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發現侄兒劉濞腦生反骨,為何還要冊封他為吳王?

文史磚家


劉濞是漢高祖劉邦的侄子,其人而且彪悍勇猛,而且野心勃勃,在他二十歲的時候便初露鋒芒,因隨劉邦征討叛將英布有功而受封為沛侯。

也正是在英布那場的叛亂中,原荊王劉賈在叛亂中戰死。吳郡,地理位置重要,接壤東越等國,這是劉邦所考慮的,為穩定江東地區局勢,於是便想在劉姓家族子弟中挑選合適人選前往鎮守,最終選定了劉濞,封其為吳王,定國都於廣陵(今江蘇省揚州市)。

這裡面有個小插曲,劉邦在給劉濞授印時,察覺劉濞有造反的面相,無奈詔令已出,不可撤回,便出言警醒劉濞。劉邦自認為劉濞應能在可控之內,此時的大漢王朝初定也正需要這樣的人鎮守,所以也就未想過再罷免劉濞的念頭。

在所有同姓諸侯國中吳國是最富有的。吳國盛產銅礦,東邊又臨海可以煮鹽,劉濞據此大力發展鹽業、礦業,而且還不用交稅。劉濞一直在暗中積蓄實力,直至漢景帝繼位後,採納晁錯削藩的建議,劉濞聯合其他諸侯反叛,史稱吳楚七國之亂。七國反叛只歷時三個月就被漢景帝平定,劉濞在逃亡過程中被殺,七國之亂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陸棄


劉邦自己腦後就有反骨,有能力、有信心鎮得住其他人。若不是和漢景帝不對付,劉濞不會造反的。

劉濞剽悍勇猛

劉濞和他的名字一樣很牛逼,二十歲時被封為沛侯,以騎兵將領身份跟隨劉邦剿滅英布叛亂,在戰場上剽悍勇猛,表現非常出色,深受劉邦賞識。

漢高祖分封諸侯時,有個地方很讓他頭疼——吳地,此地的人思想活躍,行事隨性,而且強悍,吳地還和東越等地接壤,需要一個有能力、且勇猛雄壯的人去管理。但是劉邦對他的幾個兒子都不滿意。劉邦有八個兒子,劉肥是劉邦年輕時的姘頭曹氏所生,呂后不喜歡,不被重用;太子劉盈軟弱,劉邦認為不像他;劉如意聰明俐,劉邦有改立他為太子之意,不會封他到偏遠地方;劉恆佛系男生,深藏不露;劉恢、劉友怕老婆,沒啥大出息;劉長力能舉鼎,但心胸不寬廣;劉建默默無聞。

劉邦思前想後,選定了他二哥的孩子劉濞。認為只有他能鎮住那塊是非之地。於是封劉濞為吳王,統轄東南三郡五十三城,定國都於廣陵(江蘇省揚州市)。

劉邦給他敲警鐘

當然,劉邦很清楚這個侄兒的能力,不是一個尋常之輩,自己去世後,後代不一定能駕馭得了。於是在劉濞上任前,劉邦摸摸劉濞的後腦勺說:“你怎麼長著反骨?!大漢建立五十年後,東南方向將發生叛亂,難道是你嗎?”劉濞心裡瞬間涼巴巴的,封地的事叔父要反悔?到嘴邊的肥肉要丟了!劉邦拍了拍他的脊背接著說:“天下同姓皆為一家,你謹慎一點,不要有太多的想法。”劉濞這顆心才落到肚裡,叩頭說:“不敢。”劉邦在世時,劉濞悶頭髮展他的封地,並沒有太多的想法。

劉濞經營能力非凡

劉濞這傢伙很有經營頭腦,來到吳國後,他發現豫章郡有富銅礦,於是就打起了小算盤,銅是鑄錢的原料,但是私造錢幣可是砍頭之罪。劉濞很會打擦邊球,他暗中招募亡命之徒,開採銅礦,偷偷鑄錢。當年鹽稅很重,是國家的主要稅收來源之一,不能隨意開採。吳地天高皇帝遠,劉濞不管那一套,他招集工人在東邊煮海水為鹽,為百姓省去了很多稅賦,沒多久,百姓安居樂業,吳國變得很富庶。

拒絕被“摘桃子”,引發七國之亂

劉濞一家和劉啟是前世的冤家,劉啟當太子時就不對付。

漢文帝時,劉濞的兒子劉賢到京城旅遊,和太子劉啟一起喝酒下棋,兩個熊孩子因為爭輸贏,動了手,結果太子劉啟心高氣傲,一棋盤把劉賢拍死了!漢文帝知道後,也沒辦法,只好派人將其遺體送回吳國。

劉濞又心痛,又生氣,走時活蹦亂跳的孩子,回來成了冰涼的屍體,賭氣說:"天下同姓皆為一家,死在長安就葬在長安,何必送回吳國。"又把劉賢的屍體送回長安安葬。從這以後,劉濞心裡解不開這個結,稱病不去朝見漢文帝,也不向皇帝進貢了。

漢文帝死後,打死劉濞兒子的熊孩子劉啟繼位,成為漢景帝。大夫晁錯建議,加強中央集權,減少諸侯政治特權,進行大規模削藩。準備削減吳國會稽郡、豫章郡等封地。吳王劉濞大怒,熊孩子打死我兒子不說,現在又要搶我的地盤。我特麼費了幾十年的勁種桃樹,桃子剛成熟,你就伸手來摘;我費老勁了把一隻病貓喂成老虎,你們端著盤子拿著刀子來分肉吃,天下哪來這麼便宜的事情!於是聯合了其他諸侯,打出"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的旗號,與漢景帝對抗,爆發了七國之亂。

戰場上,劉濞遇到了強勁對手周亞夫,最終戰敗,逃到東越,東越人懼怕漢朝大軍,刺殺了劉濞,割下他的人頭裝進盒子,派專車飛速送往京城向漢景帝表衷心。

劉邦看準了劉濞的能力,讓他為劉家治理好吳地,看好後院。劉濞敢造反和大漢抗衡,自然有人收拾他。


聾王異史


史載劉邦二次預言式談話都有點可疑,如安劉者必勃和本題說的劉濞有反骨五十年後會造反的事,不排除是勝利者捏造插入的。如果真有這席話,更合理的說法可能是:你作為劉家人,身居要地,要時刻想著天下姓劉是一家,好好匡扶天下,做好表率。而不大可能是“漢後五十年東南有亂,豈若邪?然天下同姓一家,慎無反”。何況這二個預言都有劉恆這一系有關。


劉邦建立漢朝,形勢使然和有之前的承諾,分封了七個異姓王,局勢好轉後漸漸找藉口奪權或剷除,又對他們的封地進行調整,再行分封給劉氏親族,如荊王劉賈楚王劉交,一是親弟一是族弟,鑑於秦朝無至親羽翼,二世而亡的教訓,劉邦就用了郡國並行制這一手,富庶的和接近國都的朝廷親抓,邊遠多事的分封拱衛。這種手法,到文帝景帝時就形成了對付諸侯王的“以親制疏”之策。(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在這種思路的指導下,劉邦封劉濞為吳王是當時不得不然的選擇,淮南王英布謀反,東擊荊王,西攻楚王,劉邦掛帥親征,與英布好一場大戰,對他行兵佈陣還採用項羽的方法深惡痛絕,在戰陣中又中了英布一箭,叛亂雖平,英布的人頭由長沙王送到,自己也落得傷病纏身。在平英布戰役中,許多老將繼續發揮作用,而劉邦的侄子,時年二十歲的劉濞作戰勇猛,還殲滅了一支軍隊,得到劉邦的賞識。(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劉濞是劉邦二哥劉仲的長子,劉仲又名劉喜,初封代王,匈奴侵略代地時,毫無戰陣經驗又沒有膽識的劉仲棄城逃走,跑到洛陽,任由劉邦責罵再也不敢回去,劉邦把他貶為合陽侯,不久他就鬱鬱而終。基於兄弟感情,劉邦對他的兒子也很看顧,封劉濞為沛侯。劉濞的年齡比劉邦長子劉肥還大,這次出征,小侄子的表現很讓人欣慰,有心重用。淮南王英布既然敗亡,該地與原韓信封地楚國也毗鄰,劉邦就把周圍這些地方分為三個國家,分封劉賈劉交,其中的吳國就封給劉濞。應該對劉濞的能力和表現非常認可,才把此地託付給他,項羽的發跡地江東也在其轄下。為什麼是劉濞而不是其他人呢?(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劉邦在家裡受到大嫂多次冷落,懷恨在心,對大哥的兒子劉信也不看好,故意封他為羹頡侯,自己的兒子都還小,難以鎮住吳地,只能託付給最年長又有戰陣經驗的至親劉濞,就算髮現劉濞面相有問題,總不能以虛妄之事而使國家陷入可見的危境,不論預言是否真的存在,劉濞為吳王是最合適的,後來的七國之亂,並不是諸侯王一時意氣,其中涉及到集權和分權之爭。


南方鵬


漢朝初年“七國之亂”的發起者劉濞,是漢高帝劉邦的親侄兒,代頃王劉仲的長子,天性剽悍勇猛、野心勃勃。等到西漢帝國建立後,劉仲雖然沒有尺寸之功,但因為是劉邦的親哥哥,所以還是被封為代王,而劉濞也隨父親到晉陽就封。代國地處北境,跟匈奴接壤,由此屢遭後者的侵擾。


漢高帝七年(前200年),匈奴大舉入侵代國,膽小如鼠的劉仲自知無法抵禦,竟然拋棄封國和軍民百姓,一路狂奔到洛陽避難。雖然劉仲棄國之舉按律當誅,但劉邦出於骨肉親情不忍心處置他,便將他降封為合陽侯,並將代王世子劉濞封為沛侯。



4年後(前196年),淮南王英布舉兵造反,劉邦聞訊後御駕親征,而劉濞則以騎將身份隨軍,並屢立戰功。叛亂在同年底被平定後,劉邦鑑於荊王劉賈被英布所害且沒有子嗣,再加上吳地百姓輕佻強悍,如果不派勇猛強勢的人物的鎮服他們,恐怕以後還要出大亂子。正因如此,劉邦思慮再三,最終決定封侄兒劉濞為吳王,命他統轄3郡53城,為漢朝穩固東南局勢。


等到封王授印儀式結束後,劉濞按照慣例要拜謝皇帝,沒想到劉邦在仔細打量一番侄兒的相貌後,心中卻暗暗叫苦。原來劉邦有識人之明,發現劉濞面帶反相,若把他封到東南,將來指不定會鬧出什麼亂子。正因如此,劉邦很懊悔把侄兒封為藩王,然而一想到“君無戲言”的道理,卻也只能將錯就錯。


然而劉邦終究不放心劉濞,所以便輕撫著侄兒的後背,語重心長地跟他講:“孩子啊!漢朝建立後50年,東南將會發生叛亂,不會是你吧?天下劉姓皆是一家,希望你能謹慎一些,千萬不要造反,以免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劉濞聽到叔父這樣講,便趕緊叩頭髮誓:“微臣不敢!”劉邦聽後,勉強露出一絲笑容。



黥布反,高祖自將往誅之。濞年二十,以騎將從破布軍。荊王劉賈為布所殺,無後。上患吳會稽輕悍,無壯王填之,諸子少,乃立濞於沛,為吳王,王三郡五十三城。已拜受印,高祖召濞相之,曰:“若狀有反相。”獨悔,業已拜,因拊其背曰:“漢後五十年東南有亂,豈若邪?然天下同姓一家,慎無反!”濞頓首曰:“不敢。”見《漢書·卷三十五》。


劉濞獲封為王的次年(前195年),高帝劉邦駕崩,惠帝劉盈即位,高後呂雉則在實際上執掌朝政。惠帝、高後期間,秦末漢初的大戰亂終於結束,天下疲敝至極,從朝廷到各郡國都在推行休養生息的政策,所以在此期間,藩王們即使有覬覦皇位之心,但苦於實力不足,都不敢公然發動叛亂。而等到漢文帝在位期間,情況卻開始發生變化。



漢文帝即位之初根基維穩,為了對抗以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為首的功臣集團,所以對藩王們採取優待政策,就算是他們犯了法,也不會予以追究。在這種情況下,各地藩王們便開始變得驕縱不法起來,有甚者還滋生起篡奪皇位之心,其中以吳王劉濞的野心最強烈。


劉濞深知造反需要大量的“本錢”,正因如此,他便在封國內大量鑄錢、煮鹽,由此積聚起驚人的財富。等到國力富足後,劉濞便將大部分收入用於招納亡命之徒、擴軍備戰方面,與此同時,還下令免除國內的賦稅,以獲得百姓對他事業的支持,並甚有成效。



劉濞的舉動逐漸引起朝廷的警覺,在漢文帝在位的晚期,已經開始計劃削弱藩王們的勢力,但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實施。等到漢景帝登基後,便正式採用御史大夫晁錯的“削藩”策,以各種名義來削減藩王們的封地。其中,劉濞因為“驕恣不法”,被削奪會稽、豫章兩郡,面積佔吳王國的2/3。


“削藩”策引起藩王們的極大恐慌,於是劉濞趁勢打出“清君側,誅晁錯”的旗號,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發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時在景帝三年(前154年)。叛軍起兵之初,勢頭非常強勁,主力渡過淮水、包圍梁國,兵鋒直逼洛陽方向,令景帝君臣震動不已。



為了解決問題,景帝一度向劉濞屈服,以腰斬晁錯並族滅其家為代價,希望能換取後者的退兵,結果卻遭到拒絕。無奈之下,景帝才下詔以周亞夫為太尉,命其率大軍討伐,結果不到3個月時間便平息叛亂。劉濞兵敗後,率殘眾逃到丹徒,不久被東越王誘殺,首級被送往長安。劉濞兵敗被殺後,吳國被廢除。


史料來源:《史記》、《漢書》、《資治通鑑》


文史磚家


這就是帝王心術的直接體現了,下面具體解釋:

首先,關於劉邦發現劉濞有反骨的事,確實有史料記載。有一次,劉邦摸著劉濞的後背說:我聽說五十年後,東南有人造反,不會是你小子吧?劉濞當然馬上謝罪,口稱不敢。這是劉邦在敲山震虎,既有試探的因素,又有警告的因素。但出現在史冊中的這些記錄呢,是二手史料,我覺得也不必全信。史書都是後人修的,作為一種政治正確的補充也是很常見的。

其次,劉邦封劉濞為王,這還牽扯到漢朝的政治制度設計。

在秦以前,西周東周都是封建制,即分封各諸侯國來拱衛中央。姬姓諸侯在內側,其他非姬姓諸侯在外側。但發展到後來,就連姬姓諸侯都開始威脅到周王室的權威。有的姬姓諸侯更是早早的就被滅了。根本起不到保衛中央的作用。所以,秦始皇以郡縣制代替了封建制作為大一統國家的政治制度設計。郡縣制的好處是確保政府的政令可以無偏差地傳達與執行,即便各別郡縣不聽指揮,對中央的傷害也最小。

而劉邦開創的既沒有采取封建制,也沒有采取郡縣制,他是把兩者做了結合。封了一些劉姓子弟做王,再在其他地方實行郡縣制。劉邦的設計初衷是希望博採兩種制度設計的優點。但他忽略了權力對人心的腐蝕,高估了親情的忠誠。

這就是劉邦為什麼封劉濞為吳王的原因。


即將有文化的新青年


劉邦不是看相的,他不可能知道侄兒劉濞未來一定會造劉家的反,他對劉濞的“若狀有反相”的言論更多是一種警告,這其實要從劉濞為什麼被封為吳王說起。

劉邦通過四年的楚漢之爭,滅了項羽,建立了大漢王朝後,對有功之臣進行了封賞,當然最開始封賞的肯定是劉氏的宗親,這其中就有劉濞的父親——

劉仲,劉邦又名劉季,大家明白了吧,劉仲是劉季的親二哥,就是家裡種田的那個,而且他的老婆,劉邦的二嫂在劉邦落難的時候還不待見的那位。

劉仲由於弟弟當了皇帝,雞犬升天,自己被封為代王,就封代地,可是沒想到代地離北方匈奴地區太近了,沒多久,匈奴人就打過來了,代王劉仲種田是把好手,你讓他領兵抗敵,那就真的為難他了。

劉仲沒等匈奴人攻城,自己卻棄國逃跑了,他先到了洛陽,這代國丟了,肯定要對皇帝有所交代,沒有辦法,又跑到長安去找兄弟劉邦,劉邦雖然很生氣,只怪自己二哥太窩囊,但總不能像對待其他諸侯王一下殺了吧,再說當時他們的父親太上皇劉太公還在呢。

劉邦對待劉仲還是很仁慈,沒有怪罪他丟過之罪,但是好歹處罰還是要有的,就把劉仲的王爵降為侯爵,改封他為合陽候,他兒子劉濞封為沛候

沒過多久,九江王英布造反了,劉邦御駕親征,劉仲沒那個本事上戰場,他的兒子劉濞可是個打仗的好手,20歲的劉濞以騎將的身份跟隨大軍出征,並且立下了赫赫戰功。

劉邦剿滅了英布後,就對劉濞進行了封賞,當時正好荊王劉賈被英布殺了,劉賈又沒有子嗣來繼承王位,而這吳地又太過重要,不但物產富饒,而且民風彪悍,如果不是自家人鎮守,劉邦肯定不放心,可以劉邦自家的兒子還太年幼(劉邦結婚找老婆的時候都快四十了),只有劉濞不但是自己侄子,而且還幹練勇猛。

劉邦就封劉濞為吳王,就封吳地,可是這個地方太過重要,劉濞雖然是自己的親侄子,但也還是要敲打敲打,於是就有史上記載的劉邦對劉濞的判斷:若狀有反相

劉邦的意思很明確,我這看你生有反骨,你可不要造反。結合劉邦一貫的流氓習氣,這種說法就是對劉濞的一種警告而已,如果劉邦真的能預知未來劉濞會發動七國之亂,他怎麼可能讓他就藩吳地,自己給大漢王朝埋下禍根。

劉濞就藩吳地,在高祖、孝惠帝、文帝期間都很老實,偶有違法事情,但也沒有想過造反,到了文帝后期,景帝前期,吳王就徹底膨脹了,主要是吳地太有錢了,坐擁銅山,可以私自鑄錢了,這下誰能抵抗誘惑呢,有錢了,就開始招兵買馬,明裡暗裡的對抗朝廷,又遇上景帝上臺後進行削藩,劉濞於是聯合了其他六國諸侯王打著“清君側”的旗號造反了。

劉濞主導的七國之亂給大漢王朝帶來很大的破壞,雖然最後被朝廷大軍所剿滅,劉濞也難逃兵敗身死的下場,但是大漢朝在這次內戰中元氣大傷,屢受北方匈奴侵擾,好在景帝死後,漢武帝繼位,逐漸才有扭轉局勢,並重塑大漢雄風。


沉墨I方之城


劉邦雖豁達、大度,骨子裡也有一種霸道,稱帝之後,一口氣封了137個侯,只侯補一個燕王。某一天,劉邦找來一匹白馬,與重臣們玩歃血為盟的遊戲:從此,不是劉姓宗室不能分王,否則一塊兒起來坑豎子耳,沒有功勞,不可以封!無功不受祿由此而來。重臣們一致贊同,劉邦趕忙命人將誓詞刻下來,藏於宗廟裡。


之前的異姓王怎麼辦呢?劉邦有辦法,也不著急,慢慢收拾。劉邦先是來了一個敲山震虎,說項羽原部將都得抓回來殺掉。果然,沒多久燕王臧荼就就撐不住了氣,因為燕王還是當年項羽給的,楚漢之爭時歸順了劉邦,歸根究底是項羽保護人。這時臧荼也不等劉邦找到門兒來,於是主動叛亂,結果第一個被滅。既然異姓王開了造反的頭,也就收不住了,沒人想坐以待斃,因此有反意的趁勢起兵,原先沒有打算反的也被嚇反了。劉邦喜不自禁,正合我意,於是一網打盡。


結果,韓王信、韓信、彭越、英布、盧綰、張敖(張耳之子)等異姓相繼被擼或是被滅。之後,自家劉姓又立刻頂上。結果劉邦先後把兄長劉喜被封為代王、弟劉交為楚王、長子劉肥為齊王、從弟劉賈為荊王、七子劉長為淮南王、三子劉如意為趙王、四子劉恆為代王,六子劉友為淮陽王、五子劉恢為梁王、八子劉建為燕王。另外,還把祖上的昆弟劉澤封為琅琊王,劉喜之子劉濞為吳王,這樣一來原六國土見縫插針、分封完畢。

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吳三劉濞起兵謀反,正好應了劉邦當年那句“漢家今後五十年內東南方有叛亂者”的預言。劉邦的預言在司馬遷的《史記》有記載,大致意思是說,當時劉邦考慮到吳、會稽一帶社會風氣不好,難以治理,需要一位壯士級別的諸侯王來鎮撫,於是就把年方二十的侄子劉濞封為吳王。可是劉邦一轉身又後悔了,因為他觀察到劉濞有反相,但又不好反悔,於是摸著劉濞的後背語重心長的說:“大侄子啊!朕推算你那旮沓五十年內有人要造反,這個人不會是你吧!”劉濞嚇得趕忙跪地磕頭:“不敢!不敢”。

公元前195年,劉邦去世,算一算真準,果真沒有超過五十年。不過劉濞的叛亂只進行了幾個月就被撲滅了。那麼,劉邦既然看出了劉濞腦生反骨,而且日後必定造反,為什麼還要封他為吳王呢?其實,劉邦當然沒有那麼神,只不過是被司馬遷寫神了。不容置疑,司馬遷的《史記》雖然是一部史學鉅著,但是把人物刻畫的活靈活現、傳神,甚至讓人覺得《史記》有小說及詩歌的韻味。既然感情色彩濃厚,就有失嚴謹,事情也就值得商榷了。


類似的事情還有記載,一日呂后問病重的劉邦說:蕭丞相去世後誰適合相位?劉邦逐一列出曹參、王陵、陳平等人,未了還來一句:安劉室天下者周勃也!果然,公元前180年呂后去世,諸呂被滅,周勃首功。那麼,劉邦怎麼知道自己死後的事情呢?顯然是司馬遷的事後諸葛亮,而不是劉邦的事前諸葛亮。

劉濞造反的原因有兩點:

一、兒子因與還是太子時的劉啟因下棋起爭執,結果劉啟抓起棋盤一頓狂拍,吳太子氣絕身亡,劉濞悲痛欲絕,從此對朝廷不滿。

二、今非昔比,如今的吳王翅膀硬了,有脫立朝廷另起爐灶的實力,當然不會願意再聽朝廷號令。

這樣下去,漢景帝就是一個周天子,甚至比周天子還要悲催。所以削弱藩王的實力,集中皇權,是必由之路。這樣才有了七國之亂,而不是劉邦會看相,能未卜先知。


感謝朋友們的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發表一下個人看法,歡迎討論。

首先,劉邦得天下後,一個方針,非劉姓諸侯王儘量都滅,朝堂內功臣不退,各地險要分封劉姓佔據。先說他沒預料到第一個叛亂的子孫,接下來說一下為啥封劉濞,在說以下預言本身。

沒預言到的首個叛亂

劉邦不是神仙,第一個起兵造反的諸侯王,不是五十年後,是二十年後;不是東南是東方;不是他的侄子,而是他自己的親孫子,是安排曹參做副手的齊王劉肥的後代---劉興居。如果算呂雉死後劉襄起兵準備誅殺諸呂,則更要提前。齊王是劉邦長子,劉邦雖然不立他為太子,但是因為能夠最快形成劉姓第三代勢力,所以劉邦著力培養,派曹參做齊國的相國。果然效果不錯,劉肥的三個兒子都非常出色,後來制衡呂雉的呂家有很大作用。不過,由於沒有得到皇位,漢文帝繼位後,齊王一派受到打壓。最先造反的就是這一派,而不是劉濞。

劉家的人基本都封

劉濞是劉邦的侄子,雖然他老子劉仲沒啥本事,但是劉濞年紀輕輕打仗勇猛。在暮年的劉邦平定英布的叛亂中立有大功,先被封侯,劉邦考慮到吳地民風彪悍--當年項梁起兵之地,項羽的核心團隊正起於此地--想封以為得力干將又能靠得住的人鎮守。劉家的人,他自己的八個兒子,一個是繼承皇位的,另外七個都封了,幾個年長的佔據的地方也很關鍵,比如劉肥的齊地也是民風彪悍,劉恆的代地鎮守邊關扶翼關中,是唯一天下定鼎天下後戰亂不斷的匈奴時常入侵、韓王信和陳豨先後造反為禍不淺。自己兄弟,劉仲已經考察過,太窩囊。劉交,被封為楚王,鎮守泗水流域非常富庶,也是很關鍵的地方。劉邦就想起剛立功的劉濞。所謂相由心生,劉濞有戰功之後,年輕氣盛,難免有桀驁之氣,不經意間就流露出來,劉邦發現了,於是敲打敲打他。

漢後五十年東南有亂者,豈若邪?

為啥是五十年

為啥是五十年後呢,劉邦是根據各方政治勢力的此消彼長看出來的,50年後,正是朝廷裡的功臣勢力交棒到第二代的時候,劉邦年輕時接觸過很多貴族後代,知道他們的德性。預計到朝堂的中堅力量會變弱。到時候諸侯王經過幾十年的經營正是勢力發展起來的時候。然而,劉邦也沒有料到,不但周勃安劉,周勃兒子也安劉。而且,不但劉邦會加強親友團的力量,他兒子劉恆更長袖善舞,把劉武封為梁王。景帝就是靠弟弟劉武才穩住了局面。

所以,綜合來看,劉邦是基於理性分析,不是掐指一算。說出來的目的,主要是想讓劉濞收斂。劉邦這一輩子,算是看開了,是少有最後連死都不怕的皇帝,他打了半輩子仗,知道老百姓不想打仗了,諸侯王鬧不起來,反倒是政策穩定性非常關鍵,所以安排好了蕭何的接班人


夜航船水手


只是吳王劉濞的確生的面目粗獷,隱帶殺氣,桀驁不馴,公元前196年,英布造反,劉邦親自帶兵平叛,劉濞作為劉邦侄子,雖然年少,但很有勇力,劉邦於是帶在身邊參與戰鬥,戰鬥中,劉濞身先士卒,殺敵眾多。平叛以後,劉邦因為吳楚之地民風強悍,需要勇武之人方可鎮服,於是封劉濞為吳王。劉濞去向劉邦辭行之時,便發生了這一幕,劉邦看劉濞長相粗獷,便用言語敲打他,說:

汝狀有反相,奈何?”,濞暗暗生驚,就地俯伏,高祖手撫濞背道:“漢後五十年,東南有亂,莫非就應在汝身?汝當念天下同姓一家,慎勿謀反,切記!切記!”濞連稱不敢,高祖乃令他起來,又囑咐數語,才使退出。

這無非是敲警鐘,以免其將來生事而已,劉濞本來已立戰功,又是宗室子弟,封他為王不為過份,況且劉邦金口玉言,既已封他為王,怎麼可以反覆無常呢,收回成命呢?


後來的事是這樣的:

劉濞做吳王后,採得銅山礦,自己鑄錢,又煮海水成鹽,漸漸富可敵國,私下裡招募死黨,開始有不臣之心,十幾年不上朝,覲見皇帝。有一年,劉濞的兒子劉賢代表自己覲見漢文帝,不巧劉賢與當朝太子劉啟因為下棋起了爭執,被劉啟失手用棋盤打死,吳王劉濞聞訊後,痛不欲生,更加深了想造反的念頭,只因為漢文帝生性寬仁,格外容人,使得劉濞在漢文帝一朝沒有造反。

等到文帝駕崩,劉啟即位,就是漢景帝,景帝任用舍人晁錯,採納其削藩建議,開始削減諸侯王屬地,吳王劉濞於公元前154年,聯合膠東六國,打著“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起兵造反,史稱“七國之亂”。此時距劉濞封王時已過42年,也並非劉邦所說50年。


再後來,想必大家都知道了,景帝用周亞夫等將軍,領兵平叛,叛亂只用兩個月便被迅速平定,劉濞被殺死,吳國被一分為二,為魯國和江都國。這就是全部歷史。


史海一粒粟


關於所謂劉邦發現,侄子劉濞有反相,而後告誡劉濞不要造反的記載,是在司馬遷的《史記·吳王濞列傳》,其原文記載是:

高帝召濞相之,謂曰:“若狀有反相。”心獨悔,業已拜,因拊其背,告曰:“漢後五十年東南有亂者,豈若邪?然天下同姓為一家也,慎無反!”濞頓首曰:“不敢。

作為歷史的愛好者,豆包認為:所謂相面之學都是道聽途說,劉邦對於劉濞的告誡,僅僅是警告而不是未卜先知。

晚年的劉邦

劉濞是劉邦的親侄子,是劉邦二哥劉仲的兒子,作為平民起家的帝王,劉邦建立西漢王朝後,劉邦身邊嫡親的劉氏宗親並不多,本著是親三分向的原則,劉邦將自己兄弟,兒子們紛紛封王,二哥劉仲就被封為代王,可是劉邦神武,他的二哥劉仲確是個慫蛋,代地就是今天的山西北部地區,當時靠近匈奴,當時強大的匈奴人在冒頓的帶領之下經常南下劫掠,而劉仲的代國首當其衝,面對著兇殘的匈奴人,劉仲居然逃跑了,跑回了長安,氣的劉邦廢掉其王爵,而降為合陽候,而讓自己的兒子劉恆封為代王。

後來被罷免了王爵的劉仲鬱鬱而終,幾年以後,淮南王英布造反,劉邦親自帶領征討,而劉仲的兒子劉濞就跟隨劉邦一起出徵,結果在這次平叛之中,劉濞表現出色,20歲的青年將領親自帶兵衝殺,得到了劉邦的認可,英布的叛亂的被平滅後,劉邦就有了新的打算。

當時西漢的統治中心在關中及中原一帶,而江浙一帶屬於偏遠地區,這裡直接設置郡縣鞭長莫及,所以封王鎮撫是劉邦的選擇,但是劉氏宗親稀少,於是劉濞就進入到劉邦的視線,同時二哥劉仲被罷免王爵之後,鬱鬱而終也讓劉邦心有感傷,綜合比較之下,在英布的淮南國故地建立吳國,由劉濞為吳王,延續劉仲的王爵。

劉邦晚年在異姓王被剪除後,西漢的劉姓諸侯國

然而吳地向來都是不讓人放心的地方,當年項梁和項羽正是在這裡騎兵,而後縱橫天下,後來英布也是在這裡為根據地,反動叛亂,所以劉邦在封劉濞為吳王的同時,不得不出言警告,告誡劉濞“天下劉氏為一家,千萬不能謀反”。

然而劉邦絕對沒有想到是他的一語成讖,50多年後,劉濞真的造反了。

劉邦封劉濞為吳王不久之後去世,此後太子劉盈繼位,但是大權掌握在呂雉手中,呂雉死後,長安再次發生誅呂的政變,代王劉恆被郢立為皇帝,是為漢文帝。從劉邦到漢文帝,其實劉濞還算恪守藩王本分,按時朝覲,但是一件事情的發生,徹底改變劉濞對於西漢朝廷的看法。

吳王劉濞最終背叛了他對劉邦的誓言

漢文帝時,吳王劉濞的太子代替他來朝覲,但是這位吳國太子顯然是在吳國嬌慣的目中無人,而漢文帝的太子也就是後來漢景帝劉啟也是一個嬌蠻任性的狠角色,而有一次在這哥倆下棋的時候,發生爭執,結果雙方互不相讓,動起手了,結果劉啟就把劉濞的太子給打死了。

而後漢文帝也覺得事情不妥,將吳國太子靈柩送回吳國,但眼見愛子被殺,劉濞相當不滿意,從此以年老為由,不在朝覲,而西漢朝廷也賜予劉濞柺杖,允許其不到長安來朝覲。

漢景帝時期,面對著東方藩王們不斷壯大的實力,晁錯向漢景帝諫言削藩,結果引發諸侯不滿,於是劉濞趁機造反,此時劉濞已經60多歲,但是仍為七國之亂的首領,對西漢中央政府發動猛烈的進攻,不過漢景帝最終任命大將軍周勃平定叛亂,劉濞最後兵敗被殺。

從封王到叛亂被殺,劉濞一共當了42年吳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