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落后技术”烙煎饼,价格高仍然畅销,手工美食才有“灵魂”


#自拍我的故事# 《今日头条》的读者、网友们,大家好,我叫唐云和,今年43岁,来自山东省日照市莒县龙山镇孙家庄子村。5年前,我重新拾起妈妈教我的老手艺,用传统方法加工制作煎饼,每斤卖到了12元,比机器制作的煎饼高出了三四倍,仍然畅销。有客户说,就爱那个“烟火味道”。

我出生于1976年,在小时候的记忆中,我们村家家户户都烙煎饼。那个年代,村里也没有通电,制作煎饼都是用石磨磨煎饼糊子,每天天不亮父母就得起床围着石磨推磨,然后再点火烧鏊子烙煎饼。推磨、烙煎饼,烟火缭绕的场景深深地印在了我童年的记忆中。我现在仍然用石磨磨煎饼糊。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烙煎饼,用的材料主要是地瓜干。那个时代,我们的物质还没有现在这样丰富,地里的粮食产量也不高,加上每家每户都有三四个孩子,所以地瓜干煎饼就成了人们的主食。这是我用火龙果和玉米等杂粮做的煎饼。


在那个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年代,因为地瓜产量比其它粮食高,所以吃地瓜、用地瓜干做煎饼,几乎是我们当地每个农村家庭日常需要做的事。每个家庭都有一个铁鏊子,随便在地上一支,点上几把柴草,就可以烙煎饼了。现在我仍然坚持用木柴烧火烙煎饼。

在我的记忆中,我们都是吃着地瓜煎饼长大的,一张薄如纸片的煎饼,可以卷上大葱、虾皮,也可以卷上鸡蛋、青菜等。我们小时候吃煎饼,都是卷上盐、花生油,家里条件好的才卷上鸡蛋、白糖、虾皮什么的。一年四季都是以煎饼为主食,可以说一张煎饼卷下了春夏秋冬,把我们的人生都卷了进去。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我们村里烙煎饼的少了, 取而代之的就是煎饼机器的出现,用机器制作的面煎饼,因为价格低、产量高,逐渐取代了人工制作煎饼。这是我在用鏊子烙煎饼。


其实,过去吃地瓜煎饼,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没有粮食吃,纯地瓜的煎饼吃起来非常硬,口感也不好。现在则不同了,小米、玉米、黄豆等杂粮非常多,可以和地瓜干搭配起来,做杂粮煎饼,口感好,吃起来也不硬,可以说是老少皆宜。这是我用来做煎饼的五谷杂粮。

在我们当地农村,对于和我这个年龄的女人来说,在出嫁前学不会烙煎饼,是让人笑话的。所以,从小就学着点火烧鏊子,十几岁的时候母亲就教我们烙煎饼。在当时的老人们看来,农村女孩如果不会烙煎饼,就嫁不出。这是磨好的煎饼糊。

不过,老人们的担心是多余的,很多和我同龄的女孩,不会烙煎饼也嫁出去了。我知道,这都是因为我们生在了好的时代,因为有煎饼机器的出现,才让农村妇女从这个辛苦的手艺中解脱出来了。因为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我们才不用自己烙煎饼,就能在市场上买到煎饼,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事。这是我在鏊子上滚煎饼糊子。


如今,我们的温饱问题早已经解决了。而随着60后、70后、80后成为消费主力军的时候,对于这些吃着妈妈亲手烙的煎饼长大的人来说,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想念“妈妈的味道”、“小时候的味道”和“烟火味道”。这是我在烙煎饼。

因为有这样的需求,木柴土鏊烙煎饼才有了市场。我抓住人们的这个需求,组织了几名农村留守妇女,专门制作纯手工地瓜煎饼和杂粮煎饼,以及水果煎饼等,每年利用农闲的三四个月时间,制作8000多斤煎饼,畅销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济南、西安、青岛,日照等地。这是烙煎饼用的篪(chí)子。

采用传统方法,纯手工制作煎饼,每个人一天只能烙七八十斤煎饼,而用机器一天可以制作出五六百斤。人工烙煎饼虽然效率低,但是从选材、石磨磨糊、再到木柴加热、手工烙制作,每个环节自然转化,烙的煎饼是有“灵魂”的美食,而机器制作则少了食物转化的过程,少了些“烟火气息”。这是我做的塌煎饼。


今年夏天,我和姐妹们在我们镇上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中,摆出鏊子现场烙煎饼,吸引了众多人们的围观。游客们都把这个传统烙煎饼的手艺当成了“稀奇事”,一边吃着煎饼一边说,这才是煎饼应该有的“烟火味”。

时代在发展,这种纯手工,用木柴土鏊子烙的煎饼,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消失。因为当00后、甚至10后的孩子长大成为消费主力的时候,他们吃着现代工艺做出的美食长大,怀念的可能是“工业味道”。不过,我会一直坚守这门祖辈传承下来的老手艺,为那些想念“烟火味道”的人们,弥补儿时的记忆,用传统味道的美食,温暖人心。欢迎关注《新图视野》,打开温暖世界,感受百味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