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還小背誦大量古詩文,很多是機械記憶反覆強化的結果,八九成不解其義。有益嗎?可行嗎?

翼秀閣


我是三番麻麻,一個在教培行業沉浮了十年的老師,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關於孩子從小背誦詩詞這件事,丫頭想說的是:孩子的潛力和能力是我們無法想象的,教育的結果也不是看當下,而要看其長遠的影響。

小時候大量背誦詩詞,為自己贏得鮮花和掌聲的人,我們熟知的恐怕就是董卿和武亦姝了。

董卿從小在家人的薰陶下記憶了很多古典詩詞,涉獵了很多中外名著,這些知識的記憶,為她的人生鋪設了厚厚的土壤,讓她可以在其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武亦姝也一樣,沒有從小的積累,就沒有詩詞大會上的大放異彩。

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想法,孩子還小,教他們詩詞古文他們也無法理解其中的意思,一知半解的不會有多大用。

但是呢,很多研究數據表明,人在早期教育階段的文化薰陶,可以讓一個人獲得學習的能力

就拿三番來說吧,在他還不會說話的時候,丫頭和番奶奶就不斷給他磨耳朵,各種兒歌和簡單詩詞不斷的讀給他聽,所以三番在很小的時候,對說話就有了興趣,當他聽到我們用不同的語速和語氣讀詩詞和兒歌的時候會有不同的反應,這就說明他能聽得懂,知道什麼是一樣的,什麼是不一樣的。

到三番開始學說話後,就對我們的早期鋪墊有了反饋,別的孩子還在單音節階段的時候,三番已經開始學說短語和短句了,會跟著我們的兒歌接後兩個詞,慢慢的可以接上第二句,一點一點向我們展示了早期磨耳朵的效果。

丫頭家三番就是一個普通的孩子,他遠遠沒有聰明到超出一般水平的程度,但是我們在早期進行的語言培訓卻給他帶來了不一樣的改變,孩子對語言的掌握程度是超出同齡人的,這也會為他將來的學習打下基礎,至少他的專注力和理解力是沒有問題的,表達力就更不用說了,現在都可以跟著丫頭改兒歌了。

所以,早期的詩詞和古文的訓練,並不是為了讓他記住多少,理解多少,而是為了給孩子提供一個語言學習的媒介,讓他們通過這些詩詞、兒歌、古文掌握他們喜歡的詞彙,為他們的語言學習積累素材。

生活中我們的表達會過於口語化,那麼古詩詞和兒歌帶給孩子的就是不一樣的表達,讓孩子提前接觸這些,也只是為了讓他們的語言學習更輕鬆一些而已。

丫頭說這麼多隻是想告訴大家,語言學習的過程中需要語言環境,更需要素材的積累,而家長通過古詩詞這些朗朗上口的內容來給孩子磨耳朵,就可以同時做到這兩點,至於他能理解多少,吸收多少,就看我們重複的次數有多少了。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沒有對錯,有的只是早一些還是晚一些出現的結果。我們能做的就是把握當下,在每一個敏感期對孩子負責!


三番麻麻


從四歲半開始教秦小小背詩。

最長的一篇是背了荀子的《勸學篇》,從開始一直背到了“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很少給她解釋詩文的意思,即使解釋,也只是描述個大概。我身邊90%的人都在反對我的行為。

我的父親,甚至對我說過這樣一句話,“這樣子背書會把小孩子背傻的!”大家就這樣子一直說一直說,我也懷疑過自己,但是我一直堅持了下來,因為秦小小自己並不特別排斥背書。

大概在她五歲半左右,有一天她彈琴的時候不是很認真,我正在給她講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她突然問我,“這是不是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這兩句話就出自《勸學篇》,我當時就激動得熱淚盈眶,我知道唸了這麼久的書,終於有一點點可以證明,背書不會把孩子背傻,這些詩詞歌賦里美好的句子都像小種子一樣,一點一點的住進了她的心裡,一點一點地生根發芽。

在最開始教秦小小念書時,我並沒有什麼明確的目的,也沒有一個完整的規劃,就是自己覺得好的,覺得好聽的都拿來教給她而已,所以秦小小讀了唐詩,讀了宋詞,讀了《楚辭》,讀了《詩經》,也讀了一些類似《勸學篇》這樣的文言文。

只是因為覺得美好。

別想讓他早早也能看到這美好。

這個春天,三月的時候,我們這裡的柳樹剛剛發芽,細細的葉子在春風裡搖盪。秦小小指著樹對我說,“二月春風似剪刀。”

這個春天,四月的時候,有一天晚上,我坐在沙發上,替她縫補一條很好看卻破掉的牛仔褲。我邊縫邊嘆氣,“慈母手中線。”她接口道,“哦,你是慈母,你拿著線。”然後她唸了這首詩給我聽。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我很感動,我想,因為這些小小的感動。我會一直堅持教她背書的吧。

希望將來有一天,她不會在高興或憤怒時,只會說一句“天吶”,也不會在面對美景和奇蹟時,只會喊一聲“我x”。

不是所有的學習都必須要有明確的目的。

也不是所有的學習都必須要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不是你播種的每一顆種子都必須要開出美麗的花。

不是你教的每一句詩,每一個道理他都要背得分毫不差,理解的清晰明瞭才叫成功。

教育必須要先給予,才能有收穫。

所以,請給孩子一粒種子吧!


秦箐


用事實說話,說一下我自己的孩子吧!

我的小寶點點,三歲多開始讀《三字經》,當時的初衷也是想鍛鍊他的發音能力和表達能力,沒有想過非要讓他背會什麼。每天晚上睡前都會跟著我念十多頁,他是邊玩玩具邊跟著念。這樣堅持了兩週,突然有一天晚上我說:“點點,讀書時間到了,我們來讀《三字經》吧!”沒想到我正翻著書,他就已經開始背誦了,依然是邊玩邊背,背了很長一段,講真,當時一下子驚到我了!

後來每天晚上,我們依然堅持讀書,他先背到不會背的地方,開始跟著我讀。直到現在,三個月時間,已經通背《三字經》、《弟子規》。在幼兒園老師也發現背《三字經》的時候,孩子都會背,於是輪到他們班升國旗時,老師讓他在國旗下講話。我給孩子寫了講話稿,帶著他讀了幾遍,他就會背了,最後國旗下講話時非常流暢。

到今天,我和孩子已經養成了每晚睡前讀書的習慣,從始至終都沒有要求過他死記硬背,但是讀著讀著,他就會背了。並且根據老師的反饋和我們自己平時的觀察體驗發現:孩子的記憶力很好,大人有時候不經意的聊天說的話,他都記得住;專注力也很好;也很自信;喜歡回答問題。

我想這就是堅持閱讀的好處吧!孩子的記憶力比我們想象的要好很多,只要養成習慣,提高的不僅是孩子的記憶力,而是綜合能力。



玲瓏科目


要看天賦,有些人無論多大可能都感受不到古詩文的美感,我至今都記得小學三年級老師給我們寫下蘇軾念奴驕赤壁懷古時候的情景,我那時我清楚的感受到了那首詞帶給 我的情感衝擊,從此古詩文成為我學生時代的最愛,無論是文言文還是詩詞對我而言都是極度富美感的,考試古詩文方面的我基本都不虛,而我的很多同學對古詩文卻極度頭疼,非常害怕,因為他們沒那種天賦感受不到那種美,不喜歡,所以學不會很害怕


寒秋7204728


我來說說我的看法吧!

現在新教材增加了小學生背誦量,我也從現在在教娃背詩。(我娃現在一歲半)

其實我現在教小孩的並不是一定要她會被,和繪本一樣,給她做了詩詞卡片,給她讀,讀著讀著就會背了。現在有5-6首詩都記得,只是有些詞她還不會說。我讀上句,她都能接上下句中的一些詞來。

這其實和同寶寶說話沒什麼區別,就是增加她的詞彙量。以前做教育諮詢的時候見過許多小學生,同樣年齡,有的會說許多成語,有的話都說不清楚,這就是教育的區別。

另外說理解的問題,其實不用擔心,我們的課本教材是螺旋上升的,也就是說,現在學的東西在日後還會學習,等到她可以理解的時候,自然會講解其中的含義。人的認知也是這樣一個發展過程,你讀一本說也不見得第一次就全能理解不是。


安靜媽媽


孩子三歲半,幼兒園經常帶孩子們背古詩,有時候他會問我有些是什麼意思,我解釋完他還似懂非懂。我覺得他這麼點肯定不懂,學校既然教了能記住多少是多少反正上小學還會學。上次帶他去公園,中間走過竹林,我問他“你知道什麼動物喜歡吃竹子麼”,他回答“熊貓喜歡吃竹子”,我說“是的,熊貓就生活在竹林裡主要吃竹子”,他又問“是‘入竹萬竿斜’中的竹林麼?”我吃驚他能聯想到他背誦的古詩李嶠的《風》中的一句詩詞,看來是我低估了孩子的理解能力。



可以通過親子閱讀,培養孩子對詩詞的感覺,可以講故事一樣告訴孩子這首詩說了什麼,詩詞都朗朗上口,並不需要一定強制背誦。有這個氛圍和感覺,讓孩子喜歡上詩詞,自然而然就能背誦了。

我比較反感有的家長急功近利的要孩子能背很多首,以顯示自己家孩子多厲害,這樣並不好,逼的太緊還會適得其反,反正背的最終都會忘記,只有不停的重複才不會忘記,要重複,也得有喜歡吧。我家老大小時候,都沒有刻意教過他詩詞,我們自己喜歡,他慢慢也喜歡,小學要求背的,很多他都會,背的很快,也明白裡面的意思,不懂的和我們一起探討,沒有負擔,這才有意義。


Tracy


說說我自己家的孩子吧。

在讀幼兒園之前,我一直給她讀繪本,古詩詞很少涉獵,因為我覺得那些東西遠離她的生活,她不懂,也消化不了,更不會喜歡。

後來,她讀幼兒園後,我發現我錯了。《三字經》、 《弟子規》還有《小學生必備的70首古詩》,這些我認為她不會感興趣的東西,她都背得滾瓜爛熟。雖然不懂這些詩詞什麼意思,但她對此非常感興趣。

有一次,電視上正在放《弟子規》,剛放兩句,後面的內容她都能倒背如流地接上。還有一次,我帶她去逛書店,只要是看到這些她會背的書,他就特別自信,神氣地跟我說,這些她都會背了。還跟我要求,該給她買一些新的古詩給她背了。

通過這件事,我發現,只要孩子對這個不反感,童年時期這些不求甚解的記憶,也沒什麼不好。因為熟悉了,會背了,反而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想想自己小時候背誦的那些古詩,當時也不懂什麼意思,但是記在腦海裡了,等到長大的時候,自然就懂其中的涵義了。

其次 ,“詩為有聲之畫;畫為無聲之詩。”讀詩、背詩,並不在表面的詩詞裡。因為古詩詞都是很精練的句子,詞語。短短几個字就能勾勒出一幅畫面感。另外,古詩詞還有韻律感。經常讀背這些詩句,也是在無形之中培養孩子的語感。也是給孩子的一筆財富。詩詞大會武亦舒和董卿都是在孩童時期涉獵這些經典古文了。

孩子的潛力遠遠超過我們所想象的。只要孩子自己不反感,多閱讀,對他們來說是一種無形的財富。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62845157736335789"} --}

辣椒媽聊育兒


小時候舅媽是老師,小學是舅媽教的,從一年級一直到五年級。所以三歲就開始背唐詩,五歲就開始背毛澤東選集,文學功底非常堅實。作文一直是佼佼者,曾在全省作文競賽中拿過多個一等獎。關鍵是記憶力和理解力都會上一個檔次,數理化從來不費勁,舉一反三能力特別強。直到現在,快四十了,單位裡組織學習,看一遍能記個大概,看五遍下來幾乎能複述下來。所以對兒子也是這種教育,三歲會被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後來背唐詩三百首,上小學後開始背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今年教材一改,很多學生都不適應,他卻沒感覺,很多古文他都會背,不要說他不理解,不知道什麼意思就不讓他學,其實是他只要會背,不知道什麼時候他就理解了。現在五年級,語文的閱讀理解和作文幾乎不用管,基礎知識更不用操心,每篇課文都能熟練的背誦默寫。很多人說,小學的知識簡單,他學習好很正常,到初中學習難度增加了,他就考不好了。其實培養他的學習力和理解力到什麼時候都可以用!


行走在危險邊緣


上班的時候,公司有個男生,特別受領導器重,每次我們出去玩或者吃飯的時候,大家說:“哇,這太美了。”“嗯,這家菜不錯,好吃。”但他卻不同,每次都能說幾句詩出來,那時候就覺得多美好呀。

等自己有了孩子,還沒等我開始教背詩呢,我爸媽一有空逗她們玩就給念一段,每次還都抑揚頓挫的。

記得很清楚的一個畫面就是孩子們那時候還說不完整一句話呢,我爸媽把她倆放在一塊浴巾裡抬起來搖著玩,她倆一邊樂一邊接我爸說的詩。

再到後來就是孩子們每次背詩的時候都大聲的有節奏的背出來,不管對錯都是那樣,彷彿一種儀式感哈。

夏天我們帶娃回奶奶家,我們在車上隨意聊天說到春天,娃馬上就說:“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在奶奶家看見大鵝就說:“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還記得那時候剛教了兩遍《題西林壁》,娃早上起來就跟她姥姥說“橫看成嶺側成峰”,然後左右看看,說這就是橫看成嶺側成峰哈哈。後來每次看見山,都會背這首詩。


回家看見高樓就說:“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就是挺有意思的,感覺孩子們的理解各不同,但是也總能捱上。

所以你說到底教不教孩子背詩詞,我覺得這些傳統文化不能丟,你說古人多麼有智慧啊,能寫出那麼多優美的詩句,哪怕就形容一種天氣、一朵花、一座山。相比較,我們現在很多人包括我自己,看見壯觀的景象,腦海裡也能能浮現幾個字“我去,太美了吧。”我想去表達,但說不出來,腦子裡沒有哈。


教孩子讀古詩,我覺得也要順其自然

就像讀繪本一樣,一定也是建立在快樂的基礎上,不要要求孩子一定要背會。孩子喜歡就一起讀讀,不喜歡了就換換。多數時候孩子們還都蠻喜歡的,因為詩歌都押韻,節奏特別好,而且小孩記憶力也都非常好,你可能給他聽幾遍就都會了。

家長要有取捨

像一些舊觀念不適合現代社會的,我們可以不去選擇。儘量選擇一些韻律強的,讀起來朗朗上口,有一些趣味性的,孩子也更易於接受。

在生活中去啟蒙

我覺得孩子在小時候,最好的啟蒙就是家長給的,而不是早早的就送到機構。比如我們帶孩子去爬山,就可以跟他講講題西林壁啊,春天了柳樹發芽了給他講講詠柳啊,這種印象深刻,也會更喜歡。

最近看了常爸的《每個孩子都能學好語文》,裡面李懷源老師講了這麼一段話:“古詩詞是中國語言的密碼,是中華文化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和審美的集中體現。我們要建立大國的文化自信,如果連自己的語言和文化都不懂、不用,怎麼能談得上自信呢?所以,不管從語言文化的啟蒙,還是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說,古詩詞都值得背誦。”

共勉。

我是一個混跡育兒圈10年終於得以自己施展拳腳的雙胞胎寶媽,是朋友圈中的輔食達人,育兒小百科,愛生活愛分享,正能量爆棚的我期待與您一起同行,在育兒育己的路上共同學習成長哈。記得幫我點贊關注哦哈,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