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期间几十万正规日军都被明军摁死在了朝鲜,为何东南沿海却倭患不断?

似沐夕梓


首先,明朝自身就损失巨大

根据日本方面的记载,文禄庆长之役日本总共动员了14万多兵力,接近15万,可以说是倾全国之兵,但是即便如此,哪来的题目里说的几十万人?而明军呢,综合各种史料,明军前后动员20多万兵力(一说19万多),靡费粮饷数百万两。前后总共战损七八万,战损率达到了三分之一。
《明代援朝逐倭探微》


《壬辰倭乱与明人抗日援朝》

《明代中朝关系史》

所以,综合上述史料来看,抗倭援朝之役明军可谓是损失巨大,而且极大的透支了明朝本就虚弱的国力。还摁死在朝鲜,你搞笑前敢不敢翻翻书呢!

第二,明朝在战争中表现的很差劲

其实看了前面明君的战损率就能明白,明军打的压根就不咋地,可以用不合格来形容,而且明朝的胜利分明是利用了自己的体量优势,毕竟明朝和日本都是东亚农业国家,明朝的规模远大于日本,所以明朝拖死了丰臣秀吉之后,五大佬要求朝鲜日军体面的退出战争,战争才宣告结束。


万历抗倭援朝之役,十三场主要战役明军胜四败九。

平壤前战,败;平壤之战,胜;碧蹄馆之战,败;龙山之战,胜;南原之战,败;稷山之战,败;蔚山之战,败;东南会战,四路全败;露梁海战,胜;乙山海战,胜。

其中胜的四次有两次还是丰臣秀吉死了以后的事了,因为日本开始战略撤退,明朝联军开始追击撤退的日军。


《明朝出兵参与壬辰倭乱原起考》
当中记载了朝鲜对明军的感观,文中韩国学者崔孝轼揭露了明军在碧蹄馆之战后畏战、避战的现象,妄图以议和的方式将日本人礼送出境。同时文章中还揭示了明军抢夺军功、虐待并杀害朝鲜官员以及抢劫朝鲜百姓的行为。可见,明军并没有网上吹的神乎其神,要不然韩国怎么能不承认这段历史呢,不就是明军表现实在是太垃圾了么!

根本原因是明朝联合朝鲜与日本上演了一出菜鸡互啄的舞台剧

为什么说是朝鲜之役是菜鸡互啄?先从日本说起。日本在此前虽然说经历了恢宏壮丽的战国时代,也不是中文网络小说贬低的什么诸如村战之类的,但是军事水平还是玩泥巴的水平。


日本没有成熟的骑兵体系,骑兵作战也如同过家家一般,缺乏章法;同时日本步兵也没有对付骑兵的经验。与此同时,日本在火器方面也存在短板,其火炮的数量和使用远不如明军成熟,也就只有火绳枪方面强于明军。

而明军的问题在于,明军因为户籍制度以及卫所制再加上喝兵血等优良传统加持,导致明军普通士兵成为国家的农奴以及各级长官发财的工具,导致明军普通士兵愈加赤贫,甚至都有士兵冬天因为无钱买棉衣被冻死的记录;同时作为一个底层所士兵,你还不能有一个漂亮的老婆,因为指不定被哪个长官看上之后被抢去暖被窝了。


所以,生活和家庭都没有保障的明军士兵导致明军过早的衰落。而明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取了两种解决方法,一种是征召少数民族土司的武装作战,从明朝中期开始,明军就极为依赖南方少数民族武装;另一种就是推出家丁制度,家丁即将领的私人雇佣兵,只对将领效忠而非对朝廷。这两套玩法的共同点就是明军士兵本就薄弱的报酬被挤占的更加严重,将士们身无蔽体之甲,手无合格兵器,所以加速了明军的衰落。
因为明军面对的敌人大多是诸如蒙古骑兵这种打不过就跑的劫掠团伙,以及倭寇、西洋武装商人这种小股武装,再就是南方深山密林当中不服明朝号令的少数民族武装,或者是国内民变的起义军。这些武装各有各的不同,要么是小股武装要么是乌合之众,而且前三个都带有劫掠性质,也就是重创明军守备力量之后抢一票就走,后面两个都是乌合之众,只有少量成员有战斗经验。所以,家丁个土司武装也就足够用了,虽然西洋武装商人打不过,但是剩下几个都能打的过,因为只要打败当中有战斗经验的部队就可以,剩下的都会不哄而散。所以这反而让明朝缺乏大兵团作战经验,这在朝鲜之役当中就有表现。

明军在小集团野战的时候往往拥有优势,因为明军虽然火枪不行,但是好歹有火炮和骑兵的优势,其中家丁都是合格的骑兵,大部分都是明军将领私募的少数民族武士,对付日本这种玩泥巴水平的自然不在话下。但是在攻击日军堡垒的攻坚战中,明军则不具有优势,甚至还是劣势。

因为明军的火炮大多是碗口铳或者是大将军炮这种大喷子,对于日军堡垒没有绝对优势,反而日军可以利用堡垒发挥火绳枪的优势。其中蔚山之战,明军对蔚山倭城发动的攻击都败下阵来,最后因为炸营导致全线崩溃,前后伤亡至少四千多人。


至于朝鲜的表现更是不够看,基本上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成绩,反而朝鲜民众组成的义兵还有点亮眼的表现,但是基本都无关大局。

所以,万历抗倭援朝之役本质上就是两群玩泥巴的选手菜鸡互啄而已,明军是利用自己的体量优势、付出了巨大的战损之后才换来日本主动撤军。当然明朝确实赢了,但是除了保住了朝鲜之外,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而有人吹嘘的所谓日本几百年不敢招惹中国,不过是对德川幕府闭关锁国一种意淫罢了。
另外,题目中所谓的倭寇,其实大多是中国海商和沿海百姓组成的海商集团罢了,只不过他们雇佣了一批日本浪人当雇佣兵而已。明朝之所以会有倭寇之患,实际上是明朝海禁政策的缩影,因为沿海百姓往往以海为田,而明朝的海禁断绝了他们的生路,所以他们只能铤而走险,而且沿海百姓对倭寇的认同强于对明朝的认同。

而且倭寇能够横行沿海,实际上就是利用了明军衰落。因为倭寇早期和明军对阵,往往把雇佣的日本浪人放在前排,挥舞着长刀的日本浪人奇装异服且发出明军听不懂的战吼,往往会吓得没有斗志且战斗力低下的明军肝胆俱裂,还没有战斗就已经崩溃。而且日本浪人也都是武士出身,武艺高强并崇尚一骑讨,往往砍死了明军将领或者消灭明军当中的精锐之后,战斗就结束了。
戚继光之所以能压制倭寇,除了戚继光另立新军之外,主要原因是戚继光根据倭寇的战术特点,以小队也就是鸳鸯阵应对单个倭寇,小队每个成员都有不同的分工,每个成员、每个小队之间要相互配合,发挥整体战斗力。因为日本浪人数量并不多,所以还方便戚继光发挥规模优势,单个浪人可能会同时面对多个小队的攻击。而对于戚继光来说,只要消灭或者打垮冲在前面的日本浪人,剩下的都不是问题。

所以,这个问题才十分可笑。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这个问题搞错了。

丰臣秀吉侵略朝鲜时候,是16世纪晚期,东南沿海已经基本没倭寇了。

16世纪中期的嘉靖倭寇之乱,在万历时代基本被平息了。

关键原因,就是明朝开放了海禁。海商势力极大活跃,涌现了郑芝龙、刘老香这些大海商兼海贼,上岸打劫早就没利益了。即使有人上岸打劫,也会被几大海商海贼头目迅速按死,因为破坏了经商环境。

到了最后,就是郑家一人独大,东南商船全都要买郑家的旗子,一艘船两千两银子每年。倭寇?连影子都找不到了。


陶式防务评论


因为某些原因,不了解相关历史的人,通常以为明代的倭寇跟抗战中的鬼子是一回事,是古代版的日本鬼子。

事实上,所谓的倭寇基本上绝大多数都是中国人,剩下的部分里面什么人都有,日本人居多(因为离得近),但是其实西洋人,阿拉伯人,越南人和一些东南亚的人也混杂在里面。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好好的中国人要去当倭寇呢?他们是投靠日本人的汉奸吗?

答案是否定的,这件事跟汉奸什么的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事情的起因要从明朝初年的制度说起。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按照自己的想法颁布了一系列反人类的封闭保守的制度。其中的核心之一就是重农抑商,按照他的思路,农民很穷但是地位高,商人有钱但是地位低。作为这些制度中的一环,他颁布了禁海令,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也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

但是稍微有点常识的都知道,跨国贸易是很赚钱的,尤其是古代的海洋贸易,是当时利润最高来钱最快的行当。因为朱老大杀性很重,他活着的时候没人敢顶风作案,但是他死了之后,江南福建沿海的世家大族地主豪绅们很快就开始官商勾结,利用禁海令做幌子把持了中外的海上贸易赚取暴利。

简单的说,就是这些地主豪绅自己的人跟外国人搞海上贸易赚大钱,当地官府假装看不见。而普通的商人或者平民百姓想参与进来,官府就会以你违犯了禁海令为由把你抓起来杀头。通过这样的方式,他们垄断了当时的中国海上贸易。

整个明朝连同南明时期一共300多年,历代皇帝和一些有识之士曾经多次想废除禁海令,但是都遭到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地主豪绅们和跟他们沾亲带故的官僚们极力的反对,每次到最后都不了了之。他们公开的理由说这是祖宗规矩,实际上是生怕开了海禁之后不能继续垄断海上贸易中饱私囊。

马克思先生在书里写道:“如果能赚300%的利润,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一切的法律。”

海上贸易的利润很高,尤其是在当时垄断的状态下都不止300%。草根出身的商人们也想挣这个钱,而且为了挣这个钱不要命的商人和普通百姓是前仆后继的。为了防止违犯禁海令之后连累家人,这些不要命的海商(或者说是海盗也差不多,大航海时代海商和海盗其实都是一样的,海盗也做买卖,海商有机会的时候也不介意客串一把海盗)就隐名埋姓,以倭寇的名义进行走私贸易。

所以说,当时的倭寇基本上都是中国人,其中也有一些日本人,但是倭寇里的日本人地位很低,当时日本正值室町幕府末期,国内混战不休,很多小领主覆灭之后,手下的武士沦为浪人衣食无着困顿不堪。所以这些浪人被雇来当炮灰,基本上都是打手的档次,真正做主掌事的大倭寇头子,都是假借名义的中国人。而且很有意思的是,因为海商们出手阔绰,当时的明朝老百姓跟这些“倭寇”们的关系非常好,无论是货物交易还是物资补给,双方的相处都非常融洽。

这些草根出身的海商,跟世家大族地主豪绅们争夺海上贸易的份额和主导权,为了钱双方矛盾非常尖锐,几乎是不死不休的格局。地主豪绅们比较傲慢无知而且官僚主义,因此商民出身的海商逐渐逆转了局势,占据了优势。

后来双方的矛盾彻底爆发,在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闽浙一带发生了一起大案。

大概的剧情就是,一家大地主黑吃黑匿了一股海商势力的货,海商这边就觉得忍无可忍无需再忍,不能继续让这帮地主老爷骑在脖子上拉屎了。

一伙“倭寇”上门寻仇,一夜之间灭了地方豪绅的满门作为报复。但是人家之所以是大地主阶层,是因为人家的家族里有多人在朝廷里做官,于是事情就传到了嘉靖皇帝的耳朵里。

他听到的版本是闽浙一带有倭寇横向不法,坏事做尽欺压良善,当地有一诗书耕读之家被倭寇们无故灭了满门。叔可忍婶不可忍,皇帝听到这里义愤填膺,于是下旨派名臣整肃浙、闽海防军务,剿灭倭寇。

嘉靖皇帝派去的能人叫朱纨,他奉旨作为右副都御史提督浙、闽海防军务,巡抚浙江,防御倭寇。

朱纨大佬本身就是江南子弟苏州人,对这方面的事情也是略有耳闻,知道兹事体大的。

所以他到任之后,天天喝酒作乐,不理政事。

但是他暗地里派人到民间打听消息,逐渐搞清楚了基本局势,而且他的部下打探到海商/倭寇的大本营是舟山群岛中的双屿岛(现在的六横岛,就在北仑港旁边),岛上有两个倭寇扛把子(也就是西方所说的海盗王)叫许栋和李光头。

就是发哥这种级别的。

麻痹够了敌人,也掌握了必要的资讯,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朱纨突然调动水师战船380艘、兵6000余人,奇袭双屿。海商们虽然人多势众,但是毕竟是商人,打仗干不过正规军,而且遭到了偷袭一时手足无措。于是双屿陷落,许栋就此完蛋(有说法是被官军杀死或生擒,也有说法是他逃跑后隐退在台湾,但是总之史书上再也没提到过这位过气海盗王),李光头侥幸逃走。

朱纨打下双屿的时候,是抱着本职工作剿灭倭寇的目的,但是之后的事情让这位见多识广而且足智腹黑的大佬都目瞪口呆,明军拿下双屿之后,在之后的几天内,因为不知道双屿陷落赶来正常交易而被明军俘获的中外船只多达1200艘!

看到这样完全超乎想象的震撼场面,作为传统官僚的朱纨感到压力山大,连世界观都要颠覆了,为了维护儒家的封建纲常名教不被铜臭玷污,他决定——坚决贯彻禁海令,彻底封杀海上贸易。

于是朱纨乘势追击,打得草根海商们节节败退,次年干翻了从双屿逃走的“倭寇”总舵主李光头,把他抓起来砍了他的光头。从此倭寇们胆寒星散,能躲多远躲多远了。

既然收拾掉了草根海商,朱纨立即回头修理闽浙地主豪绅,想逼他们都回归传统生活,退出海上贸易。结果就触动了太多“正人君子”的利益,踢到了铁板。于是朱纨突然之间就从海疆名臣变成了魔头酷吏,无数官僚争先恐后地向嘉靖皇帝弹劾他。其中最搞笑的是巡按御史陈九德,劾朱纨擅杀犯人九十六名,这九十六名犯人中就包括闽浙地主豪绅的死敌李光头。

朝廷看朱纨的民愤。。。不不不,是官愤这么大,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将其革职查办了。朱纨性子刚烈,受不了污名和冤屈,愤而自杀。

朱纨死后,海上贸易回归到了原点。因为草根海商们被朱纨打垮,地主豪绅们重新垄断了海上贸易,但是草根海商们比地主老爷们更有能动性,很快又逆转了形势,而且地主老财们在这款《大航海》游戏里操作失误,合成失败,养出了一条不受控制的惊天巨鲲。

巨鲲的名字叫汪直。

汪直是徽州歙县雄村拓林人,本来并不姓汪也不叫直,“汪直”是他当海商/倭寇的时候按照惯例取的假名。他主要从事中日贸易,而且敢想敢干,扶持日本九州的松浦党成为大名,兴建了曾经的日本第一大港平户港,把小半个日本搅和得天翻地覆。

后来他加入了海贼王哥尔·D·罗杰。。。不不不,是许栋许大当家麾下,成为许栋一派最重要的掌柜之一。

许栋和李光头被朱纨先后干翻之后,他们的部下魂飞魄散,纷纷星散,这个时候坚固的分基地就体现出了价值,别人伤筋动骨被撵得像狗的时候,汪直却能躲在平户家里养伤喘息,于是他迅速崛起,实力与日俱增。

而且汪直黑白两道通吃,跟官军的关系也很好,经常帮助官军清剿顽固的倭寇,顺便清除异己。于是倭寇们被汪直重新整合,他制定了海上和岸上的规矩和秩序,不服从的都被干掉了。汪直成为海上的唯一霸主竖起了“五峰”旗号,自称五峰船主,时人称其为“徽王”,当时他的部下甚至可以堂堂正正的在苏州、杭州等地行走经商。

05年的时候有这么一则新闻,说是日本人出资在汪直的家乡为他修建墓碑。两个自称爱国者的大学教师把他的墓碑砸了,还声称自己是在为民除害铲除汉奸。

那么问题来了,汉奸的定义是什么呢?

我个人认为,汉奸是指投靠外国势力,助纣为虐出卖自己国家利益的人。

那么问题又来了,汪直投靠过外国势力,出卖自己国家利益了吗?

很显然没有,汪直一生从未投靠过任何外国势力,尤其是日本人。事实上正好相反,日本人纷纷拜倒在他的脚下主动来当小弟,恨不得把老婆都献出来讨好这位中国来的“徽王”。在他声势最胜的时候,汪直说话在日本九州岛上比松浦家等大名甚至于天皇将军都好使。

汪直这个人,往好听了说是英雄,往不好听的说是枭雄,但是他跟汉奸之间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日本人至今都很崇拜这位海商领袖,他的精神风貌被日本商界视为典范,被尊为“大明国的儒商之王”。尤其是九州岛上,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他的雕像和画像。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他们来到中国汪直的家乡为他立碑。

日本平户松浦史料博物馆外的汪直铜像

从雕像造型上可以看出,无论是须发服饰还是武器,汪直都是标准的汉人形象,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汪直的主要部下也清一色都是中国人,跟着他吃饭的日本人不少,但是基本上混不到高层。

反倒是在中国的电视剧里,把汪直塑造成了二鬼子假日本人。

电视剧《戚家军》里的汪直形象

另外要说到一件事,讽刺的是,砸汪直墓的主谋郭泉,整天骂别人是汉奸,自己后来反倒因为拿了外国势力的钱搞民运,被抓了起来以煽动颠覆国家罪判了10年。

书归正传,汪直汲取了前代大佬许栋被一锅端的教训狡兔三窟,建立了多个分基地,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是原本的日本平户和中国近海的烈表山。

既然倭寇们清剿得差不多,海清河晏,只剩下一个人叫汪直的海上霸主了。那么理所应当的,代表地主豪绅利益的官府就要卸磨杀驴了。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巡抚浙江及福、兴、漳、泉四府提督军务的大佬王忬(王世贞他爹)突然翻脸,抓了汪直的全家,并派名将俞大猷偷袭烈表山。俞大猷作为一个曾经单挑南少林得胜而归并且跟戚继光并称“俞龙戚虎”的狠人,发起狠来连自己都怕,果然不负众望地打下了烈表山,汪直再次逃回平户。

汪直自认是对得起大明朝廷的,没想到被官府背叛吃了这么一个大亏,自然非常生气,这一仗里他不仅损兵折将丢了大量财物,而且因为消息有误,他以为全家都被朝廷杀光了。于是他的态度开始转变,另外由于他的实力大损,以前对他俯首帖耳的小弟们也蠢蠢欲动,萧显、邓文俊、林碧川、沈门,何亚八们纷纷开始扩充势力,不再遵守汪直定下的规矩。甚至连汪直直属的部下徐海等人,都开始暗地里搞海盗行为袭击中国沿海。汪直发现之后,严厉训斥了徐海,徐海恼羞成怒企图暗杀汪直,当然了,没有成功。事后徐海的叔叔徐惟学——他算是老前辈,是汪直麾下长老级的人物——出面调停,结果徐家叔侄赔礼道歉,并且一起退群了,汪直没有继续追究。

PS:徐海也是有故事的人,他和金陵名妓王翠翘的故事收录在《金云翅传》里,这本书在清代流行一时,至今在越南等国都家喻户晓,跟现在中国的《红楼梦》有一拼。

总之,东南沿海的形势开始变化了,而且越来越坏。更加雪上加霜的是,严嵩的干儿子赵文华取代了王忬的位置,这家伙是个极品人渣,贪财好色,狡诈阴险,嫉妒贤能,冒功诬告无所不为。他干的最恶劣的一件事情是为了抢总督张经在王江泾大捷的战功,在嘉靖那里造谣告黑状,结果张经被逮捕回京处死。于是军心大乱,闽浙糜烂。

这件事发生在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五月

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七月。倭掠安徽 倭六七十人自杭州而西掠歙县(今安徽歙县)、绩溪(今安徽绩溪)、旌德(今安徽旌德)、泾县(今安徽泾县),陷南陵(今安徽南陵);又西犯南京,不克,乃趋秣陵关(今江苏南京南)去。败倭寇于浒墅关 倭自南京出,流劫溧阳(今江苏溧阳)、宜兴(今江苏宜兴),进抵无锡,驻惠山,一昼夜奔百八十余里抵浒墅关(今江苏苏州西北),被应天巡抚曹邦辅所败。是役,倭寇不过六、七十人,而行数千里,杀伤四千人,历八十余日始灭。

普通人看到史书上的记载都会大吃一惊,为什么几十个倭寇就能横行数千里杀伤四千人甚至打到南京城下呢?难道倭寇的战斗力真的那么强,而明军都是战五渣吗?

这些倭寇不是中国人假扮的,是真的日本人,而且确实很能打。

但是事实上,真相完全不是你们想的那样:

如果按照正常人的逻辑,倭寇是来抢钱的,他们人数又不多,正确的打开方式就应该去抢沿海的平民富户,又安全来钱又快,抢的差不多了装不下了就该出海走人了。而且这样做案情性质比较轻微,官军未必会管,而且就算官军愿意管,等他们得到消息来剿匪的时候,可能倭寇们早就跑远了。

但是这些人不一样,他们攻击的都是县城府城甚至南京城,啃得都是硬骨头,钱抢不到多少,事情性质却很严重——好比同样是搞爆炸报复社会,你炸小超市和炸政府大楼,性质完全不一样——必定会遭到官军的全力围剿。而且他们流窜各地,唯恐事情不够大条,但是偏偏没有逃跑的意思。

所以事情很明显,他们就是出于政治目的来挑事的死士,来了就没打算活着回去。

而且大家要知道一个常识,在古代游击战是行不通的,流寇都是裹挟当地百姓一起为寇才能保持住规模的。而这些来自异国的真倭,言语不通,地理不熟,而且从始至终都是原班人马,并没有补充当地人加入和扩大队伍的打算,那么他们是怎么横行数千里几乎从未失败的呢?

很简单,在各地都有人给他们提供给养药品和情报,帮助他们摆脱官军的围剿,并且攻击防守最薄弱的城池——他们人数太少,防御到位的城池他们根本没有能力打下来。而且其实个人武艺在战阵上是没什么用的,如果被千八百人的官军围住,唯一的结果就是团灭。既然他们能够在江南腹地纵横几千里才灭亡,说明他们得到的情报和支援是非常到位的。

更关键的是,这些真倭杀死杀伤四千余人,但是其中的平民百姓并不多,几乎都是官军官员和豪绅,尤其是明朝官员的比例高的惊人,据说死者中品级最高的是五品官员,七品以上的文武官员有30余人,九品以上甚至高达200余人(主要是低级军官和城破时没跑掉的县乡级官员)。

这个世界上能养得起并且一次出动六七十个武艺高强的异国死士当炮灰,闲的蛋疼专门跟官府对着干,平均每人手刃三四个朝廷命官,而且手眼通天能让这伙人在江南腹地大闹一番的人应该没有几个。

其中既有能力,又有动机的人,我个人觉得就是汪直。

汪直跟宋江差不多,都属于读书人出身,被迫落草的那种,因为信奉儒家那套东西,整天想着被招安,虽然他是一代枭雄,但是在这方面挺天真的。

本来他跟朝廷关系融洽,合作愉快,但是朝廷背信弃义,背后捅了他一刀,搞的他实力大减,小弟们纷纷拆伙。结果朝廷又派来一个极品混蛋赵文华,害死忠臣良将搞的军心涣散把局势弄得更加糜烂。

这个时候汪直派来这伙真倭火上浇油,专门杀官作乱,武装游行,挑动朝廷的神经,目的无非是暗示明朝官府:想维持住闽浙沿海的安全和秩序,离开了我你们谁都做不到。

也就是说,这位海盗王还是记吃不记打,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被招安。话说当时《水浒传》已经刊行于世了,汪先生就不能买一套看看宋江老前辈的最后下场吗?

汪直的言下之意和毕生抱负被一个人读懂了。

这个人是胡宗宪。

胡宗宪这个人不仅有能力,而且居然能把极品混蛋赵文华伺候得舒舒服服,于是在赵文华的举荐之下,他火箭般的升官,当上了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又加直浙总督,总督浙江、南直隶和福建等处的兵务。

胡宗宪加了汪直的微信,告诉汪直他的亲人们不仅没有死,而且已经被自己释放回家。汪直投桃报李,提供了很多重要情报作为酬谢。两人里应外合干翻了当时胡宗宪的头号心腹大患也是汪直麾下叛将的徐海陈东麻叶等人,随后汪直带着自家船队和日本的朝贡船队回到舟山。在表示了足够的诚意之后,胡宗宪接受了汪直的投诚。

于是汪直非常开心,衣锦还乡,觉得自己终于走上了人生巅峰,回归到主流阶层了。

但是很可惜,主流阶层的地主豪绅们并不这么认为:俗话说得好,夺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在地主豪绅们的眼里,汪直和他的小弟们不仅夺了他们的财路,而且确确实实杀了他们的父母兄弟。远的不说,主题中这伙真倭杀伤的四千多人,二百多官员,不就都是他们的亲朋故旧吗?现在汪直财路也夺了人也杀了,居然还想跟他们平起平坐,天底下有这种好事吗?

在汪直仅仅投降几个月之后,巡按御史王本固就诱捕了汪直。其实区区一个巡按御史怎么可能抓得到海盗之王呢?是汪直太过天真了,生怕破坏了自己的招安大业,没有做出任何反抗。于是一张死亡之网在汪直身后迅速编织出来,几个月之后汪直就被处死,连在牢狱里过年的机会都没有。胡宗宪向朝廷求情痛陈利害,但是没有用,汪直还是被弄死了。

触犯士大夫阶层利益的汪直必须要死。

然而,汪直活着的时候能统御群倭,等到他死了就没人能够压制那些海盗了,而且不光是原来的不法之徒,连本来愿意接受招安合法进行海上贸易的汪直嫡系也彻底跟朝廷决裂,尤其是他的义子毛海峰,把毕生精力都用在了替义父报仇上面,造成两浙等地彻底糜烂,大乱十年有余。

直到戚继光成长起来,胡宗宪手下凑齐了“俞龙戚虎”两员干将,才逐渐把这场所谓的“倭乱”彻底铲平。

“倭乱”平息之后,地主豪绅们重新如愿以偿地垄断了海上贸易。

但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几十年后风水轮流转,又涌现出李旦和郑芝龙这两代海洋霸主,统治东南沿海直至明朝灭亡。



城北


在明朝还未建立的时候,中国的中国东南沿海一直都是倭患最为严重的地区,直到明朝中期,日本倭寇甚至还与东南地区的海盗相互勾结,使得情况越发的严重,在嘉靖三十四年是便有七十多名的倭寇从江浙一直杀到了南京,在明朝时期奉行的是两京制,所以南京也是首都,此时可以说是轰动了整个大明朝了,但是同时也暴露了明朝时期军备的松弛,战力低下的真实状况,也从侧面让我们了解了倭寇的真实实力。

  但为什么明军战力会变得这么低下?倭寇的实力真的有那么可怕吗?

  卫所制度崩溃

  原来,明朝开国之初在

朱元璋

的主持下建立了世袭军户制度的卫所制,这个制度其实就是军屯制度的一种升级版。凭借着稳定的土地收入为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兵员,在建国初期为大明提供了强大军力保证。

  

  但是随着明朝官僚阶级的腐化,卫所军官开始不断克扣军饷,驱使军户为自己耕种土地,日益严重的剥削造成了卫所军人大量流亡,卫所军官又借此吃空饷,造成卫所制度到了明朝中期几乎已经名存实亡。

  党争夺权

  造成这次倭寇能够深入内陆直达南京袭扰的另一个原因则在于,此时的总督江南的

严嵩

党人赵文华甫一到任,就开始消除异己,冤杀浙江总督张经,并将浙直总督周疏、浙江巡抚李天宠等人削职为民,造成江南一地军政体系处于混乱之中。

  而这批倭寇其实一开始是在嘉靖三十四年六月在浙江绍兴府上虞县登陆的百多人部队,原先他们已经被知府刘锡、千户徐子懿包围在高埠地区,但正是由于当时的党争造成了包围圈出现疏漏,给了这群倭寇突围的机会。

  倭寇战力强悍

  这批倭寇并非一般意义上袭扰东南的倭寇,从这次他们深入明朝内陆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战术素养和战斗能力来看,可以分析得出他们应该是专业的日本正统武士集团,并非平常明军所接触的日本海盗武士。

  而正统武士和海盗武士,这两者是有着天壤之别的,海盗武士在日本几乎可以算是农夫,而正统武士则是从小就被依照战争标准训练成长起来的战争机器,仅在他们进攻南京未果之后,仅仅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就快速奔袭一百八十里,途径溧阳、宜兴、武进、无锡就可以知道他们实力匪浅。明军早已军备废弛的卫所兵或者临时招募的乡兵义勇碰上他们,没有数量上的优势就没有获胜的可能。

  正是因为以上原因,使这股倭寇能够轻松的在大明江南地区肆意游走,但他们在引起明朝的真正注意之后,等待他们的也必然是灭亡的下场,正视这股倭寇的明朝认真起来也是很厉害的,在明朝严令不得放走一个倭寇的命令之下,原本畏首畏尾的明朝军政系统,开始发动起来,当倭寇逃窜到浒墅关后被苏松巡抚曹邦辅率兵包围,再没有给他们突围的机会。

  明朝时期倭寇袭扰得这般严重,其中不仅是倭寇战力强悍的原因,侧面也说明了明朝军政的体系的混乱和卫所制度的名存实亡。


下午世界


明朝嘉靖年间,中国东南沿海的倭患并不是日本的政府行为。当时的日本处于战国乱世时代,大批落魄的日本武士为了生计投靠到中国海盗汪直等海盗头子麾下混日子,袁鹏飞说,十个所谓的倭寇里面最多一两个日本人。

明朝自郑和下西洋后,万国来朝,并进一步发展了自宋朝时期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整个明朝时期和海外许多国家的海上贸易十分发达,这也导致了海盗的兴起,而很多日本浪人因为国内战乱,为了生计投靠到中国海盗麾下。中国的海盗为了把明朝政府注意力转移,打着倭人旗号进行抢劫,并骚扰中国沿海,这也是明朝政府把海盗称为倭寇的原因。而当时的日本幕府也曾派兵协助围剿这些海盗,因为当时乱世时代的日本也是深受这些海盗的危害。

真正明朝和日本政府之间的战争是明朝万历年间,当时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自信心爆棚,居然想着征服世界,所以派出二十万举国精锐入侵朝鲜,短短几个月横扫朝鲜半岛,朝鲜李朝几乎亡国,求助宗主国明朝,明朝先后两次总计派出七万兵力,在朝鲜打的日本二十万精锐军队闻风丧胆,最终逃回日本的不足十之一二。


共跳滴水线子


看看明朝历史就知道了,明朝中后期只有北军才有些战斗力,南军基本上都是军户制度的牺牲品,戚继光当时抗倭都不要南军,直接招的浙江矿工训练成军~


王二花的世界


东南倭寇可不全是日本浪人,绝大多数是中国人,汪直等,根源还是在明朝中后期的对外正常,片板不许下海,导致浙江等地人民无法生存,七山二水一份田,传统农业养不活自己就铤而走险开始走私,胆大的例如汪直等直接成为海盗。熟悉江浙地形,又熟悉海陆。所以治理倭寇根本还是对外经济的改变,隆庆开关后允许贸易,倭寇不用平自己就消失了


76说历史


因为那些倭寇其实百分之九十都是大明人。大明颁布禁海令以后从此可以出海经商的只能是红顶商,但是海外贸易可以带来巨大利润,于是就有人偷偷走私。大明朝除了官家以外其余人是片板下海都是死罪,那些走私的人早已死罪加身沦为海盗哪还有什么不敢干的,没事抢劫杀人越货沿海的城市自然不在话下。这些海寇本是大明思想眼界最开放的一批人但是得不到好的引导于是便成了倭患。至于为什么倭患平不了,还不都是因为有钱赚


涐直在笑123036476


戚继光先消灭了倭患,之后才有明朝抗日援朝的事。前后关系搞清楚。


西湖边的耕田人


因为倭寇和日本军队是两拨人,倭患最盛时值明朝嘉靖年间,日本正处于战国乱世,一些野武士主家兵破身死,找不到出路,流落海上替海盗打工(相当一部分海盗老板还是中国人,如汪直、徐海等);日本侵朝战争发生在万历朝时代(嘉靖他孙子),日本战国时代被丰臣猴子给结束了,全国形成了基本统一,猴子有梦想,要做天下共主,武士们当然不能闲着,才有了和大明死磕的事儿。两个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提出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关公战秦琼看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