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巍和朴樹等非科班出身的音樂人和科班出身的音樂人相比有哪些不足?

於夢林


技術訓練不足。

中國沒有像美國伯克利那樣的流行音樂高等學府,內地的幾十年也沒有完善的流行音樂市場(現在好多了)。

因為沒有牛逼的學校,所以家裡有錢的都去國外學,比如王力宏。

因為沒市場,所以家裡沒錢的沒幾個願意讓孩子搞這個,比如周杰倫。

有錢的是少數,願意孩子搞這個的也是少數,70、80、90年代,搞流行音樂的,大都是“不務正業”的情懷少年。他們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沒有受過嚴格的正規訓練,視唱練耳、演奏技術、作曲理論、聲樂基礎、西方音樂史統統沒有系統課程,全靠自己摸索,有條件的可以去音樂學院旁聽公共課,但效果可想而知。於是在前幾十年的中國,有古典音樂背景的流行音樂人,在“硬功夫”方面,就有了明顯優勢,比如崔健(交響樂團小號手)、汪峰(交響樂團首席小提琴)。

那個年代,有些以樂器演奏見長,走技術流的而且有追求的音樂人,在內地搞出些名堂,賺了幾個銀子,具備一些經濟條件後,還是選擇了去國外繼續學習,比如張嶺(貝斯),劉義君(吉他)。

舉個小例子,有一套很有名的視唱練耳教才,俗稱《雷卡視唱》,是法國人編的,非常經典,全套幾十本,上千首曲子,都是三行譜,雙手伴奏自彈自彈唱,沒有歌詞只唱音符,作為訓練用。雖然這沒有歌詞,只是訓練用的,但是論旋律的“好聽”,和聲的編配,隨便拿一首出來配上歌詞,都可以是精彩的歌曲。這是中央音樂學院附小的學生基本功(小學生啊)。

而大部分中國流行音樂人的旋律寫作與和聲編配水平,還遠遠趕不上這套基本功訓練教材。

其實,非科班音樂人火起來的概率,遠遠小於科班出身的,雖然大多數我們所知道的流行歌手,都是非科班出身,但是我們不知道的那些更多,非科班搞音樂的人基數太龐大了,火起來的那些基本可以忽略不計了。其實很多牛人的科班背景不見得廣為人知,比如王菲是北京銀河少兒合唱團的走出來的。

特別是最近幾年,隨著教學水平的提高和市場的完善,新出道的音樂人的科班化、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清華輟學殺入樂壇的傳奇故事以後不大可能再有了。


咩師兄音樂


縱觀近二十年的樂壇,總體來說:在搖滾、流行、民謠這三大圈子裡,非科班出身的歌手遠比科班出身的歌手更多,也有生命力!

這是什麼原因?

第一、如許巍、朴樹等非科班出身的歌手,自身的音樂天賦本就非常出眾,再加上長期持之以恆的學習、創作,在音樂底蘊上可能還要超過科班出身的歌手!

非科班出身的歌手還有另外的優勢:不受學院派那一套套框架束縛,創作天馬行空,反而開創出不一樣的音樂風格,創作出更加優秀的樂曲!

劣勢在於:許多天賦不是很出眾的非科班歌手,基本功不太紮實,學習東西也慢,可能就走紅一兩首歌曲,然後再無優秀的新作品,泯然眾人。

第二、各大音樂學院更重視古典音樂的學習,對流行、搖滾、民謠等並不是太重視,這也導致大多數音樂學院的畢業生不會走這條路。

當然也有走這條路的歌手,與許巍同時代的比如汪峰,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小提琴專業,雖然說不是聲樂專業或創作專業,但接受的音樂教育是專業的,所以算是科班出身。

新生代科班出身的歌手就多了,武音出身的華晨宇、姚貝娜,川音的一大群超女,如今紅透半邊天的周深(利沃夫音樂學院)等等,他們的出現,在逐漸的提高國內樂壇的“演唱”專業水平。

我這裡說的是“唱”,而不是“創”。

在創作上,目前依然還是非科班佔優勢。

這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宇之田


非科班出身的音樂人不會有明顯的差距,不應該說他們是非科班在技術上就比其他人差了,許巍朴樹這那個年代的音樂人在自身的音樂探索過程中算是挺努力認真的。另外仔細算來其實他們那一代的音樂人除了汪峰沒有幾個是專業學音樂出身的。

▲朴樹在音樂上的態度一直被國內媒體肯定。


同時代的竇唯是自學的,鄭鈞是學電子的,高曉松也是電子相關的...許巍的吉他在他還沒出名之前還挺出名的;朴樹算是京圈比較出名的音樂人,本身有天分,後來和小柯和高曉松一起做音樂,趕上退學潮一起退了學,對音樂的琢磨不見得就比其他人少。那個時代的音樂人挺多都算是老天爺賞飯吃,趕上了好的時代,讓自己的音樂理想能夠實現。


不過話說回來,以前的音樂人的確是非科班的不一定就比科班的差,如今就不太一樣的。現在人們常說,很多的音樂人都是地下狀態,但是其實很多有些名氣的地下音樂人是挺賺錢的。又因為如今很多人有小眾思維,覺著聽獨立獨立音樂比聽流行音樂就高級,挺多非科班的音樂人就會疏於技術的成長,在樂器使用上可能不及老一輩音樂人。但是他們強在關於音樂的想法足夠好。幾個好的作品有了口碑就足夠養活他們的了。


而如今的科班的音樂人往往技術都挺紮實的,但是科班出身的音樂人往往還沒有太多做音樂的。一方面頂級高校傾向於古典音樂研究,培養出的學生一般不會從事流行音樂行業。另一方面,對於音樂追求的未知性大多數人也不見得能接受的了。


這也正好應了我前一陣子聽到的一個段子:專業的音樂人應該多和地下的業餘音樂人交流,一個有技術一個有想法,放到一起就無敵了



羅根老鐵


非科班的音樂人很多是學理科出身,頭腦反應快,邏輯思維能力強,會舉一反三,這是優勢,很多科班出身的人,從小都是被動的學音樂,思想僵化,對音樂沒有那些自己熱愛音樂,主動學習的人飢渴。他們很多人在大學都是在遊戲和玩耍中渾渾噩噩的虛度了光陰,所以沒什麼了不起的。音樂不一定要在科班才能學好,原創音樂是綜合實力的比拼,除了學習音樂基本知識,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個人的文化修養,這個才是真正決定音樂人能到怎樣高度的關鍵。


唐磊


非科班和科班從來不是決定一個人的關鍵,努不努力學習才是重點。

的確,許巍和朴樹出道時是以“民謠歌手”的身份走向大眾,對音樂素養的要求就是能做一些簡單舒服的詞曲,會彈吉他,讓老百姓聽著好聽,就算是能夠過關了。而科班的音樂學習和考試的要求會比外面更嚴,方向也更加細化。比如在普通老百姓眼中很厲害的“鋼琴十級”,甚至不一定能有資格進入專業的鋼琴系。

但經過這麼多年的錘鍊,這兩位老師和科班音樂人的差距也越來越小。比如,和同樣來自科班的汪峰對比,汪峰是專業拉小提琴的,那麼小提琴當然拉得比他們倆好;但回到創作上,若是沒有小提琴參與的曲目,許巍朴樹和汪峰也沒有什麼本質差距,因為汪峰老師學的東西,在作品裡也沒用上呀。

科班確實能擁有一定的音樂功底,但非科班的人通過自身努力一樣可以學會。包括科班作曲經常學習的武滿徹老師,也是非科班出身。一個音樂人能否有所成就,關鍵在自己,不在學校。


兔老師


沒有不足吧,只有更好。

音樂是感性的,不是數理化的理性思維的。

音樂是玩出來的,不是一板一眼生硬學出來的。

音樂是自由的,不是條條框框規規矩矩拼的出來的。

無所謂科班不科班,好的真心的健康的有持久生命力的音樂就是好音樂,不管你是哪來的。


隕石的理想


這個問題,其實就是普遍性於特殊性的對比。普遍性就是,普遍上科班出身的人水平比大部分人要好。特殊性就是非科班出身的人,也有比科班牛逼的。

科班出身的人當初進去學院,就已經是要過五關斬六將了,水平比一般學著玩的人要強,知識也學得更加系統。到了學院學習意味著是要往更加系統完善這個方向進修。但是這個不能代表科班就一定比非科班強。因為上面說了,這個只是一個普遍性的問題,世界觀中,有普遍就會有特殊。而且科班混日子等死的,沒學好只能轉行的也是一大把。

非科班出身,很多時候沒辦法系統學習,但也不是全部。科不科班只是有沒有進學院學習罷了。不代表就一定沒有系統地學習音樂。而很多非科班的人,會因為行業生活需要,更多去關注實用的知識點,更加了解乾貨有哪些,所以很多時候即便科班畢業的人也未必比得過非科班。

總結一下就是,科班自然有科班穩定的全面系統的優勢,但是這樣的優勢不見得非科班沒有。能不能系統學習,純粹看個人。


混音師天職TimChan


應該這麼問:國內,科班出身的音樂人和朴樹許巍相比,有哪些不足?……

科班,科班是個什麼玩意兒科班?



介個介個介似嘛了嘛


許巍是灰色的朴樹,朴樹是彩色的許巍。

科班出身的音樂人因為擁有更多的理論儲備,所以作曲的話一般會比較高產,編曲會比較細緻。

非科班出身的他們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沒有受過嚴格的正規訓練,視唱練耳、演奏技術、作曲理論、聲樂基礎、西方音樂史統統沒有系統課程,全靠自己摸索,有條件的可以去音樂學院旁聽公共課,但效果可想而知。於是在前幾十年的中國,有古典音樂背景的流行音樂人,在“硬功夫”方面,就有了明顯優勢,比如崔健(交響樂團小號手)、汪峰(交響樂團首席小提琴)。

科班出身的比較多套路,知道這個地方要怎樣能傳遞什麼情感達到什麼效果。

但是經典,更多的時候需要的是靈光一閃

可是,許巍朴樹的地位還有人質疑嗎?他們的音樂無論是曲子還是歌詞難道啊厲害嗎?難道打不動你的心嗎?難道我們不熱愛他們嗎?許巍和朴樹不能用常理來看待,不是說非科班出身音樂就不好,他們的音樂也傳唱了這麼多年了,誰有質疑呢?

在混亂渾濁的娛樂圈,他們沒有隨波逐流,努力保持著自身的清澈,多年來遺世獨立,超凡脫俗,用宛若赤子的初心面對複雜的人世。

當你離喧囂越遠,離音樂就越近。事實證明,許巍、朴樹的音樂才華至今仍然熠熠閃光,沒有因為時間而消逝。

這才是真正的音樂人。






三萬音樂橋


沒有不足,一部分科班都是想向他們的方向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