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讀的越多,看問題的深度、廣度就越到位,說出的話就越尖銳,越深刻,如何避免誤解?

五峰道人796


我可能比您年齡小,尊稱您一聲兒大哥。這個尖銳,深刻,是您自己的認識?還是曾經有人指出您是這樣的表現?這裡面是很不同的:如果只是您自己感覺這樣,那可能是有些自滿了喲;如果有朋友曾經指出過您這樣,那您應該是溝通的各方面的確出了問題。

我覺得自己以前也這樣,得罪很多人,很多人對你的話產生誤解。我後來想了想,我又不是啥人物,又沒啥大本事,就多讀了兩本書,有了一些不同的見解,就得瑟嗎?!別人又不是我爹又不是我媽的,有啥義務要慣著我呢?!想通了,後來能改的就改,改不了就不說話,不就是個觀點嗎?又不是非要發表出來,我肚子裡知道就好了,說出來又找不到恰當的方式還得罪人,還不如不說。

後來經過了一些事兒後,我發現如果一個人真的厲害的話,包括讀書見解厲害,他一定能用平和的語氣表達出來。因為隨著讀書,閱歷的增多,自己和自己知道的那麼一點東西在世界領域太渺小了,根本犯不著和別人那語氣,說到底你用那種方式還是在逼著別人認可你,佩服你,其實自我是多麼渺小啊,知道的多見解多又能怎樣?!


週週兒138818897


讀書多少與思想境界、看問題的深度並不能成正比。我就在一個知識分子成堆的單位工作。原本過去挺迷信知識分子的,見得多啦才明白箇中滋味。有位研究員一天敲開我的辦公室,進來後問xxx在不?我說不在,他扭頭就走。我問他有什麼事?他說他老婆讓他找xxx取報紙。呵呵……。你要是以為這樣的人是個別的,那你又錯啦。九十年代早期,某研究室書記邀請我到他們室講黨課,這位書記就是八十年代畢業的高知精英。不久就一個“小差”開到大家拿去啦。

讀書要看讀什麼書?怎麼讀的書?領悟能力以及世界觀等都有關係。學富五車沒有文化的現象還少嗎?

以對蘇聯解體的解釋就有很多完全不同的版本,卻沒有一種是完整準確的。


洛陽艾農


說到底,還是修為不夠,一瓶不響,半瓶咣噹。還是太年輕,資歷尚淺,有待磨礪


無非是從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到了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地步,覺得自己足夠厲害,無形中會看不起周圍人,從而也會無所顧忌,肆無忌憚,持才傲物,無知者無畏。


一旦他從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層次,走到見山依然是山,見水依然是水的境界,他就會謙恭仁慈敬畏了。有時候,回到原點,才是真正覺悟。


人生就是畫圓,從起點到終點,看似沒有變化,卻是千差萬別,一眼萬年。出走是少年,尋求生命的意義,歸來已是中年,才懂平凡的生活,才更珍貴,周邊的人,才更值得自己敬畏。


就像王國維所說三重境界,題主說的人不過是處在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等到他什麼時候進入第三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他就通關了。


有些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也有些人知道自己不知道,前者孤傲犀利,後者謙恭溫和。至於如何避免?一則讀書,二則修心,三則點化,四則覺悟,無他。(圖片來自網絡)


獨自成山


這句話不對,書讀的越多,越能夠接受更多角度看世界。

知乎上曾經有個很熱門的回答,大意是,如果一個人去過很多地方會有什麼樣的體驗,高讚的回答是,見識世界多元之後,再也不會輕易的否定和判斷別人的生活。

如果出現上述現象,那麼最基本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你看的書,其實還不夠多。當你的閱讀量足夠大的時候,你就會知道這個世界是多元,每一個人的選擇背後都有一成套無比正確的原因系統。

比如,不同的社會文化,西方講究人權和自由,東方講究組織和服從。

比如,不同的年齡段,同樣是生活消費,70後講究先存後花,80後有多少花多少,90後沒錢就直接藉著花。

比如,不同性別,直男和直女,同樣的世界,不同的角度,你說奇怪不奇怪?

比如,不同的時代,計劃生育時代,鼓勵生育時代。

比如,不同的原生家庭,父母會通過自己的方式影響和塑造自己的孩子。。。。。

這個世界有太多的不同,有著多元的價值觀,每一種觀念的背後,都有它複雜的成因,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角度來解讀這個世界。讀書多,見識多,更能夠認識理解這種多元化,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因為知道自己不知道,所以多聽少說。


白水90944696


關鍵詞:書、銳、深、誤、免

俗話說,知書達禮。

讀書能讓人明白很多道理,也應該能明白“情商”、“口才”、“走心”的道理。

避免被誤解,有以下幾個辦法,供參考。

1.不說。

言多必失;三緘其口;閉口不言。

就像廟裡的銅像,欲言又止,欲說還休。

2.少說。

天機不可洩露;話不投機半句多。

就像準備談判的主管和談判受挫的代表。

3.會說。

看客下飯;察言觀色;妙語連珠;說到點上;說到心裡去;說得讓人聽了極為受用。但是,我們反對阿諛奉承,那不是讀書人的氣質。

就像央視主持人那樣,既能保證氣氛熱烈,又能把握談話方向。

4.慎說。

重要場合講話,建議提前準備講稿,謹慎從事。不然,現在傳播速度、渠道早已不比以往,風險很高。禍從口出,人言可畏。

就像新聞發言人講話那樣,立場堅定,態度明確,滴水不漏。

(圖片來自於網絡)


枯枝嫩芽


讀書多,看問題應該比別人深刻,但不一定很全面很透徹,書上的知識如果脫離實際,就會導致片面。

一個從未進過學堂的農婦,大字不識一個,有時候卻能說出很深刻的道理,教育出來的孩子非常優秀。讀書,通過規範系統的學習自然可以讓人學到很多知識,如果善於思想,閱歷也是汲取知識的過程。

讀書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融入書本精神的人卻很少。子曰: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知則殆。就像吃飯太快沒有好好的消化和吸收,久而久之可能會導致營養不良。

書看得多,必然知道的更多,但不是浮於表面,有的人覺得自己比別人多讀了一些書,說起話來盛氣凌人,一個有文化的人,如果再謙遜一點,柔和一些,那就真的很完美了。知識如浩瀚的海洋,我們所擁有的只是滄海一粟,沒有絕對的全才。

在討論某一個問題時,首先擺正出發點,就事論事,避免帶有個人情緒,大部分人既不是思想家,也不是神仙,有些問題只能在摸索中前行,預見不了的事情可以規避。

由於社會階層的不同,價值觀念的分歧,職業的不同,還有文化的差異,所以每個人只能僅限於站在自己的位置看待問題分析問題,到底誰是真理誰是謬誤,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得出結論。

君子和而不同,我們有自己的思想,但是也要允許有別人的想法。高智商不等於是高情商,知識固然讓人敬重,但是回到現實,別人懂的你未必都能懂。所以說話的同時也要兼顧別人的感受,別人敬重的是你的學識,然後才是你這個人。

讀書,不是讀死書,而是靈活運用,對待任何一個問題,都必須有成熟的思考。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如果給我一個小時決定我生死的問題,我會用55分鐘的時間去思考這個問題到底問的是什麼,剩下的5分鐘足夠作出決定的時間。

一次成熟的思考,可以避免一次錯誤的決定,往往因為急躁而忽略了事情的真相,甚至是錯誤的決定,從而導致了無法彌補的遺憾。

知識就是力量,書讀得越多,自然懂得的道理更多,看待問題更有廣度和深度,可表達的能力更廣泛,思維更活躍,也有更多觀點致勝的理由,那麼委婉一點,請闡明你充分的理由,發揮你超常的智慧,讓別人從內心認可和佩服,覺得無可挑剔,不可推翻,讓學識與素養對等,而不是趾高氣揚地目中無人。

我們尊重知識,更敬重值得敬重的人。





楓樺葦岸


——關於你提到【書讀越多,看問題的深度,寬度越到位,說出的話就越深刻,越尖銳】這個問題本人是持支持意見的。

——不過也要清楚一個道理,那就是古人所說的“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

古人這句話的意思就充分說明實踐中出真理,你讀的書多故然是重要,但那是書上的知識,還需要到實操中去合理運用,書上的東西只代表寫書人當時的情況下作出的結論,隨著時間的變化,社會的進步就會有一定的差距,所以不能認為自己書讀的多就誇誇其談,有些東西也不是你認為的書讀得多就一定全懂,有些東西也是在書上看不到的,人要懂得謙虛謹慎,見什麼樣的人說什麼樣的話,有句話叫“酒逢知己飲,詩對會人吟”。

——為了避免引起誤會,要做到謹開囗慢開言,要察言觀色,看看你說出的話是否別人就有興趣聽。

——多說無益,言盡於此,還望海涵……


會寬


讀書越多,並不必然看問題深刻、廣泛。

一、只讀書不理解(未消化)不行,結果是書是書,人是人,兩張皮。書讀的再多也無用。

二、讀了書不思考、不體會、不辯別。只能越讀越糊塗,無所適從。現在有各種各樣的書。書本上的觀點相互衝突的比比皆是。甲書說是(例如孔子是大聖人〉,乙書說非(例如說孔子是大混蛋)。

三、只讀書不運用,不實踐是書呆子。書會越讀越傻。現實生活中,有的讀書人十分偏激。自認為知識豐富,真理在握。說話別人很難理解,很少有人認同。(例如範跑跑)。

讀書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學以致用是關鍵。一個人讀書再多,也沒有圖書館藏書多,也沒有計算機的內存多。

看問題深刻,讀書只是條件之一(簡接經驗)。更重要的是體會、經歷(例如.,走萬里路),試驗(科學技術類),思考(消化、吸收、批判、鑑別、感悟、覺悟…),尤其重要的是不斷運用、實踐,不斷加深認識。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由遠及近,透過現象看本質…,

看問題廣泛。決定因素並不主要是看書多少。更關健的是看問題的高度、角度。高度決定視野,角度改變觀念。站的高才能看的遠,視野開闊才能看的廣。不少讀書人,被書本所禁錮(非禮勿視),選擇性失明。只看好,不看壞;只看了有字書,沒看到(不會看)無字書;只看到美好,沒看到(不願看)醜惡,只看光明,不看黑暗;只看優點不看缺點’或者相反。只看到自己喜歡的,沒有看到自己不喜歡的。因此,這種讀書人看問題極端、片面,不切實際,難被認同。

這種讀書人自認世人皆醉我獨醒,世人皆濁我獨清。自認尖銳、深刻。目空一切。唯我獨尊。外人感受則是覺得這些讀書人尖酸、刻薄。不食人間煙火。傻x一枚。

要想不被別人誤解,也許要想別人所想。站在對方角度想問題。這樣才能理解別人。說別人聽的懂的話(說大白話,不說書面語言,不故做高深),放下身段。端正態度。考慮對方立場,顧及對方感受,採用對方能接受的方式方法,語言、按受程度…。


二億六老人


書讀多了看啥都明明白白,該裝糊塗就裝糊塗,明哲保身置身事外,不較真不生氣,前面是個坑你繞過去,誰要跳就跳去,你去阻攔未必有好報,人家得利了未掉進坑裡未必感謝你,掉進去了他再爬出來會對你的英明佩服得五體投地,給你送禮請你喝酒拜你為師言聽計從,不是啥事都管得了的,大智若愚,大智真愚。


紅衫樹16


書讀的越多,看問題的深度、廣度就越到位,說出話就越尖銳、越深刻,這種說法不完全對,真正讀書多並善於思考的人雖然看問題有深度、廣度且深刻,但說話不一定尖銳,他們善於以理服人,從不鋒芒畢露,尖銳深刻的表達只是危急時刻才會顯現尖銳深刻的特點,這樣的人即有知識也有智慧,那些自恃才高,經常說話尖銳深刻的人,在與大多數交往的時候,有時會事倍功半,因為大多數人,知識技能高低不同,參差不齊,理解能力的差別,就會給說話尖銳,深刻的人造成工作阻力,所以要加強個人修養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