接待,不陪同吧?于是就陪着客人在考古现场转一转、看一看,像是在视察工作一样。你以为单单是这样就完了吗?要是赶上当时当地的庙会啊,或者一些重大节日,途经考古现场的人民群众能将考古工作者里三层外三层的围起来。不知道的还以为干什么呢。

4. 尴尬的运输情况。

文物出土之后就面临着被运输,被放到更安全的地方妥善保管的问题。那么当时他们是怎么做的呢?他们需要将出土的文物妥善包裹好,再用牛车运往酒泉。而至于想将文物运送到重庆,或者南京等地,就非常的困难。因为当时的运输费用十分昂贵。虽然他们是西北考察团,但也是正式的考古单位。可他们运输东西依旧需要自己出运费。当时战局紧张,国民政府下拨给西北考察团的经费,本来就特别少。维持一个正常的考察团开销都勉勉强强。更别提高昂的运费了。最后迫于无奈,还是考察团中的向先生,游走于政府及运输部门之间,多方活动,才争取到了200公斤的免费运输资格。

管中窥豹,由此可见当时文物考古之尴尬状况。亦可见,出土文物令考古工作者之尴尬。


诗词巨好玩


央视曾有一期节目讲的是《龙塘下的王陵》,里面有一件陪葬品,让接受采访的专家都“脸红”了。

2009年,江苏盱眙县一伙盗墓贼对大云山的一座汉墓进行盗挖。由于在盗挖过程中,使用了炸药,导致氧气不足。第一批下去的两人当场昏迷,后来下去救人的两人也昏迷休克了。在送前两个昏迷的人去就医的半路上,同伙发现这两人已经死亡。于是,就连同汽车一起遗弃在一个废旧工厂。而进去救人的那两个人,在休克以后,也被同伙就地掩埋了。

之后,丢弃在工厂的尸体和车辆先被警察发现。专家根据尸体上沾染的泥土是“夯土”分析,肯定跟盗墓有关。之后,根据车辆信息,果然将这个盗墓团伙抓住。而考古专家到达这伙盗墓贼的作案现场一看,马上发现,在大云山龙塘下肯定有一座大型墓葬陵园!经过测量,这个陵园总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有35个足球场那么大!

穿越的“玻璃杯”

大家都知道,我们现代意义上的玻璃杯是从清代才有的。但是在杭州出土的战国水晶杯却把专家们惊到了。这个杯子,一眼看上去,就是玻璃杯,而且还是现在市场上随处可见的普通玻璃杯。据有关资料介绍,当时出土时,面对着墓葬中这么一个杯子,考古专家们非常迟疑,差点就以为这个墓葬曾经被盗墓贼们光顾过,是盗墓贼盗墓时,不小心遗落下来的。

但是好在他们没有被这个杯子的表象给欺骗,非常有职业素养地保存好了这个杯子,然后通过各种技术检验以及大佬级人物的鉴定,确定了这个杯子并不是现代的工艺品,而是实打实的战国文物,距今2400多年。

它是由一大块珍贵的水晶雕琢而成,在那个时期是少见的珍宝,但是对于现如今来说,战国水晶杯的长相就是一只貌似穿越的“玻璃杯”呀。

猪怕出名人怕壮,马踏飞燕就起了争议,用现在的话就是火了。有人论证是龙雀、老鹰、鸟鸦、燕隼等,公有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因此有人开始命名“马踏龙雀”、“马踏飞隼”、“天马逮乌”,也不咋的,还不如马踏飞燕,这让我想起赵飞燕呢。

至于马身也有争议,体型高大,腾空飞驰,与汉武帝时从西北引进的“天马”很像,所以一说是“天马”。杜甫中的“夜骑天驷超天河”,成为第二种说法“神马”即“天驷”,奔行极快。三说“紫燕骝”,紫红身黑尾,奔如飞燕。因为此马姿式是明显的“对侧步”,是唐太宗养的六骏之一马种的特征,所以又认为是“特勒骠”。

这时麻烦就来了,马的来历谁也说不过谁,马踏的什么鸟大家也都不服输,各叫各的。连每个地方报导这件文物,也采用各自地方所能接受的叫法,这名字就一直没有官方统一的名称,最后为了避免纠纷,叫铜奔马,可这还是不准确的。

后来对文物的年代也起了争议,反正也是吵个不休。

马踏飞燕,藏于兰州的甘肃省博物馆。这匹造型优美的马得以发现得感谢武威县人民和郭沫若。前者在人民公社挖防空洞时发现了这座雷台汉墓,当地文物工作者用麻袋和架子车送到了武威文庙大殿保护,没让文物流失掉。后者慧眼识珠,根据造型、力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断定这件文物不凡,让送到北京去展览,从此一鸣惊人。


董师爷说


中国有一件让专家文者很尴价的文物,为它的名字争个不停,为它的时代闹不休,为它的主人也吵个不停,谁也不服谁,谁也不懂谁,这件文物名字叫——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藏于兰州的甘肃省博物馆。这匹造型优美的马得以发现得感谢武威县人民和郭沫若。前者在人民公社挖防空洞时发现了这座雷台汉墓,当地文物工作者用麻袋和架子车送到了武威文庙大殿保护,没让文物流失掉。后者慧眼识珠,根据造型、力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断定这件文物不凡,让送到北京去展览,从此一鸣惊人。

马踏飞燕,让我第一眼看到想起的是赵飞燕,体态轻盈,掌上可跳舞。两者恰好都在汉朝,而且马踏飞燕表现的也是一种风驰电挚、御空而行的飞舞轻盈之美,再现了“扬鞭只共鸟争飞”的真实场景。我有时恶意的在想,是不是东汉对赵飞燕有所不满,所以造了个马踏飞燕警诫世人红颜祸水,伤身伤肾还亡国!

马踏飞燕,高度写实,身躯均匀,造型精准,一蹄踏燕,三蹄腾空,把力学表现得淋漓尽致。最神奇的是以一只燕子为底座,支撑起壮实的马重量,这个平衡可知当时的建造和设计工艺有多精湛和巧妙。鸟形底座,在艺术上也是一种创新,这在同时代的壁画、雕塑都没发现类似的作品。有人说马昂首而嘶吼,可我怎么觉得它是在笑?笑踏在燕子身上,还是笑我们后人为个名字也能吵几十年?

马踏飞燕,动感强烈,三足腾空,其足下仅以一鸟形底座加以固定,既解决了平衡的问题,又符合平力学原理,使奔马的轻盈和物体的稳定之间问题,和谐而又充满美感地解决掉了。这才是马踏飞燕最高超的地方。

猪怕出名人怕壮,马踏飞燕就起了争议,用现在的话就是火了。有人论证是龙雀、老鹰、鸟鸦、燕隼等,公有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因此有人开始命名“马踏龙雀”、“马踏飞隼”、“天马逮乌”,也不咋的,还不如马踏飞燕,这让我想起赵飞燕呢。

至于马身也有争议,体型高大,腾空飞驰,与汉武帝时从西北引进的“天马”很像,所以一说是“天马”。杜甫中的“夜骑天驷超天河”,成为第二种说法“神马”即“天驷”,奔行极快。三说“紫燕骝”,紫红身黑尾,奔如飞燕。因为此马姿式是明显的“对侧步”,是唐太宗养的六骏之一马种的特征,所以又认为是“特勒骠”。

这时麻烦就来了,马的来历谁也说不过谁,马踏的什么鸟大家也都不服输,各叫各的。连每个地方报导这件文物,也采用各自地方所能接受的叫法,这名字就一直没有官方统一的名称,最后为了避免纠纷,叫铜奔马,可这还是不准确的。

后来对文物的年代也起了争议,反正也是吵个不休。

对于这件造型优美,力学美学完美统一的文物,的确令学者专家很尴尬,连个名字都五花八门。不过争议虽多,但历史价值每个人还是认同的,都是我国的传世之宝,应该好好保护下去,让一代代人感受古人的智慧和对艺术的追求精神。


历史不旧


中国有哪些令专家学者感到尴尬的文物?(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2009年,江苏省盱眙县马坝镇云山村的大云山一座汉代墓被盗,本来就是一件普通的盗墓案件,但是4个盗墓贼因为缺氧死在了墓葬内而显得不太普通,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考古队很快进驻,进行抢救性发掘,结果发现这座在地下沉睡了2000多年的西汉大墓规格极高。

通过发掘发现,这座大墓在东汉和唐宋时期多次被盗,盗墓贼盗走部分财宝后防火焚烧棺木,不过幸运的是,黄肠题凑内被洗劫后,金缕玉衣完好无损地保留了下来,外面的很多陪葬品也都完好无损地保留了下来。

这座墓的主人究竟是谁呢?根据出土的名章上“江都”二字,专家通过研究确定,这座墓的主人是西汉江都王刘非。

刘非何许人也?

刘非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是大名鼎鼎的汉武帝刘彻的同父异母兄弟,他比刘彻大12岁,公元前155年封为汝南王,第二年封为江都王。

刘非的能力从小就显露出来了,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等诸侯王起兵叛乱,历史上称“七国之乱”,当时年仅15岁的刘非就上书汉景帝请求出征平叛,汉景帝赐给他将军印章,让他率军攻打吴国,刘非在战场上表现的勇敢而又多谋,最终将吴国叛军一举歼灭,立下赫赫战功,汉景帝非常高兴,封他为江都王,治理原来的吴国。

最终比他小12岁的弟弟刘彻当上了皇帝,刘非有点不服气,《汉书》说他“好气力,治宫馆,招四方豪杰,骄奢甚”,多次向汉武帝上书请求带兵出征匈奴,都被汉武帝拒绝,并把大儒董仲舒派给他,一则是监视,二则是辅佐。

刘非对董仲舒极为敬重,接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一战成名再也没有机会上战场的刘非一改过去的狂妄骄奢、不轨图谋,潜心治理属国,并且尽忠职守,忠君效祖,最终得以善终,于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十二月病故,终年41岁,但是他的儿子刘建却不成器,为所欲为,牵扯到淮南王刘安的谋反案中,最终自缢身亡,属国被收回。

刘非墓出土文物震惊考古界

由于刘非的封地在现在的江浙沪一带,属于鱼米之乡,而当时的西汉正值最强盛时期,所以刘非墓中埋葬了大量陪葬品,很多文物让考古人员闻所未闻,件件精美考究,编钟(一套19件)、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都不稀奇,下面这几样东西绝对少有。

这件宝物,内部用四个隔板和一个圆筒将一个鼎分成五个独立的区域,每个区域可以煮不同的东西,这是迄今为止出土的唯一一件西汉分格铜鼎,我们现代人叫九宫格火锅。

下面这个鸟型汲酒器很有意思,通体鎏金,底部是一个罐形容器,使用时,提起鸟柄,放到酒缸里,酒就便会从罐底的圆孔灌入容器内,取完酒,按住鸟背上的穿孔,利用真空原理,容器里的酒就不会洒出,提起鸟柄就可以倒酒了,巧夺天工,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分酒器。

还有一些非常精美的宝物。

最神奇、最实用,让专家都尴尬的文物是下面这一个,他的功能,我们只能猜测了!

在一个男人的古墓里出土这个东西,确实让人匪夷所思,看看专家怎么说。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李泽斌副所长指出,这个东西叫做铜祖,是一种性文物,看他欲言又止、满脸尴尬的表情,我们可以看出专家内心多么崩溃,差点憋出内伤,真是难为他了,我们还是慢慢意会吧!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