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時期周公可謂是,文治武功兼備也算是功高蓋主了,那當時的周天子有沒猜忌過周公?

曉磊愛文史


輔政大臣周公旦篡位攝政制《周禮》,開創中國近三千年黑暗無盡頭中世紀。



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是一位文武全才,功高一時的大臣。他為周王朝的建立,鞏固和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他早年輔佐周文王,周武王練兵,積極謀劃滅商的事業,在周武王率軍東征時,他積極參與,最終打敗商紂王滅了商朝。

在周朝(西周)建立後,過了幾年,周武王病死,繼位的周成王只有13歲,周公以天官冢宰的身份輔政,為了鞏固遼闊的疆域,周公大規模實行分封制,共分封71國,其中姬性53國,鞏固了西周的邊疆地區,在商紂王的兒子武庚的挑唆下,管叔,蔡叔,霍叔發生叛亂,史稱三監之亂。周公率領大軍東征,在姜子牙大軍的配合下,迅速平定的叛亂,穩定了統治秩序,在政治統治安定的背景下,周公大力倡導以民為本,孝敬為先的思想,加強對老百姓的教化,這是儒家思想的發端。

周公的一系列努力,使周朝的統治出現了繁榮的局面,也引起了一些貴族的嫉妒,他們在周成王的面前說周公的壞話。這樣,周公被流放的七年,蒙受了不白之冤。後來,周成王漸漸醒悟,又派人把周公接了回來。


谷老師


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姓姬名旦。周武王死後,即位的周成王年幼,而周朝剛剛建立,立足未穩,周公為防止諸侯背叛,於是執政稱王,以便處理因為武王之死而造成的各種混亂局面。

不過周公是周文王的第4個兒子,還有排行第三的管叔鮮。管叔鮮和蔡叔度對此很不滿意,四處散佈謠言,說周公攝政是別有企圖,想取代周成王。

商紂王之子武庚,於是利用這個機會勾結了管叔蔡叔霍叔和東方各國武裝發動了大規模的叛亂。而周王室內部也有人對周公稱王表示懷疑。周公決定先穩定王室內部,他對姜太公和召公奭說:“我稱王攝政是擔心天下背叛周朝,成王年幼,我為了周王朝不得不如此”。在協調了統治階級內部的分歧後,周公興軍東征,平定了叛亂。

周成王二十歲時,周公將王權歸還給了成王。成王臨朝後,聽信了讒言,認為周公還有野心。周公被迫逃亡。後來成王翻閱文書時,看到了一次他生病時周公為他做的禱告,上面寫著:“我王年少不懂事,索命的鬼差們不要去找他,來找我姬旦吧。”成王終於相信周公的忠心,派人將周公接了回來。





木易品生活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這個問題實際上非常簡單,歷史上周武王姬發實際上在滅掉商朝之後第二年就病倒了。之後姬發雖然病情多有反覆。但最終姬發還是沒有抵過病魔的困擾。姬發在彌留之際又開始擔心周朝的安危。畢竟周朝剛剛建立,天下尚未安穩。而姬發的兒子姬誦還沒有成年,別說政治經驗了,實際上他整個就是一“小白”。姬發為了周朝的政權穩定,所以就安排了弟弟周公輔政。把周朝大權全權託付給了周公。也就是說周公在輔政的時候,周天子姬誦還是一個未成年的小孩子。這種情況下你說他懂得什麼?又怎麼會去猜忌周公。而姬發也需要弟弟幫助兒子掌控國家,所以自然也不會懷疑周公。況且周公的人品還是槓槓的。

歷史上周公僅輔政七年。在七年之久姬誦成年之後,周公便把執政大權還給了姬誦。周公對於權利絲毫不侵犯而盡心盡力輔助幼主也被之後歷朝歷代所稱頌。“周公輔政”也名留青史。也正因為周公的輔政時間較短,而且對於權利沒有絲毫貪婪的慾望。這也就根本談不上週天子忌憚這回事。畢竟歷朝歷代君主忌憚輔政大臣都是因為成年之後對於權利的認知達到了新的高度。所以在對權利的渴望之下才會對輔政大臣動手。周公這種情況於情於理周天子姬誦都沒有忌憚的理由。

周公雖然輔政時間不長,但是卻著實做了許多大事。首先在姬發死後,管叔、蔡叔等人聯合武庚發動了叛亂,背叛了周朝。所以周公首先就是平定叛亂,斬殺了武庚、管叔,流放了蔡叔。在平定叛亂之後周公就開始對周朝開始進行治理。眾所周知周朝的禮制就是周公制定出來的。而歷史上周公在輔政的第六年就開始制定周朝禮制了。而周公制定周朝禮制也可以看出周公是一個沒有野心的人。而周朝禮制的根本核心就是,維護父權制,維護周天子的統治,誰要是違反了禮儀、居室、服飾、用具等等的具體規定,便視為非禮、僭越。

歷史記載,周公輔政時期周朝文治武功盛極一時。而且歷史上周公在還政於姬誦前周公製作了一部《無逸》以殷商的滅亡為前車之鑑,告誡成王要先知“稼穡之艱難”,不要縱情於聲色、安逸、遊玩和田獵。然後“還政成王,北面就臣位”。而周公讓權之後依舊在完善周朝的各種禮制禮法。姬誦因為周公治理天下有功,將周公分封到曲阜,地方圓七百里,革車千乘。並命後世魯公可以天子禮儀祭祀周公。周公還政三年後就因重病而死。死後周公被葬於文王墓地,姬誦表示這麼做的目的是因為我不敢把周公當作臣子。可見周公和姬誦這對君臣父子關係是多麼的和諧。而周公這種無畏無私的精神,始終被後代稱頌。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書


這個問題問得有點意思,“周公輔成王”一直被中國古代奉為君臣互愛互信的典範,還真難得聽到周圍有人問周成王有沒有猜忌過周公旦這樣的問題。因為史料不全,加之歷朝歷代出於政治需要的大肆渲染,“周公輔成王”早已變得面目全非。歷史真相究竟如何,我們已經無從考證了……

但是,人性這個東西幾千年來是沒有變過的。正所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歷朝歷代為了權力、利益,父子反目、兄弟相殘的事比比皆是、不絕於耳。面對周天子的無上權威(彼時的周天子可不是後來的擺設),叔侄又如何?為了周天子之位,周平王甚至不惜勾結異族犬戎弒父篡權……親生父親尚且可以下手,何況是侄兒!退一萬步講,就算周公旦沒有取周成王代之之心,他的兒子呢?他的下屬呢?有時候,形勢所迫、身不由己,根本由不得你做忠臣孝子!這樣的例子在中國歷史上也不在少數。

皇權(準確說周天子應該叫王權)是具有嚴重排他性的,歷朝歷代沒有野心卻遭到皇帝忌憚而被殺的重臣、權臣更是多如牛毛……就算周公旦沒有野心,可慢慢長大成人的周成王就一定可以容得下週公旦嗎?恐怕未必吧?想想清初的鰲拜,他無非就是掣肘了清聖祖的皇權而已,非但沒有野心、對清王朝還忠心耿耿,可結局又如何呢?周公旦對周成王王權的掣肘程度恐怕不比鰲拜對清聖祖輕吧?可以想象,慢慢長大成人的周成王對替自己做主的周公旦不可能一點抗拒和反感、甚至猜忌都沒有,這不符合正常邏輯,不是嗎?那麼,周公旦為何能夠得以善終呢?

急流勇退

史載,周成王七年,周公旦主動歸政,將大權交給了已經長大的周成王。不管周公旦是自願還是形勢所迫,亦或是被周成王逼迫、不得已交出了權力,至少他交權了!在交出大權之後,周公旦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威脅性,在沒有了利益衝突的大前提之後,周成王對自己這位立有巨大功勳的親叔叔網開一面、沒有進行政治清算也是合情合理的。

周召分治

提起周成王,很多人想到的都是“周公輔成王”,卻有意無意地遺忘了一個重要人物,他就是召公奭。召公奭也是姬姓子弟、周宗室,與周武王、周公旦是平輩的堂兄弟。周武王去世之後,周公旦輔政,召公奭出任了太保(不是後世的三師虛銜那種,是實權職位)一職。

周成王即位之後不久,發生了一件事,那就是著名的周召分治。周天子擁有的治權被人為以陝地為界一分為二,陝地以西歸召公奭管轄、以東歸周公旦管轄,這恐怕是中國歷史上比較早的權力平衡遊戲了!換言之,彼時的周公旦雖然是輔臣,卻不是一家獨大,與之分陝而治的召公奭是一股制衡周公旦的重要力量!這還只是一股力量,太師呂望(姜子牙)在分封之後同樣沒有之國,而是留在了鎬京。以呂望為首的異姓功臣勢力同樣是一股制衡周公旦的重要力量。除此之外,還有畢公高等等,周公旦面臨的壓力不小!

雖然周成王年幼、周公旦輔政,但是彼時的周公旦並沒有形成一家獨大之勢。不管是周武王刻意作出的安排、還是周成王少年老成,重臣之間形成了權力平衡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這樣的情況下,周公旦想要徹底架空周成王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只能選擇老老實實輔政。本人甚至認為,周成王七年周公旦歸政,很可能也是這幾股勢力之間權力爭鬥的結果!讓一個人心甘情願吐出已經吃到嘴裡的肥肉無異於是在“掘人祖墳”,沒有誰會真的心甘情願,周公旦恐怕也不能免俗……個人認為,周成王利用幾股勢力之間的矛盾,聯合其他幾股勢力向周公旦施壓,逼迫周公旦交權的可能性要遠比周公旦主動交權的可能性大得多!

分封同宗

周與後世的大一統王朝不同,它實行的是分封制。周天子將全國的土地分封給各路諸侯,諸侯在封國內幾乎就是“微縮版周天子”一般的存在。在周初分封的七十餘路諸侯中,姬姓子弟佔據了五十餘席,是絕大多數!理論上,這些人都是周天子之位的合法順位繼承人。同時,因為分封制的存在,周公旦的手根本伸不到這些諸侯國內部。一旦周公旦弄權,想要取周成王代之,這些姬姓諸侯恐怕很難保持冷靜、不出來分一杯羹!因此,周公旦發動叛亂架空周成王、甚至取而代之的風險太大,很可能得不償失。

同樣是因為分封制,也讓周公旦有了兜底的“低保”,這或許也是周公旦最終願意交出權力、沒有魚死網破的原因所在。歷朝歷代,政治鬥爭失敗宗室的後代境遇都不是太好,就算僥倖保住了爵位,遞降幾代之後也基本變成了可有可無的“閒散人士”,甚至與平民無異……著名的宋孝宗趙昚在被宋高宗趙構選中之前不就是這樣一種存在嗎?但是,周公旦不同,就算交出了權力,他的小家族依然擁有一片可以世襲罔替的國土——魯國!這可是實打實的封地,比清王朝的那些個所謂鐵帽子不知道要強上多少倍了!沒有了後顧之憂的周公旦,自然也就無須去爭個魚死網破了……後來周天子又將周公旦其他幾個兒子也封為了諸侯,應該算是對他急流勇退的肯定和投桃報李吧。

綜上所述,所謂“周公輔成王”恐怕並沒有一些史籍裡描寫的那麼高尚,無非就是一場後世帝王經常玩的權力平衡遊戲而已,只不過周成王比後來的漢昭帝有手腕!漢昭帝幫霍光搞掉了上官桀和桑弘羊,結果把自己給折了進去,而周成王則利用其他幾股勢力成功逼退了周公旦!人性是永恆的,周人未見得就比現代人道德高尚,周公旦會心甘情願交出手中的無上權力,您信嗎?反正我不信……先秦太過久遠就不去說了,中國兩千餘年王朝史上,還真沒見過幾個真正心甘情願主動交權的權臣!周公旦恐怕也不太可能是異類……至於周成王有沒有猜忌過周公旦這個問題,您覺得呢?


農民工歪說歷史


這就牽扯到了嫡長子繼承製度和三監之亂這個歷史事件了。

周武王伐紂之後沒多久就崩了,這時候太子誦年紀才七歲,太子誦無力親政,而是此時的周王朝剛剛建立,形勢還不是很安定,這時候,周王室面臨著一個繼承人的抉擇。周王室一部分人支持太子誦,一部分人支持管叔鮮(此人是文王三子,武王同母弟)。當時文王嫡子這一脈,伯邑考和武王發都死了,管叔這三哥成了最大的了。

但是管叔此時不在鎬京,而是在東方領兵震懾商人遺民,與他相同的還有蔡叔度和霍叔處。太子誦在鎬京得到了他的四叔冢宰旦的支持,成為了新王,但是冢宰旦做了輔政大臣並且踐天子位成了攝政旦。他這一攝政,就引起了麻煩。

管叔鮮以攝政旦妄圖篡位為藉口,聯合蔡叔和霍叔以及武庚發動了軍事叛變(武庚是紂王辛之子,周滅商後被周王朝重新封為商人君主。也有史料說是武庚看到管叔不滿,趁機挑事兒)。

當時很多人懷疑周公,周公在鎬京的形勢也不穩,他就找了兩個人,誰呢,一個是太師尚,就是姜太公。太師尚這個人太重要了,因為他不僅是三代重臣,國家元老,戰功彪炳,威望巨大,他還是周王誦的親外公。另一個是王叔奭,他是周王誦的另一個親叔叔,也是威望巨大,戰功彪炳,受人愛戴。周公勸服了這兩個人,這兩個人給攝政旦站臺,謠言不攻自破。人家親外公都表示信任攝政旦了,沒說的呀。

周公整合力量,和太師旦率領軍隊東征,打敗了管蔡霍三叔以及武庚,並且繼續東征,完成了對東方的商人友好方國的征伐。因為管蔡霍三個人是負責監視震懾商人遺民的人,所以歷史稱為三監之亂。這是歷史上記載的,對周公的懷疑。

後來,周王誦把攝政旦封為諸侯,國家是魯國,不過魯侯旦並沒有赴任而是讓他的長子伯禽做了魯君。王誦又賜給攝政旦一塊封地,這塊封地是周王室的老家,也叫周,爵位公爵。攝政旦就做了周公旦,也就是說這個周公旦的周是周王朝諸侯國周,不是周王朝的周。

嫡長子繼承製度呢,是周禮規定的。周禮是周公制定的。在此之前,有兄終弟及,選賢舉能,父死子繼多種繼承方法,周公只留下一種父死子繼,且是嫡長子繼承製度,這就斷絕了周公自己的路,可以說是表明心跡。

不過周王誦對周公旦也不錯,不光給了魯國和周國兩個封國,甚至是周公旦的其他兒子也都成了諸侯,並且規定魯國祭祀周公可以用天子規格。


君子匪石


周公故事早已面目全非,真實情況如何只能猜度。

畢竟當時的執政體制和今天差別非常大,而且當時的人文和社會架構屬於奴隸社會,所以只能從其他客觀記載做一些推測!

當時是分封制,周公自己應該有足夠強大的封國,周天子和周公並沒有大的利益衝突,所以能夠有這樣美麗的傳說!


川北極熊


周公攝政受到的壓力不是一般的小。無論是姜太公還是召公,還是畢公萬,對周公攝政都有懷疑。周成王年紀小,肯定也受到了周圍人的影響。無論是詩經和尚書都有記載。這種懷疑直到周公去世以後都沒有停止。


麥觀書


後人根據需要編的故事而已,天子不忌周公,是沒有辦法,自己無力制衡而已。


手機用戶78816789811


西周很多代的王和很多代的周公,猜忌的情況肯定是有的,個人情況不同,程度不同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