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婚姻、没爱情、没孩子,她倾尽一生善良,求情敌孩子喊一声母亲

亦舒在《爱情之死》里说,"当一个男人不再爱他的女人,她哭闹是错,静默也是错,活着呼吸是错,死了都是错"。

这句话用来形容朱安再合适不过。

朱安是谁?

她是一个在婚姻里有名无实、没有爱情、没有孩子,用尽一生的良善,求情敌孩子喊一声母亲的孤苦女人。

她是鲁迅的发妻,却做了一辈子的处女。

有婚姻、没爱情、没孩子,她倾尽一生善良,求情敌孩子喊一声母亲

1

1878年6月的一天,伴随着一声啼哭声,一个小生命诞生在浙江绍兴的朱家。

些许因为女孩儿,又恰逢乱世,父母对她并没有抱太多的期望,取名单字"安",图的是孩子一生安稳。

朱安、朱安,没想到这个孩子人如其名,这一生活到最后,只剩下了安稳。

朱家非常守旧,完全是按照旧式女子的规范去培养女儿的:

四五岁的时候,母亲就让家仆给她缠足,疼得朱安嚎啕大哭,但母亲告诉她:"好人家的女儿都是要缠足的";

到了读书的年纪,父亲又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好好的姑娘家,念什么诗书,没得把心念野了"……

所以,朱安没上过一天学,识字儿也不多,她需要做的,就是跟着母亲学些女红、烹饪等持家的活计,做一个"好人家的女儿"。

转眼朱安就到了适婚年纪,通过亲戚的斡旋,朱安跟一个周姓前任官员的长孙议婚了。

这个周老爷当过京官,后来因为科场受贿锒铛入狱,家道中落,但在当时也算是体面人家。

而绍兴传统以妻子比丈夫大两岁为佳,所以两人也算是匹配。

即便如此,在整个定亲过程中,两家人还是征询了不少人的意见,但吊诡的是他们唯独没有问过未来的新郎和新娘的意见——他们两人甚至根本不知道对方的存在。

有婚姻、没爱情、没孩子,她倾尽一生善良,求情敌孩子喊一声母亲

2

1901年的冬天似乎是俩人成婚的好时机,因为绍兴的惯例婚礼也多在冬天举行,朱安的未婚夫鲁迅又将在同年年底毕业,算得上双喜临门。

但就在这时,鲁迅拿到了赴日本留学的奖学金,朱家希望女儿尽快成婚的愿望落空了,但他们并不气馁,因为女婿出洋留学,自家女儿的身份也水涨船高,对朱家也是一种荣光。

1902年3月,鲁迅出洋。

临行前他交代,自己不喜欢小脚女人,让朱安放脚、读书识字。

这或许是鲁迅的一种暗示,但当时的朱安并不明白,朱家也不明白,对于固守传统的他们而言,鲁迅的要求有些无理取闹。

时间到了1906年6月,在日本留学的鲁迅突然接到母亲病重的来信,让他速回。

着急忙慌赶回家的鲁迅,没见到生病的母亲,先看到了张灯结彩的周府。

他明白了,这是一场骗他回来娶朱安的局……

一顶花轿稳稳的落在了周府的门口,四周的人群欢声笑语,装着假辫子带着红缨大帽的新郎表情有些淡漠。

不远处的族中长老各个神情紧张,他们受周老太太之托,肩负着新郎当众抗婚时的游说之责。

一只穿着绣花鞋的"大脚"踏出轿门,新郎的表情有所缓和,下一秒绣花鞋却掉落了,塞在鞋里的棉花团散落一地。

新郎的眉头骤然拧起,可他终究没有发作,而是任礼官指挥着,在新台门的神堂上,与朱安双双拜了堂,去了新房。

只是那个新婚之夜,他通宵达旦的看书,第二天就搬去了书房。

于他而言,放脚、识字是他最大的退让,他不知道该如何接受自己最厌恶的封建小脚女人,没过几天就以求学的名义回日本了。

至此,还没搞清楚状况的朱安就开始了自己守活寡的日子。

3

朱安还很年轻,日子还有很多,可这些日子里她的中心词只有一个,就是等待。

她操持着家中的大小家务、侍奉婆婆、打理家产,等待着大先生的归来。

可是大先生回来的日子总是很短,短到她想单独跟他说句话的功夫都没有,为了跟大先生说上话,她学会了刻意的讨好。

一次,鲁迅随口一提,有一种水果很好吃,她就忙不迭的应声奉承,"是的是的,真的很好吃,我也吃过"。

她不知道,这种水果,不但绍兴没有,就连全中国都没有。

刻意的讨好没有拉近她与大先生的距离,反而将大先生的心推得越来越来。

她太在意自己的丈夫了,在这种关心则乱的紧张状态下,她说多错多,做多错多。

鲁迅的朋友到府上来玩,因为天气热,落座后依然满头大汗,朱安却端上两杯热茶,不多时又捧出一碗热藕粉。

朋友很尴尬,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鲁迅只好说,"吃吧,再热出一身汗罢了。"

朱安不明白,过于在意的东西,会永远折磨着自己。

越是在意大先生关注的她,在面对大先生时,越是局促不安、方寸大乱。

有婚姻、没爱情、没孩子,她倾尽一生善良,求情敌孩子喊一声母亲

在挽回大先生的路上,她做过很多努力:

她曾给鲁迅写信,要为他纳妾;也曾借婆婆60大寿的时候,当众表态"我来周家已经这么多年了,但是大先生一直都不理我,但我不会离开周家的,生是周家的人,死是周家的鬼,后半生我就侍奉我的婆婆。"

可惜她的努力比不努力还可怕,守旧传统的她与新潮先进的鲁迅根本是两个世界的人,她的所作所为只能让鲁迅对她的厌恶感陡升。

在与朋友谈到朱安时,起初鲁迅说:"这是母亲送我的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她,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后来朱安当众表忠心时,鲁迅说:"中国的妇女就是厉害,在客人面前说这一番话,大家的同情都被她争取了,往后一有什么不妥,都会批评我不好";

再后来,朱安当着亲友的面指责鲁迅的种种不是时,鲁迅听之任之一言不发,过后告诉朋友:"她是有意挑衅,我若答辩,就会中了她计而闹得一塌糊涂,置之不理,她就无计可施了"……

4

鲁迅对朱安并非苛待,他只是无法给她感情的温暖。

最初,他不敢退婚,当时风气下被退婚的女子将会受尽一世的白眼;后来风气开化了,他不敢离婚,没有谋生能力的朱安离开了周府恐怕生存都难以为继;再后来离乡南下时,他问过朱安,是回娘家还是随自己举家搬迁,得到南下的答案后他带上了朱安……

每月的钱粮,他都会足额交付;买回来的糕点,先给母亲挑过后,其次就是给朱安挑,剩下的才留给自己,他尽可能的给朱安物质上的富足。

心里很苦的人,一点点甜就能填满,就是这点甜,让朱安心甘情愿的和鲁迅做了20年名义上的夫妻,还总能自圆其说的宽慰自己:

大先生和我不好,我好好的服侍他、一切顺着他、将来总会好过的。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一点往上爬,怕的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

再后来,鲁迅结识了许广平,慢慢地,俩人有了爱情的结晶——海婴。

有婚姻、没爱情、没孩子,她倾尽一生善良,求情敌孩子喊一声母亲

得知消息的朱安起初是不高兴的,但想到自己是正房,海婴就是自己的孩子,死后不愁没子孙祭奠,她又高兴起来,托人写信给许广平,嘱托她好好养育海婴。

1936年,鲁迅去世,守30年活寡的朱安开始了真正守寡的生活,对她而言,日子苦得不是守寡,而是断了经济来源。

即便如此,她依然固执的拒绝很多人的接济,包括鲁迅弟弟周作人的钱,她知道她的大先生生前与弟弟不睦,且周作人后来还在汪伪政府任职,但她一直乐于接受许广平汇寄的钱。

她说:"许小姐待我很好,她懂得我的想法,她的确是个好人。"

谁能想到,因一个男人成为情敌、被放在对立面的两个女人,其实一直都在默契的和解。

1947年6月29日,朱安去世,走的时候身边空无一人,许广平无法赴京,汇钱托朋友为朱安办了丧事,可朱安想和大先生同葬的心愿没有达成。

这个在世上生活了69个春秋的老人,带着对大先生的想念、对许广平和海婴的想念,离开了。

在朱安去世一年之后,许广平写了一篇散文,里面写道:"鲁迅原先有一位夫人朱氏,她名'安',她的母家长辈叫她'安姑'。"

作家曾智中在评价这句话时说:"世事茫茫,人间沧桑,第一个在作品中为朱安留下姓名的,是许广平。"

有婚姻、没爱情、没孩子,她倾尽一生善良,求情敌孩子喊一声母亲

5

纵览朱安的一生,悲哀的源头就是嫁给了鲁迅,可留给人的记忆点也是嫁给了鲁迅,不得不让人感叹,旧式女性在死后能够留名,十有八九也是因为与她们有关联的男人。

不过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骂鲁迅是渣男,毁了朱安的一生,可鲁迅不一样是受害者?作为一个彻头彻尾反封建的男人,却娶了一个彻头彻尾封建的女人。

如果要怪,只能怪那个风云突变的时代,生逢乱世时,活着已是一种幸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