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分封諸侯為什麼要分封劉邦?

魏武帝曹公


項羽可不止分封了一個劉邦啊,滅秦後,他大大小小的分封了十多個王,項羽為何如此大分天下呢?

從時勢和個人考慮,項羽認為分封是比較合理的選擇,當然這是他自己認為的。

從時勢考慮,項羽分封諸王既合情又合理。

從合情來說,分封的王侯中有不少是跟隨項羽滅秦的,劉邦就是其中之一,雖然他們名義上都是投奔楚懷王的,但是他們實際都是衝著項家的名號來的。革命勝利了,就要分享勝利果實,這才能顯示自己的胸懷。

從合理來說,在秦以前,大家都已經習慣了分封制度,他們心中並沒有所謂的“大一統”思維,項羽不僅分封了有功之人,還分封了以前的國家後裔們,這樣才能讓封地的百姓們穩定。

即使到了西漢時期,劉邦的思維中也沒有放棄分封的概念,西漢初年其實是分封制與郡縣制共同存在的一種體制,直到漢武帝“推恩令”的出現才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

從個人考慮,項羽分封是有自己的算盤的。

後世認為,項目是一個不成熟的政治家,這是有原因的,他的分封其實就是對自己個人崇拜的體現。

分封體現自己的威望,雖然劉邦先入關中,但秦軍的正面力量基本都是由項羽消滅的,這時的項羽風頭正盛。分封諸王恰好體現自己無與倫比的威望,而且土地本來也不是自己的。

分封讓對自己有威脅的人遠離自己,這裡主要指的就是劉邦,劉邦先入漢中,被封為漢王,而封地卻主要是巴蜀一代,這讓江蘇人劉邦十分惱火,卻也沒轍。鴻門宴上沒有消滅劉邦,更多是項羽的貴族情節和瞧不起劉邦的思維在作祟,但是在戰略上,他還是比較重視劉邦的,把劉邦留在巴蜀的富庶之地,又用三秦的勢力控制劉邦出川,也是煞費苦心。不過項羽沒想到後來的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打出了關中。

不過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分封后,諸王都不老實,天下都沒有太平,直到韓信和劉邦出川,與項羽鏖戰並擊敗了項羽。從現在來看,分封不是一個聰明的選擇。


黑水布衣


項羽和劉邦是爭奪天下之路上的一對老冤家,但是在分封諸侯的時候,項羽仍然給劉邦封了漢中王。至於為什麼要給自己最大的對手分封諸侯,這中間項羽有他自己的考慮:

一、懷王之約,劉邦先入咸陽,有功勞在身

在天下諸侯會盟,起兵伐秦的時候,楚懷王明確提出“先入關中者為王”的方案,這個約定得到了大家的公認。後來,雖然項羽是對抗秦軍的絕對主力,鉅鹿之戰讓各路諸侯心服口服,但是劉邦畢竟先進入關中,拿下了咸陽,並且和關中百姓定下了“約法三章”,迅速穩定了關中秩序。這是無法抹去的功勞,項羽如果不分封,難堵天下悠悠之口。

二、鴻門宴失敗,項羽不能再有過激舉動

項羽要除掉劉邦,“鴻門宴”是最好的機會,但是最終失敗了,而且弄得天下皆知。這件事產生很不好的影響,對於項羽的名聲打擊非常大。如果這時候項羽繼續明目張膽地針對劉邦,那麼會讓其他諸侯產生兔死狐悲的感覺,對於項羽的統治非常不利,出於安撫各路諸侯的考慮,項羽需要給劉邦分封。

三、提前部署,自信能夠壓制劉邦

諸侯是分封了,不過地盤卻不怎麼樣。劉邦是漢中王,分封的地方是漢中和巴蜀這塊。這塊區域當時屬於偏遠地區,遠離中原核心地帶,而且經濟上也不算富庶,地廣人稀。同時項羽在劉邦的北面分封了章邯、司馬欣、董翳(yi四聲)三個秦朝降將,合稱“三秦”,將劉邦北上關中的道路堵得死死的。這樣的安排,基本上把劉邦囚禁在西南一隅,再也沒有可能爭奪天下,這也是項羽能放心分封劉邦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見,項羽給劉邦分封諸侯,是出於天下輿論和自身統治的考慮,在實際操作中,通過種種手段防範和鉗制劉邦,可謂機關算盡。奈何人算不如天算,劉邦擁有韓信,一招“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將項羽的如意算盤打得粉碎。


歷史步行街


老易說事,偏愛歷史。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項羽與劉邦是一對歷史名人,相生相殺,最後給世人上演了一部蕩氣迴腸的《楚漢相爭》。他們都是一時豪傑,但是在命運的安排下、在政治上的競爭中,他們駛向了不同的人生結局,讓人無限感慨

有人說項羽與劉邦是政治對手,為什麼還要分封劉邦呢?這不是給自己添堵嗎?不是自找麻煩嗎?

這樣的邏輯基礎是有一定的錯誤的:

首先,項羽分封劉邦的時候,也並不確定劉邦就是那個致他於死地的人。

其次,項羽不分封劉邦,同樣要分封其他人,也可能會出現另一個“劉邦”

最後,分封劉邦的事還真不是項羽可以決定的。

帶著這三個問題,我們從古代的封建制度開始說起。眾所周知,中國的政治制度是從禪讓制到分封制,再到集權制,逐步演變的。


秦始皇消滅六國,其實就是為了結束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權制。所以,其實秦末大亂的本質是一種新舊制度文化的衝突。

如果“分封制”被否定了。那麼項羽反秦就沒有了“理論基礎”,復國?復國就是恢復分封制。同樣,沒有“分封制”的政治制度的保障,項羽反秦也很難結成政治同盟。

雖然我們在歷史故事中看到的是“項羽反秦”的英雄氣概,但是當時反秦的真不是項羽一個人,也不是“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一個國家。而是原來的分封諸侯國組成的政治聯盟。這就好比《三國演義》中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一樣。他們是一個團隊。

但是,任何一個團隊群龍無首顯然是不行的。項羽因為其出色的軍事能力和背後強大的軍事實力,被奉為諸侯之首。但他也只是總經理,不是董事長。換句話說,項羽只是諸侯王,還不是天子

就跟春秋戰國時期的“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一樣話,語權十足,但是“最高領導”的名分依然不屬於他們


反秦的時候,實際上是有天下“共主”的。這個“共主”是誰呢?就是楚懷王!由於周天子已經被秦始皇消滅的乾乾淨淨了,所以楚懷王被選舉出來當了這個名義上的最高領導

楚懷王有一個著名的政治:“承諾先攻入咸陽的人封關中王!”歷史上正是劉邦他們率先攻入咸陽的

所以按照原先的政治約定,劉邦封王是不為過的

但是劉邦當時顯然是沒有底氣去搶項羽嘴裡的肥肉的,所以乖乖地把主動權交給項羽

那麼項羽當時不分封劉邦可行嗎?顯然是不符合政治邏輯的

一、有功不封,難以服眾

二、不封諸侯就破壞了政治綱領

三、獨裁過份會引起內部矛盾、增加政治風險


又有網友會問,那我封別人可以就是不封劉邦,不行嗎?對此,我只能說如果項羽在“鴻門宴”中鐵下心把劉邦殺了,就什麼事都沒有了

所以,歷史就是歷史,是容不得假設的。我們作為一個後來者,是可以看到結局,看到歷史的趨勢的。但是,項羽他不能,他只能基於自我的認識去判斷,或許,在“西楚霸王”心中,從來沒有真正地把劉邦當作一個同等次的對手,但恰恰是劉邦,讓項羽最後“無顏見江東父”,這就是歷史的奇妙之處。


老易說事


分封之事,也不是項羽自己可以完全掌握的。在中國歷史上,有過分封歷史的,比如說周朝自己西漢,都是君主,或者說皇帝主導的,而項羽分封,則是以諸侯霸主的身份進行分封的。

話說秦末天下大亂,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正式揭開了秦王朝覆滅的序幕,雖然這次起義失敗了,但是卻醞釀出一次更大的動亂,引出各路諸侯逐鹿中原,爭奪秦朝失去的江山。

這次起義起初最主要的人物是項梁,陣營則是楚國,以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之預言。項梁被章邯擊敗後,項羽逐漸掌握了楚國陣營的軍事大權,成為了滅秦的主要力量。說實話,這時的劉邦,雖然頂著沛公的帽子,但還在外圍打醬油呢。

之後,劉邦憑藉著蕭何、張良以及身邊的一群兄弟,實力逐漸壯大,在公元前207年,被楚懷王封為武安侯,還與項羽成為兄弟。當時的楚懷王和諸將有個約定:誰先攻進關中,便封誰為關中王。之後的事情我們也知道,劉邦帶著隊伍,一路火花帶閃電,闖進了關中,並在咸陽與民眾約法三章,穩住了關中的形勢。此時的劉邦已經成為了滅秦的頭號功臣,使得獲得鉅鹿之戰勝利的項羽都相形見絀。

不過,亂世之中實力說話,劉邦雖然攻進咸陽,但是卻是取巧,而項羽卻是一場硬戰一場硬戰打下來的,其軍事實力和在諸侯中的威望不是劉邦可比的。因此,項羽理所當然成為了諸侯霸主。

因為參與起義的基本都是打著戰國時六國的旗幟,而且諸將在滅秦之戰中也都功勞不小,而項羽的實力雖然強悍,但是卻不足以與天下為敵,故而戰後的分封勢在必行。

既然要分封,而分封的對象除了六國後人,就是滅秦的功臣。對於攻進關中的劉邦,項羽便無論如何也繞不開了,而且又有楚懷王的約定在前,項羽即便再怎麼恨劉邦,也不得不封他為王。不過,他還是耍了一個小聰明,把漢中以及蜀地也算作關中之地,打發劉邦去那了。

算起來,項羽封劉邦,也是心不甘情不願,不得不封罷了。


小文章大視野


因為項羽創造的經典戰役“鉅鹿之戰”,打敗了秦國僅剩下來的一支精銳部隊(由秦國名將章邯領導下的酈山囚徒),另一支遠征南粵的軍隊是指望不上了。

這一戰,項羽俘虜了章邯,坑殺了40萬將士,秦國再也無力抵抗,項羽成為了名符其實的義軍盟主了。

但是,在進軍秦國之前,楚懷王與眾諸侯約定,誰先攻入函谷關(咸陽),就先封誰為王。

項羽的軍隊是眾諸侯中實力最強的一支,本來他是可以第一個攻入函谷關的,而且也沒有誰敢和其爭。

可是狂妄自大的項羽認為,函谷關不堪一擊,沒有多少兵力駐守,不值得他去攻打。

他心中真正的目標是章邯率領的40萬秦軍,就好比高手喜歡高手一樣,惺惺相惜,能夠戰勝對方是給自己最大的榮譽。

“鉅鹿之戰”大敗秦軍之後,劉邦也馬不停蹄的趕到了函谷關,無力抵抗的秦二世子嬰打開城門迎接了劉邦。

劉邦就這樣順利的進入了咸陽。

本來,按照約定,劉邦先入咸陽理應封王的。但是,經過“鉅鹿之戰”後,項羽的勢力和威望得到空前的提升,封他為王,也是眾望所歸的。而且,在張良,陳平的勸說下,劉邦也意識到自己實力遠遠不如項羽,還不如做個順水人情,把這個“王”讓給項羽。

項羽進入咸陽後,自封為“西楚霸王”,大封功臣。原本六國的諸侯,基本都復國封王,手下的將領也封王的封王,封侯的封侯。

作為義軍一份子的劉邦在對秦作戰中也付出了不少,而且這次主動讓出本應屬於自己的“王位”,就這兩點,“封王”也不為過。如果不封劉邦的話,會引起其他諸侯的猜忌,也可能逼的劉邦造反,到那時,天下又會大亂了。這就逼的項羽不得不封劉邦為王了,但是被分封到窮苦貧瘠,道路崎嶇,人口稀少的巴蜀之地,做他的“漢王”去了。

歡迎閱讀加關注,謝謝!


歷史舊聞


前言:大秦帝國沒能按始皇帝的意願傳萬世,在秦二世手中就徹底轟塌了,天下英雄群雄逐鹿,或為一時之名,或謀一世功業,在眾多的勢力中項羽與劉邦最為傳奇,在面對秦始皇出巡之時所見的場面,項羽說了句氣勢磅礴的豪言:彼可取而代也!而在沛縣的劉邦也發出了勵志的話語:大丈夫當如此也!

正是這兩位在秦末漢初的舞臺上書寫了自己的傳奇,項羽傲視群雄,借楚懷王之口分封一眾諸侯,成就西楚霸王之名,而劉邦憑藉屢戰屢敗卻能屢敗屢戰,最後贏得勝利,那麼在西楚霸王分封諸侯之時,項羽為什麼也分封劉邦,而不是收編或者是圍剿?這其中有什麼原因呢?

出於道義上的需要

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負約,更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

項羽之所以能在分散的各勢力中獨佔鰲頭,很大原因是有楚懷王這張“王牌”,當然了,他本人及所屬的項家軍確實夠牛氣,攻打城池的強悍做法讓其他勢力膽寒,這也就可以解釋他項羽為什麼敢“負約”楚懷王的決定,那麼項羽負約之後就徹底背離楚懷王了呢?沒有!因為在項羽叔侄起事時,其謀士范增就點破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得癥結所在,沒有樹立群雄響應的人物存在,其凝聚力效果顯然要差得許多。

而劉邦進入關中是履行了楚懷王的遊戲規則,道理上講劉邦成為關中王實至名歸,可是項羽呢,既不肯全面否決楚懷王的決定,也不捨讓劉邦入關中為王,於是聽從范增之言,將劉邦的關中王變為了漢王,地方是巴蜀地區,從地理位置上講也是關中王,典型的偷換概念,他這麼做的目的就一個:改恐諸侯叛之。因為雖然其實力不俗,但是架不住群狼環伺的危險。

將威脅降為最低

故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而三分關中,王秦降將以距塞漢王。項王乃立章邯為雍王,王咸陽以西,都廢丘。

項羽真的沒有將劉邦放在眼裡?錯!從他分封劉邦為漢王時起,項羽就沒有小瞧過劉邦,怎麼看出來的呢?首先,是巴蜀之地,按項羽與范增的想法,巴蜀之地多有瘴氣,且山高路遠,民風也趨於彪悍,靠著劉邦的那點人馬去巴蜀成不了氣候。其次,

是不是項羽就此高枕無憂了?當然沒有!

他的做法是三分關中,而且讓前秦將鉗制住劉邦。為什麼其他諸侯項羽沒有這麼上心?僅僅是因為他聽從了范增的建議?鴻門宴上有的是當場誅殺劉邦的機會,項羽為何無動於衷?要麼當時項羽沒把劉邦作為強勁對手,要麼就是對於范增的陰謀論不屑,可為什麼將劉邦分封到外地去,卻要與范增分析後,作出此決定?就是要將未來的威脅降到最低。

先成就別人才能成就自己

乃尊懷王為義帝。項王欲自王,先王諸將相。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項羽自己想往上爬得有階梯,該怎麼做呢?先提高楚懷王的地位,再大封各個諸侯,什麼理由呢?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就是說打了這麼久的仗,都是大家的功勞,這“大家”的人員範圍當然也包括自己,那為什麼也要抬高楚懷王呢?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就是楚懷王雖然沒有出力,但是天下安定了,自然也有大家共主楚懷王的一杯羹,其他諸侯對於這樣的美事自然也是樂見其成,而在推翻暴秦的諸多諸侯中,劉邦顯然也是在其中的,這樣的情況下,劉邦被分封也就不奇怪了。

結語:在楚漢相爭塵埃落定之時,似乎都在覺得項羽除了匹夫之勇之外,就是婦人之仁,其他的就沒有什麼閃光點,甚至可以貼上莽漢的標籤,真是這樣的話他能把楚營打造得那麼強悍?可見項羽只是剛愎自用,自我感覺良好的猛人而已,對待劉邦分封一事就是一個例證。


相關史料:

《史記·高祖本紀》

《史記·項羽本紀》


農夫說歷史


公元前206年,在項羽攻破函谷關前,劉邦已率先攻破咸陽,當時,項羽自立西楚霸王,將全國分成18個王國,其中那個也分封了劉邦,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道義,人心需要。

在攻破咸陽之前,楚懷王就曾昭告天下“先入咸陽者為王”。

這個昭告對於號召天下破秦起了很大的作用。而當時項羽並沒有明確反對,默認了這個昭告。後來,劉邦率先攻破咸陽,並一路宣傳,且與百姓約法三章,不僅在道義上佔了上風,而且也極大地贏得了人心。當時,雖然項羽的實力佔據了上風,但是一舉消滅各路諸侯還是不能如願的。因此只能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進行抉擇。而分封劉邦不僅可以贏得道義上贏得百姓的支持,也為下一步逐一消滅諸侯預留時間。

二、陽謀,明封暗削。

劉邦攻破咸陽後,已經擁有軍隊20餘萬人,在各路破秦軍隊中屬於中上等實力。在各路諸侯中,項羽對於劉邦是最不放心的。而當時項羽又不能直接控制住劉邦,只能用計暗中消弱劉邦的實力,所以項羽把劉邦分封為漢王,封地卻在巴蜀之地,並且兵力也被削到3萬,劉邦氣不過,但是又不能與項羽的80萬大軍抗衡,只能乖乖去封地。

項羽這種明封暗削的計謀可以說取得了初步成功。

三、鉗制,藉機消滅。

用陽謀消弱劉邦實力只是分封的第一步,第二步徹底消滅劉邦才是項羽的根本目的。項羽一直認為巴蜀之地是蠻荒之地,民風不開化,不僅地勢崎嶇,而且出兵也困難。同時,劉邦的士兵大多是中原的,遠離家鄉本就有很多怨言,初到巴蜀肯定會水土不服,時間久了,自然就會有一部分士兵會選擇離開劉邦。這是從內部鉗制,借分封暗中消滅劉邦。在外部,項羽又將秦朝的三個降將章邯封為雍王、司馬欣封為賽王、董義封為翟王,全都在劉邦封地外圍,進一步對劉邦進行鉗制。


從整個分封看,分劉邦為漢王就是通過陽謀將劉邦逐漸消滅的過程。這樣做既可以贏得道義上的支持,又可以達到最終消滅劉邦的目的,只是最後劉邦有三傑輔佐,才能一路凱歌贏得最後的勝利


平哥智慧分享


當時封賞諸候不能取決於項羽一人的決策,他只是諸侯之首,不能行天子之事,對當時所處的局勢無法控制,就要遵循盟約執行。

有人會質疑項羽和劉邦是政治對手,為什麼封地對劉邦不留一手,減少對他的威脅,其實項羽已經這樣做了,只好把劉邦分到僻遠的巴蜀之地,有天險阻守。

同盟結合的起因

當時楚懷王在項梁的協助下,為了集聚更多的反秦力量,就向其它諸侯及各方力量發出邀請,組成同盟共同征討秦王朝。這些諸侯都是為了復國而來,約定把秦朝滅亡後,對有功之人封賞,按分封制的方式鞏固各自勢力範圍。

劉邦看到項梁是以“楚國正統”的大旗為號召,他先觀察各方反秦勢力,項梁所部的是當時最為強大的,又取得成效是最為顯著,他就帶領部隊加入到項梁的陣營來。

各路諸侯奉楚懷王為尊,節制於項梁、項羽的指揮下發幾路軍伐秦,項羽部以小勝多打出著名的鉅鹿之戰,打垮了秦王朝,成為諸侯之首。同時劉邦所部也首先攻入關中,攻破咸陽。

滅秦封賞是必行之事

清王朝被滅後,為了履行當時的協議,項羽作為諸侯之首,手握楚懷王為挾,就以楚懷王的名義,選擇封賞十八路諸侯。

項羽作為諸侯之首,按理說是他有權否決哪一位諸候的封賞,並且能夠自己決定給誰分到哪些地域?

當時的局勢不允許項羽這樣做,因為各地諸侯的地方勢力範圍已經形成,為了更好的安撫諸候,項羽必須對所有的有功諸侯都加以封賞,要符合當時各方勢力的意願。他雖為諸侯之首,各方存有矛盾,項羽無法真正的統治這些人,只能讓利於他們以求安定局勢。如果反而行之會激起眾諸侯的公憤,到時是寡不敵眾,自己會處於危險之地。

對劉邦的封賞必須要行實

反秦的時候,楚懷王作為大家的“共主”(最高領導),為了激起各方力量反秦的積極性,就下詔令:“先入關中者王之”,劉邦就是奉著的這個宗旨,首先“攻入咸陽的,按政治約定,劉邦要封為關中王,但是項羽不會把這塊肥肉分給劉邦,就採納范增的建議,把劉邦封到巴蜀之地,減少他的威脅,把章邯封到秦地以西,主要目的據守天險。

項羽這樣做,既承諾了諸侯的約定,又對有功之人都給了封賞,只是地域的選定由他決定。

結語

秦朝滅亡後,封賞各路諸侯也是履行結盟的約定,劉邦先入咸陽者為王又是當時楚懷王的承諾,項羽更不能不守信譽。項羽只是把這塊肥肉據為已有,變法把劉邦封到僻壤的巴蜀之地,其他諸侯按序封賞,安定了混亂的局勢。

項羽和劉邦在關中之爭就留下了隔閡,劉邦到巴蜀之地,不會安於現狀,慢慢蠶食弱勢力壯大自己的領地,聯合韓信出陳倉、平北方,再次同項羽相遇,形成“楚漢相爭”,兩人的相殘廝殺就此開始。


五六居河西


我來回答:其實原因有很多,第一個劉邦和項羽是兄弟,劉邦剛起步的時候是靠項羽發展的,劉邦也是第一個率軍進入咸陽的人,項羽早就有言,第一個攻進咸陽的人便可為王,劉邦已經是實至名歸。

項羽的亞父早就看出劉邦的野心,項羽也是有所察覺,所以才有了《鴻門宴》,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到最後分封的時候,給劉邦分的是蜀地《四川》,那時的四川是山高路遠,地勢險峻,人口稀少,項羽以為分到蜀地就不會翻起太大的浪,哪隻四川是天府之地,物產豐富,適合養精蓄銳,幾年之後劉邦拜將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吞併聯合各路諸侯王,後又與項羽決戰烏江,敗兵自刎而死。



名士張海


因為項羽不想讓劉邦得到“關中王”的稱號,故意偷換概念,封劉邦為“漢王”。

楚懷王本來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意思是:誰先進入關中,誰就是王。也就是劉邦應該被封為“關中王”。項羽既然不肯遵守約定,又不想承擔負約的惡名,就和范增謀劃辦法。

項羽最終的辦法是偷換概念,把關中等同於秦國,然後漢中和巴蜀也是秦國土地,所以把劉邦封為“漢王”,在巴蜀和漢中為王。

漢中在地理和生活環境上屬於南方,劉邦所帶領的北方軍隊(主要在蘇豫魯皖)極其不習慣,士兵逃亡嚴重,就連忠心的蕭何追趕韓信都被誤解為逃跑了。實際上,巴蜀和漢中,都是當年秦國流放犯人的地方,自然條件依然惡劣。項羽攻人攻心,手段相當毒辣。

劉邦和項羽的不同點:

劉邦志向遠大,項羽鼠目寸光。通過他們在勝利面前表現出的心態來證明。秦二世三年的十月,劉邦攻進了關中,後來項羽也進入了咸陽,他們獲得了推翻秦王朝的勝利。在這場勝利面前,劉邦和項羽的表現完全不同。

劉邦不殺子嬰,約法三章,不受犒賞,秋毫無犯,而且退出秦王宮,還軍霸上。這是一個了不得的舉動,這個舉動的意義范增看出來了。

范增對項羽說,項王,劉邦這個人可不能小看,據臣所知,劉邦原來在沛縣的時候是喜歡錢財、喜歡酒肉、喜歡女人的人,現在這樣一個人來到秦皇宮看見數不盡的金銀財寶和美女珍饈居然不動聲色、秋毫無犯。

劉邦有這麼大的剋制力,其志不在小,他的志向一定是很大的。他能夠把這些東西都不放在眼裡了,這個人是絕不可以小看的。但項羽聽不進去,鼠目寸光的性格最終導致楚漢之爭的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