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线城市的孩子起跑线是不是真的比三四线的孩子起跑线更高?

bingo酱大人


如果做总体的比较话,一线城市的孩子自然比三四线城市的孩子起跑线要高。注意,

我说的是总体比较,意思是从数据统计上来说,一线城市的孩子所享受的教育资源、见识以及各种特长都比三四线城市都要高。举个简单的例子,内地省份江西,南昌的教育资源就是比其他地方好,重点高中都要多几所;同样,湖南也一样,长沙的教育资源以及各方面的资源都比其他地方的好一些。

但是,一线城市的孩子和三四线城市的孩子都是个体,一线城市也有普通家庭,三四线城市也有优渥的家庭。一线城市如果没有能够进最好的哪几所高中,可能最后的结果也并不一定比三四线能够进省重点的好。

一线城市的普通家庭的教育投入并不一定比三线城市优渥家庭的多,在资源投入不一样的情况下,谁的资源多,谁的孩子最后的结果可能更好。三线城市有的家庭也是从小让孩子学钢琴,擅长体育等等,一线城市也有对孩子放羊的。虽然这不是什么关键的事情,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了家长的重视程度以及对教育的投入程度。


半岛外语


以本人的亲身经历证实现实的确如此,小孩深圳出生深圳长大,但是没入深圳户口,今年刚满18周岁,因为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但是喜欢极限运动和绘画所以后来只上了职业学校学习动漫和影视后期,在今年实习期间,基本不用家长操心自己就联系了几家公司,经过几次跳槽后,在18岁生日当月就签约入职了现在这家影音公司,起薪都有七八千以上,让我这个深圳打拚了二三十年的家长都不得不重新来审视和认识这座城市了,这些在其他地方根本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但是它就是真实的发生在我的生活里,真实的发生在这座城市普普通通的市民中间!


plyone888


看到回复的各种信息不同,我说说我身边的事吧,我大女儿读小学时北京市重点,初中也是北京市重点,但是由于没有北京户口,班里不少跟我们一样没有北京户口的回原籍了,我们是因为办理了香港户口,所以留下了,但是那几个回原籍的二三线读书的孩子后来大家微信上聊天时,孩子们最大的感触是素质区别太大,其中有一个跟我们女儿关系很好的,她说回原籍后很多同学为人处事方式有些小气,老师上地理课,很多国家她去过的她就说她去过,可是那些同学直接说她骗人,可是她在北京读书时每年都会去不同国家,所以我觉得这些也算是不同吧


用户弘越


孩子的起跑线和生活在什么级别的城市没有必然的联系,决定孩子起跑线处在什么位置,取决于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我孩子4岁的时候,我打算让她学钢琴,于是给她买钢琴选老师,当时我们也不懂,好的钢琴老师应该是什么样的,看我们家楼上邻居请了一个钢琴老师在给她女儿上课,跟他们家一了解说老师还行,那好吧,反正我们也不知道怎么选,那就跟着他们家一起请了这位老师每周到家里来上课,结果1年过去了,才发现老师水平真是很差,导致的结果是1年时间我孩子曲子会弹,但是指法都没有入门,过后换了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纠正,效果也不佳。没有办法,城市小高水平的专业老师基本没有。

后来我女儿初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我们全省重点高中,和她同班的都是全省各个学校考进来的尖子生包括原来就在省会城市读书接受教育的同学。但是,我并没有发现我的孩子和这些一直在省会里生活学习的同学有什么差距,成绩上入学时我女儿中考成绩班级排名第一,同学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因为我女儿从小爱看书,也去过很多的地方,很健谈,所以班上很多男生女生都喜欢跟她聊天,大家一起讨论看过的书,交流各自去过的城市都有什么美食趣事,不少同学也会找我女儿让推荐她看的书。学校艺术节她参加钢琴比赛还拿了个三等奖。

尽管我的孩子从小生活在小城市中,但她从小通过大量的阅读丰富内心世界,增加知识面再加上从小我们就尽可能的创造条件带她出去旅游开拓眼界,虽然因为所在城市条件所限,她参加的兴趣班不管是音乐、舞蹈、英语授课老师水平都一般,但是并不影响她成长为一个性格活泼、兴趣爱好广泛、有良好教养、成绩优秀的少年。

不可否认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一线城市基本集中了全国最优质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但是并不是说有了优质资源就一定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家长还是应该理性看待这个问题。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不必过于焦虑,孩子的教育更多还是来源于家庭,来源于父母给予的爱和引导。至于一线城市可以让孩子将来通过考大学的方式,到一线城市的好大学当中感受听学术界里牛人上课是什么样的体验。

我是奚溪,一个陪伴女儿走过青春期的妈妈,关注0-12岁孩子的成长,育儿路上我们在一起。感谢您的阅读和关注。


竹宝妈妈


说到这个问题,真的是一个特别现实的问题。我可以从几点去阐明我的观点!

首先,就城市基础设施方面。对于一线城市的孩子来说,地铁和高铁就只是一种交通工具;而对于三四线的孩子来说,可能就是比较稀奇的事物,甚至于有的孩子到现在还没见过地铁和高铁。

其次,就精神文化方面。对于一线城市的孩子来说,节假日可以去音乐会,可以去博物馆和美术馆,可以去海洋馆,可以去游乐园,可以去科技馆,还可以去剧院看舞台剧,娱乐方式多种多样;甚至于现在很多学校已经开始引导学生周末前往这些厂馆培养艺术修养;而对于三四线的孩子来说,周末可能去看场电影就是很开心的事了。

再者,我觉得最主要的就是胆识,知识,还有眼界。生活在一线城市中,生活节奏是不一样的,而且很多的设备也是有着一定的差距。首先是一线城市的孩子对很多事情都已经司空见惯,而三四线的孩子却对任何事情都很新鲜,因为见的少。

最后,教育资源方面。一线城市的孩子接受到的教育资源是最好的,几乎从幼儿园开始就学习英语,聘请外教已经是每个学校的标配!孩子的机会也是最多的,所以最大的区别应该是:享受到的教育资源上有很大的差距。三四线城市普遍上师资力量缺乏,人才流失严重,所以三四线成长的孩子和一线城市的孩子,所受到的教育相比差别真的很大 。

归根结底,主要还是城市发展水平的不同,导致了教育资源共享的不同!但是在其他方面,还是差不多的,最重要的还是要靠孩子自己的发展。我也是农村出来的,咱先天优势不行,但是靠后天的努力也是可以美好的明天!


英语课堂糖姑娘


我认为是的。虽然不绝对,但是影响真的很大。

可以参考17年的高考案例,那个高考状元说得一点都没错。

盘点2017各地高考状元,我们惊讶的发现:

几乎没有一个状元不是出自各种重点中学!

省状元出自省重点,市状元出自市重点,县状元出自县重点。

这些状元的原生家庭大多是中产阶级,很少看到谁的父母是农民工,或者是环卫工人。

“高考是阶层性的考试,农村地区越来越很难考出来,我是中产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这种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决定了我在学习时能走很多捷径,能看到现在很多状元都是家里厉害,又有能力的人,所以有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但是没有知识一定改变不了命运。”

这是2017年北京高考文科状元熊轩昂,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一段话。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源只会越来越向一线城市集中。那些一线城市的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和三四五线及农村所受到的教育资源完全不同

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由农村向城市高度集中,“超级中学”像抽水机般吸干了当地和周边县城里最优秀的老师

没有好的初中老师,你怎么上一所好的高中?

进不了一所好的高中,你从哪上一所好大学呢?

2016年的数据,全国有54.63%的中学生来自农村。该年,北京大学新生中来自农村的仅占16.3%。

对于农村学子来说,考上一所好大学可能是实现鲤鱼跳龙门,人生大逆转的唯一途径,但在20年后的今天,招生政策和教育资源的倾斜,更是加重了对农村学生的不利局面。

看看2017年的高考作文题,”共享单车、高铁、移动支付” 哪一个不是大城市的城市福利?

对于一个生活在小城的孩子来说,这道题他们的选择范围就缩小了一半。

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有的人就住在罗马

你的终点线不过是别人的起跑线,从开始你就输了。

你以为

北京只有更简单的高考卷和更低的高考录取分数吗?

不,不止如此。

这是人大附中2016年选聘教师的公示

轻则清北硕士博士,重则名牌海外大学归来

体育老师都要分出乒乓球、排球、篮球等不同科目,这些体育老师都是省队退役等的专业运动员;

地理老师教区域地理,书上写的那些地方这些老师都去过,图片文字小视频,风土人情小知识,你想要的他们都会!

而我们的老师呢?

拿着统一的课本,讲着他们从别的书里看来的内容,你又能怎样要求自己的孩子能考出更高的分数,考上一所更好的大学?

你以为,一线城市的孩子只会学习

这是北京十一学校的校本课程中的一部分

以十一学校、北大附中为首的一批素质教育先锋军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上面的课表就是最好的例子。

他们早已打破了传统的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导师更是朋友,学校所能带给孩子的已经不是单纯的高考成绩那么简单的了

你的孩子拼了三年总算通过刷题考进了985,人家孩子经营了6年社团,高中期间两三个爱好特长不耽误,最后也考上了985,这俩是一回事吗

北京的教育模式告诉我们,

除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对很多农村孩子来说,家庭阶层的壁垒,更是死死地将他们拦在了重点大学的门外

这个壁垒是精英家庭家长对教育进行的持之以恒的投入,包括师资、包括视野、包括思维方式。

任何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面对这样的对手,都是以一己之力,硬刚无数精英家庭的艰难搏斗。

孩子们是英雄,更是牺牲品,在这个资源倾斜的时代,很难在自己的城市找到与一线城市相匹敌的老师,他们的视野、教学经验、传授知识和树人,都是我们可望而不可触及的地方。

分享一个适合学龄前儿童用得识字软件【猫小帅学汉字】,家里或者身边有适龄儿童的话可以去下载一个试试哦,这里面有丰富的童话故事,还有有趣的冒险任务,孩子可以和喜欢的童话人物一起学习汉字,不知不觉中对汉字产生兴趣。

更多育儿的资讯可以关注一下【4399小评菓快乐育儿】


爱生活的阿澄


这其实涉及到一个老命题—“寒门是否难出贵子”

为什么说寒门很难出贵子,三代才能出贵族?父母有钱,才能大概率地保证孩子将来富有吗?是什么决定孩子将来能否物质丰盛?不是物质,而是心灵。

有一位朋友生活富有,个人气质修养也很好,她的兄弟姐妹都是如此。事实上,这位朋友的童年时代,物质很贫乏,但妈妈总是保持生活中的美感,时不时给孩子们带回一些美好的小玩意儿,从来不对他们进行“生活艰辛,金钱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啊”之类的沉重感教育。孩子们从小就感觉内心富足流动,长大以后到了社会上,就会凭借各自的能力获得财富,并且各有各的精神追求。

我见过好几个从这样的家庭走出来的人,他们出生于中国物质最贫乏的年代,父母一贫如洗,但即使半年才吃得上一顿肉,也愿意叫上朋友、孩子们一起快乐分享。这些孩子的精神气质如贵族一般,等到后来环境好转,他们总是能最先找到出路。

“三代出贵族”指的不是必须积累三代的财富才能培养出贵族,而是指内心的匮乏感经常要经历三代以上才能转变。不是贫富,而是父母对金钱的态度直接决定孩子将来能否丰盛。很多父母不愿意痛痛快快地给孩子买东西,花钱的同时反复强调“金钱来之不易”“要珍惜东西,不可以浪费”等,孩子由此得到的仍然是匮乏感,还有愧疚感,将来他跟金钱的关系也将沉重而艰难。

精神分析心理学认为,童年的亲子关系会内化成孩子的内在关系模式,从而决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运。通俗点讲,父母好比程序员,假如父母在孩子童年的潜意识中输入的是匮乏与沉重,孩子将来又怎能丰盛流动呢?带着匮乏感走入社会,被潜意识指挥着,他很容易处处体验到沉重,比如不相信自己配得上好工作,总是找吃力不赚钱的活儿干,即使赚到钱也无法轻松享受,一给自己花钱就觉得愧疚,同时喜欢过度囤积东西,造成更大的浪费。有的女孩就是这样,以前总是被父母说“护肤品太贵,不要用护肤品”,自己赚钱后忍不住买大量护肤品,却舍不得用,一直放到过期。

如果父母经常传递的信息是“物质攀比可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可以了,那么孩子未来很可能收入一般,在赚钱上不思进取,同时又物欲难填,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盲目囤积。

有一位妈妈观察发现,凡是给女儿买玩具、手工材料等,要是告诉她“要爱惜,不要弄坏”,那么这些玩具和材料基本上都会被女儿闲置,时间长了,不是放坏了,就是找不到了,完全违背了当时购买的初衷。还有的妈妈反馈说,给儿子买了颜料和画笔,但儿子画画时只用画笔,不用颜料,因为妈妈告诉过他“不要浪费颜料”。

这是为什么呢?孩子对父母传递的能量非常敏感,如果父母传递的是制约和沉重感,孩子一碰到这个东西就能感受到,所以宁愿不碰。

孩子不会用头脑自欺欺人,无论父母自认为道理多正确,孩子能够直接从能量层面感受到父母传递的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如果父母持续不断地以自认为正确的理由,强行向孩子传递各种负能量,孩子最终会变得如父母一样,被束缚在所谓正确的人生道理之中,活得沉重压抑。


栗子先生


农村比以前好,相比一线城市还相差甚远!让农村孩子真真切切的看过了城里的孩子,尤其是一线城市好家庭的孩子所享受的资源,他们就会明白自己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而是连起跑线都没站上。

农村的起跑线到底有多远?

以80后为例

农村孩子首先要面对的是偏僻的地理位置带来的极度闭塞,在2000年之前,一些边远落后地区除了可能有点电之外和农用机械外,生活水准还是农业社会水平,并没有比清朝先进多少。

一些县里与外界几乎是隔绝状态。很多人三十岁之前连火车都没坐过,甚至成年了还没去过任何一座城市,活动半径超不过150公里。

到2000年第一个10年都快结束了,网吧对青少年的危害了大家基本都知道了,那些闭塞的县里的网吧才刚刚兴起——当然,用的大都是城里淘汰下来的电脑垃圾;这些还是县里的状态,乡里和村里比这还要严重。

在这样的情况下,家庭教育就不用去想了。闭塞环境里的人们对社会的认识极为有限,父母见识不足的家庭自然很少能对孩子进行良好的知识教育,更不用说什么素质和修养了。

能念书就念书,不行就下来干活,到岁数就找对象结婚继续下一代的循环,十七八岁的小姑娘嫁人,到三十来岁就当外婆,并不是什么稀奇事。

到了高中阶段,乡级以下已经没有高中了,很多农家就不让子弟上高中了,因为他们家长很清楚,即使自费上了高中,也至多能上一个三本,而四年三本十万左右的花销显然是划不来的买卖。

这种低下的升学率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总体水平造成的,短期内无法改变。

在农村的高中,如果一个学校有几十名老师,有本科学历的屈指可数,其余全是大专或者中专毕业的。至于学生,那些一路在纯农村学校读上来的同学,到了高中后之前薄弱的基础埋下的隐患完全爆发了,随着课程难度的增加纷纷掉队,到了高考的时候,根本没法和全家灌注心血了十几年的城里优培孩子竞争。


城里的孩子是什么起点?

以80后学英语为例

在大部分地方的孩子还是从三年级开始学英语的时候,上海比较好的小学都是一年级就开始学了。

而且在90年代初的时候上海很多公立学校就已经使用原版英语教材,几乎所有家里条件还不错的孩子,暑假里必然会在英语的补习班里重聚。

差异到底有多大?

人家玩QQ的时候,你还不知道开机键在哪里

沿海发达地区的孩子能最早接触到电脑的年代大概是在1990-1992年,这个时候的主流机型是英特尔386,如果自己家购买的话,当时售价在8000-9000人民币左右,注意这时候全国的平均居民工资才2000多元,一年!


之所以说80后这代人从小成长经历差异是最大的,是因为再往前,大家都一样穷、没见识。而再往后,互联网又拉平了差异。只有在90年代这段时间里,先富的已经富了,后面的人还没跟上来,导致差异被急剧拉大。

所幸今天的孩子有互联网。95后,乃至00后的世界比我们想象的要“平”的多。尽管财富鸿沟一直都在,但信息上的鸿沟基本上可以说没有了。如果说过去20年有什么东西最大程度得拉平了城乡和地域差异,那非互联网莫属。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鸿沟是信息的鸿沟,而互联网的出现无疑是降维打击,彻底改变了普通人获得信息的方式。尤其是智能手机的降价,加上中国无线通讯基站的爆兵式建设,在大约2009年后,以狂飙突进的速度,实现了互联网在中国的彻底普及。

到今天,哪怕一个山沟沟里的年轻人,只要有一部手机,搜得到三大通讯商的信号,他们和上海北京的孩子在获取公开信息的基本权利上不会有质的差异。


让互联网走进农村儿童=好钢用在刀刃上

如果没有互联网,城乡差异还会不可遏制的拉大。

因为农村的学生能接触的资源实在太有限了,而城里的中产孩子资源实在太充沛了——他们随时能找到答疑的老师,有数不尽的开拓眼界的机会。

有些知识分子家庭动不动就从爷爷开始就是大学教授,然后叔叔伯伯全是教授,一家人凑一起差不多能开个学院了。遇到这种人家出来的,再好的农村苗子也没法公平竞争。

可能文化课对于农村和城市还是坏和好差距,而其余的就更是有和无的区别——当城里的孩子琢磨着周末去看XX欧巴的演唱会时,农村的孩子正合计着俺家黄豆该收了,耽误了就爆荚瞎在地里了;当城里的孩子思考是学XX英语还是XXX英语的时候,农村的孩子还在为省钱买录音机练习英语听力不吃午饭。

当两个人一出生的时候,一个在井底,一个在井上,其中一个必须先跳出井口,才能和另一个人站在一起的时候,这是一个不怎么公平的世界。


睿优澳Rinutrim


有一句话是这么讲的: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有很多人,本来就生活在罗马。

一线城市孩子的起跑线,甩开了二三四线城市孩子好几条大街,甚至十几条大街。

一线城市孩子,就算是上最差的幼儿园;这个最差幼儿园放到二三四线城市,也几乎是最好的,至少是上等的幼儿园。

一线城市的孩子,所接触的政治、经济、文化、时事、玩具、学习方法等等几乎所有,都是最新最好最快的。

如果你在一线城市待长了,偶尔回省城办一件事情,你都会觉得:省城节奏好慢啊,感觉大家都无所事事一样。

真不是省城无所事事,而是,它节奏就是这样。

在一个大家都慢吞吞的环境中,你理念再先进,也只会落为空谈。

所以,只要有能力,肯定还是在一线城市,而不是回省城。


董江波


家长能留在一线生孩子的,首先经济不是问题,其次家长学历不会低,至少也是本科。高学历说明智力不会差,至少学习能力或方法被遗传和传授,那么孩子学习也不会差。而且这种聪明孩子我已经在一线见过好多了。再者三四线整体人口素质偏低,张口骂脏话的,打架的在三四线只会比一线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