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分封諸侯的行為是對是錯?如果改成郡縣制會怎麼樣?

逍遙酒一壺


沒有兼愛的社會背景下分封諸侯只會讓仁愛成為極端分裂天下的成分,項羽錯了。


閨立


關於項羽分封諸侯的行為對錯與否,一直爭論不休,有網友甚至覺得改成郡縣制會更加好,但是恰恰相反,項羽分封諸侯是一個很明智的舉動。

首先,當時郡縣制的實行還不具備成熟的條件

當時郡縣制的推行才不過十幾年,而且秦朝實行郡縣制之後很快就滅亡了。在當時的人們看來,郡縣制的有效性實在值得商榷,畢竟千百年來實行的都是分封制。

劉邦在建立漢朝之後,也是先實行了分封制,等到漢武帝時期實行推恩令時,才慢慢過渡到了郡縣制。

其次,各路諸侯的勢力不可忽視

這些跟著項羽出生入死的諸侯們,雖然實力上比不過項羽,但是他們大多都是六國貴族之後,在地方上有各自的勢力,他們都希望奪回舊時的領土。

如果不沒有得到好處,恐怕會演變成內訌,無形中就會多了許多敵人,這是項羽不希望看到的。

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項羽並不是一人獨大,他上頭還有一個楚懷王熊心,他才是名義上的大佬,是分封制的擁護者(參考“先入咸陽者王”)。

如果搞成郡縣制,無異於分化項羽自己的實力,更加得不償失。所以說,只有分封諸侯,才能讓大家得到利益,避免內部矛盾。

最後,分封諸侯並不是項羽腦門一熱就想出來的

分封諸侯的時候,土地要分給誰、具體分多少,肯定是集團決策的一個過程,至少項羽的謀士范增也參與其中,並不是一個隨意的行為。

從地圖上來看,項羽的封地地理位置非常優越,主要是江東、江南地區,這塊封地的優勢在於江東並沒有過多地遭受戰火的洗禮,社會秩序良好,而且這塊封地還包括了曾經宋國的領地。

早在戰國時期,宋國就經常受到其他大國的覬覦,原因在於宋國的商業發達,經濟富裕。

在這樣一塊好地盤中,項羽只要不作死逼走范增和韓信,怎麼著也不會落得個自刎的下場。

總的來說,項羽分封諸侯其實是好心辦壞事。他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在實行的過程中,卻出現了兩個重大的失誤,最終導致項羽兵敗身亡。

第一點就是沒有得到漢中。在逐鹿天下的過程中,只要得到了漢中,基本就等於贏了一半。漢中這個地方地勢險峻,易守難攻,是一個適合休養生息的地方。秦國也是佔據了關中,經過不斷的改革,最終才統一了六國。

當然,項羽把劉邦封到漢中,其實也是無奈之舉。當初諸侯起兵之時,楚懷王就約定誰先攻入咸陽,誰就能成為漢中王,項羽自然也不可能違背諾言。

而且項羽本身性格暴躁、剛愎自用,在鉅鹿之戰後就坑殺20萬秦兵,進入咸陽之後又大肆燒殺掠奪,哪怕項羽真的想留在關中,恐怕也不會得到民心,這其實就已經預示著項羽失敗結局了。

第二點就是忽視了田榮。當初在鉅鹿之戰中,田榮作壁上觀不肯出手幫助項羽,項羽因此記恨田榮,故意沒有封田榮為王。項羽估計不會想到,田榮日後會變成一個大刺頭。

憤懣不已的田榮聯合其他軍隊,趕跑了被封在齊地的田市、田安等人,統一了三齊,並自立為齊王。出了這麼大件事,項羽自然要騰出手來處理田榮。

雖然最後田榮兵敗身死,但這也折損了項羽的實力,劉邦趁機發展壯大,在漢中站穩了腳跟,最終擁有了與項羽一戰的實力。

所以說,勝負皆有憑,項羽敗就敗在自身的性格和不會用人,最終才讓劉邦逆風翻盤。


逍遙侃歷史


秦朝末年,秦二世昏庸無道,使得各地百姓紛紛起義。這些起義軍中有平民子弟,比如陳勝,劉邦,但是大多數都是六國貴族後裔。在這些六國貴族後裔之中,又數項羽所率領的楚軍聲勢最為浩大。

鉅鹿之戰中,項羽消滅秦軍主力,隨後入住咸陽,滅亡了秦朝。在此之後,項羽沒有選擇稱帝,而是選擇了西周之時所施行的分封制。分封制施行不久以後,楚漢戰爭就打響了,而項羽也落了個烏江自刎的結局。

那麼項羽的分封諸侯的行為是對是錯?如果項羽當初選擇稱帝,施行郡縣制又會如何呢?

項羽分封諸侯,是一種無奈

明面上看,秦朝滅亡以後,是項羽主持了分封事宜,但是實際上項羽的分封只是一種形式。也就是說,無論項羽封不封,這些地盤都是那些諸侯的。

以劉邦舉例。劉邦算是平民出身,沒有像六國貴族那樣有著一定的群眾基礎,但是他依舊有著一堆追隨他的人。鴻門宴前夕,項羽因不滿劉邦先入主關中的行為,想要出兵討伐,此時項羽的部隊是四十萬,號稱百萬,而劉邦的部隊是十萬,號稱二十萬。這些都是史記中記載的。

大家不要認為十萬士兵很少。鉅鹿之戰中,項羽手中也就只有幾萬楚軍,卻已經能夠影響戰局。更何況憑藉著劉邦的仁義之名,在項羽分封之時,劉邦的軍隊數量還能更多。

劉邦況且如此,更別說那些有著群眾基礎的六國後裔了。

事實上,項羽真正能夠自己處置的地方只有兩個,那就是秦國原先的地盤(秦國的地盤被項羽分給了秦朝降將和劉邦)和楚國原先的地盤,至於其他五國的地盤,項羽想拿就會犯了眾怒。

因此,項羽的分封之舉,並非是他真的不想當皇帝,而是因為他一個人無法打敗這麼多諸侯,才只得分封。

項羽就算真的施行了郡縣制,結局也不會有多少改變

正如上文中提到的,在剛剛滅秦之時,項羽的兵力是劉邦的數倍之多。然而在楚漢戰爭結束之時,這個情況卻正好相反。這足以說明,項羽是個帥才,但不適合做一個統治者。

哪怕在當時項羽真的依靠武力強行施行郡縣制,那麼劉邦這樣的狡猾之人也會默默的忍受,然後集結那些對項羽這等行為不滿的諸侯,在合適的機會給予項羽致命一擊。

正如楚漢戰爭之時一樣,項羽對那些牆頭草的態度是厭惡,甚至在韓信滅趙之時都袖手旁觀。而劉邦則不同,劉邦哪怕知道其餘諸侯都是牆頭草,他也不會當面拒絕,而是選擇虛與委蛇,優先面對他們共同的敵人。比如說楚漢戰爭之時,劉邦同意了齊王的臣服一樣,哪怕齊王之前剛剛背叛過劉邦。

也許劉邦的行為在如今看來有些令人不齒,但是不得不說,這在當時是最好的選擇。成大事者不拘小節,這在當時確實是對的。

而項羽則不同,他生性高傲自大,桀驁不馴。在他的眼中,沒有什麼是武力所不能解決的。正如他在垓下兵敗時說的那樣:“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也許項羽是個英雄,但是他註定當不了帝王,更別提施行郡縣制了。

結束語

項羽分封諸侯是正確的,因為他僅僅只是個強大一點的諸侯罷了。如果他施行郡縣制,那麼他將衰亡的更快,因為項羽可以是英雄,可以是帥才,但是他註定當不了帝王。


小云軒談史


正確評價歷史事件和人物,必須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必須結合當時社會環境和條件,不能違背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站在今天的立場和角度,我們清楚地看到,項羽的失敗不在分封諸侯和實行郡縣制上,而主要是在他的政策不對頭,不會用人上,由此他犯了三大錯誤:一個是鴻門宴不聽范增的話,放跑了劉邦;一個是楚漢訂立了鴻溝協定,項羽卻認真了,而劉邦卻不以為然,不久就違反協定東進攻楚;再一個就是他建都徐州,位置沒有選好。項羽出身貴族,不熟悉社會生活,不瞭解人民心理,一人稱霸,沽名釣譽,是軍事家不是政治家。

項羽當時是在什麼情況下分封諸侯的呢?鉅鹿大戰之後,反秦聯軍徹底打敗秦軍,滅亡了秦王朝。項羽挾“反秦聯軍諸侯上將軍”之餘威,威懾各路諸侯,自作主張,以天下霸主的身份分封18路諸侯王。他違背楚懷王關於先入咸陽為王的約定,把劉邦分封到巴蜀、漢中另漢王。他又三分關中,由秦降將章邯等三人駐守,稱為“三秦”,企圖抑制劉邦東進。與此同時,他又分封了許多原六國貴族為王。項羽自己則稱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蘇徐州)。

項羽的分封既不合法又不合理。分封之前,他雖把楚懷王不放在眼裡,按法制規定,他和劉邦等人都是楚懷王的臣子,聯合滅秦是執行楚懷王的命令,雖擔任“反秦聯軍諸侯上將軍”,只是臨時性的職務,滅秦之後,這職務已經成為歷史。聯合各路諸侯滅秦獲勝,分配勝利果實,按合法程序,應由楚懷王主持按功行賞。項羽僭越行事,而且表現出極大的自私不合理,除了自以為得計外,沒有徵服人心,這也是楚漢相爭時,各路諸侯王各顧各不幫他忙的主要原因。一時得利,埋下最後失敗的禍根。之所以當時各路諸侯沒有反對分封,一是各自分得了一定的利益,二是當時任一諸侯的軍事實力都難與項羽對抗,最強的劉邦軍也遠遠不及。

另外,完全屬於項羽的軍隊並不多,出征時的5萬軍隊,是楚懷王幫他張羅的,雖然他後來能帶40萬軍隊回返故鄉彭城,這數字有很大的水分,可能只有一半,在這部分,他的嫡系部隊不過7-8萬人。其他的軍隊都各有其主,不會死心塌地為他賣命。項羽實施分封時,真正能掌控的東西並不多,趁機用分封諸侯的方式,搶奪到最多的利益是他最好的選擇。在這種情況下他不會也不可能,在其他諸侯國主導搞郡縣制這樣的先進治國體制。實際上,在他統治的楚地,是分封制和郡縣制綜合應用的。即在彭城周邊,中央政府直接能夠控制的地方實行郡縣制,其他地方由分封的諸侯王管理。劉邦奪取天下後,治國體制基本上承襲項羽的這一套。劉邦能成功,項羽失敗,不在治國體制上,即是否應用分封制和郡縣制,而是在治國基本思想基本政策上,誰來應用上,如何應用上。








張正才中醫健康講師


最大的原因就在於他麾下的40萬大軍,絕大部分只是在鉅鹿大戰時攝淤他兵威而暫時臣服,一路跟隨項羽入關的諸侯聯軍,真正只屬於他的嫡系兵力,主要仍是被楚懷王分派給他北上救趙的5萬!

楚軍經過不斷戰損和沿途擴軍,此時也不過六七萬人,真正只屬於他的兵,只佔聯軍總人數的一一小部分。當秦朝滅亡後,項羽反秦聯軍諸侯上將軍這一職位的歷史使命自然終結,連軍將領們都有他們各自不同的主君。如趙江將申陽、張耳,司馬昂是趙王趙歇的部署。燕將臧荼是燕王韓廣的部署,齊將田都、田安是齊王田市的部署。“沛公”劉邦楚上柱國共敖和項羽這個“魯公”一樣,都是楚王熊心的部署。他們和項四的主從關係樣同樣也自此終結。因此項羽若想憑著這些根本不再屬於它的幾十萬兵馬,不再和他有主從關係的諸侯聯軍將領,去直接繼承秦始皇的帝業,君臨天下,建立類似秦朝的全國政權,豈不猶如痴人說夢!

此前,劉邦正是約法三章,收買秦地百姓民心,收編留守秦軍,迅速擴軍至10萬人,並封鎖函谷關,企圖吃獨食,無舉關中財產,招致諸侯聯軍將領們的眾怒。被項羽因勢利導級聯,軍兵威已是壓制兵部血刃,迫使劉邦降服,並強迫劉邦裁軍至3萬,把他驅逐到當時極偏僻的漢中、巴蜀之地。因此,同樣只有幾萬本部嫡系人馬的項羽,又怎會再重蹈劉邦覆轍。項羽此時的頭號大敵,已經變成了他主君楚懷王為代表的六國舊王族。

暫時聽從他命令的諸侯聯軍將領,同樣野心勃勃,各懷鬼胎,所以項羽若要繼續將張耳、司馬昂、燕王、田都、田安、共敖這些人綁在他的戰車上,形成新的共同利益,就非給他們足夠的好處不可,那就是:我讓你獨立為王,你尊我天下霸主!當項羽公然表示:“諸位將軍和我項羽一起披堅執銳,三年苦戰攻滅暴秦、平頂天下,這都是我們的大家的功勳。楚懷王本無功勞,只是我項家所立的一個伐秦的招牌,正當有我等汾其地而王之”。便得到了聯軍諸將的集體支持,於是項羽尊奉楚懷王熊心為“義帝”,卻將他驅逐到荒僻的彬,然後順理成章將楚王的王冠戴在自己頭上,並自稱“西楚霸王”,明確自己分封、處罰各國諸侯王的權力。

正所謂“滅秦之功,又大半成淤羽手,故羽得以擅其賞罰費廢之柄馬”。

接著項羽開始了他的大分封,將跟隨他入關共同作戰的諸侯將領立為新諸侯,比如將其地一分為三,田都為齊王,田安為濟北王,遷原齊王田市為膠東王,而壓制其的最強實力派田榮不予封王,將趙地一分為二,封趙將、張耳為常山王,遷原趙王趙歇為代王,壓制趙國強大實力派除不予封王,將燕地一分為二,封燕江臧荼為燕王,遷燕王韓廣為遼東王,封楚江貢敖為臨江王,管轄南郡,黔中,長沙將當時佔據了原楚國南部大片土地的“蕃君”吳芮的領地一分為 二,封吳芮為衡山王,將自己部將同時也是吳芮女婿的英布,封為九江王等等。

項羽劃給自己直轄的西楚,即所謂的“彭梁九郡”,遠不止是他起家的江東吳越故地,還包括了原楚懷王佔據的楚國土地,原魏國東部大片土地,以及威懾中原和關中的戰略要地南陽郡。那些新受封諸侯率軍回國,當然不免和被項羽移封的舊君主,被項羽故意壓制的實力派爆發激烈內戰,是以此時天下局勢可謂“諸侯皆弱,西楚獨強”。從鉅鹿破秦存趙,到新安逼降章邯,從鴻門威懾劉邦,到借分封攪動天下大亂。

項羽作為一個25歲的年輕人,竟將借力打力,空手套白狼的權謀手段玩弄到了極致,即使各路諸侯都洞悉了項羽並不隱藏的意圖,然而天下熙熙,皆為利往,功名富貴,驅動所有人心。因此他們也只能不由自主地順著項羽的驅使去互相牽制,搏命廝殺,這才是真正的陽謀!

項羽數年征戰,斬殺和坑殺秦軍將士超過四十萬人,這樣的血海深仇,導致舊秦民對其他恨之入骨,他也沒有任何可能收得秦人擁戴,因此才放棄了有地勢之利的關中,還軍彭城。項羽的如意算盤,便是先行驅虎吞狼之計,儘可能可能削弱各地諸侯,然後在憑藉自己佔據的人口繁盛、經濟發達的彭梁九郡,快速集結一支兵力強大的精銳軍團,再去次第掃平這些新舊諸侯,一統天下。這對當時的項羽來說,其實已經是可能選擇的最優解了。

項羽的分封方式,即自己治下領地行郡縣制,和臣服異姓諸侯王並行的“郡國制”,是在秦始皇“郡縣制”基礎上,依據當時天下情勢做的一大變通。劉邦建立漢朝後同樣效仿,所謂“漢初立諸王,因項羽所立諸王之制,地既廣大,且至千里”。甚至就連延綿四百年的漢朝的國號,併成為之後漢民族名稱的“漢”字,來源也是項羽這次分封劉邦為“漢王”。

西漢時成書的《史記》,將項羽列入唯有天子地皇可居之地《項羽本紀》,並非單音作者司馬遷對項羽的何等偏愛,而就是源於項羽的這次分封,是漢王朝的上溯法統之由來。

劉邦的漢王,即非自封,亦非名義上的天子“義帝”所封,而是“政由羽出”的西楚霸王項羽所直接封市授。當然,隨著幾百年後漢王朝政權鞏固,就不再承認“劉邦曾為項羽臣屬”的法統了。東漢班固修《漢書》就只將項羽劃入《項羽傳》,秉承了“秦朝滅亡後,漢王劉邦和楚王項羽都是楚義帝熊心的臣子,項羽弒君,劉邦討逆”的漢朝官方史觀,並在此後兩千餘年影響延續至今。


慧眼尋歷史


中外歷史,挖掘真實。


首先,無論從什麼角度說,項羽當時分封諸侯王都是正確的行為。因為當時他只有兩種選擇:周朝採取的分封制和秦朝採用的郡縣制

分封制就是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對其封地擁有絕對的統治權。且諸侯還可以在自己的封地裡分封土地給卿大夫。分封制的好處是便於管理,天子只用管理諸侯和自己封地的官員即可,且通過諸侯能實現對全國的控制。至於缺點,看看東周的下場就知道了。

郡縣制的優點是最大可能的實現了中央集權,皇帝可以通過官僚系統全面掌控整個國家。皇帝的權勢是最大的。但是缺點是,這種制度首先要實現全國的統一,其次官僚系統的搭建相對分封制要複雜很多,中央政府要掌控全國需要大量的官僚來處理政務。

而滅亡秦朝後的情況並不適合實行郡縣制,當時六國復辟,天下名義上的王就有6個,而手握重兵的將領更多。雖然項羽的部隊是當時最強的,也沒把握消滅其他所有諸侯軍隊。那麼多支軍隊,項羽打著打著都能把他累死。就算項羽想一統天下,他也只能先佔據關中之地,分封諸侯,然後再慢慢蠶食諸侯的領土,徐徐圖之。事實上,後來稱帝的劉邦就是這樣做的。劉邦建立漢朝後,採取了郡縣制和分封制相結合的郡國制。即分封諸侯,諸侯對自己的封地有絕對控制權,同時在皇帝的領土上採取郡縣制,建立官僚體系來實現部分中央集權。然後再慢慢找機會消滅一個個諸侯。

以上便是我對項羽分封諸侯行為的看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月光先生


項羽如果能改革徹底說不定歷史會改寫,但是如果分封制和郡縣制並存也是很危險的!

郡縣制和分封制最重要的區別在哪裡?郡縣制下,地方上的土地和人民都直屬中央,郡縣長官也由中央考核、任命。而在分封制下,土地分給諸侯,諸侯世襲享有對這塊土地和人民的統治權。在分封制下才會出現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割據、天下分裂。從統一的角度講,都縣制當然比分封制更有利。秦朝統一天下,始皇生前也在全國範圍內推行了郡縣制。

但失去土地和人民的六國舊貴族,並不甘心失敗。秦朝末年的戰爭,就是六國殘餘勢力的反撲。反秦戰爭中的很多領袖,比如楚懷王熊心,齊王僧,趙王歌,魏王昝,韓王信等,都是六國的苗裔。秦亡,郡縣天下的努力受到嚴重挫折。劉邦建立漢朝以後,鑑於形勢,不得不妥協,在帝國內部讓郡縣制和分封制並存。離首都長安比較近、便於控制的地方,實行郡縣制,中央直轄。比較偏遠的地方分封給諸侯。

劉邦在位的前面幾年,一共分封八位異姓諸侯王,他們大多在楚漢戰爭中為劉邦出過力,尤其是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準南王英布,都是幫助劉邦消滅項羽的大功臣。但是這些擁有廣闊封土、相對獨立的諸侯王,勢力非常強大,對於中央政府來說,是潛在的威脅。這一直是劉邦的心病。這些人,要麼久經沙場,要麼根基深厚,現在掌握了豐富的土地和人口資源,又有獨立的財政支持,隨時可能向中央政府叫板。於是劉邦決定向他們開刀,要在有生之年,把這些人處理掉。

劉邦在位的第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是一個多事之秋,同一年裡,三位功臣諸侯王韓信、彭越、英布,先後被剷除。尤其是韓信,被蕭何和呂后聯手設局誅殺,這是中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故事。當劉邦聽說韓信死了,司馬遷用五個字刻畫出他當時的心態:“且喜且憐之”,非常傳神。一個喜字,反映出劉邦久有消滅韓信之心;一個憐字,反映出劉邦明白,韓信死非其罪。

同樣講這件事,《漢書》的記載就不一樣了,班固在這個地方改了一個字,說劉邦“且喜且哀之"。把“憐”改成“哀”,就這麼一個小小的改動,味道大不一樣。“憐”,是一種同情,劉邦為什麼要同情韓信,他自己心裡明白。司馬遷這“且喜且憐之”五個字,讓我們怎麼讀怎麼覺得是貓哭耗子。《漢書》說是“且喜且哀之”,這語氣沉重了,表明兩點,首先,為了大局,殺韓信有不得已之處,劉邦內心也很沉痛。

其次,這個“喜”字就不能像《史記》裡面那樣理解為處心積慮之喜,而是得知呂后剷除韓信後,劉邦的一個意外驚喜。就這麼一個字的變化,班固巧妙地為劉邦作了辯護到公元前195年,也就是劉邦在世的最後一年,有威脅的異姓諸侯王基本都被鍾除乾淨。空出來的這些土地,劉邦任命劉姓家族成員去接管。他是想通過這些同姓諸侯王來降低分封的風險,都是老劉家的人。但這些同姓王就不存在起兵造反的可能嗎?事實證明,井非如此。

尤其是隨著世代久遠,諸侯王和皇帝之間的血緣關係越來越疏遠,同姓諸侯王和異姓諸侯王也就沒大大區別了。發生在漢景帝時代的七國之亂,最能說明問題。七國之亂以劉邦的侄子吳王劉濞為首,其他參與叛亂的諸侯王也都是劉氏宗親。這是諸侯王勢力與中央政權的又一次重要對決。雖然七國之亂很快被平定,諸侯王勢力遭到嚴重打擊,但中央政府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事後,漢景帝頒佈了一條命令,非常關鍵:“令諸侯王不得復治國,天子為置吏。"(漢書)卷十九)以前,諸侯王在自己的王國裡享有直接的治民權,王國的一些重要官更也由諸侯王直接聘任,因此這些人和諸侯王之間有著親密的關係,在諸侯王和中央產生矛盾時,一般也會和諸侯王站在一條戰線上。現在漢量帝把治民權收了回去,由中央直接任命諸侯國的治民官吏。這其實是在諸侯國推行半郡縣化政策。

而這些官吏除了處理日常政務之外,還負有監督諸侯王的責任。有些官吏甚至為了討好中央,對待諸侯王非常嚴苛。從這以後,諸侯王勢力開始走下坡路,這為漢武帝徹底解決分封問題創造了有利條件。對於漢武帝繼位初年,中央任命的諸侯國長更和諸侯王之間的矛盾,《資治通鑑》有這樣一段總結,說這些官吏熱衷於壓制諸侯王,動不動就向中央打小報告,很多事情都是吹毛求疵。經常對諸侯王的手下刑訊通供,讓他們證明諸侯王的過錯。因此,很多諸侯王都非常悲憤、怨。

在漢武帝繼位的第三年,有四位諸侯王到長安朝。其中有一位叫劉勝,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中山請王,三國時候的劉備就自稱是他的後人。我說他是“自稱”,因為很多歷史學家覺得這個不靠譜。司馬光就不相信劉備真是劉勝的後高。那為什麼劉備要自稱是劉勝的後人,而不稱別人呢?據說這位中山請王劉勝有一百二十多個兒子,說是他的後人,像那麼回事兒,別人能信。話說回來,劉勝他們來到長安後,漢武帝用酒樂招待他們。

這應該是件高興的事,但面對這種場面,劉勝不僅沒能高興起來,反而“聞樂聲而泣”。漢武帝就問他,這是怎麼回事啊?劉勝說,我啊,一股悲憤之情,已經在胸中邯結了很久,每當聽到精微的音樂,都會讓我想起心事,不知不覺就熱淚盈眶。於是劉勝就把在封國長吏那兒受過的委屈,把這些官更是怎麼侵凌諸侯王的情況向漢武帝彙報了。(《資治通鑑》卷十七)劉勝這個話,我們得分兩頭看。一方面,說明當年漢景帝留下的政策,的確產生了效果,諸侯王的氣焰受到抑制。

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因為劉勝這番話,我們就認為諸侯王勢力已經窮途末路。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個,更何況是延續了幾百年的分封勢力,光憑這一個政策也不能連根拔除。劉勝是漢武帝同父異母的哥哥,關係很親密,本來就沒打算要跟中央對著幹,所以他在遭到中央委派的官吏侵凌之後,會覺得委屈,向漢武帝傾訴。但從整體來看,諸侯王在各自的封地裡,勢力依然非常強大,依然可以調動大量的資源和中央對抗。

聽完劉勝的抱怨,漢武帝也很同情,但只要分封制還存在,就是對中央集權的一大威脅。為了鞏固中央政權,漢武帝必須要進一步削弱諸侯王勢力。為此,漢武帝繼續重拳出擊,在他父親漢景帝之後,又推行了一項新政策。




清水隱士


對於他本人當時的處境來說,是對的,是合理的。

1,項羽本人就是楚國貴族出身,延續了幾百年的分封制度對於這種家族來說就是立身之本。

2,項羽當時只是推到了秦,並沒有做皇帝的威望。

3,秦朝的覆滅本身就是統一六國後的戰爭遺留,秦始皇名義上滅了六國,統一了六國疆土,實行了郡縣制,但是實際上六國各地區的基本行政權力還是在之前那一幫人手裡。也就是說,分封制的餘孽脫掉外套換了個郡縣制的馬甲隱藏起來,靜觀時變,蠢蠢欲動。一旦有事,殺縣令,擁護當地有威望的人起事。

所以,項羽敗了!

所以,劉邦殺功高蓋主的功臣,殺分封各地的異姓王,劉徹殺地方豪強,推恩令頒佈削弱同姓王的權力。

這才把封建餘孽肅清,穩定了中央集權!



耗昊


項羽實行不了郡縣制。打敗秦國後,項羽想要的是恢復戰國以前七國並立的局面。所以他實行了分封諸侯貴族後代。郡縣制必須是統一的中央集權才可以做到,項羽沒有那個條件。


桂鄉小哥


項羽分封這個事其實他沒得選,項羽帶領的只是諸侯聯軍,這些人都是自成體系的諸侯王,並不是他的手下,他除了分封,別無選擇,因為他分不分封,這些人都是諸侯王。

比如劉邦,劉邦需要他分封嗎?不需要吧?劉邦有自己的軍隊、地盤,自己就是一方諸侯。

比如田榮,沒有跟著項羽入關,也就沒有分封他,他就自立為王,

比如田都,啥都沒有,因為跟著項羽入關,憑藉貴族身份項羽分封他為王,結果呢?田榮不答應,他就坐不上王位。

所以啊,項羽分封諸侯王,只是承認和削弱諸侯王罷了,你有實力你就是諸侯王,你沒有實力,拿著委任狀也沒用,

項羽當時的軍隊只有十萬左右,其他諸侯王加起來三十多萬,其他諸侯王跟項羽是平起平坐的,項羽只是領頭而已,並不存在上下級關係,這樣的項羽,有什麼資格不分封?

至於郡縣制,項羽在他的楚國,就是實行的郡縣制啊,但是其他地盤不是他的,也不是皇帝,沒有郡縣制的資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