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1847》:饥荒之下,被掩埋的不仅是尸骨,还有活人的罪恶


《黑色1847》:饥荒之下,被掩埋的不仅是尸骨,还有活人的罪恶
《黑色1847》:饥荒之下,被掩埋的不仅是尸骨,还有活人的罪恶

19世纪,日不落帝国的舰队遍布全球,印度成为殖民地,清朝被大炮轰开了大门。对外肆意入侵的英国似乎是那么的不可一世,但很少会有人提及在英国统治下的爱尔兰却在那时遭遇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一次饥荒。1845年至1852年,在爱尔兰的土地上,共有100万人被夺走了生命,200万人无家可归。这便是电影《黑色1847》的历史背景。

《黑色1847》:饥荒之下,被掩埋的不仅是尸骨,还有活人的罪恶

故事讲述了主角费尼在为英国打完仗后逃回家乡,但悲痛地发现家人早已离世,但夺走他们生命的不仅是这场饥荒,还有拥有这片土地的地主以及支撑地主得以生存的制度和法律。天灾的降临、制度的压迫、以及人性的扭曲,这些都促成了费尼走上复仇之路。

饥荒之下,被掩埋的不仅是尸骨,还有活人的罪恶。

《黑色1847》:饥荒之下,被掩埋的不仅是尸骨,还有活人的罪恶

这是人间炼狱,而他成为了生死之间的幽灵

尽管没有那时的影像资料,但电影《黑色1847》还是在过往的报纸插图上找到了当时的相关史料。冰冷阴暗的色调、瘦骨嶙峋的农民、以及一望无际的荒地,这些都构成了这部电影的大多数画面,导演力图按照前人的描述来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况。

我想最令人惊愕的一个场景,便是一只狗在路上啃食一只骨头,不知道是来自于人还是动物。这里已然成为了人间炼狱,而费尼回到了这片土地并亲眼目睹这种惨状之后,他已分不清自己是活着还是已经死亡,在愤怒之中,他成为了介于生死之间的幽灵。

《黑色1847》:饥荒之下,被掩埋的不仅是尸骨,还有活人的罪恶

从故事主线来看,这的确是一部讲述复仇的电影,但导演在宣泄杀戮这一点上还是保持了一定的克制。因为单纯的复仇以及夺去他人的生命,并不是导演或者说这段历史背景所要表现的主题。

费尼始终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作为一名为帝国出生入死的军人,但仍不能保护好自己的家庭,而摧毁这个家庭的,一部分来自于天灾,而另一部分则应归咎于源于国家制度的人祸。当灾难发生之时,当地的地主们为了规避济贫税的重负,他们选择驱逐生活在那里的贫民。没有土地,没有救济的粮食,没有躲避风雪的房屋,他们只有在饥饿中等待死亡的降临,公平、正义以及上帝的怜悯都与他们无关。

《黑色1847》:饥荒之下,被掩埋的不仅是尸骨,还有活人的罪恶

这是一段泯灭人性的历史,而为了唤醒人们对这段历史的记忆,导演塑造了费尼这个心怀怒火与悲悯的复仇者。一路上,他杀死了唯利是图的农场主,他又杀死了满口法律但丝毫不反思这一法律是否合理的法官,最后他还杀死了支持拆除贫民住所的土地管理人。而这些死于费尼之手的人,其背后身份完整地组合成了一套压榨贫民利益以及生命的制度。费尼是一名牺牲者,《黑色1847》通过还原其牺牲的过程对这样一段历史进行了一次毫无保留的清算。我想,我们能看到的幽灵不仅是费尼,因为那些于无声处痛哭的远远不止费尼一个。

《黑色1847》:饥荒之下,被掩埋的不仅是尸骨,还有活人的罪恶

贵族的傲慢与底层的悲鸣

就在当地的贫民等待被解救的同时,那些在这片土地无法继续攫取利益的土地所有者们却想着怎样快速撤离,而陪他们一起离开的还有这片土地仅剩的粮食储备。在土地所有者的眼中,即便这些粮食是源于他们的劳动,即便这可能是他们最后的救命稻草,这些已被抛弃的流民在法律上没有任何机会获得一丝的补偿和救济。《黑色1847》赤裸地展现了这样一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而在这背后,实则存在着爱尔兰人与英国人之间的民族隔阂。

《黑色1847》:饥荒之下,被掩埋的不仅是尸骨,还有活人的罪恶

当英国地主声称英国的女人比在庄园中工作的任何一位爱尔兰女人都要美时,一位爱尔兰的男人这样反驳:如果让英国的女人在爱尔兰的小屋住上三个月,只吃吃土豆和穿破旧的衣服,让她每天都跋山涉水、穿越沼泽,然后夺走她的任何希望,你还会认为她是美丽的英国少女吗?

傲慢的英国人理所当然地轻视那些每日每夜为他们工作的爱尔兰贫民,用毫无公平可言的制度来约束他们的行为,并以一种合法的方式占有他们的利益。谁能在意他们的悲欢?谁又能尊重他们的生命呢?当上帝的仆人唱着圣歌、讲着道义的时候,他们是否注意到,那些在饥荒中受难的贫民在意的只是能否喝上一口救命的热汤,至于是否会下地狱,那是他们死后应该关心的事。

费尼会下地狱吗?也许吧,但如果上帝真的存在的话,那么为什么他会抛弃在这片土地上受苦受难的爱尔兰人呢?如果费尼的复仇是这出戏剧的主线的话,那么推动这出悲剧走向高潮的便是来自于底层绝望的悲鸣。

《黑色1847》:饥荒之下,被掩埋的不仅是尸骨,还有活人的罪恶

这是他的叛逃,但也是民族意识的自救

费尼是一名从战场上逃离的军人,这并不是一个讨喜的设定。但结合这一故事本身,他的叛逃所印证的则是爱尔兰对英国脆弱的归属感。他是爱尔兰人,接受英国军队的征召,然后前往了一个异国他乡的战场。而当他回到家乡时,看到的不是一个帝国的荣耀,而是一个国家对其所统治区域的无情。

《黑色1847》通过塑造费尼这个带有复仇情绪的个体来控诉英国在历史上对爱尔兰曾造成的种种伤害。费尼是一个无法得到公平以及正义的男人,而在历史上与费尼遭遇过同样不公的爱尔兰人又有多少呢?现实无法给出答案,但这不是这一段历史应该被忘掉的理由。费尼存在的意义并不在于他完成一次多么壮烈的复仇行动,也不在于他手刃了多少负罪之人,而是他作为一名爱尔兰的战士,他用他的悲剧撞响了回溯历史的钟声,来唤醒沉睡的民族意识。

《黑色1847》:饥荒之下,被掩埋的不仅是尸骨,还有活人的罪恶

在反抗的过程中,费尼终究还是倒下,在他临终之际,他对他唯一的同伴以及战友说:不要和他们打,去美国。那时的美国是众人信仰的自由之地,费尼将这场悲剧的希望之火寄托在了另一个国度之中。在他眼中,英国统治下的爱尔兰将失去一个民族应有的意志以及自由。

但我想,民族的意识与民族的土地永远是牵连于一体的,无论如何迁移,这终将是悲剧的某种延续。而导演也在结尾对这一建议做出了回应——沉默,这比任何一个确切的答案都要很沉重许多。

《黑色1847》:饥荒之下,被掩埋的不仅是尸骨,还有活人的罪恶

《黑色1847》最为成功的地方在于,它运用了一个俗套的复仇主题,但将整个故事的重心从复仇的表象中剥离出来,它并不满足于一种杀戮与暴力的情感宣泄,而是全景式的还原那样一段残酷而又悲壮的历史。

《黑色1847》:饥荒之下,被掩埋的不仅是尸骨,还有活人的罪恶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可以将这部电影视为一部历史科教片,也可以将其视为对那段历史的当事人所呈上的一份诉状,即便无人坐上被告席,但只要能让众人提供一个了解那段历史的契机,我想这部电影就已经完成了一份民族的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