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期是文武制衡,為何後期變成了太監和文官之爭,武將呢

大家好,我是昊童,一個專注

中國古代史的90後小編

前段時間昊童在網上看了一個帖子,說是明朝自太祖朱元璋(洪武朝)以後就沒有能拿得出手武將了,所以明朝壓根就沒有文武制衡,直接從皇權一家獨大跳到了太監和文官之爭。這句話可能有點拗口,說白了就是,明朝沒有文武制衡,只有太監和文官之爭。


明朝初期是文武制衡,為何後期變成了太監和文官之爭,武將呢

相信對明朝歷史不太瞭解的老哥應該也有這種想法,因為明朝自朱元璋之後除了極個別代表者(戚繼光)之外貌似真的沒有太出名的武將(明末有,但時間特殊就不提了),但歷史真的是這樣嗎?昊童不才,有點自己的看法,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明朝初期是文武制衡,為何後期變成了太監和文官之爭,武將呢

第一部分,文武制衡真的存在

我們當下感覺不到明朝武將的存在是因為那件事兒以後(第二部分會提到),導致武將集團基本退出了明朝統治核心,但在那件事之前,明朝武將的地位可是絲毫不比文官底,至於太監(王振是個例外)那會兒壓根就提不上席面。


明朝初期是文武制衡,為何後期變成了太監和文官之爭,武將呢

明朝開國之初武將地位不說高於文官但絕對是持平的,而且因為世襲制度的存在武將如果在路上碰到文官,雙方皆為同級的話文官肯定是先下車或下馬問候的。道理其實很簡單,明朝初年文官因為缺少軍功所以封爵拜侯是非常難得,這個可以參考明朝開國六公爵,雖然李善長以文官位列第一公爵,但他後面的可全是武將。


明朝初期是文武制衡,為何後期變成了太監和文官之爭,武將呢

另外,武將的官職除過三公三孤(太師,太傅,太保,少師,少傅,少保)之外,最高的一品銜為左右都督,但這個只要能打仗,想得到問題也不是很大,朱元璋朱棣時期這個品階的人也不少。但相反,文臣的最高職位除過三公三孤外就是六部尚書,但只是二品,後期的內閣首輔看起來牛逼但品階只是五品。所以說,正常情況下文武官員相遇武將永遠大於文官(但這只是理論上)。


明朝初期是文武制衡,為何後期變成了太監和文官之爭,武將呢

朱允炆在位時期曾經將六部尚書提到了一品來和武將抗衡,但朱棣繼位後又被廢除。可能會有老哥想,如此一來武將大於文官豈不是失衡了?還請不要著急,可以慢慢往下看。隨著明仁宗朱高熾繼位,明朝由戰爭年代轉為和平年代,而這時武將的世襲制度開始表現出強大的反差。什麼反差呢?武將因為世襲制度可以無懼文官的打壓,但世襲制度也幾乎鎖死了下層武將上升的空間(但起碼能保證武將集團的領導人是武將),導致很多高階的武將因為後人混吃等死而越來越沒用,長此以往文官反制自然是非常正常的。


明朝初期是文武制衡,為何後期變成了太監和文官之爭,武將呢

明成祖永樂4年,一位叫王驥的文官橫空出世,他作為文官竟然帶兵出征,到了明英宗正統2年,王驥作為文官開始受命整理軍務,也就是從此刻起,文官開始了武將的節制。那時候雖然武將品階高,但因為朱元璋時期的限制導致武將不能參與國際大事的決策(說白了就是遠離皇帝),而且文官作為皇帝派下來的臨時上司,武將也是沒辦法。

到了後來(那件事兒以後),武將的升遷也被文官控制,自此武將徹底成為文官的附庸,強如戚繼光也得巴結張居正,由此可見武將集團的輝煌自那件事兒以後徹底的不復存在。


明朝初期是文武制衡,為何後期變成了太監和文官之爭,武將呢

第二部分,武將去哪了?

明英宗正統14年,年僅23歲的英宗朱祁鎮在親信太監王振的蠱惑下親征蒙古瓦剌部,最終在土木堡雙展開戰鬥,但早已經被王振搞得狼狽不堪的明軍儘管擁有大量先進武器,還是被瓦剌打的慘敗,就連明英宗朱祁鎮也被俘虜(明朝唯一一個親征失敗的皇帝),這一戰史稱——土木堡之變!


明朝初期是文武制衡,為何後期變成了太監和文官之爭,武將呢

根據記載,此次被朱祁鎮帶走的部隊大概在20萬(50萬肯定是假的),事後逃回的士兵只有一半左右。但說句實話,當時的明朝正處於巔峰期,這種損失並不是接受不了,但最為致命的是,土木堡之變導致明朝武將集團幾乎全軍覆滅,這個才是土木堡之變的最大,最深的影響。

土木堡之變戰死的武將包括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這二人的死最致命,是真的致命,雖然朱勇是死有餘辜),泰寧侯陳瀛,平鄉候陳懷,修武候沈榮,襄城候李珍等。這些人的死看起來可能無足輕重,但他們背後的蝴蝶效應可是大的恐怖。


明朝初期是文武制衡,為何後期變成了太監和文官之爭,武將呢

效應一:明朝三大營(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幾乎全軍覆沒,導致後來的三大營名存實亡,直接堵死了大半個武將的升遷渠道(最為致命的是,死的全部都是有身份有背景的,黃金年齡的士兵)。


明朝初期是文武制衡,為何後期變成了太監和文官之爭,武將呢

效應二:有能力,有資格,有資質的武將全軍覆沒,剩下青黃不接的下一代根本無法在地位上和文官抗衡,明朝文官又因為出了幾個確實有能力的代表(于謙,張居正)導致武將地位是越來越低,到了嘉靖萬曆時期,品的武將在朝廷中樞猶如走狗一般(往時浙弁牛姓者,官副總兵。上揭張永嘉(時任內閣首輔)相公,自稱走狗爬見。其甥屠諭德恥之,至不與交。)


明朝初期是文武制衡,為何後期變成了太監和文官之爭,武將呢

效應三:五軍都督府這個存在不知道有沒有老哥聽過,昊童簡單說一下,朱元璋朱棣時期非常重視文武制衡,所以特意用這個來與兵部(兵部尚書也是文官)分權抗衡。而朱棣也非常特意的在五軍都督府裡安插了很多武將勳貴,這些勳貴世襲罔替,雖然有很大一部分混吃等死的但起碼,不會讓文官把本該屬於武將的東西全部拿走。土木堡之變後五軍都督府全軍覆沒,自此,武將的任命和升遷,軍隊的作戰和指揮都由兵部的文官指揮,如此一來武將又能怎麼辦(明末那些文官雖然有才但根本就指揮不動部隊,這個道理現在大家應該明白了吧)?


明朝初期是文武制衡,為何後期變成了太監和文官之爭,武將呢

文章最後昊童再說一句,隨著武將集團的退出,之前被明代宗死死壓制的太監又被重新被拽回了歷史舞臺(明英宗在奪門之變後又殺了一批武將,導致身邊無人可用只能重新啟用太監),自此,明朝開始了眾所周知的,閹黨與東林黨之爭!

大過年的要準備很多東西,如果有不足的地方還請見諒,實在抱歉)

歷年今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牧野之戰結束,商朝走向了盡頭;1841年1月20日,香港島被英軍佔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