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巍和朴树等非科班出身的音乐人和科班出身的音乐人相比有哪些不足?

于梦林


技术训练不足。

中国没有像美国伯克利那样的流行音乐高等学府,内地的几十年也没有完善的流行音乐市场(现在好多了)。

因为没有牛逼的学校,所以家里有钱的都去国外学,比如王力宏。

因为没市场,所以家里没钱的没几个愿意让孩子搞这个,比如周杰伦。

有钱的是少数,愿意孩子搞这个的也是少数,70、80、90年代,搞流行音乐的,大都是“不务正业”的情怀少年。他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没有受过严格的正规训练,视唱练耳、演奏技术、作曲理论、声乐基础、西方音乐史统统没有系统课程,全靠自己摸索,有条件的可以去音乐学院旁听公共课,但效果可想而知。于是在前几十年的中国,有古典音乐背景的流行音乐人,在“硬功夫”方面,就有了明显优势,比如崔健(交响乐团小号手)、汪峰(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

那个年代,有些以乐器演奏见长,走技术流的而且有追求的音乐人,在内地搞出些名堂,赚了几个银子,具备一些经济条件后,还是选择了去国外继续学习,比如张岭(贝斯),刘义君(吉他)。

举个小例子,有一套很有名的视唱练耳教才,俗称《雷卡视唱》,是法国人编的,非常经典,全套几十本,上千首曲子,都是三行谱,双手伴奏自弹自弹唱,没有歌词只唱音符,作为训练用。虽然这没有歌词,只是训练用的,但是论旋律的“好听”,和声的编配,随便拿一首出来配上歌词,都可以是精彩的歌曲。这是中央音乐学院附小的学生基本功(小学生啊)。

而大部分中国流行音乐人的旋律写作与和声编配水平,还远远赶不上这套基本功训练教材。

其实,非科班音乐人火起来的概率,远远小于科班出身的,虽然大多数我们所知道的流行歌手,都是非科班出身,但是我们不知道的那些更多,非科班搞音乐的人基数太庞大了,火起来的那些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了。其实很多牛人的科班背景不见得广为人知,比如王菲是北京银河少儿合唱团的走出来的。

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的完善,新出道的音乐人的科班化、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清华辍学杀入乐坛的传奇故事以后不大可能再有了。


咩师兄音乐


纵观近二十年的乐坛,总体来说:在摇滚、流行、民谣这三大圈子里,非科班出身的歌手远比科班出身的歌手更多,也有生命力!

这是什么原因?

第一、如许巍、朴树等非科班出身的歌手,自身的音乐天赋本就非常出众,再加上长期持之以恒的学习、创作,在音乐底蕴上可能还要超过科班出身的歌手!

非科班出身的歌手还有另外的优势:不受学院派那一套套框架束缚,创作天马行空,反而开创出不一样的音乐风格,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乐曲!

劣势在于:许多天赋不是很出众的非科班歌手,基本功不太扎实,学习东西也慢,可能就走红一两首歌曲,然后再无优秀的新作品,泯然众人。

第二、各大音乐学院更重视古典音乐的学习,对流行、摇滚、民谣等并不是太重视,这也导致大多数音乐学院的毕业生不会走这条路。

当然也有走这条路的歌手,与许巍同时代的比如汪峰,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虽然说不是声乐专业或创作专业,但接受的音乐教育是专业的,所以算是科班出身。

新生代科班出身的歌手就多了,武音出身的华晨宇、姚贝娜,川音的一大群超女,如今红透半边天的周深(利沃夫音乐学院)等等,他们的出现,在逐渐的提高国内乐坛的“演唱”专业水平。

我这里说的是“唱”,而不是“创”。

在创作上,目前依然还是非科班占优势。

这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宇之田


非科班出身的音乐人不会有明显的差距,不应该说他们是非科班在技术上就比其他人差了,许巍朴树这那个年代的音乐人在自身的音乐探索过程中算是挺努力认真的。另外仔细算来其实他们那一代的音乐人除了汪峰没有几个是专业学音乐出身的。

▲朴树在音乐上的态度一直被国内媒体肯定。


同时代的窦唯是自学的,郑钧是学电子的,高晓松也是电子相关的...许巍的吉他在他还没出名之前还挺出名的;朴树算是京圈比较出名的音乐人,本身有天分,后来和小柯和高晓松一起做音乐,赶上退学潮一起退了学,对音乐的琢磨不见得就比其他人少。那个时代的音乐人挺多都算是老天爷赏饭吃,赶上了好的时代,让自己的音乐理想能够实现。


不过话说回来,以前的音乐人的确是非科班的不一定就比科班的差,如今就不太一样的。现在人们常说,很多的音乐人都是地下状态,但是其实很多有些名气的地下音乐人是挺赚钱的。又因为如今很多人有小众思维,觉着听独立独立音乐比听流行音乐就高级,挺多非科班的音乐人就会疏于技术的成长,在乐器使用上可能不及老一辈音乐人。但是他们强在关于音乐的想法足够好。几个好的作品有了口碑就足够养活他们的了。


而如今的科班的音乐人往往技术都挺扎实的,但是科班出身的音乐人往往还没有太多做音乐的。一方面顶级高校倾向于古典音乐研究,培养出的学生一般不会从事流行音乐行业。另一方面,对于音乐追求的未知性大多数人也不见得能接受的了。


这也正好应了我前一阵子听到的一个段子:专业的音乐人应该多和地下的业余音乐人交流,一个有技术一个有想法,放到一起就无敌了



罗根老铁


非科班的音乐人很多是学理科出身,头脑反应快,逻辑思维能力强,会举一反三,这是优势,很多科班出身的人,从小都是被动的学音乐,思想僵化,对音乐没有那些自己热爱音乐,主动学习的人饥渴。他们很多人在大学都是在游戏和玩耍中浑浑噩噩的虚度了光阴,所以没什么了不起的。音乐不一定要在科班才能学好,原创音乐是综合实力的比拼,除了学习音乐基本知识,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个人的文化修养,这个才是真正决定音乐人能到怎样高度的关键。


唐磊


非科班和科班从来不是决定一个人的关键,努不努力学习才是重点。

的确,许巍和朴树出道时是以“民谣歌手”的身份走向大众,对音乐素养的要求就是能做一些简单舒服的词曲,会弹吉他,让老百姓听着好听,就算是能够过关了。而科班的音乐学习和考试的要求会比外面更严,方向也更加细化。比如在普通老百姓眼中很厉害的“钢琴十级”,甚至不一定能有资格进入专业的钢琴系。

但经过这么多年的锤炼,这两位老师和科班音乐人的差距也越来越小。比如,和同样来自科班的汪峰对比,汪峰是专业拉小提琴的,那么小提琴当然拉得比他们俩好;但回到创作上,若是没有小提琴参与的曲目,许巍朴树和汪峰也没有什么本质差距,因为汪峰老师学的东西,在作品里也没用上呀。

科班确实能拥有一定的音乐功底,但非科班的人通过自身努力一样可以学会。包括科班作曲经常学习的武满彻老师,也是非科班出身。一个音乐人能否有所成就,关键在自己,不在学校。


兔老师


没有不足吧,只有更好。

音乐是感性的,不是数理化的理性思维的。

音乐是玩出来的,不是一板一眼生硬学出来的。

音乐是自由的,不是条条框框规规矩矩拼的出来的。

无所谓科班不科班,好的真心的健康的有持久生命力的音乐就是好音乐,不管你是哪来的。


陨石的理想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普遍性于特殊性的对比。普遍性就是,普遍上科班出身的人水平比大部分人要好。特殊性就是非科班出身的人,也有比科班牛逼的。

科班出身的人当初进去学院,就已经是要过五关斩六将了,水平比一般学着玩的人要强,知识也学得更加系统。到了学院学习意味着是要往更加系统完善这个方向进修。但是这个不能代表科班就一定比非科班强。因为上面说了,这个只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世界观中,有普遍就会有特殊。而且科班混日子等死的,没学好只能转行的也是一大把。

非科班出身,很多时候没办法系统学习,但也不是全部。科不科班只是有没有进学院学习罢了。不代表就一定没有系统地学习音乐。而很多非科班的人,会因为行业生活需要,更多去关注实用的知识点,更加了解干货有哪些,所以很多时候即便科班毕业的人也未必比得过非科班。

总结一下就是,科班自然有科班稳定的全面系统的优势,但是这样的优势不见得非科班没有。能不能系统学习,纯粹看个人。


混音师天职TimChan


应该这么问:国内,科班出身的音乐人和朴树许巍相比,有哪些不足?……

科班,科班是个什么玩意儿科班?



介个介个介似嘛了嘛


许巍是灰色的朴树,朴树是彩色的许巍。

科班出身的音乐人因为拥有更多的理论储备,所以作曲的话一般会比较高产,编曲会比较细致。

非科班出身的他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没有受过严格的正规训练,视唱练耳、演奏技术、作曲理论、声乐基础、西方音乐史统统没有系统课程,全靠自己摸索,有条件的可以去音乐学院旁听公共课,但效果可想而知。于是在前几十年的中国,有古典音乐背景的流行音乐人,在“硬功夫”方面,就有了明显优势,比如崔健(交响乐团小号手)、汪峰(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

科班出身的比较多套路,知道这个地方要怎样能传递什么情感达到什么效果。

但是经典,更多的时候需要的是灵光一闪

可是,许巍朴树的地位还有人质疑吗?他们的音乐无论是曲子还是歌词难道啊厉害吗?难道打不动你的心吗?难道我们不热爱他们吗?许巍和朴树不能用常理来看待,不是说非科班出身音乐就不好,他们的音乐也传唱了这么多年了,谁有质疑呢?

在混乱浑浊的娱乐圈,他们没有随波逐流,努力保持着自身的清澈,多年来遗世独立,超凡脱俗,用宛若赤子的初心面对复杂的人世。

当你离喧嚣越远,离音乐就越近。事实证明,许巍、朴树的音乐才华至今仍然熠熠闪光,没有因为时间而消逝。

这才是真正的音乐人。






三万音乐桥


没有不足,一部分科班都是想向他们的方向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