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藝術愛好者,你如何看待“殘缺也是一種美”這樣的觀點?

影影圈圈


首先,觀賞的對象作為一個整體是美的。比如古希臘雕塑家的作品《斷臂的維納斯》,我們看到的是維納斯身材端莊秀麗,美麗的橢圓形面龐,挺直的鼻樑,平坦的前額和豐滿的下巴,平靜的面容,微微扭轉的姿勢,使半裸的身體構成一個十分和諧而優美的螺旋形上升體態,富有音樂的韻律感,充滿了巨大的藝術魅力。

其次,殘缺是整體美的組成部分,或者說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恰恰是這種殘缺,引起了觀賞者內心的震撼,從而觸發想象。這種想象是觀者用美好的情感到達幻想的時空,對那一殘缺撫慰、修補、完善,使其得到美的享受。

再次,離開整體美的殘缺就不再具有美價值。殘缺對於整體美來說是一種破壞。但是殘缺不能單獨存在,離開殘缺的整體美即無暇的美是不存在的。因此,與其說殘缺的美也是一種美,倒不如說美的殘缺才是永恆的。


莊子之水


這不是指人,而是指一件藝術品。如維納斯斷臂,人們為什麼沒有覺得不舒服?它的殘缺,人們己經認可了,覺得沒有了一臂的維納斯也挺好看啊!如果給它修復一臂,反而沒有了想像的空間。

還有我們外出寫生,多去野外畫茅棚,舊舍,而不喜歡畫火柴盒的直線橫線組成的新屋,就是這個道理。




103311180523微風


你好親,很開心回答你的問題

對於藝術創作中,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在文學詩詞創作,還是繪畫創作,還是雕塑創作,許多藝術家都會以殘缺不全表達藝術的美感

如詩詞創作中,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一片殘陽下的悵惘和落寞

如留得殘荷聽雨聲的寂寥

如楊柳岸,曉風殘月的離別愁緒。

殘缺的美,在藝術創作中,個人粗淺的理解,帶給我們傷感,惆悵的失落,但是卻是別有一番風味的

比如你看見一件完美無缺的陶瓷,你會覺得很完美,如果你看見殘缺不全的陶瓷,你會嘆息,為什麼會缺口?為什麼會有一絲縫隙?

對於國畫中的殘缺美

個人粗淺的理解,是採用留白的方式

對於國畫而言,是講究意境的,意境,是使觀眾產生聯想,遐想的

所以,創作一幅國畫,如國畫山水,是不會畫盡一幅畫的

通常採用留白的方式,暗示河流江水,白雲,天空,山間的雲霧,使人聯想,而不會如西方油畫,如風景油畫,如英國畫家康斯太勃爾的風景油畫 把樹木,河流,天空,房屋都畫得寫實清晰。

而西方美術史上,一想到藝術品中的殘缺美,第一時間肯定會聯想到希臘人體雕塑,維納斯

這位女神雕像,在出土時,失去了雙臂,後來許多藝術家,設計雙臂姿態,想恢復維納斯雕像完整的狀態,但是都不盡人意,後來,維納斯只能以殘缺美,聞名於世

還有古希臘的的人體雕塑,勝利女神雕像,為紀念希臘人戰勝埃及拖勒密艦隊的雕像,迎風展翅飛落船頭的姿勢,卻缺少頭部和雙臂

對於維納斯,勝利女神雕像的殘缺美,雖然殘缺不全,卻引發我們聯想,勝利女神的雙臂和頭部是什麼樣的美感,維納斯的雙臂是什麼樣的美感?

正是因為殘缺美,才能突出藝術品的韻味

如果不是殘缺美,就不會突出維納斯歇站式站姿的美感,如果不是殘缺美,就不會突出勝利女神迎風展翅的氣勢和美感。



回答完畢

我是藝術狂人,從事少兒美術教育,如有美術,美術教育的疑問,歡迎私信


藝術狂人2


殘缺也是一種美。我覺得這句話要分兩層意思看。第一層意思是殘缺本身不是美;第二層意思是殘缺可以產生美。具體怎麼去理解這兩層意思呢?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比如你有一臺非常可愛也非常漂亮的汽車,但它卻被劃傷了。你會覺得這傷口很美嗎?你一定會想方設法去修補這個傷口,好讓它重回美好。這個美好的願望就是這個傷口帶來的美。

很多條友在這個提問中都引用了希臘雕塑“維納斯”的斷臂,或者矗立在盧浮宮中的勝利女神像的例子。但我們是否想過,如果這些雕塑不是殘缺的,那會不會更美?還有,記得為了維納斯的斷臂還曾有過很多的方案,要給她修補上手臂的殘缺,但始終也沒有找到最好的方案。這恰恰說明美神的斷臂本身在很多人的心底並不是美,但卻產生了許多美的願望,這些美好的願望才是這些殘缺的藝術品帶給我們的美。

這一點不僅存在於雕塑、繪畫等藝術形式之中。在文學、戲劇、影視等藝術形式中也是如此。在曹雪琴的《紅樓夢》中,在戲曲《梁山伯與祝英臺》中,在影片《泰坦尼克號》中,那些讓人心痛的悲死,那些令人氣憤的殘酷枷鎖,那些叫人淚流滿面的生離死別...... ,在這些悲情中,我們一面流淚傷懷,一面又感受著心靈的震撼,當那些美好的情感受到摧殘的時候,我們從來沒有覺得那是什麼美好。但也正是這些並不美好的情感,才更顯出美好的力量,更加使我們對善迸發出捍衛的力量。我們的心也在這些悲劇中再次得到愛的洗滌,充滿憐憫,充滿同情,充滿正義。這就是悲劇引發出的特別的美。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不論是”沉舟”還是“病樹”,這些殘缺的情境本身並沒有美感,但卻從反面映襯了我們對“千帆過”和“萬木春”這些美好事物的盼望。

殘缺本身不是美,殘缺引發出的美是一種美好的願望——涅槃重生!





德國諾亞


殘缺也是一種美

作為有思想的人類,並不希望世界一切萬物存在任何一點點的殘缺,每一個人都希望完美、渴求完美,包括萬物生靈在內,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殘缺並不是一種美,“完整”才是美的基礎;殘缺也是一種美,這是就藝術而言,畢竟藝術之美是多樣化的,


人類文明誕生開始,人們的審美觀念形成,藝術也隨之誕生,世界人類藝術已經有萬年之久了,在數以萬計的藝術作品中,古希臘時期的人體雕塑“斷臂的維納斯”就被藝術家們看作是“殘缺的美”,因為希臘神話女神維納斯沒有了手臂,人們看了遺憾無比,好好的維納斯雕像怎麼可以沒有手臂呢?對吧,

一直以來,人們對“斷臂的維納斯”感到好奇,是否古希臘時期的雕塑家故意將維納斯塑造成斷臂的形象,還是維納斯原本不會斷臂,是完整的,由於某種原因造成維納斯斷臂了;如果是故意塑造成斷臂的形象,那麼寓意是什麼呢?如果是某種原因造成維納斯斷臂,為何後人不將手臂接回去呢?



等等一系列的疑惑,幾千年來,有各種各樣的說法,總之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既然事已至此,何必再糾結維納斯為何斷臂,至少維納斯還有眼睛、軀體,也算是一個完整的女人,可以表達思想情感,當然了,這都是藝術家或哲學家所認為的,從藝術的角度來講,斷臂的維納斯依然是藝術品,所以,維納斯的殘缺也依然是一種美,或許更重要的是心靈美、精神美。


詩夜城主


對於這種“殘缺"表現出來的美,通過好多藝術都可以看到。

記得以前看到過一部電影《隱形的翅膀》,說的是一位十五歲的女孩因為意外事故失去雙臂,儘管如此,她並沒有對生活失去信心,以頑強的意志克服了生活上的好多困難,說實話正常人都不一定能做好,能辦得到的事,這就是身殘而志不殘,因為她有雙隱形的漂亮的翅膀。這雖是電影其實現實生活中地地確確存在的,汶川大地震中受傷的女孩就是和電影中的傷殘情況一樣的,她們依然堅強的生活,通過抖音短視頻我也看到過有一個姑娘就是失去雙臂而用一隻腳為女兒疏理頭髮,我淚目了。那些為人父為人母雖身殘而志不殘的人,他們所做的事是常人都感到驚奇而令人心酸的事情,這種“殘缺”難道不美嗎?

在音樂、舞蹈、文學等各類藝術上都有殘疾人美麗的身影,“千手觀音”就是那些聾啞女孩用她們的優美的肢體語言把美帶向國際,在繪畫藝術領域,國畫特有的留白所表現的神韻是西畫無法比擬的,尤其是畫雪景以特少量的筆墨能畫出冰天雪地的感覺,那些雪白的動物毛髮更加逼真,以及瀑布、雲海的表現技法使你不得不佩服畫家的功力和中國水墨畫以留白的方式所表現出來的魅力,這也是畫家以"殘缺”的繪畫技法來表現一種美的感覺。

本人是書畫愛好者,下面是我的習作,請欣賞!





雨花石274831931


殘缺也是一種美嗎?

我想,把殘缺說成美的人,是自己腦殘了。

如果誰認為婚姻的殘缺是一種美,那就讓他去打一輩子光棍試試。

如果誰認為人生的殘缺是一種美,那就讓他三天兩頭遭禍殃試試。

如果誰認為屈原的不幸是一種美,那他就找條江河投水自殺試試。

如果誰認為司馬遷的不幸是一種美,那他就把自己弄成太監試試。

如果誰認為霍金的不幸是一種美,那他就整天把自己綁輪椅試試。

如果誰認為貝多芬的不幸是一種美,那他就把自己耳朵整聾試試。

如果誰認為阿炳的不幸是一種美,那他就把自己眼睛也搞瞎試試。

殘就是殘,缺就是缺,不管怎樣粉飾,它的不幸就擺在那裡。

殘缺不是美,而是痛、是苦、是悲、是憾。

殘缺也不產生美,追求完美的不懈努力才會產生美,戰勝苦難的堅強意志才會產生美,抗爭命運的不屈拼搏才會產生美。

對屈原來說,美的不是投江,而是《離騷》。

對司馬遷來說,美的不是宮刑,而是《史記》。

對霍金來說,美的不是輪椅,而是科學成就。

對貝多芬來說,美的不是耳聾,而是《命運交響曲》。

對阿炳來說,美的不是眼瞎,而是《二泉映月》。

想象一下,蒙娜麗莎的臉上如果長滿了雀斑會不會很美?梵高的向日葵上如果潑滿了黑油漆會不會很美?而斷臂維納斯,倘若絲毫無損、保存完好,會不會更美?……



代伐鍾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東西。因此,沒有完美的美,沒有十全十美的美。和諧,是美學的總原則。這一概念之內,包括了分佈、佈局、搭配的比例關係;也包括了全面與部分,全局與局部的比例關係。一個人的五官、膚色、高矮、胖瘦只有比例適當才是美的,但是,世界上有像模具一樣定了型的美男、美女嗎?應該是沒有的。中國的四大美女貂嬋、西施、楊貴妃和王昭君,或者腳大了、或者肩平了、或者有輕微的體味……等等。


因此,在特定的條件下,便產生了不對稱的美、殘缺的美。有的少男小女,穿著的衣服、鞋襪,為什麼打破了統一、對稱的原則呢?這是在一種不平衡中求得了平衡、在不對稱中求得了對稱,達到了個性美。維納斯為什麼被全世界的人認為美?毫無疑問是因為她的斷臂。這是一種殘缺的美,如果她不是斷臂,人們可能還不會賦予那麼高的審美關注。


崇陽37


上帝對任何事和人都是公平的,上常給你關閉一扇門,必然會給你打開一扇窗!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事情,有的多是不足與殘缺,而恰恰殘缺也是一種美,因為它能給人帶來希望,使人在逆境中奮勇向前。海倫凱勒,一個雙目失明、雙耳失聰的殘疾人,雖有著一副殘缺的身體,卻有著一顆探尋真理追求美好的心。她將殘缺化為動力,奮勇向前。在漆黑的世界裡,為我們點亮了文學之燭與希望之光。音樂家貝多芬,即使聽力逐漸衰弱,仍然堅持對音樂的探索與追求,在逆境中艱難前行,用靈魂至極的黑白鍵撞擊出生命的悲壯樂章。最終,殘缺沒有阻止他的步伐,而是成為他通往成功路上的墊腳石。無論是海倫凱勒還是貝多芬,他們都用殘缺的軀體鑄就了美好的人生,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殘缺也是一種美。





畫道從心


藝術的殘缺本身就是一種美,甚至世界上是否存在完美的藝術都是值得疑問的!像斷臂維納斯這樣的殘缺美,能喚起人的期待、聯想,而這種期待、聯想,又被這種特定的殘缺現象規定了想象的方向,這種想象是一定往美的方向去努力的,因此,此種殘缺美,是美在對更美的期待和想象,這樣的期待和想象還平添了浪漫色彩。當人沉浸在這樣的期待和想象中時,還會產生愉悅的感受。全部屬於美的感性範疇。

是否存在完美的藝術?文無第一,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莎士比亞,對於美學的解讀一定是多元的。羅素講到:“須知參差多態,乃是幸福本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