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長安讓人無比嚮往!好端端的長安為什麼改名叫西安?

高性價比生活用品推薦


北京,作為當代中國的政治中心,令無數人心生嚮往,故宮、天安門亦是時常人滿為患,甚至不乏許多國外的小夥伴。

但孰不知,在中國古代,比起任何城市而言,長安才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城,它不僅有“十三朝古都”的美譽,更有著無數的光環。


但是,在如今的中國地圖上,我們已無法找尋到長安這個地方,那麼,長安究竟在哪裡呢?為何如此一座名聲在外,舉世矚目的城市,卻沒有保留其名諱呢?

長安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周文王時期,“既伐於崇,作邑於豐”,講的是周文王討伐崇侯虎之後,就將都城遷到了豐,史稱豐京。後武王雖遷於鎬,但豐宮不改。


漢高祖劉邦登基以後,正式將豐京更名為“長安縣”,並且興建未央宮,將都城定到了這個地方,起名為“長安城”,“長安”既“長治久安”之意,由此開啟了長安作為一國之都城的歷史。

那麼,好好的長安怎麼就突然變成西安了呢?

“西安”一詞最早出現於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手下大將徐達在攻下長安城之後,便將長安城所在區域更名為“西安”。

明太祖朱元璋一統中國以後,一度想將都城由南京遷至西安,畢竟這個城市擁有深厚的底蘊。因此朱元璋早早的就派人去往西安修建城牆,甚至還派太子朱標前往考察。

如果朱元璋真的遷都了,那麼或許還會改成“長安”,畢竟“長治久安”寓意深刻。但隨著朱標的離世,遷都一事就一直擱置了,直至朱棣登基後將都城遷往北方,從此,北京就成了中國的政治中心。


輕侃古今


  西安排在中國四大古都之首,這座城市曾經是十三朝古都,更是隋唐時期首屈一指的世界級大城市。因此,每當人們談論起西安,其實人們會更加懷念長安這個名字。

  在網上流傳頗多的“最後悔改名字的城市”的問卷調查中,“西安”多次以絕對優勢排在第一,也有很多人倡議把西安的名字改回原來的長安。但是,查閱歷史文獻以後才發現,其實長安從來沒有改名為西安,因為,西安真正古名並非“長安”。

  在對這個問題展開論述之前,大家需要明白一個概念,西安其實是古代的統縣行政區名,也就是當今所說的地級市的名稱;長安其實是西安管轄下的一個縣,它是西安的俗稱,並非西安的古稱。

  秦朝年間,西安稱之為內史;兩漢時期,它稱之為京兆尹;隋唐時期它真正記錄在冊的名稱為雍州,或者是京兆府;到了元朝,它改名為奉元路;直至明清年間,這裡才被稱之為西安府。幾千年的封建王朝,統縣行政區從來沒有出現過“長安”這個名字,自然就不存在長安改名的事了。

  那麼長安這個稱呼又是從何而來呢?這還要從漢高帝時期說起,未央宮建立在了長安鄉,漢代都城便遷都至此,以地名為由,這裡有了“長安城”的稱呼,然而這只是這一個獨立縣城的稱呼。

  獨立縣城要依附於上級政區存在,這個上級政區才指的是如今的西安,“長安城”其實只是一個縣名,它不能代指當時的整個西漢都城。

  但是,由於當時的長安城是西漢都城的所在地,從此以後,大眾認知裡的“長安”,就成為了西安的代名詞。尤其是隋唐兩朝,都在長安城建立首都,唐朝的繁榮盛世,直接讓“長安城”這個名字享譽海外。它成為了那個年代裡,最具規模、最雄偉的一座古代都城。

  唐詩宋詞中,更是大量描寫“長安”的盛世繁華,從此,長安成為了中國乃至於世界對於這座繁華都城的普遍認知。然而即便是唐朝的長安城,它也是由長安縣和萬年縣兩部分組成的,其實當時是“兩縣共治一城”的局面,一定程度上來講,長安並不具備成為正式統縣政區名的資格。

  人們總是會把古代城市的俗名和行政區名混為一談,正是因為這種認知,才讓人們誤以為長安是西安的古名,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人們口中世代相傳“長安”,其實一直是一個縣名,是一個俗稱。西安的名稱也只是在明清年間才開始出現,所以西安的古名是由奉元路改名而來,並非是長安。



蘇木淺


長安是西安的古稱,現為陝西省省會,是歷史上第一座被稱為“京”的都城,與雅典、羅馬、開羅並稱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位居中國四大古都之首。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和隋唐大運河的起點,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被譽為天然歷史博物館。

秦末漢初,長安當時只是秦都咸陽的一個鄉聚,是秦始皇的兄弟長安君的封地,因此被稱為“長安”。

公元前202年,劉邦擊敗項羽。同一年由櫟陽城遷都到長安鄉,故命名為長安城。西漢王朝就定都長安城。隋文帝楊堅篡北周建立隋朝後,漢長安城東南龍首塬南面建造新都,新都定名為“大興城”。

公元618年,李淵稱帝建立唐朝,改大興為長安。元朝時,將長安稱為奉元路。朱元璋建立明朝時,將奉元路改稱西安府,取“西部永安”之意。

其實,古代的“長安”、“大興城”、“西安府”,都是屬於長安縣。就象以前廣州是屬於番禺縣一樣。

民國初年,長安屬關中道,歸省政府直轄,1928年,成立西安市政府,分長安縣所屬城內及四關劃歸西安市,1930年11又撤銷西安市政府,原劃地面仍歸長安管轄,成立長安縣城關區管理西安城關行政。1942年,成立西安市政處,次年再次成立西安市,把城關及城週四鄉面積230平方公里劃歸西安市。

2002年6月2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西安市長安區。2002年6月2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2]45號):撤銷長安縣,設立西安市長安區,以原長安縣的行政區域為長安區的行政區域。

所以,長安縣並沒有改名,它是一直存在的,現在屬於西安市的一個區。只是原來是長安縣管轄西安府,現在是西安市管轄長安區了。


揚生解史


長安作為我國古代比較知名的城市,還是很多朝代的都城,但是到了我們現代的時候它已經被改名叫做西安了,從知道了西安這個地方開始它的名字就一直是西安了,那西安又是什麼時候把名字由長安改為西安的呢,根據民間的傳說,長安將名字改為西安是因為慈禧太后,當年逃難的時候就是向西安方向逃跑的,她跑到長安的時候為了慶祝自己劫後餘生,大難不死於是就將長安的名字改為了西安。

但是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其實關於長安改名的事情在明朝朱元璋在位的時候就已經發生了,而把長安改名為西安的人就是朱元璋,因為當初朱元璋和徐達在從南方帶著軍隊打入北方的時候朱元璋一路高歌猛進,一舉就拿下了中原,到了後來他攻打到了長安的時候,發現長安並不是一個容易攻打下來的地方,長安易守難攻,被黃河還有函谷關、武關還有蕭關所包圍軍隊很難攻入進去。

但是朱元璋和徐達還是花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將長安給攻打了下來,攻下了長安的朱元璋覺得很牛逼,特別了不起,於是他為了慶祝自己順利的拿下了長安於是就把長安的名字給改成了西安,所以從那個時候開始長安就正式被改名為西安了,大家都知道西安曾經是我國古代很多代王朝的都城但是朱元璋把西安攻打下來以後為什麼不像其他的帝王一樣把西安作為自己的都城呢。

其實朱元璋自己也考慮過這個問題,但是最後也還是沒有將西安作為自己的都城,那個時候朱元璋派了他最喜愛的太子朱標去西安考察,讓朱標去看一下西安到底適不適合作為明朝的都城,朱標到了西安以後,發現西安宏偉壯闊,地勢也比較平坦,那裡的關中平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而且從軍事來講是一個易守難的地方,但是西安也有一個很致命的缺點,那就是關中平原雖然土地肥沃但是它的面積卻只有四萬多平反公里。

而都城裡面駐紮著軍隊還有很多王公貴族,糧食就成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而且西安的地形四面都是封閉的易守難攻,但是這樣導致如果要從其他的地方運糧食過來的話也是很不方便的,朱標回去以後把這些告訴了朱元璋,之後朱標就病倒去世了,所以朱元璋就更加不會把西安作為自己的都城了。





風吹屁屁臀微涼


長安,是與雅典、開羅、羅馬齊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長安,無疑是中華文明的傑出代表。和其他城市比起來,它不僅是“十三朝古都”,還是中國古都之首,長安可以說是中國歷史長廊中當之無愧的第一城。

那麼,既然長安這麼有名,還擁有這麼多的光環,為什麼不繼續叫長安,而改名為西安呢,誰把它的名字改了呢?

早在漢高祖劉邦即位之後,正式設置了長安縣。等到未央宮建好之後,劉邦把國都遷到了長安縣,並取“長治久安”的意思,於是正式把都城命名為長安。

在中國歷史上,長安這個名字從來沒有取締過。雖然,每個朝代對都城的稱謂不盡相同,但長安縣是始終存在的。

漢朝的時候,長安城所在的區域被稱為京兆尹;在晉朝時則被稱做京兆郡;等到了元朝時,則又被改名為奉元路。

其實,元朝的時候,開始的時候還不叫奉元路,而是叫安西路。忽必烈的第三個兒子忙哥住在那兒,被封為安西王。後來,因為安西王造反,因此這個安西王被撤了,才改名為奉元路。

後來,朱元璋的大將徐達率軍拿下了奉元路,並且把奉元路改名為“西安府”,這樣“西安”作為一個名字,才第一次出現。

徐達改這個名字的用意,是希望西邊保持長治久安的意思。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曾一度想把都城遷到西安。在朱元璋看來,長安一直都是他定都的首選城市,是他理想的遷都地點。就文化底蘊來說,西安完全可以匹配大明王朝的氣質,而且西安地理條件優越,擁有“王氣”。

於是朱元璋就派太子朱標去西安考察,並在西安修築起來浩大的城牆,可以說為遷都做好了一切準備。

如果朱元璋遷都成功,很有可能會把西安改為長安,畢竟,皇帝都希望長治久安,哪裡會喜歡僅僅西部安定呢?

不過可惜的是,朱標回來之後不久就去世了,朱元璋的遷都計劃被擱置了,而且到死也沒能實現。

這樣一來,西安就失去了改回長安的名字的可能,也失去了成為十四朝都城的機會。


歷史也好玩


西安在中國歷史上一直被稱為“長安”,早在西周的周武王王時期,這裡就已經成為了首都。那為什麼會改名西安呢?

在西周時西安稱為“豐鎬”。“豐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豐京和鎬京的合稱。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西漢之後,準備將首都定在關中。在張良的提議之下,劉邦最終選擇了距離咸陽不是很遠的長安作為首都,因為這裡原先有一個長安鄉,因此劉邦就以“長治久安”的含義來命名西漢的首都,希望西漢不要和秦朝一樣短命。

西漢末年的公元9年,大司馬王莽正式稱帝,曾改都城長安為“常安”。

公元582年,隋文帝頒令在漢長安城東南的今西安城址營建新都大興城。隋開國之初,都城仍在長安舊城,因久經戰亂,殘破不堪。因此,隋文帝放棄龍首原以北的故長安城,於龍首原以南漢長安城東南選擇新址,建造新城大興城。唐定都長安後,改隋大興城為長安城,並進行了增修和擴建。

宋太祖趙匡胤統一中國後,曾經有意遷都長安,但是由於當時西安周圍的生態環境已經十分惡劣了,最終在部下的反對下,只得放棄。

元初,長安城的範圍依然沿用韓建“新城”,並使用京兆府的名稱。至元九年(公元 1272年 ), 元世祖封其三子忙哥為安西王,鎮守其地,建安西王府。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遂該京兆府為安西路。後來由於發生安西王叛亂,安西國被撤。皇慶元年(公元1312年),又改安西路為奉元路。

而到了明朝建立之後,朱元璋派遣徐達西征陝西,攻下奉元路之後,朱元璋一聲令下,將其改稱為“西安”,象徵著朱元璋想要大明帝國西部邊疆安定的願景。後來,朱元璋曾經多次考察過西安,甚至有打算將明朝首都前往西安的想法,但是由於太子朱標的病逝,朱元璋不得不放棄了遷都的打算。

而從此之後,“西安”這個名字用了600多年,直到現在還在沿用。



那些年我們追過的


西安,長治久安,地勢易守難攻。

在兵荒馬亂時期,只圖安穩,易守難攻的地勢確實可以視為一等皇城寶地。

而在太平時期,尤其是目前大和平時期,具備天時,人和情況下,地勢就顯得更為重要。現在哪裡交通方便,哪裡繁榮就快,潛力就大。

在全國東南先進,沿海繁榮情況下,西安交通閉塞,勢必落後 。

西安地勢上出現半邊熱,只有東南側有繁榮優勢,西北側緊挨甘肅等西北落後區域,拉動整體繁榮就顯得整體力不從心,而且在相當長時間內改變不大。

今後再無盛世長安,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江蘇,廣東,北上廣等發達區域經濟發展一路高歌猛進,西安只能越拉越遠。太平時期,繁榮者彙總優秀資源更有利,落後區域發展所需基礎不易爭取,這些都很難改變。

從地圖分佈來看,原生態必需地形分析,東南水源豐富,物資豐富,除了陸運和空運,還有基本不受限制的海運,即便絲綢之路再生,也未必成氣候與之並勢。


鄉村老農亂侃


大家好,我是歷史的影子!長安這個稱呼始於西漢,那時的長安城大概在現在西安城的西北方,形如北斗,所以又稱“斗城”。西漢末年王莽篡權,改長安為常安,東漢立國後遷都洛陽,長安便開始走向沒落。此後直至三國西晉,長安早已喪失了昔日繁華。五胡亂華,西晉南遷,趙、前秦先後立都於此,直至北朝的西魏與北周。

不是貶低現在的西安,但是鼎盛時期的長安真的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大氣包容。盛極一時,引得多少文人墨客折腰,多少人在那裡氣宇軒昂,又有多少人在那裡失魂落魄。孟郊寫過

春風得意馬蹄輕

一日看盡長安花

這首詩的背景和孟郊的格局先不論,這種高興的心情能用長安花做意向就足以說明長安在古人心中的地位。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長安正式改名西安府,西安名稱,是封建沒落階級的“小中原文化”意識的產物。“小中原文化”是對“大中華文化”的矮化。唐之後,中國的政治中心從長安東移,封建統治階級為了他們自身的政治利益,以“小中原文化”為核心,要“西安”和“西寧”的西部社會,而不要西部有一座象徵國家歷史意義的大都城,於是“長治久安”的長安,便被降格成西安了,成了與“西寧”同一意義的地方城市。這是唐之後至清的封建帝王們為了顯示他們自己“小中原文化”的中心權位,有意而為之的結果。

西安是長安的轉世再生,長安的輝煌隨著唐末的毀城早已一去不返,雖然西安星羅棋佈的漢唐遺蹟,帝陵墳冢都保存著我們那個輝煌的時代的印記,長安靜靜的沉睡在歷史長河之中,西安也應當有屬於她自己的未來。

穿越周秦漢唐,走過宋元明清,歷史留給這座城市的印記燦若星辰,曾經輝煌繁華,也曾在近代落後衰敗,步履蹣跚。時至今日,她依然驕傲榮耀,卻也舉步維艱。揹負著沉重的歷史包袱,懷揣著現代的夢想,西安正從十三朝古都的千年沉睡之中醒來,大踏步向前走去。


歷史的影子


長安之名,始於秦的長安鄉,漢高帝五年,在此地設長安縣,在長安縣內建起的都城,也順理成章被稱作“長安城”。長安之名,始於秦的長安鄉,漢高帝五年,在此地設長安縣,在長安縣內建起的都城,也順理成章被稱作“長安城”。

在唐代之後,中國的政治中心逐漸東移,但西安作為西部重鎮和西北區域中心的地位依然不容忽視。五代時,後梁改京兆府為雍州,設大安府,後唐改大安府為京兆府。

宋代置陝西路,後置永興軍路。金代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元代曾設安西府;後改為安西路、奉元路。明代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之名即由此而來。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攻入西安後,曾改西安為長安,建立大順政權。

1928年,國民政府將長安縣城及城關一帶劃出,設立西安市。1930年,撤銷西安市,原西安市區域復歸長安縣管理。民國21年(1933年)西安改名西京,被定為中華民國陪都。為對抗經長征抵達陝北的紅軍,1935年蔣介石在西安南院門設立西北剿匪總司令部並自任總司令。

時任西北剿匪副總司令的張學良在多次建議不成後,同楊虎城共同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使中國的抗日統一戰線得以達成,對東亞現代史影響深遠。

1943年,再次設立西安市,其行政區域為原長安縣城及城週四鄉。

1949年5月2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佔西安。5月25日,西安市人民政府成立,賈拓夫任第一任市長。


闌翎


作為與雅典、開羅、羅馬齊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長安毫無疑問是中華文明的傑出代表。比起其他城市來說,長安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當時無愧的第一城。它不僅有“十三朝古都”的光環,更是位列中國四大古都之首。它也是歷史上第一座被稱為“京”的城市。

那麼,明明長安名聲在外,並且擁有眾多光環,為什麼卻不保留它的名諱,反而被改名為“西安”呢?誰把它的名字給改了呢?

早在西周初年,周文王就曾在這裡設置了豐京。後來周武王再建鎬京,歷史上稱為豐鎬。漢高祖劉邦即位之後,正式設置了長安縣。等未央宮建成之後,劉邦便將國都遷到了長安縣,並以“長治久安”為意,正式把都城取名為長安城。

歷史上,“長安”這個名字,從來沒有消失過。由於長安只是一個縣名,因而雖然各個朝代對都城區域的稱謂並不相同,但“長安縣”始終是存在的。

比如唐朝時期,唐玄宗就把長安縣所在的雍州改名為京兆府,而京兆府實際上是管轄了包括長安在內的二十二個縣。

也就是說,長安實際上是一個京城下級行政單位。而在歷朝歷代中,管轄長安的上級單位,名稱一直都在發生變化。

比如在漢朝,長安城所在區域被叫做京兆尹;在晉朝時則被叫做京兆郡;等到了元朝時,則又被改名為奉元路。

說起來,元朝的時候,先前還不叫奉元路,叫安西路。忽必烈的第三個兒子忙哥住在那兒,被封為安西王。後來,安西王造反,因此這個安西王被撤了,才改名為奉元路。

後來,朱元璋的大將徐達率軍拿下奉元路的時候,把奉元路改名為“西安府”,這樣“西安”這個名字,才第一次出現。

徐達之所以改這個名字,應該既是借鑑了原先“安西”的名字,同時又有希望西邊保持長治久安的意思。

也就是說,“西安”這個名字的出現,是因為長安縣上面的行政單位改了名字,最後取代了長安名字的緣故。

朱元璋建國後,曾一度想把都城遷到西安。在朱元璋的眼中,長安一直都是他遷都的首選城市,是他理想的遷都地點。

在朱元璋看來,長安是多個朝代的古都,就文化底蘊來說,完全能匹配大明王朝的氣質。同時,長安地處中原的中西部地區,地理條件優越,有山川之險峻,是“王氣”之所在。

因此,朱元璋早早便派人在長安修築起了工程浩大的城牆,甚至還派出了皇太子朱標親自考察西安,也算是為遷都做足了準備。

如果朱元璋遷都成功,那麼,“西安”這個名字,或許又改回“長安”了。畢竟,皇帝都喜歡“長治久安”,哪有說自己都城是“西邊安定”的意思。

不過,由於皇太子朱標在回來之後不久便去世了,朱元璋遷都的計劃便被一再擱淺,一直到他死去,這個遷都計劃都沒有被實施。

等到朱棣登基之後,由於退回草原的蒙古人依然對明朝有很大的威脅,最終朱棣決定遷都北平。在加上北平又是他的潛邸。所以他把都城遷到那裡,改北平為北京(相對於“南京”而言。畢竟南京是他老爹定都的地方。)

這樣一來,西安就失去了改回名字,併成為十四朝都城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