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省会独大发展模式不适合江苏,你怎么看?

沙漏遗爱


江苏的核心问题不是要不要省会独大的问题,而是有没有一个可以比肩一线城市的问题。当科技发展到高端时,十几个二三线城市的指标加起来可能不如一个一线城市。越是高端的人才越是只在顶尖城市里。没有顶尖城市,那么这个城市的金融、创新、科研、教育、市场等的发展就无法上一个新台阶。

举个例子,中国一个月的3000万价格以上房产交易,上海市就占了全国的一半,而北京和深圳加起来也只有上海的一半,广州又只有深圳的一半。像杭州、南京、苏州等二线城市,只有人家的零头的零头。

再举个例子,北京的独角兽企业占了全国的一半多,剩下的只要被上海深圳杭州瓜分了。这和GDP有什么数学关系吗?

再举个例子,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量和GDP也没有直接关系,反映的是高端收入的多少。上海北京的个人所得税远高于其他城市,高达2000亿!而广州500多亿只有深圳大约一半,两者的GDP是差不多的。而苏州南京等二线城市只有300亿左右,上海的六分之一!即使杭州有阿里巴巴,也只有400多亿个人所得税。上海北京两市的个人所得税已经超过了广东、江苏这样的经济大省的个人所得税。而广东因为有两个一线城市个人所得税也超过了江浙两省的总和!

这种高端经济、科技等的马太效应明显,这些指标不是十来个普通城市可以堆积的。必须要超级城市来支撑的,随之而来的才是一流的科研、创新、科教、医学等。

现在江苏的政策是扶植南京做强科研教育等,希望成为新的核心。苏州市经济很强,但是存在的弱点是科教文卫等远不及南京,区位上又依赖于上海,无法成为带领全省发展的新核心。而南京的区位优势明显,国家规划中是长三角西北中心,带动长江经济带和中部发展。可以得到国家的政策支持,长远利益更好。


RaymondIT


群狼战术意味着不可能产生猛虎,全省没有能在全国产生话语权的城市、没有明星城市。在当前各省大省会战略下,各省都是猛虎带领一群羊,在有老虎的森林里,狼群再强壮也是猎物。

苏省GDP第一的苏州显然是上海的附庸或小弟,其综合实力都比不上中西部的成都、武汉、西安、郑州等,唯一能与这几个城市PK的只有省会南京。然而再过几年,如果苏省还高平均主义,南京必将沉沦,全省没有一个城市能比过上述几个城市。苏省彻底沦为没有话语权的省,俗称奶牛。

当前,由于污染、产业转型、人口红利枯竭和国际环境变化,我们国家的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外资制造业逐渐去产能或向外国转移,全国的经济发展重心逐渐向第三产业和互联网、金融、教育、医疗、高端制造等产业转型。因此,城市也在变化,太多老龄化、重工业城市在沉沦,外资型城市在变冷。早些年,中国还在依靠制造业和外资的年代,上海由于土地资源和低薪岗位的匮乏,将大量制造业溢出到苏锡常一带,带动了这几个城市的发展。而研发等高价值的产业和岗位始终留在上海。现在全国产业转型,上海几乎不可能再往苏锡常溢出互联网、金融、教育、医疗、高端制造等,就互联网来说上海自己都发展的不怎么样,还怎么可能向外溢出。不仅不会溢出,还可能就相关行业吸血苏锡常,比如无锡的物联网就有往上海转移的迹象。

而江苏呢,除去低端制造和外资制造,几乎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全国名企,相反广东、浙江要比江苏多得多。就互联网行业来说,别说杭州上海深圳北京,江苏所有城市甚至都比不过成都和武汉。

不论第三产业还是互联网等,对人的要求极高,人口数量尤其是高端年轻人口数量是第一竞争力,这就是为什么全国二线城市都在抢人。然而去年全省一共才增加20来万人,都不如成都、武汉、西安、郑州、长沙、杭州这六个省会城市中其中一个。

江苏沉沦的趋势很明显,GDP距广东的差距越来越大,最核心的财政收入更是差广东一大截,甚至有被第三和第四的山东、浙江追上的趋势。

随着老龄化的深入和产业的持续转型,江苏的群狼会逐渐变成群羊。没有明星城市、没有核心产业,江苏人口增长会持续乏力甚至流出人口,甚至江苏人会变成去外地打工的打工者。


矩律


一城独大模式不是不适合江苏,而是不适合东南沿海各省。

一.现先不谈江苏,从北往南排。1.山东省会济南市,17年莱芜市已并入济南,目前面积达10437平方公里,人口近850万,而经济总量还排在青岛、烟台两市后。2.浙江省杭州市,先后并入:萧山、桐庐、昌化、富阳、建德、余杭、临安、淳安等县市,面积已达16596平方公里,人口近900万,经济总量只比面积9365平方公里,人口不足800万的宁波也仅多出3000亿元左右。3.福建省福州市,面积12154平方公里,人口近750万,经济总量还落在泉州之后。4.广东省广州市,也已被深圳超越。5.江苏要想一城独大,除了将镇江并入南京。新南京市的面积可达10430平方公里,人口达1150万。就是这样,经济总量比苏州市还要差2000亿元左右。

二.这种摊大饼式的一城独大模式,在东南沿海省不适合。东南沿海几省,自古都是我国农业、工业、商贸各业的先进省。这里人文荟萃、信息发达、资金雄厚,而且与国际上发达的国家交流频繁。摊大饼式的一城独大,一是加重了市政建设负担。二是增添了繁重的民生问题。当今科技突飞猛进,随时随地会发生城市经济转型。第三最关键,就是经济转型时,这样的大块头城市,会显得很笨拙,反而不如合适规模、人口的城市来得方便、灵活。

所以一城独大的模式,对江苏省的经济发展,不会有多大红利。


福荣


为什么说省会独大发展模式不适合江苏?省会独大发展模式,就是它省的良药江苏的毒剂!江苏省的省情与浙江省完全不同,如果照搬浙江模式,江苏就是东施效颦自卸臂膀!浙江省内除了杭州,其它城市,尤其是宁波、金华、温州都在衰败,这些城市与杭州的实力悬殊越来越大之后,杭州才可能变成现在的“一城独大”格局。

而江苏除了老牌贵族城市南京,更有苏州这样的经济巨无霸,苏州今天和上海的关系已非人们想象中“后花园”那么简单,苏州产业规模庞大,更重要的是产业与上海不是垂直分工,而是水平分工,这说明无奈产业规模还是质量,苏州和上海的实力差距并不是特别的大,上海完全不能一口吞下苏州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同理,南京也无法一下子把苏州比下去,所以,江苏若是发展成“省会独大”至少这些年肯定是办不到的。

当然,江苏没那么傻,有这么好的条件,怎么会去搞“一城独大”的速成大法呢?从去年出台的扬子江城市群规划就可看出,无论对南京也好,还是苏州也罢,都是给予非常大,或者说是唯独两个待遇最好的城市。

南京:加大南京核心,那是肯定的。毕竟是省会,如果南京作为老大哥发展不好,那怎能服众?而且南京在最近几年的发展是非常大的,这是我们都不能否认的。

苏州:省内经济第一大城市,如果把江苏省类比成中国,南京好比北京——政治、文化中心,而苏州好比上海——经济中心。而且江苏先后提出“2030年建设南京、苏州两个省内的特大城市”,“构建南京-扬州-镇江城市圈;常州-无锡-泰州城市圈;上海-苏州-南通城市圈”,以及现在扬子江城市群的“与上海全面对接,并与上海形成“香港-深圳”的双子星城市格局”,说明江苏对于苏州的定位也是越来越高。

苏州要通过自身的发展,与南京打好配合,这样才能真正为江苏省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只要南京+苏州,大家一起发展好,形成南京苏州双核组合,江苏赶超由广州+深圳领衔的广东省才有可能。

南京苏州双子星、扬子江经济高地,这也呼应江苏一直均衡发展的愿景,扬子江城市群本身的目标就是把这个经济区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经济发达板块,并没有强调非要把谁搞得比其它城市都强一大截,江苏搞这个城市群应该有粤港澳的胸怀,江苏的现状搞两个核心城市更有实际价值。

为什么说省会独大发展模式不适合江苏?我的观点,省会独大发展模式,就是它省的良药江苏的毒剂!必须看到,它省的一城独大某种程度也是无奈之举,江苏有这么好的条件,如若盲目跟从无异于自卸臂膀了!对此观点你有异议吗?


沙漏遗爱


不是不适合,是不能也!

苏省,政治中心是南京,却不能象其他省份的政治中心城市那样,成为省内经济上的一哥。曾经的全车尴尬城市排行里,南京也是位列其中。为什么,就是因为苏州神一般的存在。这个宇宙第一地级市,经济总量是南京的近一倍。外环线已经圈到上海的边上,而且还没有一点要停步发展的意思,还在不断的的想法设法向前猛冲。

大哥不定,山寨难宁。苏省的,常州,无锡,南通,苏州基本走亲戚的对象都是上海。对南京除非特别要吃鸭血粉丝要去一趟,其余时间都是不屑多顾。而面对世界大城市发展的竞争格局,苏省又确实需要一个超大城市,长三角沪杭,沪宁,宁杭三条线构成的金三角,也需要第三个可以定位的超大城市去卡位。这个位卡好了,长三角中的支撑金三角也就稳固了。

苏州挟经济以蔑群候。南京再不能体现政治、经济苏省首位的大哥风范,等南通成功挤入万亿俱乐部,加持了江北高铁,新机场,沪通铁路等神器后。南京在苏省估计就更没有首位认同度了。当然隔壁徽徽家的小弟们还是很认同的。


通派观察者


没有省会独大的必要,也没有省会独大的条件

南京虽然是江苏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同时也是省会,但江苏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均衡的省份,13地市全部入围百强市,入围率100%,这在所有省份当中是唯一的。

尤其苏南几市当中,南京、苏州、无锡都是老牌经济强市,扬州、徐州在80年代也已经有了较高的城市地位,近十几年间,又出现了常州这样暴发户级别的强市。所以江苏即不存在资源聚集度过高的情况,也不存在新老更替的情况,发展均衡又健康,完全没有省会独大的必要与条件。

如果当真以南京为绝对核心,对其他城市降权,那么江苏的经济会开始倒退。原本的百花齐放向一枝独秀渐行渐近,那么苏锡常这些城市怎么办?依靠透支过去积累的资源而苟延残喘吗?为了全面打造超强省会而葬送其他城市的大好局面吗?

为什么中西部省份都是省会独大?

因为我国经济开放是从沿海开始的,这里不仅有着更好的经济基础,还得到了更好的机会,当然航运也是很重要的优势。所以除了省会还有5个计划单列市以及多个地级强市,属于共振式发展、城市群发展,形成了1+1>2的化学反应。

而中西部则不同,中西部普遍辖区面积大,而人口密度偏低,长期呈人口净流出的状态。所以为了能够留住更多人才和资本,就必须把更好的资源向省会聚集,让这里也形成一定虹吸效应。长此以往,周边城市更好的资源与机会就流向了省会,原本实力偏弱的普通城市就更加难以形成与省会竞争的机会。

中西部最强非省会城市是洛阳,然而洛阳也仅仅是一个三线城市,完全没有与东部强市竞争的实力,更不用说其他非省会城市。成都、武汉之所以近几年能够强市崛起,主要就是得益于强大的资源聚合度,但与此同时,也会削弱其他兄弟城市的竞争力。看看省会首位度最高的四川省就知道了,榜首成都经济体量是第二名绵阳市的7倍还多,所以这种独大模式岂止不适合江苏,应该说是不适合任何省份。中西部这样也是无奈之举,他们难道不羡慕江苏这样的百家争鸣?只是无能为力,所以不得已而省会独大。


城市发展报告


江苏是地级市和县级市的区域发展模式,市场经济形态比较成熟;无需像中西部城市那样,用计划经济的思路,大规模建设省会城市,来推动本省经济的高速发展。

江苏的发展模式,有其历史的渊源。南京的前身江宁府,和苏州府以及上海雏形的松江府,都处于相对独立的关系。江苏省会南京,虽然是六朝古都,但是,仅仅是政治文化中心,而非经济中心。

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沪宁线上的苏锡常异军突起。无锡率先创造“苏南模式”、苏州紧随其后;常州在七十年代是全国中小城市的学习标兵。而南京属于大型国有企业的重镇,在路径上和苏州、无锡、常州不在一条起跑线上。

改革开放之后,南京和苏锡常更是朝着相反的方向迈进。南京先后发展了扬子石化、金陵石化、南化集团,以及和德国巴斯夫合资的“扬子巴斯夫”,做大做强了央企,成为全国国有企业改革成功的新一线城市。现在又紧紧依靠南京强大的高校及科研机构的资源,积极迈进高科技领域成绩斐然。

与此相反,苏州、无锡、常州的县级市经济非常发达,地级市在权力下放上分寸把握恰当。使得苏州的昆山、常熟、张家港;无锡的江阴和宜兴;常州的武进区和溧阳经济,撑起了苏锡常的大半壁江山,而从充分调动了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观能动性。

而江苏北部的南通、盐城、泰州、扬州、徐州、宿迁、淮安以及连云港,均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发展模式勿能一刀切,正在因地制宜,讲究科学发展现在也是急起直追。

插图选自网络,侵权必删。欢迎批评指正!


陆燕青


准确地讲,群狼经济肯定更加有优势,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在世界所有国家中,经济排名世界第二位。但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不是特别均衡,尤其是东西部的差距特别明显。我们再缩小单位来看,当前经济发展比较好的省份是广东、江苏、浙江、山东,这几个省份都没有省会一家独大的局面。

广东省的经济当前排在我国所有省份中的第一位,广东的珠三角发展最好,其他粤东、粤西、粤北的经济发展一般,但是珠三角因为包含有我国四座一线城市中的两座,所以经济引领上更加具有优势。山东的经济发展则显得相对均衡,除了青岛以外,其他城市的经济总量程七六五四三二逐步排列,没有断崖式的经济偏差。

反观中部几个省份的经济模式,更多是省会独大,成都、武汉、长沙、郑州、西安皆是如此,或许省会城市发展比较好,但是其他普通地级市更多是外出务工,且城市没有支柱性产业,这使得城市的发展与兄弟城市形不成协作模式。即便省内想要优化产业模式,也会因为相互的竞争而无法实现。

江苏当前是群狼模式的发展,虽然在前些年经济发展多少有些野蛮式增长的情况在内,但是当产业模式趋于平稳以后,未来各个城市形成优势产业,完全可以协同式发展。那样所产生的效益肯定大于一个城市单打独斗。举个外省例子,当前山东省的沿海港口就在进行整合计划,目的就是优化港口属性,减少没有必要的竞争,使得港口经济更加强盛。

欢迎关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讨。


地理有意思


省会独大模式,是争对中西部省份来定的发展战略,不适用于东部沿海发达省份。所以,没有特指江苏省不适合,希望大家不要被误导!

事实上,江苏省、广东省、包括山东省、浙江省,都不是省会独大,很多人说浙江省杭州一城独大,其实也不准确,严格来讲,浙江省是杭州+宁波双城结构,温州、金华、绍兴等城市为副中心。

江苏省的文化、行政中心是南京,但是经济中心偏向于苏州,因为苏州的经济总产值比南京高出了差不多6000亿 ,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从江苏省的城市经济总量对比来看,GDP过万亿的城市分别有苏州、南京、无锡,超过8000亿的城市还有南通,常州和徐州也在6000-8000亿的水平。可以说,江苏省的经济发展还是非常均衡的,这是由江苏省的经济地理特色决定的,苏南地区都是河流密布的平原,适合发展经济,所以苏南地区发展都不错,形成了城市群。

同样的珠江口的粤港澳大湾区,云集了世界三大一线城市,分别是广州、深圳、香港,同时还有很多经济强市,东莞、佛山、中山、惠州、珠海等等。

所以,这里有一个逻辑问题,不是因为省会独大模式适合哪个省份,而是因为某些省份的经济和天生环境不足,只能把全省的资源集中在省会,发展省会,例如四川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宁夏、陕西等等。

谁不想每个城市都发展好,关键是实力不允许呀!

这里的实力,指的是地理因素,东部沿海,有港口和广袤的平原,非常适合发展城市群和大城市模式,所以,不可能形成一城独大,而中西部省份,地形不如东部省份,四川仅成都平原适合发展大规模经济,所以,四川就是集中优势资源发展成都,同样的武汉,三江汇流,九省通衢,也适合发展成超级城市,省内其他城市,都不具备这个先天优势。


蒋昊说经济


省会独大是中西部地区没有办法的办法,既然全省短时间共同发展困难重重,只能举全省之力发展省会,这样省会是高速发展了,可全省的人力资源,资金是有限的,必然导致其它地方被抽血,更加贫困。

毫不客气的讲,这种发展是极端不公平的,一个省是全省人民的省,不是省会城市人的省。省会如果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发展,当然好,但现实如果没有省里的全力支持,几乎不可能。

现在有一种论调,用省会发展来带动全省,这只是一种梦想,几乎不可能,别说带动全省,就是周边,都带动不了,纵观历史和现实,没有任何一个大城市能用自己的力量带动周边的,苏南是上海带动吗?根本就不是,苏南的发展历史比上海早的多,你带动了苏锡常,为何带动不了更近的嘉兴?北京周边哪个河北城市被北京带起来的?广州周边是哪个城市被广州带动的?东莞,佛山,中山,都是历史上就很发达的城市。

南京是一座重要城市,南京需要发展,也必须发展,但应当在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寻找差距,挖掘潜力,开拓进取,用自己的力量发展。苏南财政转移资金是用来给苏北雪中送炭的,不能用来给南京锦上添花,发展要让全省人民服气,而不是让全省人民的怨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