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功劳与过错是什么?

小罗谈世界和生活


李世民的功劳与过错是什么?

“玄武门之变”把李世民推上大唐舞台。自古帝王多非议,何况人非完人。

纵观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生,有功也难掩其过,但唯独功过不可相抵。李世民在位期间,施以仁政,发展经济,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但历史功绩总伴随着历史过错相互依存。我们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除掉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唐高祖李渊退位,随即自己黄袍加身。李世民并非李渊的嫡子,他之所以能取代李渊,足见其足智多谋、胆识超群。概括来说,李世民的一生是为国为民的。

唐朝建立前后,他为了国家统一而征战四方,其军事指挥有勇有谋、战功赫赫,在当时也留下了浓重笔墨。李世民先后解决了边患危机,也平定了中原不和谐的几股势力,对大唐统一中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玄武门之变以后,他的功绩主要体现在“贞观之治”。我们知道,大唐的繁荣体现在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贞观之治虽然不像开元盛世那样达到盛世之顶峰,但如果说没有贞观之治的铺垫,就不会有开元盛世的繁华。贞观之治是李世民时期所表现出来的政治清明、经济、文化繁荣的局面。

贞观之治所表现出李世民的治国功绩有:

政治上

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皇权的集中,政治稳定;

经济上实行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老百姓有田耕种而且能安定生产;

文化和经贸交流得到长足发展,国内民族间的往来变得频繁,同时大唐还积极与亚洲其他国家建立良好外交关系;

朝政治理上,知人善任,任用一批诸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长孙无忌等治世能臣,他广开言路、善于纳谏;

农业上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倡导节俭,减轻老百姓负担。

二、难以抹去的历史过错

翻开厚重的中国封建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皇权的至高无上往往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得沟壑难填,很多由此衍生的矛盾也会给一代明君的经世治国蒙上阴影、打上烙印。

李世民作为盛世的皇帝,他在大唐的功绩已被载入史册。但我们也知道,由于“家天下”的封建思想已经深入骨髓,所以究其一生为了“皇权”这把无尚之剑,往往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就会不自觉地带来诸多负面影响。身在帝王家,一代君王不是信手拈来,何况他李世民呢。有功肯定也有过,李世民难掩之“过”究竟有哪些呢,试列举一二。

首先,玄武门之变。撇开政治因素,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逼父退位就是大逆不道。在古代,篡位,本身就是不忠不孝,何况他灭了兄弟等家人过百,所以这等为了一己私利而不顾亲情之人,也给后人留下口舌;

其次,“破例”。李世民有多次修改《起居注》和《实录》之嫌,源于他怕自己沦陷在玄武门之变的舆论里,怕自己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但此举是破坏历史规则来给自己正身,以至于很多史实变得失实,这也是让他不齿的地方;

第三,始乱自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夺位,催生唐室祸乱的开始。李唐王室后来发生的长沙王、高阳公主之乱、安乐公主之乱及太平公主之乱等,都间接与李世民的恶劣影响有关,尤其是武则天时期,尽诛李唐王室,不免与唐太宗有一定的渊源;

第四,背逆人伦,淫乱之过。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霸占兄弟李元吉之妻,他儿子唐高宗李治学他,也上了武则天,最后导致武则天夺了李唐。李治和武则天之孙李隆基,又上了自己的儿媳杨玉环,从而导致外戚擅权,接连发生了安禄山反叛和安史之乱。如此不伦,导致了大唐王室乌烟瘴气,也动摇了唐朝百年基业。

第五,穷奢极欲。李世民后期大造宫殿,奢侈至极。贞观十六年,他曾下诏,太子所用之物不得限制,从而导致了严重的浪费现象,而且他自己为了享受,也开始大修宫殿,不惜劳民伤财。

一代帝王的政治清明总与其胸怀和胆识密不可分,后期的李世民穷兵黩武、骄奢淫逸,不但刚愎自用而且不听谏言、腐化堕落,所有的一切,都预示着李唐王室的岌岌可危。

三、历史功过由你评说

李世民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也是大唐王朝的一段传奇。不论从玄武门之变还是贞观之治,以至于后来的开元盛世,从李世民的黄袍加身那刻起,就注定了大唐的政治瑰丽与不凡之世。

杜甫:“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司马光:“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
李敖:“唐太宗是历史上最有‘奇情’气质的英雄人物,柔情侠骨,一应俱全。在打天下的政治斗争中,当然他有和人一样的霹雳手段,但在这些政治性的‘俗情’以外,他有许多‘奇情’,使江山多彩,为人类增辉。”

毛泽东:“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有人说李世民成就了大唐,有人说正是李世民的存在,才重启了大唐的未来。您说呢?

(亲爱的朋友,对此有何见解呢?欢迎留下您的评述,欢迎关注@山城小哲,一起聊聊李世民的盛世与繁华。)


山城小哲


唐太宗的功过如下:

1、功:李世民在位期间,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2、过:

(1)修改历史疑云:李世民一生,都担心日后史家如何评论“玄武门之变”,于是曾多次向史官要求阅读《起居注》和《实录》,打破历代皇帝不可阅读的先例。 虽史书记载李世民要求“削去浮,直书其事”,但已引来种种推想并举证,认为李世民曾修改两书。

(2)  晚年过度奢侈糜烂 ,如始皇帝一般吞服丹药,迷信长生,最后死于吞金;重名声而轻实利,和亲入藏,传入了大量先进的技术,吐蕃成唐朝大患,终唐一代,到宋,掠夺财富子民无数。


民商法徐律师


李世民是大唐开疆裂土的创始人之一,以卓越的军事才能与大唐的建立立下了不朽之功。比及元吉建成元霸,军功要卓越的多。也会网络人才,知人善任。徐茂功有张良之谋,秦琼敬德有万夫不当之勇。灭隋建唐,扫灭十八路反王。才使大唐疆土得以巩固,黎民摆脱战乱,得以修身养息。因不满元吉建成的荒庸无能,怕得之不易的江山移姓更名,百姓再次陷入战火离乱之中。于是在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日,在房玄林杜如晦的谋划下,上书老爹李渊。要召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进宫议事。暗中在玄武门布置武力,令敬德等心腹将官伏于后门。候元吉和建成从玄武门而进。当建成元吉进入玄武门,去咸池觐见老爸李渊时,李世民从临湖殿突然闪出。搭弓一箭射穿建成当胸。敬德随后转出,斩元吉于马下。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事件落下帷幕。

李世民玄武门事件虽然有些不地道,甚至有违人伦纲常。但从国家发展大局出发,似乎也不为怪。他登基之后,广开言路,能纳忠谏,任贤用能,体恤民苦,常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而教育子孙。圣君仁爱之形炳耀千古。又能勤政爱民,发展农桑。在位二十三年,励精图制,开创了历史上又一盛世"贞观之治"。



竹影临风


李世民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明君之一。他的文治武功都是后代君主难以望其项背的。后世学者称其为“千古一帝”甚为恰当。

年仅18岁的李世民劝说其父太原适时起兵,成就了帝业。太原起兵和霍邑一役,李世民能洞察局势,把一动一止都同争夺天下的全局相联系,其胸怀谋略不仅在高祖李渊之上,而且也在李密等其他草莽英雄之上。

在同群雄逐鹿的统一战争中,李世民用兵如神,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用兵之道。在战略上,他每遇强敌,都是先守不攻,挫其锐气,然后一攻即胜。在战术上,他“每观敌阵,则知其强弱,常以吾弱当其强,强当其弱。彼乘吾弱,奔逐不过数百步;若乘其弱,必出其阵后,反而击之,无不溃败。”正是采用这一套卓越的军事战略战术,他西攻薛举,东平刘武周,再败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另外,李世民还善能安抚敌将,为我所用;又能身先士卒,鼓舞士气,驭军有术。因此伟人赞誉他:“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坐上皇位后,作为最高统治者,李世民以隋朝二世而亡为教训,留心治道政术,以古为镜,以人为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进行改革,用人唯贤,虚怀纳谏,使国家得到治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被后世誉为封建帝王的典范。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好的时期之一。李世民与“贞观之治”在历史的苍穹中闪烁着异常的光芒,探究其政治主旨,可用开明、开放四字来概括。

在励精图治中,唐太宗还形成了一套临朝执政的风格,其礼部侍郞李百药在贞观二年对此作了概括,即:平定四方,用怀柔政策,不急功近利,劳民损兵;不贪图游乐,每早视朝,用心听取各种意见,出言周密;罢朝之后,和大臣们推心置腹讨论历代王朝兴替之理、帝王是非与治国之道;闲暇之中,则孜孜不倦地学习经典。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李世民也有一些失误和不足之处,如在早年冤杀名将盛彦师,尤其是在立嗣问题上优柔寡断,“聪明一世,懵懂一时。至于玄武门之变、私生活的不检点、吃丹药贪图长寿而致早死历来都有争议。观人观大节,略小故可也。






张正才中医健康讲师


唐太宗李世民的功:

1、社会秩序空前安定 ;

2、开放国境 ;

3、政治清平 ;

4、分权制度 ;

5、商业发达 ;

唐太宗李世民的过:

1、修改历史疑云

终李世民一生,都担心日后史家如何评论“玄武门之变”,于是曾多次向史官要求阅读《起居注》和《实录》,打破历代皇帝不可阅读的先例。

2、晚年过度奢侈糜烂

贞观后期,唐太宗开始有了一些变化,先从纳谏开始体现出来。贞观十年,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错误的开始。

不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认为他的功大于过!





星星伴月亮


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军事强盛,文化灿烂,商业发达,民族融合,乍听这些词语以为是说的现代某个发达国家,但是我讲的却是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唐王朝,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提到李世民,受隋唐演义和电视节目的传播,最被人熟知的是他如何率领秦琼尉迟恭程咬金他们打败隋炀帝,平定四方割据政权,然后依靠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夺得皇位,以及他和武媚娘的风流韵事,那么他是如何努力,将动乱的王朝恢复成超级帝国,让四方拜服呢?

李世民的发展史

李世民,出生于贵族地主家庭,他的父亲李渊是隋王朝的官员,任荥阳(今河南郑州)、楼烦(今山西静乐)二郡太守。后被召为殿内少监,迁卫尉少卿。大业十一年(615),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十三年,拜太原留守。李渊的母亲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姐姐,李渊和隋炀帝是姨表兄弟的关系,隋末,由于隋炀帝好大喜功,劳民伤财,导致各地农民起义,李渊开始也派兵镇压,后来发现镇压不下去,而且政局混乱,再三考虑之下起兵造反,史书记载是李世民鼓动李渊起兵造反,总之是反了,李世民从小善骑射,并且聪明果断,毛泽东曾经评价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虽然历史上没有无敌的弟弟李元霸,但是凭借他的打仗本领以及用人手段,一样可以扫平四方。

唐朝建立后,疆土只限于关中和河东一带,尚未完全统治全国,因此,李世民经常出征,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自公元618年(武德元年)起,李世民亲自参与四场大战役。

其一,破薛举,浅水原之战平定陇西薛仁杲(薛举之子),铲除了唐朝来自西方的威胁。

其二,击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并、汾失地,巩固唐朝的北方。

其三,在虎牢之战中,一举歼灭中原两大割据势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集团,使唐朝取得了华北的统治权。

其四,重创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和山东的徐圆朗。

自此李世民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战后班师返京时,受到长安军民的隆重欢迎。公元621年(武德四年)农历十月,封为天策上将,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位在王公上,食邑增至三万户。李渊又下诏特许天策府自置官属,李世民因此开设文学馆,收揽四方彦士入馆备询顾问,文学馆与秦王府相结合,俨然形成一个小政府机构。李世民借此招揽四方贤才为己用,和东宫太子府矛盾越来越大。

李世民想要这个太子的位置不是一天两天了,早在太原起兵时,他曾经和李渊商量过,这个起兵的想法是李世民的,等将来李渊登基后就立李世民为太子,但是李渊后来立了长子李建成,李世民前期忙着翦除四方枭雄,如今外面的敌人消灭了,是时候拿回他认为属于他的东西了。

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威信日盛后太子李建成也发觉了,开始打压李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长兄皇太子李建成知道李世民终不肯屈为人臣,而李世民也认为是自己奠下唐朝开国的基业,遂与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猜忌日深,两派大臣之间互相倾轧。在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发动了政变,他在帝都长安城宫城玄武门附近射杀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事后,李世民杀李建成、李元吉诸子,并将他们从宗籍中除名。李渊让出军政大权给予秦王李世民,三天后(六月初七癸亥日,公元626年7月5日),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下诏曰:“自今以后军国事务,无论大小悉数委任太子处决,然后奏闻皇帝”。办事速率之快,想让我们认为李世民是临时起意被迫发动政变的都没人信,三年后,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李世民。李世民登基为帝,次年改元贞观。

我们可以从道德上攻击李世民,如他杀兄屠弟,他还把李元吉的老婆纳入后宫,为他生下曹王李明,他还娶了他表叔杨广的女儿为妃,破坏伦理纲常,架空李渊,逼迫他禅让帝位,玄武门之变就是他人生的污点,他后来曾经强烈要求翻看记录唐的史书,至于有没有修改,没人知道,但是以当时的情况,李建成是威胁不到李世民的,他发动政变完全是夺权,没什么好遮掩的。只是自己想给自己找块遮羞布罢了。

登基为帝及贞观之治

李世民在位23年,登基后,任人唯贤,虚心纳谏,他吸取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隋朝灭亡有个很大的原因是隋炀帝大业年间围绕封爵勋官制度而推行的政治改革引起世家大族的不满,激化贵族之间的矛盾,导致军阀叛变和农民起义。李世民亲眼看到了农民战争瓦解隋朝的过程,认识到了世家大族和广大农民对封建统治稳定的重要性,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基于此,唐太宗确定了“安百姓”、“重人才”、“强政治”的治国思想,并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政策、措施和不懈的实践去实现。首先,唐太宗认识到了统治者与人民是“舟与水”的关系,通过土地赋税制度的调整以“安百姓”。二是认识到了重用人才,虚怀纳谏的意义,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营造出政治清明的氛围,保证了较为开明正确的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文化上的政策得以制定和实施。三是加强政治,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以巩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扩大统治基础。

用人和纳谏,既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又是贞观之治的重要表现。春秋和战国时君臣之间的界限还没那么清晰,臣子可以当面顶撞君王,但是自秦汉以后,特别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皇帝就是天,说什么都是对的,臣子即使想提醒,也要变着法,拐很多弯提醒,不然皇帝杀你也是你罪有应得。但是李世民在纳谏方面以及宽宏气度方面真的是让人佩服,最出名的就是魏征,他曾经多次出言顶撞李世民,记得当初玄武门之变后,魏征身为太子李建成的谋臣,成为了李世民的阶下囚,有人告发魏征曾经劝说李建成杀害秦王李世民。李世民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魏征见了李世民,李世民板起脸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左右的大臣听李世民这样发问,以为是要算魏征的老账,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征却大意凛然、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李世民听了,觉得魏征说话直爽,很有胆识,不但没责怪魏征,反而和颜悦色地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史书记载:贞观年间“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

开放包容的大唐

唐朝给后世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开放和包容,这是一种大国气度,这是一种自信心,当时东罗马帝国衰落,西方变得支离破碎,隋朝时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了,而唐帝国尤其是贞观时期的唐朝更是当时世界唯一的文明最为强盛的大一统帝国,首都长安是世界性的大都会,各地民商来往不断,就象今天的美国纽约一样。那时的唐帝国是世界各国仁人志士心目中的“阳光地带”,各国的杰才俊士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往唐帝国跑。来自世界各国的外交使节纷纷赞叹唐朝的盛世,唐朝高度发展的文化,使来到唐朝的各国人,大多数以成为大唐人为荣。不仅首都长安,全国各地都有来自国外的“侨民”在当地定居,尤其是新兴的商业城市,仅广州一城的西洋侨民就有二十万人以上。贞观时期的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完全开放的王朝,比汉朝的仅限于贸易和传教还要开放,以至于各国各地的普通老百姓都可以来到唐朝一睹唐帝国的的风采,唐朝政府还设立流所(和现在的使馆差不多),开放边境和关口。极尽吸收外来文化和物质文明。唐帝国除了接受大批的外国移民外,还接收一批又一批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文化,仅日本的官派的公费留学生就接收了七批,每批都有几百人。民间自费留学生则远远超过此数。这些日本留学生学成归国后,在日本进行了第一次现代化运动 ――“大化改新”,也就是中国化运动,上至典章制度,下至服饰风俗,全部仿效当时的贞观王朝,使处于原始部落状态的日本民族平空跃进了一千年。

日本民族并不高明,它只是善于学习而已。这个步子比别人慢半拍的民族有一个最大的优点――落后但不固执。当外来文明入侵时,它总是虚怀若谷地主动接受比本民族先进的文化,用最快最便捷的方式接受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使自己快速跃进到先进民族的行列。 一个民族落后并不可怕,固执才是最可怕的!

民族关系的融洽处理

开放包容,意味着就要处理好民族关系,这一点,太宗皇帝也做得很好,

任用少数民族人做官;准许少数民族内迁,定居长安,当时的突厥族就有万家之多;采取和亲政策,著名的就是唐朝宗室女文成公主和吐蕃的松赞干布结婚;建立了州县制度,仍然用少数民族领袖为官。在630年(贞观四年),西北各族领袖共同请求为唐太宗上尊号“天可汗”,唐太宗同意了,后来就用“天可汗”的印玺向西北各族下诏书。到633年(贞观七年)十二月,太上皇李渊和唐太宗宴请群臣,李渊让颉利可汗起舞助兴,又让南方的蛮族领袖冯智戴咏诗,气氛异常热烈,李渊高兴地说:“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后来,在647年(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于翠微殿召见群臣时,问了大家一个问题:“自古以来,有很多帝王能平定汉族地区,但却无法制服四周的少数民族,我的才干并没有超过古人,但做到了他们做不到的事,这是为什么呢?”

大臣的答案都不能让他满意,最后还是他自己总结了五条经验,最后一条是:“先前的帝王们只知道重视汉族,却总轻视少数民族,只有我能像爱护汉族一样爱护他们,因此他们才像父母一样对待我。”唐太宗说的确实是实情,只有以诚相待,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关系。

在民族关系融洽的同时,唐朝的疆域也异常广阔,东西有九千五百里,南北有一万六千九百十八里。

唐太宗的过错

是人就会犯错,李世民当然也不例外,面对自己的文治武功,他似乎也傲娇了,首先纳谏不如贞观早期积极,比如贞观十年,魏徵发现他“渐恶直言”。其次奢侈之风日重。不过晚年他还是能反省自己过度奢糜的错误。

李世民年轻时曾经嘲笑秦始皇,汉武帝等迷信方术的行为。但中年起,经历二子争嫡、伐高句丽未果,并有家族遗传的“气疾”之病,致健康大不如前,开始迷信古印度方士的长生药。最后因为长期服用方药,导致暴病不治,终年五十岁。在贞观十六年的时候,唐太宗下诏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严重浪费现象。唐太宗自己也开始修造宫殿,贞观十一年在东都洛阳修飞山宫,二十一年又修翠微宫。这些使唐太宗后期没有前期勤俭,但是比玄宗,乾隆等不知道要强多少倍。

历史评价

柳克述:“假如中国历史上没有李世民这样一位卓越的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华夏民族究竟会演变到怎样的境地?综数百年华夷乱离黑暗之局,成大一统的民族复兴与新局面的开创,其版图西至葱岭以东,南至中南半岛,东临大海,北被大漠。而国计民生之康裕,学术艺事之发达,典章制度之昭明,思想文化之融汇与创导,至使倭人贩其余绪以立国,欧西各国向往而慕化。其气魄之大、业绩之伟,无可媲美。推崇功业,数典不忘,我们岂能忘掉李世民!”


臣墨


唐太宗李世民的功:

1.社会秩序空前安定

李世民经常以亡隋为戒,注意叮咛自我克制欲望,嘱咐臣下莫恐上不悦而停止进谏,励精图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整饬吏治;经济上,薄赋尚俭,为政谨慎;亦致力复兴文教,令隋末动荡之局得以稳定下来。

2.开放国境

唐帝国除了接受大批的外国移民外,还接收一批又一批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文化,仅日本的官派的公费留学生就接收了七批,每批都有几百人。

3.政治清平

在李世民统治下的中国,皇帝率先垂范,官员一心为公,吏佐各安本份,滥用职权和贪污渎职的现象降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

4.分权制度

贞观王朝的三省职权划分则初步体现了现代化政治特征――分权原则。

5.商业发达

贞观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不歧视商业的封建王朝,不但不歧视,还给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这进一步地体现了李世民的高瞻远瞩之处。在李世民政府的倡导下,贞观王朝的商业经济有了迅速和长足地进展,新兴的商业城市象雨后春笋般地兴起。

唐太宗李世民的过:

1.修改历史疑云

终李世民一生,都担心日后史家如何评论“玄武门之变”,于是曾多次向史官要求阅读《起居注》和《实录》,打破历代皇帝不可阅读的先例。虽史书记载李世民要求“削去浮,直书其事”,但已引来种种推想并举证,认为李世民曾修改两书。

2.晚年过度奢侈糜烂

贞观后期,唐太宗开始有了一些变化,先从纳谏开始体现出来。贞观十年,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错误的开始。

扩展资料:

李世民的历史评价: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为人所津律乐道,颂扬备至。学界对他的雄才伟略和他对中国历史所作出的重大贡献都给予积极的肯定。李世民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反隋建唐的斗争中起着领导作用,唐太宗玄武门之变的胜利,在客观上对唐初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AAA马冠玉


唐太宗李世民的功:

1.社会秩序空前安定

李世民经常以亡隋为戒,注意叮咛自我克制欲望,嘱咐臣下莫恐上不悦而停止进谏,励精图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整饬吏治;经济上,薄赋尚俭,为政谨慎;亦致力复兴文教,令隋末动荡之局得以稳定下来。

2.开放国境

唐帝国除了接受大批的外国移民外,还接收一批又一批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文化,仅日本的官派的公费留学生就接收了七批,每批都有几百人。

3.政治清平

在李世民统治下的中国,皇帝率先垂范,官员一心为公,吏佐各安本份,滥用职权和贪污渎职的现象降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

4.分权制度

贞观王朝的三省职权划分则初步体现了现代化政治特征――分权原则。

5.商业发达

贞观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不歧视商业的封建王朝,不但不歧视,还给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这进一步地体现了李世民的高瞻远瞩之处。在李世民政府的倡导下,贞观王朝的商业经济有了迅速和长足地进展,新兴的商业城市象雨后春笋般地兴起。

唐太宗李世民的过:

1.修改历史疑云

终李世民一生,都担心日后史家如何评论“玄武门之变”,于是曾多次向史官要求阅读《起居注》和《实录》,打破历代皇帝不可阅读的先例。虽史书记载李世民要求“削去浮,直书其事”,但已引来种种推想并举证,认为李世民曾修改两书。

2.晚年过度奢侈糜烂

贞观后期,唐太宗开始有了一些变化,先从纳谏开始体现出来。贞观十年,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错误的开始。


没有雨伞的人要努力


唐太宗李世民,一个被称为“天可汗”的男人,但他的履历中却始终有一个抹不去的黑点,那就是玄武门之变。“黑李世民”这个词一出,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玄武门之变,弑兄囚父的事实几乎是无可争辩的,今天笔者就带大家一起聊聊玄武门之变。

唐朝刚一建立,李建成就被立为太子,李渊完全是按照接班人的标准培养李建成。可以说李世民通过常规手段扳倒太子李建成的机会非常小,这时野心勃勃的李世民并没有放弃,而是时时刻刻发展自己的实力,等待着机会。

首先,坐天下是需要人才的,李世民很清楚这一点,开办文学馆就是一个明显的举措。唐朝刚刚建立,各地官员不足,秦王府有很多文武官员被调到外地做官,这就让李世民感到非常不安。这时候一批优秀的下属在自己身边,这是谁也不敢忽视的硬实力啊,这些人被分开以后给予李世民的帮助就要小很多,对李世民的势力也是一种削弱。

李建成也非常清楚这一点,曾经直接向李渊建议将房玄龄,杜如晦逐出秦王府,并且把程知节调到康州任刺史。这里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杜如晦,《旧唐书·杜如晦传》记载:“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若大王守藩端拱,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莫可。”这段话是房玄龄在杜如晦被调走后对李世民说的,这里明确指出杜如晦的作用,就是为李世民当皇上准备的。李世民想到这一层,马上想办法将已经被任命为陕州府长史的杜如晦调回秦王府。

其次,李世民也很重视朝廷之外的势力,平定洛阳后李世民感觉洛阳这地方不错,就把洛阳当成了自己的根据地。李元吉曾对李渊说,李 世民“初平东都之日,……分散钱帛,以树私惠”,这要是坐实了,放在当时稳稳地谋反罪。现在回过头来看,这可能真不是李元吉诬陷李世民,洛阳就是李世民给自己准备的后手。

李世民为了磨平玄武门之变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在之后下了不少功夫,当上皇帝以后可以说是励精图治,兢兢业业。之后的贞观之治,尤其是对周围少数民族的政策,是非常成功的。

要说黑李世民的原因,除了玄武门带来的影响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李世民对史书的篡改。李世民可能是认为自己的功绩不足以抵消玄武门之变带来的罪过,让房玄龄等人在史书中围绕玄武门之变做出了一系列改动。一是夸大了李世民在唐朝建立过程中的功绩,同时贬低或回避了李建成为建立唐朝做出的贡献。二是篡改了李渊的态度,说李建成无德无才,李世民取而代之是天经地义的。三是玄武门之变被改成是李世民遭到迫害,为了自卫被迫发动的政变。

站在历史的角度,没有功过相抵的说法,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不应过于量化,最后算出这个人物的形象是黑还是白。我们站在客观的角度,把李世民的功与过看清楚,就不会出现“黑”历史人物的情况了。


泽宇明志


纵观李世民一身的功与过

1、社会秩序空前安定 ;

2、开放国境 ;

3、政治清平 ;

4、分权制度 ;

5、商业发达 ;

1、修改历史疑云

终李世民一生,都担心日后史家如何评论“玄武门之变”,于是曾多次向史官要求阅读《起居注》和《实录》,打破历代皇帝不可阅读的先例。

2、晚年过度奢侈糜烂

贞观后期,唐太宗开始有了一些变化,先从纳谏开始体现出来。贞观十年,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错误的开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