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二戰投降,為什麼現在又這麼發達呢?

用戶7932279284910


日本在戰後的經濟狀況甚至不如當時的中國,但是日本在短短的幾十年間就成為了世界經濟第二強的國家,它崛起的很多的經驗確實值得我們去學習。

美國扶持加良好的外部環境

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走向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在二戰時期也是世界的軍事和經濟強國之一,因此日本擁有比較完善的工業體系和良好的經濟基礎。雖然經歷了戰爭但是日本的本土是被美國獨立佔領的,不向德國被分區佔領。

朝鮮戰爭爆發後日本成為了美軍輸送軍事物質的橋頭堡,日本得到了美國大量的援助,經濟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由於此時的周邊國家也在努力的恢復經濟因此這為日本經濟的騰飛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可以讓日本專心經濟的恢復發展。

重視教育和基礎設施建設

戰後的日本非常注重教育的發展,即使是國家最困難的時期教育投入依舊在繼續。良好的基礎教育為日本經濟的恢復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幫助日本藉助第三次科技革命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

日本非常注重基礎設施的建設,高速鐵路也是日本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標誌,交通的便捷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礎,也讓日本的金融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

作為亞洲唯一的發達國家,日本的成功不是偶然的,當然這也激勵著我們去不斷的追趕和超越,日本的成功是自身實力的體現,也是二十幾年快速發展的最終結果。


秋雨魯北說歷史


導讀:


作為二戰的策源地,日本和德國的領土都已飽嘗戰火的摧殘,大部分城市都被炸得滿目瘡痍。特別是日本,投降前夕還遭受到美軍投下的兩顆原子彈的問候。那麼戰爭中元氣大傷的日本,戰後為何能夠飛速崛起呢?

內因


1.善於學習

日本戰敗後,日本迅速向美國學習,明治維新的時候,是向西方學習,主要是向歐洲強國學習,比如海軍學英國,陸軍先學法國、後學德國,經濟和思想都學歐洲。而二戰後,日本在美國的佔領下,完全向美國學習。再加上日本包括首相在內的很多政府部門直接聽命於麥克阿瑟,而不是日本天皇,這就讓日本的西化,比明治維新時代有過之而無不及。

2.基礎雄厚

日本經過了1868年開始的明治維新,到1945年,已經實現了70年左右的工業化進程,這使得日本經濟的底子雄厚,不會因為一場戰爭而徹底喪失發展勢頭。

3.重視教育

日本政府從明治維新開始,就結合自身文化特點,不斷髮揚本民族的優點。如日本古代就非常有匠人精神,武士道和日本傳統文化中也有一些關於對於老師、長輩的尊重內容,因此日本近現代的教育事業發展迅速,國民素質普遍較高。這使得日本雖然沒有人口紅利,但是有人才紅利。

外因


1.美國獨佔日本

二戰末期,本來商議是美國、蘇聯、中國和英國四國共同佔領日本,但是後來考慮到蘇聯在遠東地區的影響力,美國選擇了獨佔日本。這就避免了日本像德國那樣被蘇聯掠奪。

蘇聯紅軍在東德和我國的東北(偽滿洲國)地區整體搬遷了很多工廠,基本上對這些地區實施了去工業化。而因為美國,日本則躲過了這一劫。

2.戰爭賠償少

我國政府主動放棄了對日本的戰爭賠償的所求。而二戰時,日本侵佔了其他地區大多是屬於殖民地,所以日本在戰後,並沒有受到多少戰爭索賠。因此日本的戰後損失小。這比德國的情況好多了。

3.朝鮮戰爭

朝鮮戰爭的爆發,使得美國等聯合國軍從日本大量訂購各種物資,這刺激了日本戰後的經濟復甦,日本的經濟迅速起飛。據不完全統計,朝鮮戰爭後的1960年~1970年間,日本的工業生產年均增長16%,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11.3%,並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4.全力發展經濟

美軍長期駐紮日本,日本自己也沒有其他國家那樣的國防軍隊,只有各種自衛隊。

這就讓日本在軍費投入和國防建設上面省了不少心思和財力、物力,因此日本政府有更多的開支用於國民經濟的發展。

5.美國的扶持

因為冷戰期間,蘇聯咄咄逼人,美國開始扶持日本,將日本打造為遏制蘇聯的島鏈戰略中最重要的一環。因為日本地理位置獨特,美軍就將日本打造為遏制蘇聯、中國的橋頭堡。

6.靠近遠東和亞洲市場

日本同我國、印度的距離很近,這就讓日本產品傾銷到我國和印度,要比美國、歐洲產品傾銷到我國和印度更方便。

尤其是我國80年代開始的改革開放,很多日本企業紛紛對我國進行投資,並向我國出口各種商品,從各種玩具、工業用品,到生活用品,以及娛樂、文化領域,當時很多日本明星在我國是家喻戶曉,比如高倉健,山口百惠等。


流金歲月號


  在二戰結束之後,日本本土因為美國的轟炸,所以日本國內的經濟還有生產設施都遭受了嚴重的破壞。戰爭結束造成大量軍人復員,但是國內卻沒有這麼多的就業崗位,所以日本當時的失業人口就高達1000萬以上。

本來在戰時日本國內的糧食儲備就已經很低,所以戰後糧食的供給完全無法滿足國內的需求,大量的人員餓死。當時戰爭持續的更久,估計餓死的日本人會更多。在美國佔領的日本的前期,麥克阿瑟對於日本仍然是十分警惕的。雖然美國運送了糧食來解決日本的糧食危機,但是當時美國對於日本國內的經濟狀況是並不關心的。而且前期還對日本的進出口都進行了限制,使得日本經濟很難發展。

  

  但是直到美蘇爭霸的格局建立,美國在日本的政策就進行了改變,這就開始了日本的經濟復甦之路。而日本的經濟直到90年初的市場泡沫,其增長速度都是飛速增長的態勢,那麼為什麼日本可以在戰後重建經濟如此之快呢?

一:美國方面的政策扶持美軍雖然在佔領初期是對日本的經濟進行壓制,但是並沒有維持太長的時間。朝鮮戰爭的爆發,美國意識到扶持一個在亞洲對抗共產主義陣營的代理人的重要性。所以美國對日本進行了鉅額貸款(馬歇爾計劃),而且進行了一系列的技術轉移,直到70年代,70%以上的貸款都是來源於美國。

  

  所以較低的資源價格,加上國內的向上的環境,在美國的幫助跟庇護下,日本成為了亞洲最大的商品銷售市場跟原材料市場,而且高素質的教育優勢跟勞動力也讓日本可以在非拉市場擴土開疆。

二:日本本土政策優異日本在戰後的經濟政策是高投入跟強化資本的模式,在產業投入上花費了巨大的資金。而固定資本的投入及犧牲國民的個人消費換來的是企業資本的累積和急速攀升。而且日本在花費資金引進技術這一塊的比例也非常大,這不僅僅只是模仿,而是花費資金跟資源去進行改造,所以日本製造在經濟發展高速期成為了日本的一個標籤

。三:日本注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因為日本國內也是信奉儒家的傳統文化,所以日本是非常重視國民的教育。在86年時日本就普及了四年教育,在1907年普及了六年教育,而其教育的普及程度甚至比英國都要早。而教育經費在戰後經濟發展期佔政府經費的五分之一,這個比例堪稱世界第一。而且日本的企業也及其重視職員的素質培養,在企業中通過培訓不斷的增加在職員工的素質,而八成以上的日本企業都有自己的企業教育。

  

  所以日本能夠在戰後高速發展是離不開這些因素的,這其中也有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畢竟從廢土重建到經濟騰飛,不過短短的三十年而已。


趣說古今事


自身原因:1、日本是二戰的三個軸心國之一,其經濟、軍事、國力在整個國際上都比較強的,特別是其重工業非常強勁。而二戰基本沒有破壞其本國的重工業體系,雖然廣島和長崎被原子彈毀滅掉了,但其餘地方保留的非常好。

2、日本的經濟形式,我們都知道日本的企業基本都是家族企業或者是小集體的組織形式,所以其經濟發展基本靠家長或者組長的智慧帶領整個企業發展的。

3、日本的教育體系非常好,其國民的整體教育水平相當高,特別是大學教育。在以前我們的留學生非常多就可以提現出來了。

國際原因:1、日本這個國家和民族命真的很好,雖然當初戰敗,但是美軍進駐後其基本不需要擔心被人打,也就是背後有大佬,不用怕,可以專心發展經濟。而且又剛剛好遇上美國發動的朝鮮戰爭,需要大量的軍工用品。而日本的工業體系非常好,又離戰爭地點非常近,非常適合提供軍工用品。

2、朝鮮戰爭後,國際形勢相當穩定,而且當時剛剛好是美蘇進行軍備戰爭,而日本正是利用這一點,專心發現經濟。所以當日本經濟發展起來的時候,美國都驚訝的要急忙的制裁日本經濟。


飛天葫蘆2


日本雖然是二戰戰敗國,但是整個二戰日本的人口損失只有200-300萬而已,而日本當時人口總數超過1億,很多人才得以保全,而且日本戰敗投降之後,由美國直接控制,並沒有像納粹德國一樣遭受來自美蘇英等巨頭哄搶、瓜分,要知道納粹德國戰敗後,人民的遭遇是非常悲慘的。可以這樣說,日本是被打傷了,德國被打殘了。



某種程度上,還好是美國控制了日本,否則蘇聯搶先一步登陸,日本真的很難在短期內緩過勁來。



美國控制日本,不光是為了報仇雪恨,獲取勝利財富,更重要的是把日本作為一個前進基地,遏制蘇聯在內的競爭對手,為構建戰後秩序做準備,所以美國需要一個繁榮穩定的日本,為他的霸權行為“買單“,日本正是利用了這種機會,藉助美國的扶持帶動,得以快速恢復社會運行能力。



日本在戰前就是亞洲最發達的國家,像韓國作為日本的殖民地,都在戰後成為了發達國家,就不難理解日本了。


止水興波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投降後,作為戰勝國的美國就派遣軍隊佔領了日本。1947年,在美國的監督管理下的日本頒佈新憲法《日本國憲法》又稱《和平憲法》,從此日本由天皇制國家變為以天皇為國家象徵的議會內閣制國家。從此,日本開始奉行“重經濟、輕軍備”的防禦性國策路線,於20世紀60年代末一躍成為亞洲第一大經濟強國。隨後,日本的經濟一路迅猛騰飛,直到20世紀90年代開始,其經濟才陷入長期低迷,大量泡沫化,並面臨老齡化、少子化、自殺率高居不下等嚴峻的社會問題,雖然如此,但是目前仍是僅次於美國、中國的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日本經濟之所以能夠高速發展,是其固有基礎、特殊條件和機遇等多種主觀因素和客觀原因、以及國內(國民素質和民族精神)、國外(美國扶持和歐洲各國支持)等各方面原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日本充分利用被美國獨佔和美國將大量加工製造業搬進日本之機,大力吸收美國的資金,學習、借鑑美國的先進工藝、科技和管理經驗,並加強仿製、模仿和創新工作,使日本成為世界上對外國技術、工藝消化、吸收力最強的國家之一。日本從1950-1975年共引進了25000多項技術,並用不到30年時間、花了僅60億美元左右,就把美國等西方國家用了半個多世紀、花了2000多億美元的研究成果學到手,並在此基礎之上,加已改造提升,使其效能得到充分發揮。

而且,日本國民對待事情的態度也是值得我們去好好學習,“匠人精神”在日本絕對不是一句空話,他們對此有著非常深刻體會;在日本,大到火箭飛機、汽車輪船,小到螺栓螺母、圓珠筆芯,都是精益求精、極致的追求完美,可以說,日本人把品質追求完美簡直是發揚到極致了。

日本這個國家及人民一向有著濃厚的民族危機意識(地理環境和地緣政治導致了這一問題的加劇嚴峻),也註定了他們會更加比其它民族更刻苦拼搏進取,因此,他們的團結合作意識會十分強烈,並且,能夠更加高效的去完成任務;

結合以上信息,我們不難理解,日本為什麼能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投降後,又能夠迅速恢復並發展起來;不管怎麼樣,人家好的方面還是值得我們客觀對待,並結合自身實際去為我所用,而不是盲目無知的去否定一切。當下的我們,更應該珍惜美好的時光,同時,不要輕易忘卻先輩曾經蒙受的苦難史,要敢於直面現實,謙卑謹慎,要善於學習別人的長處,彌補自身不足,更加註重提升自身綜合競爭力。


價值投資思維智庫


1945年,隨著日本帝國主義宣佈投降,中國經過14年的艱苦奮戰,終於取得了最後的勝利,而且日本的戰敗投降,也標誌著持續6年的世界大戰正式結束。日本作為二戰的戰敗國,不經收到了審判,而且還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發展收到很多限制,加上常年的對外戰爭,日本國內的經濟幾乎崩潰,國家一片狼藉。但是,所有人都沒想到。在這種殘酷的情況下,日本居然在短短几年的世界就恢復了元氣。

時至今日,日本已然是亞洲最發達的國家,實力已經不比中國弱,在許多高科技領域甚至還遠遠超越了中國,這也是日本敢於同中國叫板,不顧世界人民的反對,經常參拜“靖國神社”的最大底氣。

日本能夠在戰後發展如此之快,這三個原因功不可沒。

第一個原因,日本在二戰期間掠奪了大量的財富。

早在二戰爆發之前,日本就已經和中國進行了8年的大戰,佔據了中國大片國土,日軍所到之處,只要是值錢的東西一件都不放過,而且,日軍還從國民政府的金庫得到了大量的資金,不僅如此,日本一直奉行以戰養戰的政策,他們沒佔領一個地區,除了野蠻的掠奪之外,還要探查中國的礦產資源,通過開發中國的自然資源,來彌補他們的戰爭消耗。後來二戰爆發,日軍席捲了整個東南亞地區,從中掠奪了大量的財產和資源。

1945年,日本戰敗以後,日本早已將掠奪的財產暗中轉移,加上中國放棄了向日本所要戰爭賠款,使得日本在戰後恢復的資金更加充足。

第二個原因,日本有著良好的工業基礎礎

日本在二戰時期,不僅有著完整的工業基礎,還有著世界第一的海軍,可見,日本在當時的各項技術都處於世界的前列,所以,日本在戰敗之後,利用之前留下的工業基礎,可以很快的恢復實力,而中國在取得抗戰勝利之後,有進行了解放戰爭,發展的時間推遲了好幾年,而且中國的工業基礎幾乎為零,因此發展比較艱難,速度與日本相比也比較緩慢。

第三個原因,日本缺乏資源,因此對國家的科技發展異常重視,他們希望用先進的技術來彌補資源匱乏帶來的劣勢。日本在科技上的投入十分巨大,這也是日本快速崛起的重要原因。






沒有雨傘的人要努力


日本在二戰中作為戰敗國家,為什麼現在會這麼發達?

在二戰中,日本的軍國主義給亞洲的很多國家都帶來了沉重的戰爭災難。隨著日本在1945年8月15號宣佈無條件的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隨即也就落下了帷幕。在二戰中日本侵略者對亞洲國家的野蠻行徑,不僅給很多國家帶來了屍橫遍地、一片廢墟……就在二戰結束後,日本本土也是一片狼藉、滿目蒼涼、百廢待興……可是就在戰後短短的20年,日本經濟迅速復甦、工業在國內也迅速崛起。以至於到上世紀80年代中初期,日本經濟已趕超美國,成為全球第一經濟大國。



究其原因日本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呢?客觀的評價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可謂是一直走著一條自我發展的變革的道路。在二戰前日本就已成為世界工業大國、軍事強國……在那時日本的科技就已經領先世界水平。儘管在二戰結束後日本國內也是一片廢墟,但日本的科技人才力量和發展經濟的基礎底蘊依然存在。這就不難理解有了一定的空間,以及合適的指引……再加上外部力量的支持和幫助,最終使得日本在世界大舞臺脫穎而出。


隨著冷戰的開始,美國急需在亞洲扶持和培養新興力量來抗衡蘇聯。日本自然是美國發展的重要對象,由敵對國家發展成為戰略盟友,日本由此也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二戰結束後日本作為一個戰敗國家,因為種種原因戰爭的賠款問題得到了妥善解決……這都給日本的發展帶來了可遇不可求的機會……目前的日本早已發展成為世界發達國家,日本的經濟和工業發展模式,也已經得到世界很多國家的模仿和探索。日本在二戰後認罪態度模糊,在錯誤面前一直找著牽強理由,並且在國內自衛力量軍事化,軍力發展過快……這也是值得世界很多國家警醒的。


"水煮老牛"2020.02.02日13:30分發布 圖片來源網絡。


水煮老牛慢火燉


二戰結束後,日本國內一片廢墟,滿目瘡痍。但通過戰後幾十年的發展,日本迅速崛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具體來說,我認為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教育因素

日本對國民教育非常重視,二戰前已普及了四年及六年制教育,培養了大量素質較高的勞動者。二戰雖然對日本經濟和基礎設施造成毀滅性打擊,但由於有較好的人才基礎,恢復起來相對也比較容易。二戰之後,日本繼續加大教育投入,用不長的時間完成了免費義務教育。1956至1978年間,日本的教育經費名列資本主義國家之首,為提高國民文化素質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日本培養造就了一批批高素質的勞動者。

二是科技因素

一方面,戰後初期,日本政府確立了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方針,用不長的時間吸收了世界各國用半個世紀開發的幾乎全部技術成果。另一方面,日本對科學的追求熱情較高,氛圍較濃。日元上的人物,沒有一位是將軍,沒有一位是天皇,全部是在教育、科學、文化界為日本做出巨大貢獻的人。從1901年至2019年的諾貝爾獎頒發歷史中,日本是歐美之外獲獎最多的國家,達28人,共包括物理學獎11人、化學獎8人、生理學或醫學獎5人、文學獎3人、和平獎1人。尤其是進入21世紀後,日本人的獲獎次數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日本在短短時間內位列世界先進國家之列,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科教興國。

三是國民素質因素

總體來說,日本人做事嚴謹、認真,有奉獻精神,注重細節,能夠精益求精地做好手頭的每一件事;日本人規則意識較強,交通規則被嚴格遵守,依次排隊成為天經地義的事,垃圾分類得到近乎苛刻的執行;日本人非常愛國,能夠自覺維護國家的尊嚴,願意為國家的發展貢獻力量。

四是美國因素

二戰之後,美國在日本推行了一系列民主改革,其內容包括審判戰犯、修改日本憲法、改君主專制天皇製為君主立憲天皇制、控制發展武裝力量、解散舊財閥集團、改革日本的土地制度等。這些改革大大消除了生產關係中軍國主義和封建勢力殘餘的影響,為日本經濟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美國在日本駐軍,客觀上為日本減少了軍費,可以將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國家建設當中。

五是國際環境因素

二戰後不久,隨著“冷戰”的出現,為了應對社會主義陣營,美國把日本作為遏制東方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加以扶持和改造。美國不僅給了日本大約36億美元的“特需”訂貨,並且將沒收的數百家軍需企業歸還給日本政府,並提供了大量的貸款和援助,美國私人資本也大規模湧入日本。日本政府著手修改涉及解散財閥、限制資本的相關法律,放寬政府監管條款,這為日本日後出現大批跨國公司創造了條件。這對於剛剛在“二戰”中慘敗的國家來說,無疑是對他們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日本是“冷戰”的受益者。


太湖縣黨史方誌王茂華


第一個原因就是甘願成為美國的小弟,日本是一個尊敬強者的國家,在我國曆史的唐朝時期,因為羨慕唐朝的強大還專門派了很多女人來借“種”。而在二戰當看到美國原子彈威力之後,它開始把所有希望都寄託在了美國身上,對美國言聽計從,一點也不提那些在原子彈下的冤魂。對於日本的殷情態度,美國也樂於在亞洲培養自己的勢力,於是投入大量的資金去幫助日本重建和恢復經濟;

第二個原因是因為日本的工業制度相對完善,眾所周知,當時日本佔領我國東北的時候,當時東北的工業體系非常的發達。所以日本國內也有一套很完善的體系,雖然被摧毀了,但是有了體系理論的話,重建起來是很簡單的。日本正是因為依靠工業的經驗加上出口經濟的策略,最終把產品推向了國外,搶佔了大量的國外市場;

第三個原因很重要,日本一直以來對於人才都是不吝嗇的培養,因為它知道一個國家的人才數量決定了國家的未來,所以它很注重教育。在1950年的時候日本全國已經達到了99%的義務教育普及率,這就是國土小的好處。要知道當時才戰後五年,日本就注意到了教育的重要性,真是一個可怕的民族!

總而言之,就是站隊伍,重教育,促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