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與偏見》:拒絕虛偽功利化閱讀,從文字中找尋人性的溫度

《傲慢與偏見》是英國女作家奧斯丁的代表作,經過兩個世紀的檢驗,仍是世界文學庫中的珍品,毛姆甚至將其列為世界十大小說名著之一。

除了關於愛情婚姻、世態人情的細緻描寫和深刻領悟,裡面有關“閱讀”的話題也被屢次提起。不少場景裡會出現與閱讀相關的活動,人物們會談到自己的書房和閱讀習慣。

奧斯丁本人沒有嫁給愛情,走入婚姻,卻終身與書籍為伴。她一生的交際圈很窄,多數時間都在閱讀思考,在文字裡評析愛情,闡釋自由,透析人性,揭示生活本質

《傲慢與偏見》:拒絕虛偽功利化閱讀,從文字中找尋人性的溫度

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傲慢與偏見》第一個鏡頭,讓人印象深刻。在晨曦微光裡,伊麗莎白從廣袤草原中,手捧一本書,慢慢走來,步履輕盈,沉浸其中,忽而會心淺笑,眼眸中透出清澈與智慧,露出天然的知性美。

或許伊麗莎白就是奧斯丁的化身,以最自然地方式,無拘無束地閱讀,獨立自在地沉思,完全沒有任何矯揉造作之情和功利虛偽之心。

而現實世界中,還有另外一些人,將讀書視為抬高自己,迎合他人,拓展社交,廣交朋友的工具,用以實現不可告人的特定目的。奧斯丁在小說中對這類“虛假做作式讀者”,進行了無情的批判和反諷,也重新詮釋了閱讀的意義和功能。

《傲慢與偏見》:拒絕虛偽功利化閱讀,從文字中找尋人性的溫度

一、阿諛奉承、道貌岸然式讀者柯林斯:凸顯階級地位,“從來不讀小說”

柯林斯是伊麗莎白的表哥,按照英國限定繼承規定,女兒沒有繼承權,沒有兒子的話,財產就要由他人繼承。由於貝內特家有五個女兒,財產就要由表侄柯林斯繼承。

在柯林斯第一次拜訪貝內特家,吃完茶點後,貝內特先生邀請他為家人朗誦。柯林斯欣然答應,可看到那本 “顯然是從流通圖書館借來的小說”時,整個人都失態了,“嚇得往後一縮”,請求大家原諒。

為何提到“流通圖書館”和“小說”,柯林斯會有如此過激反應?原因在於這兩個關鍵詞背後蘊涵的閱讀背景和習慣,象徵著身份地位和階層差別。

19世界的英國,底層勞動者沒有過多時間和精力從事閱讀活動,富裕階級往往有藏書豐富的私人圖書館,中產階級一般繳納少許費用,從“流動圖書館”借閱圖書。所以,“流動圖書館”和“中產階級”產生關聯。

《傲慢與偏見》:拒絕虛偽功利化閱讀,從文字中找尋人性的溫度

在“流動圖書館”內,購置大量“消遣性”小說,滿足中產階級的閱讀偏好。但當時英國文學界對小說的評價卻不高,有學者認為讀小說 “不僅會降低一個人的文學品位,而且還會誘發一個人的輕浮和不道德。”

基於以上因素,柯林斯急於表明自己“從不讀小說”,從而將自己與“中產階級”撇清關係。柯林斯父親沒什麼文化,品行不端,一介平民。所以柯林斯出身並不高貴,甚至有些低微。

但因為機緣巧合,他得到上層社會凱瑟琳夫人的賞識,獲得教區牧師職位,又是貝內特家財產的繼承人,因而勉強躋身貴族階級。

後來,他精心挑選了《佈道集》,正經單調乏味地讀起來。為了彰顯自己的特殊身份,柯林斯對書籍的選擇,也凸顯強烈的功利心,向高級貴族看齊靠攏。

《傲慢與偏見》:拒絕虛偽功利化閱讀,從文字中找尋人性的溫度

二、思想僵化,固執說教式讀者瑪麗生搬硬套記憶,“苦讀鴻篇鉅製”

在貝內特家的女兒中,老三瑪麗不容易引人注意,出現的場景也不是很多。著墨不多的描寫中,她總在苦讀大部頭晦澀之書,並且專心記筆記。貝內特先生評價她“讀的都是鴻篇鉅製,還要做做摘記。”

所謂鴻篇鉅製,多為講述道德倫理等宗教書籍。在五個女孩中,瑪麗資質平平,既沒有驚為天人的美貌,沒有侃侃而談的口才,也沒有超然獨立的思考,更沒有於世洞悉世事的智慧。

因而,她只能花時間去啃看似“高深莫測”、符合“社會主流價”價值,但枯燥乏味,晦澀難懂的神學書籍,以彰顯自己獨特魅力,從而尋找存在感,彌補內心的失落。

長時間沉浸在神學書籍裡,去認真抄寫,機械記憶,盲目誦讀,不去細微地觀察生活,體察人情,揣測人性,讓她少了與年齡相稱的青春活潑感,卻充斥著濃重的道德說教口吻。

《傲慢與偏見》:拒絕虛偽功利化閱讀,從文字中找尋人性的溫度

在柯林斯訪問貝內特家之前,曾寫過一封冗長浮誇而信,家人們認為這個人及信的內容,都很古怪,既卑躬屈膝,又自命不凡,但瑪麗卻不這樣認為。她持肯定的態度,並予以讚揚,“橄欖枝這個概念雖然並不新穎,可我覺得用得倒很恰當。”

當簡在瑟菲爾德莊園生病時,伊麗莎白心急如焚,決心徒步三公里去看望,瑪麗卻冷漠地進行否定: “我敬佩你的仁愛舉動,但千萬不能感情用事,感情應受到理智的約束依我看,做事總得有個分寸。”一句表面的“分寸感”,將姐妹感情棄之不顧,顯得固執與自私。

除了神學書籍,她還醉心埋頭鑽研聲學與人性問題,將抄寫的札記賣弄與他人,期望得到誇讚。她完全沒有享受閱讀的愉悅過程,而是生搬硬套,當面對生活難題時和現實困境時,卻找不到確切地答案。

《傲慢與偏見》:拒絕虛偽功利化閱讀,從文字中找尋人性的溫度

三、盲目跟從,裝腔作勢式讀者賓利:處心積慮迎合,“謹遵達西閱讀習慣”

小說開頭戲謔地描寫了勢力的貝內特太太,總是想方設法打聽富裕的家族,將五個女兒嫁給有錢人,讓自己有面子。儘管貝內特太太的表現有些世俗,但卻很正常,也符合多數人的觀念。

而有錢的單身漢總要娶位太太,所以上流階層家境殷實的達西成為爭搶的對象。哪怕他有些傲慢,但也不妨礙引起他人的關注。賓利女士就是其中一個,她的目光總是停留在達西身上。

因為賓利女士的哥哥與達西是好朋友,她和達西的接觸就多些。即使達西對她並沒有好感,但她總是鍥而不捨,殫精竭慮地想和達西關係更親密些。

達西家族裡有私人圖書館,他本人也酷愛閱讀,寫信也會遣詞造句。賓利女士就投其所好,雖然自己不喜歡閱讀寫作,也會抓住每個時機,和達西進行討論。

《傲慢與偏見》:拒絕虛偽功利化閱讀,從文字中找尋人性的溫度

在私人聚會上,很多人在打牌,賓利女士知道達西不喜歡打牌,就緊隨達西。達西隨意拿起一本書,賓利女士也裝模作樣地“跟著拿起一本書來”,還要問些無聊的問題,看達西翻頁的速度。最後,她精疲力盡地打了個哈欠。

但她絕不承認自己對於閱讀的真實態度,只能違心地說,“什麼事情也不像讀書那麼富有樂趣! 人幹什麼事都會厭倦,只有讀書例外!”

而達西真正欣賞的女性,除了多才多藝外,還應加上一項: “應該有點真才實學,多讀些書,增長聰明才智。”

這類優秀女性,正如伊麗莎白那樣,真正從心底喜歡閱讀,完全沉浸其中,達西和伊麗莎白從閱讀裡,達到靈魂的契合,也看出了賓利女士耍的小聰明。

《傲慢與偏見》:拒絕虛偽功利化閱讀,從文字中找尋人性的溫度

四、
“管中窺豹,略見一斑”、“知其讀物便可知其人”,關於閱讀的理性思考

讀書到底是為什麼?楊絳曾說:“讀書不是為了拿文憑活著發財,而是成為一個有溫度、懂情趣、會思考的人。書雖然不能幫你解決所有問題,卻能給你一個更好更全面的看待問題的視角。”

其實,真正愛讀書的人,不會阿諛逢迎、固執己見、裝腔作勢、虛偽功利。一個人的言語和氣質裡,藏著他讀過的書,和走過的路。

生活的態度、人性的溫度、思維的廣度、智慧的深度,都可以從對閱讀的理解,選擇閱讀的內容,閱讀的目標,以及打開閱讀的姿勢中看出來。

01腹有詩書氣自華:將閱讀融入生活,成為一種習慣,讓人性散發耀眼光芒

最近,2019年《挑戰主持人》播出,董卿作為嘉賓上了熱搜。網友評價,“董卿的知識儲備量太高了,她優雅的魅力實在讓人難以抵擋。”

哪怕平日工作再忙,董卿都保持睡前閱讀的習慣。她說:“假如我幾天不讀書,我會感覺像一個人幾天不洗澡那樣難受”。讀書已經成為她的生活方式。

若有詩書藏於心,歲月從不敗美人。董卿不顯歲月痕跡,保持優雅的秘訣,就是讀書。“女人外表的美都是短暫的,唯有用知識和涵養修飾自己才能美麗一生。

《傲慢與偏見》:拒絕虛偽功利化閱讀,從文字中找尋人性的溫度

02閱讀裡藏著三觀:聽從內心的聲音,不被周遭意見左右,進行獨立思考判斷。

作家蔣方舟曾說,“不讀書,你的三觀只能由親朋好友決定。” 她年少成名,著書立說,源於深厚的閱讀積累。

在一次節目中,她坦言:“書籍是她認知世界和他人的方式。希望自己能夠做一輩子的讀者,能夠讀一輩子的書。”

伊麗莎白有主見,有格局,有思想,有原則,有自信的個性,也是源於閱讀和思考。“世面見得越多,就越對人世感覺不滿。人性都是反覆無常的,表面上的長處或見識是靠不住的。”

當母親讓她嫁給表兄柯林斯時,她果斷拒絕,自己要嫁給什麼人,有怎麼的婚姻,自己說了算;

當凱瑟琳夫人闖入伊麗莎白家,拆散她和達西,貶損她“一無門第,二無貴親,三無財產,卻要痴心妄想。”她卻不卑不亢地說,“他是個紳士,我是紳士的女兒,我們正是門當戶對。”

當達西向她表達愛慕之情時,她也並沒有達西有錢而自愧不如,反而認為自己和他勢均力敵。

《傲慢與偏見》:拒絕虛偽功利化閱讀,從文字中找尋人性的溫度

03書籍搭建向上階梯:改變命運走向,提升精神格局,為靈魂注入力量。

赫爾曼·黑塞說過:“

世界上任何書籍都不能帶給你好運,但它們能讓你悄悄成為最好的自己。

有人雖然深陷沼澤,卻心向星辰。外賣小哥雷海為從一名快遞員到文化學者;湯杏芳從一名宿管阿姨到寫作課教師;高位截癱患者餘昌隆從躺在床上的殘疾人到虎撲創始團隊優秀員工,都源於閱讀的力量。

眼前不都是苟且,詩意未必在遠方。從心底裡喜歡閱讀的人,都會慢慢積蓄力量,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