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是明朝一代明君麼?

寧哥說事


朱棣可以算是一代明君,朱棣通過靖難之役登上皇位,可以說得國不正,這是他的一塊心病,但是他在位期間很有作為,政治上:設立內閣;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並於邊境地區和少數民族聚居區設立特殊管理機構。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各種舉措,在政治上使朝局穩定,人民安定,對外也極大的宣揚了明朝的強盛國力,遷都北京,將國家的政治中心移到北方,可以算是有膽量有謀略,因為雖然元朝被趕走,但是依舊還有敵人,關外有瓦剌,韃靼,兀良哈等部落,此舉算是天子守國門,派鄭和下西洋,拓展海外領土,使得萬國來朝,極大的加強了明朝的國際影響力,明成祖北伐、南征安南、望海堝之戰,穩定了邊疆,進一步加強了明朝的國際影響力,另外在永樂十九年京師三大營,和地方部隊展開盛大的閱兵,前來觀禮的國家數十個之多,使得中亞,西亞國家與明朝交好,帖木兒帝國遣使來華,可以說,朱棣的一系列舉措,確立了明朝在當時世界上的國際影響力,是巨大的,文治武功極盛。



弦間映月


朱棣是明朝一代明君

朱棣在位期間,先後五次率兵北伐,消滅殘元勢力,安定北方邊境,最終病死於第五次勝利回師的路上,可以說朱棣真正做到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開後世君王之表率。

朱棣北伐蒙古,南征安南,派鄭和七下西洋,宣揚明朝國威,縱朱棣一朝,來北京朝貢的國家超過六十個,受大明皇帝冊封的國家三十餘個,可以說,朱棣用自己的能力詮釋了什麼是“不怒自威”,什麼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在很少發動對外戰爭的情況下令很多國家甘為明朝附屬國,這種民族自豪感,我認為比那些用千百萬人的生命換來的更有意義。能讓敵人不敢主動侵略甚至甘願俯首稱臣,這才是真正的強大,朱棣便做到了這一點。

但朱棣的成就也絕不僅僅是對外政策上,在對內方面,朱棣採取了疏通運河,獎勵耕種,減免賦稅等措施大力發展民生經濟。所以我認為,朱棣文武全才,寬嚴並濟,知人善任,用兵如神,是難得一遇的明君。

朱棣的功績

編修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初名《文獻大成》。明永樂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縉、姚廣孝、王景、鄒輯等人纂修大型類書,永樂二年(1404年)十一月編成《文獻大成》。

《永樂大典》是我國古代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收錄入《永樂大典》的圖書均未刪未改,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收錄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種之多,上至先秦,下達明初,這在當時真可以說是“包括宇宙之廣大,統會古今之異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傳。收錄的內容包括:經、史、子、集、釋莊、道經、戲劇、平話、工技、農藝、醫卜、文學等,無所不包。所輯錄書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別編入,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資料的文獻價值。全書體例“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檢索非常方便。

《永樂大典》是我國古代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全書正文22877卷,目錄60卷,裝成11095冊,總字數約3.7億字。書中保存了我國上自先秦,宋元以後的佚文秘典,下迄明初的各種典籍資料達8000餘種,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

鄭和下西洋

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命鄭和率領龐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係。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八年),他一共遠航了有八次之多。最後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裡時,在船上因病過逝。民間故事《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將他的旅行探險稱之為三寶太監下西洋。

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 彭亨、真臘、古裡、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並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鄭和在公元1414年(永樂十二年)由非洲帶來長頸鹿。沈度《瑞應麒麟頌》的附圖,由明宮廷畫師所繪。

下‘西洋’的定義:明朝初期以婆羅(Borneo)文萊為界,以東稱為東洋,以西稱為西洋,故過去所稱南海、西南海之處,明朝稱為東洋、西洋,且暹羅灣之海,稱為漲海。

改革吏治

明太祖朱元璋時,由於廢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領導六部,事無鉅細都要皇帝親自處理,所以皇帝非常累。明成祖時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漸形成了後來內閣制度的雛形。這個內閣制度後來被西方國家所效仿,一直延續到現在。但內閣品級不高,一般要經過翰林院庶吉士鍛鍊,後來形成了“不是庶吉士不能進內閣”的潛規則。

遷都北京

明成祖將都城由南京遷至北京(原名北平)的事件。因發生於永樂年間,故名。北平是朱棣興王之地,他在此經營30多年,統治比較穩定;另外北平處於北方農業區與牧區接壤處,交通便利,形勢險要,是漢蒙各族貿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與軍事要地,定都於此不僅可抗擊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進一步控制東北地區,有利於維護全國統一。因此,朱棣即位後,即開始準備遷都。永樂元年,詔以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四年,詔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宮殿。九年,命工部尚書宋禮等修會通河。十三年五月,平江伯陳瑄等開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廢的運河重新暢通;十八年九月,詔自明年改京師為南京,北京為京師。十二月,北京郊廟宮殿成。十九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遷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此後至明亡,北京一直是明朝的京師。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北面昌平縣境天壽山南麓,距首都北京約五十公里,陵域面積達一百二十餘平方公里,環葬著明代的十三位皇帝,統稱十三陵。十三陵中的首陵,是成祖永樂皇帝的長陵。

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北平方面的臣僚開始奉旨徵調工匠、民夫上百萬人,正式營建北京宮殿。今天遊客看到的故宮、天壇、太廟(勞動人民文化宮)等規模宏大的建築,就是自此開始陸續建造的。他的這個抉擇,客觀上為後人留下了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

永樂五年,皇后徐氏(開國名將徐達之女)死去,朱棣經過慎重考慮,沒有在南京建陵安葬,而是派禮部尚書及“江西派”風水大師廖均卿等人去北京尋找“吉壤”,也就是通常說的風水寶地。

建造紫禁城

北京紫禁城佔地面積724250平方米,還沒把護城河與城牆的綠化帶計算在內。宮殿建築總面積達163,000㎡。紫禁城是一座長方形的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周有高10米多的城牆圍繞,城牆的外沿周長為3428米,城牆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是護衛紫禁城的重要設施。城牆四邊各有一門,南為午門,北為神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城牆的四角有四座設計精巧的角樓。紫禁城宮殿都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其平面佈局,立體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偉、堂皇、莊嚴、和諧,都可以說世上罕見的。集中國古代建築藝術之大成,是中國二千多年專制社會皇權思想的集中體現。與中國曆代皇宮一樣,故宮的總體規劃和建築形制完全服從並體現了古代宗法禮制的要求,突出了至高無上的帝王權威。

北京紫禁城籌建於明成祖永樂(公元1404年~公元1424年)五年,興建於永樂十五年至十八年。整個營造工程由侯爵陳圭督造,具體負責是規劃師吳中。從明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起,明成祖集中全國匠師,徵調了二、三十萬民工和軍工,經過14年的時間,建成了這組規模宏大的宮殿組群,成為世界歷史上最著名的建築之一。

拓展知識

朱元璋在位期間,朱棣很本分的駐守北京,在燕地盡職盡責的防禦蒙古人,從沒做過任何僭越之事,“靖難之役”之前,朱棣是一個很合格的藩王,他完美的完成了朱元璋當年分封他們到各地為王,為朱家守江山的美好願望。不得不說在朱元璋眾多兒子當中,朱棣最像他,太子朱標仁孝,性情太軟弱,其他的兒子大多都沉迷酒色,幾乎都是庸俗之輩,只有朱棣最勤於政務,在封地腳踏實地的為大明朝盡心盡力,也為大明朝立下赫赫戰功,朱棣的身上散發著非比尋常的膽識與氣魄,所以朱元璋將大明最重要的燕地交給朱棣,又給他娶了大明第一開國功臣徐達的長女為王妃,可見朱元璋很器重朱棣,而朱棣也沒有辜負朱元璋的厚望,因此對朱元璋而言,朱棣應該是他最為自豪的兒子。

當然了朱棣篡權並誅殺了很多建文舊臣,這是他一輩子也洗不掉的汙點,如果朱棣是一個普通人,那麼他殺了這麼多人,一定會受到後人萬世的唾罵,但朱棣是一個君,所有對他的評價都不能僅僅站在“家”的角度而要站在“國”的角度去看,尤其是在封建時代,這種時代的侷限性,思想的侷限性決定了如朱棣這般有野心,有能力成為一代雄主的人在通往權力頂峰的道路上一定會有很多犧牲。而且朱棣造反實在是朱允炆逼的,如果朱棣真的早就有造反之心,那麼他不會等到北平被朱允炆派來的人接管之後再起兵,更不會等到自己的部隊被朱允炆藉口調走之後再起兵,歷史上有自己的大本營被別人佔了,部隊被別人調走了再發動叛亂的嗎?如果有那也只有朱棣一人而已,再看看朱棣起兵後的幾次作戰,很多次都是打了敗仗,自己還差點被殺,從北京打到南京,雖然只用了四年,但卻多次險象環生,這種狼狽真看不出來像是蓄謀已久的,更像是倉促起兵。

朱棣是一位明君也是一個合格的兒子,他既做了一個君王應該做的,也做了一個兒子應該做的,不管是為君為子,他都無愧於家,無愧於國。





帝天陌


我覺得朱棣是一代明君,論文韜武略上明成祖絕對是在歷史長河中佔有一席之地。朱棣北征蒙古,南平安南,東北設指揮史,西南設宣慰使,西北設哈密衛。用強有力手段維護華夏版圖完整。明成祖的統治時期被稱為“永樂盛世”。明成祖在位期間完善政治制度,發展經濟,開拓疆域,遷都北京,編修《永樂大典》,派遣鄭和下西洋,使明朝商貿發展到頂峰,明成祖的統治時期被稱為“永樂盛世”。我覺得說他是一代明君,也是名副其實。





雲鵬品古齋


朱棣當然算是明朝的一代明君,他雖然是奪權上位的,但不能否認他的治國功績。朱棣在位期間改革機構,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多次親征北元殘餘勢力,南伐安南,東擊倭寇,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朱棣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 同時朱棣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朱棣在位期間將由靖難之後的瘡痍局面發展至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盛世,史稱“永樂盛世”。 總而言之,朱棣是一位強勢的雄主,對國家貢獻頗大。


大秦鐵鷹劍士


前不久大明風華在網上熱播,劇中前半部分寫得就是朱棣一家是怎樣通過造反奪取皇位的,還有就是朱棣在位期間不斷的發動對北方少數民族的戰爭,還有派遣鄭和岀使西洋的劇情,其實這些都符合事實,朱棣就是明成祖,沒錯,他就是修永樂大典的那個皇帝,他的年號就是永樂。至於說他是不是一代明君,其實我們上學的時候都有度過中國古代史,我認為他的功績在中國歷史上也算數一數二了,稱得上一代明君了。


SungLui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南直隸應天(今江蘇省南京市)人。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世稱永樂大帝《明史·成祖本紀》: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後,躬行節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蔽。知人善任,表裡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際,倒行逆施,慚德亦曷可掩哉。

從明史可以看出朱棣一位雄才大略明君。


歷史的寵兒


朱棣是明朝一代明君嗎?

答案是肯定的!

很多人認為朱棣五徵漠北是徒勞無功。然而朱棣在位的時候,不光有有五徵漠北,還有七下西洋、編纂永樂大典等重要舉措,下面就給大家列一列朱棣的豐功偉績!

首先是進一步開闢漢人生存空間的同時,奠定了今後600年的外交框架,甚至可以延伸到當下的“一帶一路”,以及更遠的未來。

1.開拓運河

很多人只知道,隋運河淤塞之後,新的運河是元朝忽必烈所修,對此頂禮膜拜。

但是,他們並不知道元代大運河的運輸量如何。 有說法認為,元代大運河每年能夠供應給京師的漕米僅10萬石,出處不可考,但從元代以海運代替漕運來看,運河確實不怎麼好用。海運用著舒服一些,但是漂沒很嚴重。

【海運,始於元至元中。伯顏用朱清、張瑄運糧輸京師,僅四萬餘石。其後日增,至三百萬餘石。初,海道萬三千餘裡,最險惡,既而開生道,稍徑直。後殷明略又開新道,尤便。然皆出大洋,風利,自浙西抵京不過旬日,而漂失甚多】。

元吹喜歡胡扯說明代堅持漕運是因為沿運河利益集團的影響,但反過來,運河如果能在運輸物資的同時,幫助灌溉,帶動沿線經濟,豈不是天大的美事?

至於什麼運河讓沿岸老百姓破產,那麼要問楊廣為什麼一而再再而三龍舟巡幸,又多次出動上百萬人次征討高句麗。

順帶一提,清代曹寅任江寧織造、管兩淮鹽務,家產豐盈,就因為運河帶動周邊經濟。不過後來康熙大帝六次南巡,又強調不要擾民(雖然擾民不可能小),所以很多錢不得不由曹寅頂缸,曹家到雍正時代因為還不清頂缸的欠款被抄家,也就破落了。

總之呢,永樂九年,命工部尚書宋禮等修會通河。永樂十三年(1415年)五月,平江伯陳瑄等開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廢的運河重新暢通。此後明代運河最高漕運量高達400萬石,運河也成為了溝通南北的大動脈,極大地帶動了沿邊經濟的發展。

2.貴州設省

朱棣的另一項重大貢獻,乃是貴州設省。

漢唐以來,貴州群山便被大大小小的土司頭人佔據,元朝對貴州的控制,不過羈縻而已。安田宋揚四大土司瓜分了貴州大地,宛然裂土封王。

元成宗時代,試圖開疆拓土,曾經在張弘範麾下效力的“金頭將軍”劉深(此人號稱極為驍勇,張弘範的戰功一半是此人之力),受皇命征討泰國境內的“八百媳婦國”。

然而劉深路過貴州西部,因徵糧激起土著反抗,水東土司宋隆濟、水西女土司奢節(已故的安氏土司家主安裡之妻)相繼起兵,劉深迎戰之下——

【深既不能制亂,反為亂眾所制,軍中乏糧,人自相食,計窮勢蹙,倉黃退走,土兵隨擊,以致大敗】【失地千餘里】。

雖然元成宗增兵換將,但戰局仍然缺乏起色,甚至連貴州城(順元城)都被攻陷摧毀,徵行萬戶張宏綱、貴州知州張懷德皆戰死。

戰爭進行了兩年之後,水東宋氏發生了分裂,元軍才艱難地將奢節、宋隆濟捕殺。 水西、水東兩土司並未被廢除,其削減的土地很一部分被交給了播州楊氏,導致了播州楊家勢力的壯大。元政府只是重建了貴州城,選址在今天的貴陽。也就是說,元對貴州的實際控制,仍不過貴陽孤城。

到了永樂朝,朱棣借思州田氏內亂之機,果斷介入,遣貴州都指揮使顧成率軍討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給予思州田氏毀滅性打擊,令其一蹶不振,一舉奪取了貴州東部銅仁一帶的兩州八府之地。

隨後,朱棣又脅迫水東宋氏交出了大片膏腴之地,擴大了貴陽的管轄範圍,從此在貴州設省,不斷移民,貴州漢化程度越來越高,生產力和文化也快速發展。


3.析分麓川

永樂帝對於雲南同樣重視,延續了洪武朝大力經營雲南的國策。 1388年定邊之戰後,麓川王國雖然損失了一些土地,影響力大跌(詳見拙文《定邊之戰》),但實力仍然雄厚。

思倫發之子思行法在位期間,朱棣繼續削弱麓川,冊封泰族頭人,分割出木邦(今緬甸撣邦北)、孟養(今緬甸克欽邦)、孟定(今臨滄耿馬)、大侯(今臨滄雲縣)、南甸(今德宏梁河)五土州府和潞江(今保山潞江壩)、灣甸(今保山昌寧)、孟連(今臨滄孟連)、者樂甸(今普洱鎮沅)五長官司,使麓川轄地僅剩勐卯、隴川等地,強大的麓川王國一蹶不振,從此雲南大地,始為中國之有。

4.掃清倭氛

在東面,朱棣則解決了從忽必烈時代開始,延續百年的倭寇之禍。

忽必烈東討日本,不但損兵折將,喪師辱國,而且導致了財政困窘的鎌倉幕府經濟崩潰,大量生活不下去的武士下海為寇,整整折騰了元朝百年,元王朝無力剿滅,使得元代沿海軍民痛不欲生。

朱元璋時代諸事紛紜,精力有限,雖然與日本有過往來,但並未能徹底解決倭寇問題。

到了朱棣時代,兩手都抓,兩手都硬,文武兩開花,一方面令名將劉榮鎮守遼東,在望海堝大破倭人,劍光寒賊膽,另一方面與日本開勘合貿易,室町大將軍足利義滿以日本國王身份,向大明稱臣納貢,約束倭寇。於是百年倭氛,一朝廓清,大明聲威,遠播東國,下次倭寇大規模侵襲,已經是明朝後期嘉靖朝之事了。

5.開闢絲路

2018年春晚,在世界人民面前公開展示的國寶《絲路山水地圖》,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絲路山水地圖》是明代中後期佚名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該圖描繪了東起嘉峪關西至天方城(今沙特阿拉伯伊斯蘭聖城麥加)的遼闊地域範圍。這幅地圖負載了大量原始的地理信息,它的出現以實物證明了在西方地圖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對世界地理,特別是對於絲綢之路沿線已有清晰的認識。
明代與中亞、西亞的交流,絲綢之路的再次開拓,正是從朱棣派陳誠五使西域開始的。

陳誠,江西省吉水縣人,一生曾五次遠使西域。這五次出使西域,除赴撒裡畏兀兒重建安定衛,安撫蔥嶺以東天山南北舊疆諸地外,其主要使命是與帖木兒帝國的友好往來。第二次歸來,陳誠向永樂帝呈上一份報告《西域行程記》,即作於他出使哈烈的途中,這是他的旅行日記。書中詳細記載了他自肅州出發一直到哈烈的具體行程以及沿途的氣候、地理、風俗民情,是明代初期關於中亞形勢最重要的資料。

《西域行程記》的發現,對研究明代的中西關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行程記看,陳誠一行自酒泉北門外西行,渡過北大河,途徑嘉峪關,沿著古絲綢之路出玉門關至哈密,然後赴西域,終點哈烈城,即告此次出使順利完成。 明代經略絲路,不僅僅是為了推動商業發展,擴大國家影響力,更是為了實現漢人未竟的夢想。

漢代甘英出使大秦(羅馬帝國),被安息(帕提亞人)阻擋,功敗垂成。而唐王朝也未能和拜占庭帝國建立正式外交聯繫。永樂朝之後,明王朝繼續開拓絲路,終於和對東方自稱魯密(即羅馬)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取得了官方聯絡。

明代中國與土耳其的交住,可以從《明史》(卷三三二)記載中得以證明:

【魯迷,去中國絕遠。嘉靖三年,遣使貢獅子、西牛。……五年冬,復以二物來貢。即頒贈,其使臣言,長途跋涉,費至二萬二千餘金,請加賜。……二十二年,偕天方諸國貢馬及方物。明年,還至甘卅。會迤北賊入寇,總兵官楊信令貢使九十餘人往御,死者九人。帝聞,褫信職,命有司棺斂,歸其喪。二十七年、三十年入貢。其貢有珊瑚、琥珀、金剛鑽、花瓷器、鎖服、撒哈刺帳、羚羊角、西狗皮、猞列孫皮、鐵角皮之屬。】

從史料中可以看出,明朝的時候,土耳其人常來中國訪問。特別是在嘉靖年間,土耳其五次派使團來華訪問,其中一次使團的成員達90餘人。對於這些土耳其的使團,中國皇帝極為重視,下旨熱情相待,甚至在回程途中所遇到的問題,都要親自過問,妥善處理。這表明在當時中土友好交往是朝廷中的頭等大事。

大明王朝西拓絲路的終點一直到歐洲的伊斯坦布爾,圓了古人與歐洲世界級帝國東西互尊的夢想,大明雄風,遠追漢唐,豈不令人血脈賁張乎? 而絲路的開闢,也成為技術、資源和信息的重要輸入渠道。清王朝雖然擁有新疆,但是對中亞、西亞的影響力遠不及明朝,也就比明朝閉塞許多。

6.開設奴兒干都司

永樂九年(1411),明成祖正式開設奴兒干都司,為明政府管轄黑龍江口、烏蘇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行政機構,以東寧衛指揮康旺為都指揮同知,千戶王肇舟等為都指揮僉事。治所在特林,今俄羅斯境內。

元朝也曾經在這裡設置了“徵東元帥府”,原因很搞笑,企圖通過韃靼海峽(今稱鄂霍茨克海峽),抄襲日本的北海道及東北地區。後來忽必烈死了,元朝內政亂七八糟,沒人再提繼續打日本的事情,徵東元帥府也就沒人管理了。

當時明王朝接收的遼東遼西之地,殘破無比,經過明一朝經營,也不過達到300萬左右人口。(詳見本人另一個回答《明朝後期東北也是中國領土,可為什麼有人說清朝留給中國的領土增加了?》)。終明一朝,當然是無力把北面的松嫩平原進行移民,同化當地的女真人,更不必說開發外東北。

但是這絕不意味著設努爾幹都司是地圖開疆,這正說明了朱棣超越時代的國際化視野。松嫩、黑龍江以外之地,縱然大明不能消化,亦將留給後世,不容他國染指! 朱棣一再強調黑龍江流域是“鎖鑰之地”,亦失哈曾奉命九上北海。在此期間,明朝在松花江上建成了造船廠,有著名的阿什哈達摩崖石刻為證。 亦失哈在永樂時代建立了永寧寺及永寧寺碑,宣德朝再往奴兒干時發現被土人所毀,馬上重建,並勸諭土人以禍福,此後該碑存留至今,成為中國曾經擁有外東北的重要標誌。

而清吹號稱東北是清朝的嫁妝,但清朝在外東北卻沒有一件拿得出手的標誌物。 按照正常的發展,漢人應該在明朝之後的王朝湧入整個東北地區,將其徹底漢化。滿清卻因為本身民族原因導致的自閉,使得東北人口稀少,適合耕種的外東北終於淪陷於沙俄之手,此清廷所以大有罪於中國,大辜負於前朝也。

7.經略西藏

明代以茶馬古道控制西藏,而其重要節點,也在於永樂時代。

永樂五年,朝廷特諭帕木竹巴灌頂國師闡化王吉刺思巴監藏巴里藏卜會同護教王、贊善王等藏族首領,主持復置驛站事宜,以通使者。同時還派遣陝西行都司都指揮同知等人赴西藏"設立站赤,撫安軍民"。永樂十二年,明朝又遣中官楊三保持諭闡化王及甘、青、川等地藏區大小首領,"令所轄地方,驛站有未復舊者,悉如舊設置,以通使命"。內地與西藏地方的交通驛站經過這樣多次的修復與增設,"自是道路畢通,使臣往還數萬裡,元虞盜賊矣"!――《元、明、清時期的西藏地方》

後來清代福康安入藏,使用的就是永樂時期修建的道路和驛站系統。

8.經略泰國

泰國北部的泰蘭納王國,元代稱為八百媳婦國,與泰國南部一直風俗迥異。

元朝曾經多次試圖征服八百媳婦國,1292年秋,元世祖忽必烈下詔,命不敦忙兀魯迷失征伐“八百媳婦國”,此役中,元軍平定了車裡(勐泐),卻誤以為車裡就是八百媳婦國而凱旋,使蘭納免於被元軍蹂躪的命運;元成宗朝大軍走到路上就因為徵糧激起水東水西之亂;元仁宗朝,八百媳婦國又犯邊,元仁宗下令大軍征討,但很快放棄,雲南王則似乎與八百媳婦國有所交鋒,而且沒有討到任何便宜。

元泰定帝即位後的1325年,以厚利進行招誘,先是以勐泐王國設置車裡軍民總管府,蘭納也進貢並請置官守,元廷乃於1331年設置八百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

此時元朝已經極為虛弱,麓川王國肆虐西南,蘭納的歸附,不過是貪圖財物,並未去除王號,與西夏稱臣於北宋毫無差別。

【永樂二年設軍民宣慰使司二,以土官刀招你為八百者乃宣慰使,其弟刀招散為八百大甸宣慰使】朱棣繼位後,馬上利用蘭納王國內部的矛盾,試圖拆分蘭納王國。
【是歲,遣內官楊瑄齎敕諭孟定、孟養等部,道經八百大甸,為土官刀招散所阻,弗克進……西平侯沐晟奏:"奉命率師及車裡諸宣慰兵至八百境內,破其猛利石厓及者答二寨,又至整線寨。木邦兵破其江下等十餘寨。八百恐,遣人詣軍門伏罪。"】

而面對蘭納王國的不安分,朱棣堅決地進行討伐,將其打敗。相對於元朝對蘭納王國沒有取得任何軍事勝利,朱棣的經略是讓人揚眉吐氣的。有明一朝,華人向東南亞的移民規模大大超過了宋、元,這裡既有時代發展的因素,也有明朝對東南亞一連串軍事勝利所建立的威懾力的影響。

(PS:後來蘭納王國對明朝極為恭順,直到被緬甸東籲王朝吞併,後來又相繼被泰國南部的阿瑜陀耶王朝、緬甸東籲王朝(阿那畢隆中興後)、緬甸貢榜王朝、泰國南部吞武裡王朝、泰國南部曼谷王朝所統治,最終在19世紀被曼谷王朝徹底吞併。

朱棣的繼承者們以及清朝的君主們沒有利用東南亞的多次變局,將蘭納納入版圖,實在極為遺憾,但卻不能否認朱棣經略八百大甸的意義。


要做個總論的話,永樂帝做的那些看起來是撒幣的事情,無不創造出穿越時空的國際影響力,影響著600年後的我們。人民可以不記得康熙,不記得乾隆,不記得皇太極,但絕不能不記得在漢武帝和明永樂帝的時代,這個民族所走過的軌跡。


王斌兔斯基


對於朱棣這位皇帝相信大家有所瞭解,大家對他的評價也是不一樣的。有的說的他是一代明君,而有的說他是一位暴君,到底他是不是一代明君呢?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俗話說的好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皇帝也是一樣的,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朱棣功與過:

朱棣的功績:

1、朱棣本人親自率兵5次攻打北元,使得北元中央機構被毀滅,從而鞏固了明朝的發展。

2、注重航海,我們熟悉的鄭和下西洋,就是朱棣命人做的,其目的就是揚我國威,後來依附我國的小國家越來越多,這樣不僅維護了世界和平,也顯示大明朝在世界上的地位。

3、注重文化教育,我們熟悉的《永樂大殿》就是朱棣命人編寫的。

朱棣的過失:

1、他是通過奪權當的皇帝,他是奪的他侄子的皇位從而導致幾十萬人死在戰場上。

2、濫殺無辜,他一次性最多濫殺過一萬多人。

3、古代有個殺十族,是他發明的。

以上就是小編所寫的朱棣的功績與過失,具體他是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就讓它交給歷史來評判吧!


歷史上的漢宮飛燕


當然是。

明成祖朱棣(1360-1424年),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於應天,時事征伐,並受封為燕王,後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於1402年稱帝,改元永樂。他五次親征蒙古,鞏固了北部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統一與完整。曾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並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於1421年遷都北京,北京正式成為漢族王朝的首都。其在位期間經濟發展迅速,國力強盛,史稱“永樂盛世”。他一生文治武功赫赫,是一位偉大的英雄人物。廟號成祖,諡號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葬於十三陵之長陵。


眾人皆酉星我獨酉卒


朱棣是明朝第三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史稱永樂大帝。洪武三年,冊封燕王,前往中都鳳陽曆練。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率兵打敗北元。名聲日隆,名列諸王之首。建文帝繼位後,歷行削藩政策。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南京,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南京,正式即位,年號永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