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線城市的孩子起跑線是不是真的比三四線的孩子起跑線更高?

bingo醬大人


如果做總體的比較話,一線城市的孩子自然比三四線城市的孩子起跑線要高。注意,

我說的是總體比較,意思是從數據統計上來說,一線城市的孩子所享受的教育資源、見識以及各種特長都比三四線城市都要高。舉個簡單的例子,內地省份江西,南昌的教育資源就是比其他地方好,重點高中都要多幾所;同樣,湖南也一樣,長沙的教育資源以及各方面的資源都比其他地方的好一些。

但是,一線城市的孩子和三四線城市的孩子都是個體,一線城市也有普通家庭,三四線城市也有優渥的家庭。一線城市如果沒有能夠進最好的哪幾所高中,可能最後的結果也並不一定比三四線能夠進省重點的好。

一線城市的普通家庭的教育投入並不一定比三線城市優渥家庭的多,在資源投入不一樣的情況下,誰的資源多,誰的孩子最後的結果可能更好。三線城市有的家庭也是從小讓孩子學鋼琴,擅長體育等等,一線城市也有對孩子放羊的。雖然這不是什麼關鍵的事情,但是從另外一個方面反映了家長的重視程度以及對教育的投入程度。


半島外語


以本人的親身經歷證實現實的確如此,小孩深圳出生深圳長大,但是沒入深圳戶口,今年剛滿18週歲,因為小時候不喜歡讀書但是喜歡極限運動和繪畫所以後來只上了職業學校學習動漫和影視後期,在今年實習期間,基本不用家長操心自己就聯繫了幾家公司,經過幾次跳槽後,在18歲生日當月就簽約入職了現在這家影音公司,起薪都有七八千以上,讓我這個深圳打拚了二三十年的家長都不得不重新來審視和認識這座城市了,這些在其他地方根本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但是它就是真實的發生在我的生活裡,真實的發生在這座城市普普通通的市民中間!


plyone888


看到回覆的各種信息不同,我說說我身邊的事吧,我大女兒讀小學時北京市重點,初中也是北京市重點,但是由於沒有北京戶口,班裡不少跟我們一樣沒有北京戶口的回原籍了,我們是因為辦理了香港戶口,所以留下了,但是那幾個回原籍的二三線讀書的孩子後來大家微信上聊天時,孩子們最大的感觸是素質區別太大,其中有一個跟我們女兒關係很好的,她說回原籍後很多同學為人處事方式有些小氣,老師上地理課,很多國家她去過的她就說她去過,可是那些同學直接說她騙人,可是她在北京讀書時每年都會去不同國家,所以我覺得這些也算是不同吧


用戶弘越


孩子的起跑線和生活在什麼級別的城市沒有必然的聯繫,決定孩子起跑線處在什麼位置,取決於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我孩子4歲的時候,我打算讓她學鋼琴,於是給她買鋼琴選老師,當時我們也不懂,好的鋼琴老師應該是什麼樣的,看我們家樓上鄰居請了一個鋼琴老師在給她女兒上課,跟他們家一瞭解說老師還行,那好吧,反正我們也不知道怎麼選,那就跟著他們家一起請了這位老師每週到家裡來上課,結果1年過去了,才發現老師水平真是很差,導致的結果是1年時間我孩子曲子會彈,但是指法都沒有入門,過後換了老師花了大量的時間糾正,效果也不佳。沒有辦法,城市小高水平的專業老師基本沒有。

後來我女兒初中畢業,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我們全省重點高中,和她同班的都是全省各個學校考進來的尖子生包括原來就在省會城市讀書接受教育的同學。但是,我並沒有發現我的孩子和這些一直在省會里生活學習的同學有什麼差距,成績上入學時我女兒中考成績班級排名第一,同學在一起聊天的時候,因為我女兒從小愛看書,也去過很多的地方,很健談,所以班上很多男生女生都喜歡跟她聊天,大家一起討論看過的書,交流各自去過的城市都有什麼美食趣事,不少同學也會找我女兒讓推薦她看的書。學校藝術節她參加鋼琴比賽還拿了個三等獎。

儘管我的孩子從小生活在小城市中,但她從小通過大量的閱讀豐富內心世界,增加知識面再加上從小我們就儘可能的創造條件帶她出去旅遊開拓眼界,雖然因為所在城市條件所限,她參加的興趣班不管是音樂、舞蹈、英語授課老師水平都一般,但是並不影響她成長為一個性格活潑、興趣愛好廣泛、有良好教養、成績優秀的少年。

不可否認教育資源分配不公的問題,一線城市基本集中了全國最優質的師資力量和教育資源,但是並不是說有了優質資源就一定能教育出優秀的孩子,家長還是應該理性看待這個問題。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家長不必過於焦慮,孩子的教育更多還是來源於家庭,來源於父母給予的愛和引導。至於一線城市可以讓孩子將來通過考大學的方式,到一線城市的好大學當中感受聽學術界裡牛人上課是什麼樣的體驗。

我是奚溪,一個陪伴女兒走過青春期的媽媽,關注0-12歲孩子的成長,育兒路上我們在一起。感謝您的閱讀和關注。


竹寶媽媽


說到這個問題,真的是一個特別現實的問題。我可以從幾點去闡明我的觀點!

首先,就城市基礎設施方面。對於一線城市的孩子來說,地鐵和高鐵就只是一種交通工具;而對於三四線的孩子來說,可能就是比較稀奇的事物,甚至於有的孩子到現在還沒見過地鐵和高鐵。

其次,就精神文化方面。對於一線城市的孩子來說,節假日可以去音樂會,可以去博物館和美術館,可以去海洋館,可以去遊樂園,可以去科技館,還可以去劇院看舞臺劇,娛樂方式多種多樣;甚至於現在很多學校已經開始引導學生週末前往這些廠館培養藝術修養;而對於三四線的孩子來說,週末可能去看場電影就是很開心的事了。

再者,我覺得最主要的就是膽識,知識,還有眼界。生活在一線城市中,生活節奏是不一樣的,而且很多的設備也是有著一定的差距。首先是一線城市的孩子對很多事情都已經司空見慣,而三四線的孩子卻對任何事情都很新鮮,因為見的少。

最後,教育資源方面。一線城市的孩子接受到的教育資源是最好的,幾乎從幼兒園開始就學習英語,聘請外教已經是每個學校的標配!孩子的機會也是最多的,所以最大的區別應該是:享受到的教育資源上有很大的差距。三四線城市普遍上師資力量缺乏,人才流失嚴重,所以三四線成長的孩子和一線城市的孩子,所受到的教育相比差別真的很大 。

歸根結底,主要還是城市發展水平的不同,導致了教育資源共享的不同!但是在其他方面,還是差不多的,最重要的還是要靠孩子自己的發展。我也是農村出來的,咱先天優勢不行,但是靠後天的努力也是可以美好的明天!


英語課堂糖姑娘


我認為是的。雖然不絕對,但是影響真的很大。

可以參考17年的高考案例,那個高考狀元說得一點都沒錯。

盤點2017各地高考狀元,我們驚訝的發現:

幾乎沒有一個狀元不是出自各種重點中學!

省狀元出自省重點,市狀元出自市重點,縣狀元出自縣重點。

這些狀元的原生家庭大多是中產階級,很少看到誰的父母是農民工,或者是環衛工人。

“高考是階層性的考試,農村地區越來越很難考出來,我是中產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這種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資源,決定了我在學習時能走很多捷徑,能看到現在很多狀元都是家裡厲害,又有能力的人,所以有知識不一定改變命運,但是沒有知識一定改變不了命運。”

這是2017年北京高考文科狀元熊軒昂,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的一段話。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資源只會越來越向一線城市集中。那些一線城市的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和三四五線及農村所受到的教育資源完全不同

優質基礎教育資源由農村向城市高度集中,“超級中學”像抽水機般吸乾了當地和周邊縣城裡最優秀的老師

沒有好的初中老師,你怎麼上一所好的高中?

進不了一所好的高中,你從哪上一所好大學呢?

2016年的數據,全國有54.63%的中學生來自農村。該年,北京大學新生中來自農村的僅佔16.3%。

對於農村學子來說,考上一所好大學可能是實現鯉魚跳龍門,人生大逆轉的唯一途徑,但在20年後的今天,招生政策和教育資源的傾斜,更是加重了對農村學生的不利局面。

看看2017年的高考作文題,”共享單車、高鐵、移動支付” 哪一個不是大城市的城市福利?

對於一個生活在小城的孩子來說,這道題他們的選擇範圍就縮小了一半。

都說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有的人就住在羅馬

你的終點線不過是別人的起跑線,從開始你就輸了。

你以為

北京只有更簡單的高考卷和更低的高考錄取分數嗎?

不,不止如此。

這是人大附中2016年選聘教師的公示

輕則清北碩士博士,重則名牌海外大學歸來

體育老師都要分出乒乓球、排球、籃球等不同科目,這些體育老師都是省隊退役等的專業運動員;

地理老師教區域地理,書上寫的那些地方這些老師都去過,圖片文字小視頻,風土人情小知識,你想要的他們都會!

而我們的老師呢?

拿著統一的課本,講著他們從別的書裡看來的內容,你又能怎樣要求自己的孩子能考出更高的分數,考上一所更好的大學?

你以為,一線城市的孩子只會學習

這是北京十一學校的校本課程中的一部分

以十一學校、北大附中為首的一批素質教育先鋒軍已經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上面的課表就是最好的例子。

他們早已打破了傳統的老師與學生的關係,是導師更是朋友,學校所能帶給孩子的已經不是單純的高考成績那麼簡單的了

你的孩子拼了三年總算通過刷題考進了985,人家孩子經營了6年社團,高中期間兩三個愛好特長不耽誤,最後也考上了985,這倆是一回事嗎

北京的教育模式告訴我們,

除了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對很多農村孩子來說,家庭階層的壁壘,更是死死地將他們攔在了重點大學的門外

這個壁壘是精英家庭家長對教育進行的持之以恆的投入,包括師資、包括視野、包括思維方式。

任何一個普通家庭的孩子面對這樣的對手,都是以一己之力,硬剛無數精英家庭的艱難搏鬥。

孩子們是英雄,更是犧牲品,在這個資源傾斜的時代,很難在自己的城市找到與一線城市相匹敵的老師,他們的視野、教學經驗、傳授知識和樹人,都是我們可望而不可觸及的地方。

分享一個適合學齡前兒童用得識字軟件【貓小帥學漢字】,家裡或者身邊有適齡兒童的話可以去下載一個試試哦,這裡面有豐富的童話故事,還有有趣的冒險任務,孩子可以和喜歡的童話人物一起學習漢字,不知不覺中對漢字產生興趣。

更多育兒的資訊可以關注一下【4399小評菓快樂育兒】


愛生活的阿澄


這其實涉及到一個老命題—“寒門是否難出貴子”

為什麼說寒門很難出貴子,三代才能出貴族?父母有錢,才能大概率地保證孩子將來富有嗎?是什麼決定孩子將來能否物質豐盛?不是物質,而是心靈。

有一位朋友生活富有,個人氣質修養也很好,她的兄弟姐妹都是如此。事實上,這位朋友的童年時代,物質很貧乏,但媽媽總是保持生活中的美感,時不時給孩子們帶回一些美好的小玩意兒,從來不對他們進行“生活艱辛,金錢來之不易,要好好珍惜啊”之類的沉重感教育。孩子們從小就感覺內心富足流動,長大以後到了社會上,就會憑藉各自的能力獲得財富,並且各有各的精神追求。

我見過好幾個從這樣的家庭走出來的人,他們出生於中國物質最貧乏的年代,父母一貧如洗,但即使半年才吃得上一頓肉,也願意叫上朋友、孩子們一起快樂分享。這些孩子的精神氣質如貴族一般,等到後來環境好轉,他們總是能最先找到出路。

“三代出貴族”指的不是必須積累三代的財富才能培養出貴族,而是指內心的匱乏感經常要經歷三代以上才能轉變。不是貧富,而是父母對金錢的態度直接決定孩子將來能否豐盛。很多父母不願意痛痛快快地給孩子買東西,花錢的同時反覆強調“金錢來之不易”“要珍惜東西,不可以浪費”等,孩子由此得到的仍然是匱乏感,還有愧疚感,將來他跟金錢的關係也將沉重而艱難。

精神分析心理學認為,童年的親子關係會內化成孩子的內在關係模式,從而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運。通俗點講,父母好比程序員,假如父母在孩子童年的潛意識中輸入的是匱乏與沉重,孩子將來又怎能豐盛流動呢?帶著匱乏感走入社會,被潛意識指揮著,他很容易處處體驗到沉重,比如不相信自己配得上好工作,總是找吃力不賺錢的活兒幹,即使賺到錢也無法輕鬆享受,一給自己花錢就覺得愧疚,同時喜歡過度囤積東西,造成更大的浪費。有的女孩就是這樣,以前總是被父母說“護膚品太貴,不要用護膚品”,自己賺錢後忍不住買大量護膚品,卻捨不得用,一直放到過期。

如果父母經常傳遞的信息是“物質攀比可恥”,“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就可以了,那麼孩子未來很可能收入一般,在賺錢上不思進取,同時又物慾難填,不清楚自己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盲目囤積。

有一位媽媽觀察發現,凡是給女兒買玩具、手工材料等,要是告訴她“要愛惜,不要弄壞”,那麼這些玩具和材料基本上都會被女兒閒置,時間長了,不是放壞了,就是找不到了,完全違背了當時購買的初衷。還有的媽媽反饋說,給兒子買了顏料和畫筆,但兒子畫畫時只用畫筆,不用顏料,因為媽媽告訴過他“不要浪費顏料”。

這是為什麼呢?孩子對父母傳遞的能量非常敏感,如果父母傳遞的是制約和沉重感,孩子一碰到這個東西就能感受到,所以寧願不碰。

孩子不會用頭腦自欺欺人,無論父母自認為道理多正確,孩子能夠直接從能量層面感受到父母傳遞的是正能量還是負能量。如果父母持續不斷地以自認為正確的理由,強行向孩子傳遞各種負能量,孩子最終會變得如父母一樣,被束縛在所謂正確的人生道理之中,活得沉重壓抑。


栗子先生


農村比以前好,相比一線城市還相差甚遠!讓農村孩子真真切切的看過了城裡的孩子,尤其是一線城市好家庭的孩子所享受的資源,他們就會明白自己不是輸在起跑線上,而是連起跑線都沒站上。

農村的起跑線到底有多遠?

以80後為例

農村孩子首先要面對的是偏僻的地理位置帶來的極度閉塞,在2000年之前,一些邊遠落後地區除了可能有點電之外和農用機械外,生活水準還是農業社會水平,並沒有比清朝先進多少。

一些縣裡與外界幾乎是隔絕狀態。很多人三十歲之前連火車都沒坐過,甚至成年了還沒去過任何一座城市,活動半徑超不過150公里。

到2000年第一個10年都快結束了,網吧對青少年的危害了大家基本都知道了,那些閉塞的縣裡的網吧才剛剛興起——當然,用的大都是城裡淘汰下來的電腦垃圾;這些還是縣裡的狀態,鄉里和村裡比這還要嚴重。

在這樣的情況下,家庭教育就不用去想了。閉塞環境裡的人們對社會的認識極為有限,父母見識不足的家庭自然很少能對孩子進行良好的知識教育,更不用說什麼素質和修養了。

能唸書就唸書,不行就下來幹活,到歲數就找對象結婚繼續下一代的循環,十七八歲的小姑娘嫁人,到三十來歲就當外婆,並不是什麼稀奇事。

到了高中階段,鄉級以下已經沒有高中了,很多農家就不讓子弟上高中了,因為他們家長很清楚,即使自費上了高中,也至多能上一個三本,而四年三本十萬左右的花銷顯然是划不來的買賣。

這種低下的升學率是學校和社會教育的總體水平造成的,短期內無法改變。

在農村的高中,如果一個學校有幾十名老師,有本科學歷的屈指可數,其餘全是大專或者中專畢業的。至於學生,那些一路在純農村學校讀上來的同學,到了高中後之前薄弱的基礎埋下的隱患完全爆發了,隨著課程難度的增加紛紛掉隊,到了高考的時候,根本沒法和全家灌注心血了十幾年的城裡優培孩子競爭。


城裡的孩子是什麼起點?

以80後學英語為例

在大部分地方的孩子還是從三年級開始學英語的時候,上海比較好的小學都是一年級就開始學了。

而且在90年代初的時候上海很多公立學校就已經使用原版英語教材,幾乎所有家裡條件還不錯的孩子,暑假裡必然會在英語的補習班裡重聚。

差異到底有多大?

人家玩QQ的時候,你還不知道開機鍵在哪裡

沿海發達地區的孩子能最早接觸到電腦的年代大概是在1990-1992年,這個時候的主流機型是英特爾386,如果自己家購買的話,當時售價在8000-9000人民幣左右,注意這時候全國的平均居民工資才2000多元,一年!


之所以說80後這代人從小成長經歷差異是最大的,是因為再往前,大家都一樣窮、沒見識。而再往後,互聯網又拉平了差異。只有在90年代這段時間裡,先富的已經富了,後面的人還沒跟上來,導致差異被急劇拉大。

所幸今天的孩子有互聯網。95後,乃至00後的世界比我們想象的要“平”的多。儘管財富鴻溝一直都在,但信息上的鴻溝基本上可以說沒有了。如果說過去20年有什麼東西最大程度得拉平了城鄉和地域差異,那非互聯網莫屬。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鴻溝是信息的鴻溝,而互聯網的出現無疑是降維打擊,徹底改變了普通人獲得信息的方式。尤其是智能手機的降價,加上中國無線通訊基站的爆兵式建設,在大約2009年後,以狂飆突進的速度,實現了互聯網在中國的徹底普及。

到今天,哪怕一個山溝溝裡的年輕人,只要有一部手機,搜得到三大通訊商的信號,他們和上海北京的孩子在獲取公開信息的基本權利上不會有質的差異。


讓互聯網走進農村兒童=好鋼用在刀刃上

如果沒有互聯網,城鄉差異還會不可遏制的拉大。

因為農村的學生能接觸的資源實在太有限了,而城裡的中產孩子資源實在太充沛了——他們隨時能找到答疑的老師,有數不盡的開拓眼界的機會。

有些知識分子家庭動不動就從爺爺開始就是大學教授,然後叔叔伯伯全是教授,一家人湊一起差不多能開個學院了。遇到這種人家出來的,再好的農村苗子也沒法公平競爭。

可能文化課對於農村和城市還是壞和好差距,而其餘的就更是有和無的區別——當城裡的孩子琢磨著週末去看XX歐巴的演唱會時,農村的孩子正合計著俺家黃豆該收了,耽誤了就爆莢瞎在地裡了;當城裡的孩子思考是學XX英語還是XXX英語的時候,農村的孩子還在為省錢買錄音機練習英語聽力不吃午飯。

當兩個人一出生的時候,一個在井底,一個在井上,其中一個必須先跳出井口,才能和另一個人站在一起的時候,這是一個不怎麼公平的世界。


睿優澳Rinutrim


有一句話是這麼講的:條條大路通羅馬,可有很多人,本來就生活在羅馬。

一線城市孩子的起跑線,甩開了二三四線城市孩子好幾條大街,甚至十幾條大街。

一線城市孩子,就算是上最差的幼兒園;這個最差幼兒園放到二三四線城市,也幾乎是最好的,至少是上等的幼兒園。

一線城市的孩子,所接觸的政治、經濟、文化、時事、玩具、學習方法等等幾乎所有,都是最新最好最快的。

如果你在一線城市待長了,偶爾回省城辦一件事情,你都會覺得:省城節奏好慢啊,感覺大家都無所事事一樣。

真不是省城無所事事,而是,它節奏就是這樣。

在一個大家都慢吞吞的環境中,你理念再先進,也只會落為空談。

所以,只要有能力,肯定還是在一線城市,而不是回省城。


董江波


家長能留在一線生孩子的,首先經濟不是問題,其次家長學歷不會低,至少也是本科。高學歷說明智力不會差,至少學習能力或方法被遺傳和傳授,那麼孩子學習也不會差。而且這種聰明孩子我已經在一線見過好多了。再者三四線整體人口素質偏低,張口罵髒話的,打架的在三四線只會比一線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