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拒绝虚伪功利化阅读,从文字中找寻人性的温度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作家奥斯丁的代表作,经过两个世纪的检验,仍是世界文学库中的珍品,毛姆甚至将其列为世界十大小说名著之一。

除了关于爱情婚姻、世态人情的细致描写和深刻领悟,里面有关“阅读”的话题也被屡次提起。不少场景里会出现与阅读相关的活动,人物们会谈到自己的书房和阅读习惯。

奥斯丁本人没有嫁给爱情,走入婚姻,却终身与书籍为伴。她一生的交际圈很窄,多数时间都在阅读思考,在文字里评析爱情,阐释自由,透析人性,揭示生活本质

《傲慢与偏见》:拒绝虚伪功利化阅读,从文字中找寻人性的温度

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傲慢与偏见》第一个镜头,让人印象深刻。在晨曦微光里,伊丽莎白从广袤草原中,手捧一本书,慢慢走来,步履轻盈,沉浸其中,忽而会心浅笑,眼眸中透出清澈与智慧,露出天然的知性美。

或许伊丽莎白就是奥斯丁的化身,以最自然地方式,无拘无束地阅读,独立自在地沉思,完全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情和功利虚伪之心。

而现实世界中,还有另外一些人,将读书视为抬高自己,迎合他人,拓展社交,广交朋友的工具,用以实现不可告人的特定目的。奥斯丁在小说中对这类“虚假做作式读者”,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和反讽,也重新诠释了阅读的意义和功能。

《傲慢与偏见》:拒绝虚伪功利化阅读,从文字中找寻人性的温度

一、阿谀奉承、道貌岸然式读者柯林斯:凸显阶级地位,“从来不读小说”

柯林斯是伊丽莎白的表哥,按照英国限定继承规定,女儿没有继承权,没有儿子的话,财产就要由他人继承。由于贝内特家有五个女儿,财产就要由表侄柯林斯继承。

在柯林斯第一次拜访贝内特家,吃完茶点后,贝内特先生邀请他为家人朗诵。柯林斯欣然答应,可看到那本 “显然是从流通图书馆借来的小说”时,整个人都失态了,“吓得往后一缩”,请求大家原谅。

为何提到“流通图书馆”和“小说”,柯林斯会有如此过激反应?原因在于这两个关键词背后蕴涵的阅读背景和习惯,象征着身份地位和阶层差别。

19世界的英国,底层劳动者没有过多时间和精力从事阅读活动,富裕阶级往往有藏书丰富的私人图书馆,中产阶级一般缴纳少许费用,从“流动图书馆”借阅图书。所以,“流动图书馆”和“中产阶级”产生关联。

《傲慢与偏见》:拒绝虚伪功利化阅读,从文字中找寻人性的温度

在“流动图书馆”内,购置大量“消遣性”小说,满足中产阶级的阅读偏好。但当时英国文学界对小说的评价却不高,有学者认为读小说 “不仅会降低一个人的文学品位,而且还会诱发一个人的轻浮和不道德。”

基于以上因素,柯林斯急于表明自己“从不读小说”,从而将自己与“中产阶级”撇清关系。柯林斯父亲没什么文化,品行不端,一介平民。所以柯林斯出身并不高贵,甚至有些低微。

但因为机缘巧合,他得到上层社会凯瑟琳夫人的赏识,获得教区牧师职位,又是贝内特家财产的继承人,因而勉强跻身贵族阶级。

后来,他精心挑选了《布道集》,正经单调乏味地读起来。为了彰显自己的特殊身份,柯林斯对书籍的选择,也凸显强烈的功利心,向高级贵族看齐靠拢。

《傲慢与偏见》:拒绝虚伪功利化阅读,从文字中找寻人性的温度

二、思想僵化,固执说教式读者玛丽生搬硬套记忆,“苦读鸿篇巨制”

在贝内特家的女儿中,老三玛丽不容易引人注意,出现的场景也不是很多。着墨不多的描写中,她总在苦读大部头晦涩之书,并且专心记笔记。贝内特先生评价她“读的都是鸿篇巨制,还要做做摘记。”

所谓鸿篇巨制,多为讲述道德伦理等宗教书籍。在五个女孩中,玛丽资质平平,既没有惊为天人的美貌,没有侃侃而谈的口才,也没有超然独立的思考,更没有于世洞悉世事的智慧。

因而,她只能花时间去啃看似“高深莫测”、符合“社会主流价”价值,但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神学书籍,以彰显自己独特魅力,从而寻找存在感,弥补内心的失落。

长时间沉浸在神学书籍里,去认真抄写,机械记忆,盲目诵读,不去细微地观察生活,体察人情,揣测人性,让她少了与年龄相称的青春活泼感,却充斥着浓重的道德说教口吻。

《傲慢与偏见》:拒绝虚伪功利化阅读,从文字中找寻人性的温度

在柯林斯访问贝内特家之前,曾写过一封冗长浮夸而信,家人们认为这个人及信的内容,都很古怪,既卑躬屈膝,又自命不凡,但玛丽却不这样认为。她持肯定的态度,并予以赞扬,“橄榄枝这个概念虽然并不新颖,可我觉得用得倒很恰当。”

当简在瑟菲尔德庄园生病时,伊丽莎白心急如焚,决心徒步三公里去看望,玛丽却冷漠地进行否定: “我敬佩你的仁爱举动,但千万不能感情用事,感情应受到理智的约束依我看,做事总得有个分寸。”一句表面的“分寸感”,将姐妹感情弃之不顾,显得固执与自私。

除了神学书籍,她还醉心埋头钻研声学与人性问题,将抄写的札记卖弄与他人,期望得到夸赞。她完全没有享受阅读的愉悦过程,而是生搬硬套,当面对生活难题时和现实困境时,却找不到确切地答案。

《傲慢与偏见》:拒绝虚伪功利化阅读,从文字中找寻人性的温度

三、盲目跟从,装腔作势式读者宾利:处心积虑迎合,“谨遵达西阅读习惯”

小说开头戏谑地描写了势力的贝内特太太,总是想方设法打听富裕的家族,将五个女儿嫁给有钱人,让自己有面子。尽管贝内特太太的表现有些世俗,但却很正常,也符合多数人的观念。

而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所以上流阶层家境殷实的达西成为争抢的对象。哪怕他有些傲慢,但也不妨碍引起他人的关注。宾利女士就是其中一个,她的目光总是停留在达西身上。

因为宾利女士的哥哥与达西是好朋友,她和达西的接触就多些。即使达西对她并没有好感,但她总是锲而不舍,殚精竭虑地想和达西关系更亲密些。

达西家族里有私人图书馆,他本人也酷爱阅读,写信也会遣词造句。宾利女士就投其所好,虽然自己不喜欢阅读写作,也会抓住每个时机,和达西进行讨论。

《傲慢与偏见》:拒绝虚伪功利化阅读,从文字中找寻人性的温度

在私人聚会上,很多人在打牌,宾利女士知道达西不喜欢打牌,就紧随达西。达西随意拿起一本书,宾利女士也装模作样地“跟着拿起一本书来”,还要问些无聊的问题,看达西翻页的速度。最后,她精疲力尽地打了个哈欠。

但她绝不承认自己对于阅读的真实态度,只能违心地说,“什么事情也不像读书那么富有乐趣! 人干什么事都会厌倦,只有读书例外!”

而达西真正欣赏的女性,除了多才多艺外,还应加上一项: “应该有点真才实学,多读些书,增长聪明才智。”

这类优秀女性,正如伊丽莎白那样,真正从心底喜欢阅读,完全沉浸其中,达西和伊丽莎白从阅读里,达到灵魂的契合,也看出了宾利女士耍的小聪明。

《傲慢与偏见》:拒绝虚伪功利化阅读,从文字中找寻人性的温度

四、
“管中窥豹,略见一斑”、“知其读物便可知其人”,关于阅读的理性思考

读书到底是为什么?杨绛曾说:“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活着发财,而是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书虽然不能帮你解决所有问题,却能给你一个更好更全面的看待问题的视角。”

其实,真正爱读书的人,不会阿谀逢迎、固执己见、装腔作势、虚伪功利。一个人的言语和气质里,藏着他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

生活的态度、人性的温度、思维的广度、智慧的深度,都可以从对阅读的理解,选择阅读的内容,阅读的目标,以及打开阅读的姿势中看出来。

01腹有诗书气自华:将阅读融入生活,成为一种习惯,让人性散发耀眼光芒

最近,2019年《挑战主持人》播出,董卿作为嘉宾上了热搜。网友评价,“董卿的知识储备量太高了,她优雅的魅力实在让人难以抵挡。”

哪怕平日工作再忙,董卿都保持睡前阅读的习惯。她说:“假如我几天不读书,我会感觉像一个人几天不洗澡那样难受”。读书已经成为她的生活方式。

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董卿不显岁月痕迹,保持优雅的秘诀,就是读书。“女人外表的美都是短暂的,唯有用知识和涵养修饰自己才能美丽一生。

《傲慢与偏见》:拒绝虚伪功利化阅读,从文字中找寻人性的温度

02阅读里藏着三观:听从内心的声音,不被周遭意见左右,进行独立思考判断。

作家蒋方舟曾说,“不读书,你的三观只能由亲朋好友决定。” 她年少成名,著书立说,源于深厚的阅读积累。

在一次节目中,她坦言:“书籍是她认知世界和他人的方式。希望自己能够做一辈子的读者,能够读一辈子的书。”

伊丽莎白有主见,有格局,有思想,有原则,有自信的个性,也是源于阅读和思考。“世面见得越多,就越对人世感觉不满。人性都是反复无常的,表面上的长处或见识是靠不住的。”

当母亲让她嫁给表兄柯林斯时,她果断拒绝,自己要嫁给什么人,有怎么的婚姻,自己说了算;

当凯瑟琳夫人闯入伊丽莎白家,拆散她和达西,贬损她“一无门第,二无贵亲,三无财产,却要痴心妄想。”她却不卑不亢地说,“他是个绅士,我是绅士的女儿,我们正是门当户对。”

当达西向她表达爱慕之情时,她也并没有达西有钱而自愧不如,反而认为自己和他势均力敌。

《傲慢与偏见》:拒绝虚伪功利化阅读,从文字中找寻人性的温度

03书籍搭建向上阶梯:改变命运走向,提升精神格局,为灵魂注入力量。

赫尔曼·黑塞说过:“

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最好的自己。

有人虽然深陷沼泽,却心向星辰。外卖小哥雷海为从一名快递员到文化学者;汤杏芳从一名宿管阿姨到写作课教师;高位截瘫患者余昌隆从躺在床上的残疾人到虎扑创始团队优秀员工,都源于阅读的力量。

眼前不都是苟且,诗意未必在远方。从心底里喜欢阅读的人,都会慢慢积蓄力量,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