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三叛和钟会叛乱为什么都失败?因为曹魏的这个制度

曹魏晚期发生过四次大规模叛乱——淮南三叛和钟会叛乱,特别是诸葛诞叛乱人数近20万(两淮屯田兵十余万、扬州降兵四五万),钟会叛乱人数超过20万(邓艾三万、诸葛绪三万、钟会本部十万、姜维降兵四五万)。其实,有一个共同的原因早就注定了这些叛乱的失败——曹魏的“军队家属人质制度”。

淮南三叛和钟会叛乱为什么都失败?因为曹魏的这个制度

钟会

战士逃亡,妻儿充为官奴

曹魏军队的惯例是,出征之前,把将士的家属集中到后方当人质。

《三国志高柔传》记载,战士窦礼在军中失踪,被认为是逃亡,于是他的妻子、儿女都被充为官奴。后来在他妻子一再申诉和高柔的帮助下,才查明窦礼其实是被同营战士因为财务借贷而杀害。

故事虽然是为了说明高柔明察秋毫,为民请命,但从侧面反映了曹魏严厉的“军队家属人质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就算主将为了个人利益要造反,但部下的家属都作为人质被扣着,怎么可能坚决跟着主将造反呢?

淮南三叛和钟会叛乱为什么都失败?因为曹魏的这个制度

司马昭

司马昭不担心钟会手下跟他造反

在钟会出征前,西曹属邵悌提醒司马昭,不能让钟会一个人带这么多兵,万一他造反怎么办(钟会没有亲生儿子,也就没有人质)?

司马昭认为不用担心,理由之一就是,“中国将士各自思归,不肯与同也”。意思就是,中原将士的家属都在后方,他们都想着回家与家人团聚,不会和钟会一起造反的。

果然,钟会的反还没有造起来,就已经被手下将士内乱砍死了。

淮南三叛和钟会叛乱为什么都失败?因为曹魏的这个制度

诸葛诞

军队家属人质制度的消亡

到三国末期,曹魏(西晋)已经消灭了蜀汉,形成对东吴的绝对优势,这时候再施行军队家属人质制度,对西晋已经意义不大。

265年(灭蜀后两年),司马炎下达诏令,废除高级将领、地方官的家属人质制度。

279年,司马炎在全面攻打东吴的前一年,再次下诏,废除下层军官的家属人质制度。

蜀汉没有明确记载的类似制度,但碰到具体事情时也有用,比如刘备把白水关刘璋军的家属控制起来,驱使这支军队一起攻打益州。东吴有类似制度叫做“保质”,晋代干宝《搜神记》里说,“吴以草创之国,信不坚固,边屯守将,皆质其妻子,名曰‘保质’。”


欢迎购买本人专栏《三国职场处事宝典》,看三国智者如何解决职场难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