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被賜死的時候已經是七十多歲了,秦昭襄王為什麼就容不下他?

中國歷史研究所


如果我們真的對長平之戰之後的白起有所瞭解的話,那麼我們自然也就不會對身為一國之王的秦昭襄王“賜死白起”之決定有所疑惑了。對於白起之死,我感聞以後,只有一點慨然,那就是:身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殺神”白起,最終卻沒能戰死沙場,反倒是是被逼無奈而自刎而死。我想白起最終慘落至如此結局,大家都應該深有同感。

白起同秦國王翦,趙國廉頗和李牧共同被後世尊稱為“戰國四大名將”,而且白起還被尊列為“武廟十哲”。提起白起,我們對“殺神”、“戰神”等名號也就隨而冠之了,論白起畢生功績,他足可以稱為是戰國時期優秀的縱橫家、軍事家。在其為秦國服役的30多年裡,身經百戰的他,雖然終日刀頭舔血,但其似乎並未品嚐過戰敗的滋味。伊闋之戰中,白起率軍大破魏韓聯軍;伐楚之戰中,白起衝鋒在前攻陷楚都郢城;長平之戰中,白起利用“離間計”重創趙國主力,長平之戰更是使得白起一戰成名,受封武安侯。但就是如此勞苦功高之人,最終缺落得個於公元前257年被秦王賜死的悽慘結局。

面對一代戰神白起的悲慘結局,我個人的觀點是:“非卿之過,非君不明,倒是時代造就英雄的同時卻也間接害死了英雄”。

其一:秦王苦相勸,稱病不帶兵

眾所周知,爆發於公元前260年的長平之戰,最終以秦國損失30萬人而獲得此次大戰的勝利。從這個角度上來講,相對於因少不更事的趙括“紙上談兵”而損兵折將45萬的趙國來看,秦國雖然在白起的統領下將趙國打敗,那也只是慘勝而歸,不過秦國此次“殺其一千,自損八百”對趙國的打擊,足以使其元氣大傷。

公元前259年,秦昭襄王欲以“乘勝打擊一戰”徹底將趙國吞併,但是因為白起一病不起而另尋五大夫王陵,這就是之後令秦軍敗潰的邯鄲之戰。王陵一出場,果然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持續一年多的戰事,秦軍連敗退。並且於公元前259年9月遭到了楚國和魏國的雙重打擊,隨即宣告了秦國在邯鄲之戰的失敗。邯鄲之戰後,白起竟然病癒了,於是毫不甘心的秦昭襄王便迫切請求白起出兵,但是在經歷了長平之戰後的白起此時面對盛情邀請的秦王時竟然以稱病為由不為所動,並且接連直言拒絕。

其二:秦國兵敗邯鄲,白起談笑自若

長平之戰後的白起,已經是武安侯的爵位了,戰國時期尚未一統天下,按理來說,當時最高的位置就是爵位之中的“公”級別了。所以說,此時白起身居之官職已經是升到最高而不能再高了。但其實似乎白起對於這些爵位並不看重,歷史告訴我們,白起之死絕非因為功高震主這一原因。

早在公元前259年,白起就曾向秦昭襄王分析過當時的局勢。白起認為:“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但是秦昭襄王當時仍然固執己見,並未聽從白起的建議,如今邯鄲兵敗,果真應驗了白起當初的預言。

但是白起在秦國兵敗之後的表現,著實讓人難以忍受。《史記》中記載:當時白起聽聞秦軍大敗的消息後,竟然不悲反嘲,自認為如今局面之難堪都是因為當初秦昭襄王沒有聽從自己建議的緣故。這邊就是秦昭襄王容忍不下白起的原因了,我想換作是任何一個人,都不會對白起予以寬恕。

公元前257年,白起在被貶謫途中,突然接受到秦昭襄王賜予自己的“尚方寶劍”。此時此刻的白起,似乎在看到寶劍之時,瞬時間便頓悟透徹了一切。於是這一代戰神便毅然決然識趣地以自刎而死的方式結束了他這“潮起潮落”的一生。


歷史課課代表


白起作為秦國的戰神,為秦國立下赫赫功勞,可是到最後還是被賜死了,那是他已經是七十多歲了。白起為什麼會死,不是秦昭王不放過他,而是秦昭王要收回軍權就必須處死百起,當然藉口是白起觸怒了秦昭王。




秦昭王前幾十年都被宣太后壓著不能親政,宣太后垂簾聽政達41年,後來範睢入秦,秦昭王和範睢結成利益共同體,秦昭王通過範睢的謀劃,逐步取回了大權,削弱了宣太后的勢力,但是也只是收回了政治權而已,軍權還在白起等老臣的手裡,秦昭王為了穩定,當時也是需要白起去攻打其他六國,所以就暫時沒有藉口去殺白起收回軍權。那時白起攻打趙國,活埋了趙國40萬人,白起趁機對秦昭王說要乘勝而機滅掉趙國。這時趙國派出特使勸說範睢,範睢也害怕白起一旦滅掉了戰國立了大功,那時秦昭王想收回軍權就更難了,當然範睢也是嫉妒白起的軍功。於是範睢勸說秦昭王不聽白起的建議,和趙國議和,秦昭王也清楚不能讓白起立軍功,否則難以收回軍權。秦趙議和了,一年後,秦昭王再次攻打趙國,只是屢戰屢敗,沒辦法的秦昭王只好請白起出山,白起以病為由不出山,說自己也不行,當時活埋40萬趙國士兵就是滅掉趙國最好的時機,只是秦昭王不聽錯過了機遇,自己打也是不會成功的,還是放棄攻打趙國才是上策。無奈的秦昭王只好換其他將領打,結果還是輸了,無奈的秦昭王再次請白起出山,可是白起卻嘲笑秦昭王“你看,當時不聽我的勸告,結果就敗成這樣了。”,白起就是不肯出山,秦昭王聽了後發怒,這是蔑視君王的權威啊,於是把白起從將軍貶職成士兵,趕他出咸陽。白起走後,秦昭王想想還是不能放過白起,於是派人賜把劍給白起讓白起自盡,白起臨死前說“自己坑殺40萬趙國俘虜,有違陰德,這是報應啊!”。秦昭王殺了白起後,把那些把持軍隊的老臣也逐一殺掉,就這樣秦昭王徹底收回了軍權,成為真正的君王!



白起的起表面原因就是不聽君王命令,藐視君王權威,觸怒了君王,秦昭王所以殺了他。其實根本原因就是白起功高震主,把持著軍權,軍權作為穩定王權的關鍵基石,任何一個君王都要自己掌控,絕不能落到別人手裡,秦昭王想大權獨攬,就必須親自掌握軍權,所以白起不夠聰明自己不交出軍權,那麼秦昭王就會找個理由殺掉白起,剛好白起觸怒秦昭王,就給了秦昭王一個殺他的藉口,所以說白起死在自己性格缺陷不夠政治經驗,在君王手下混,摸清君王的心思是很重要的,戰神白起打仗厲害,只是政治鬥爭就是幼稚的可以啊!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秦昭襄王之所以容不下白起,有兩個原因不能被忽視,其中之一就是白起自己的作死,其二則是應侯范雎在其中推波助瀾。當然,已經去世的穰侯魏冉以及東方諸國對白起的仇恨也貢獻了一部分力量。總之,白起到了非死不可的地步,他的死可惜卻也不可惜。

提到戰國時期的名將,就不能不提白起,可以說,秦昭襄王時期秦國的開疆擴土依靠的主要就是白起,沒有白起,秦國不可能會如此神速的開疆擴土,從這方面來說,白起絕對是秦國的大功臣,然而立的功再大,他也只是臣,是需要服從國君命令的,然而白起卻公然反抗秦昭襄王的命令,大有一種“我想打的時候你不讓我打,你想讓我打的時候,我偏不打。”的執拗,面對這樣的白起,秦昭襄王並不是就拿白起沒有辦法了,你不打是吧?好,那你去死吧。

不服從君命,這是白起被賜死的一個主要原因。長平之戰中,白起打了一場漂亮戰,完美避開了趙國的廉頗,與沒有什麼作戰經驗又不知道秦軍主帥是白起的趙括相遇,然後趙國慘敗。到底有多慘呢?《史記》記載,白起坑殺趙國降卒40萬,再加上之前被殺的,趙國一下子損失了45萬。當然這個數字一直是一個迷,很多人傾向於認為並沒有這麼多人被坑殺,但無論如何,白起坑殺的趙國降卒一定是個大數量。

趙國有這樣的損失,再重新組織兵力反抗是很困難的,而東方五國還處在觀望狀態,在這個時候,攻進邯鄲,說不定就能一鼓作氣滅亡了趙國,白起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於是,白起調兵遣將準備攻進邯鄲。

唇亡齒寒的道理大家都懂,趙國一旦滅亡,東方各國也沒有好果子吃,所以他們一定會採取措施對抗秦國,這是白起能預料到的,他要的就是兵貴神速。但是韓國和趙國還是派出了蘇代到秦國遊說應侯范雎,目的就是阻止白起繼續攻打邯鄲。蘇代將白起勝利之後的會官居范雎之上的可能說了出來,以此來刺激范雎的嫉妒之心,范雎考慮一番後就說服秦昭襄王暫停攻打趙國,這讓白起很鬱悶,也讓兩人之間本就緊張的關係變得更加緊張。

要知道白起原本是穰侯魏冉保舉給秦昭襄王的,白起能夠成為一代名將,少不了魏冉的幫助,而魏冉是宣太后的異父弟弟,曾在秦昭襄王繼位的時候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之後更是和宣太后執掌國政,而秦昭襄王反而一直無法親政,這種情況持續了四十年,直到范雎的到來打破了這個局勢。范雎幫助秦昭襄王親政,廢了宣太后,將魏冉趕出關外。有這樣的過去,范雎和白起自然不可能和平相處。而范雎確實在白起的被殺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秦國短暫休整後,秦昭襄王再次要求出兵攻打邯鄲,此時白起正在病中,於是秦軍由王陵率領攻打邯鄲,結果王陵節節敗退,秦昭襄王想讓痊癒的白起重新上戰場攻打邯鄲,但是這個時候的白起不幹了,他不想攻打邯鄲了。

他對秦昭襄王說:

“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

這可以說是分析的相當有道理了,此一時彼一時,此時的邯鄲很難攻,諸侯們救兵將至,他們怨恨秦國很久了。而秦軍在長平之戰中雖然獲勝卻也損失了一半。在這樣的情況下,遠距離攻打人家的國都,肯定會遭到趙軍和諸侯軍的裡應外合,秦國是一定會失敗的,即便是常勝將軍白起也沒有把握攻下邯鄲來,而且在滅國戰面前,趙國的軍民一定會同仇敵愾,到時候他們的戰鬥力是驚人的。齊國章邯攻打燕國和燕國樂毅攻打齊國的時候就懂出現過這種情況。

但是秦昭襄王卻聽不進去白起的話,他還是執意讓白起出戰,而白起也執意不肯出戰,面對邯鄲的久攻不下,白起甚至還說了這樣一句話:“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彷彿是在得意洋洋地對秦昭襄王說:“看吧,您不聽我的話,現在怎麼樣了?吃虧了吧?”

秦昭襄王逼著白起出兵,白起竟裝病不肯去,應侯去請依舊請不動白起。秦昭襄王徹底怒了,將白起貶為小士兵並遷往陰密,白起這個時候又真的病了,於是繼續待在咸陽,而秦軍敗退的消息一次次傳來,秦昭襄王終於失去了耐心,逼著白起離開咸陽,應侯覺得這樣還不夠,他對秦昭襄王說白起對國君的命令“怏怏不服”,秦昭襄王一聽,好吧,還是賜死吧,於是白起就自刎在了杜郵。

秦昭襄王賜死白起,固然與白起的不服從君令和應侯的火上澆油有關係,也和諸侯們對白起的態度有關係。秦軍節節敗退,秦昭襄王不得不尋思解決的辦法,白起不出兵,秦軍一定會失敗,但是損失可以降低到最低,如何平息東方六國的怒火呢?自然是讓白起死,白起一生征戰,為秦國立下了悍馬功勞,但也將東方諸國得罪了個遍,白起打仗的一大特色是消滅對方的有生力量。《史記》中記載的白起斬首的人數是八十九萬,再加上零散的,就是近百萬,這樣的數字即便有造假成分,但數量也一定少不了多少,這樣的白起,哪個諸侯國不想除掉?

於是,白起的死就成了很自然的一件事了,不過,白起到底對秦國是有大功的,在他死後,“秦人憐之,鄉邑皆祭祀焉。”

另,說起白起的年齡,史籍中並沒有記載,不過公元前294年他成為秦國的左庶長,此時的白起應該差不多三十歲以上,這樣算來,到公元前257年,也得六七十歲了,這個年紀也打不了多少仗了,秦昭襄王賜死白起對秦國是利大於弊的。


尚宮女史


白起死的時候,對天長嘆”蒼天呀,我跟你有什麼仇,淪落到這種地步!“這當然不怪他,要怪只能怪他的主子。

秦昭襄王,少年時在趙國作人質。戰國時期,相互派遣質子往敵對國當人質,可以作為兩國交戰的一道防線。可想而知,派出的質子,在他們父皇心目中無關緊要,他們母親的地位也不會太高,不然也不會看著兒子去異國他鄉去受苦。質子中的大名人,當屬嬴政的父親異人。

他們吃不好,住不好。試比較異人,要不是呂不韋這個大救星,估計他連娶個老婆都難。不僅物質條件差,他們還要時時擔心受怕,萬一秦趙打起來,他們是要被拿來祭旗的!

秦昭襄王是他們中的幸運兒,僥倖被推選為秦國的國君,但早年在趙國當人質的經歷將伴隨他終身,讓他缺乏安全感,自卑。朝中一有風吹草動,都會引起他的警覺,更何況這次吹得不是微風,而是狂風。


自長平之戰後,白起打算一鼓作氣,直接滅了趙國。這讓趙國很恐慌,鄰國韓國也跟趙國一樣擔心受怕,兩國商量,該怎麼辦!

不久,秦國宰相府出現了一個說客,此人叫蘇代。進入相府,就滔滔不絕對宰相范雎,說了一大堆大道理,說完後,還送給宰相大筆錢。

蘇代走後,范雎就想:這個白起,憑藉軍功,一路高升,位極人臣,若這次伐趙成功,豈不是位居三公之列,我宰相的位置恐怕在他位置之下。

於是,時不時地范雎在秦昭襄王打小報告。起初秦昭王將信將疑,畢竟大臣之間難免爭風吃醋。但有件事,讓他起了殺心。

秦軍圍邯鄲,白起病了。這仗打打停停,邯鄲一直未破。白起卻在後方說“這仗打不得,雖然長平之戰讓趙軍元氣大傷,但秦軍也不好到哪裡去,國內虧空,加上外圍各路諸侯虎視眈眈,趙國境內眾志成城,若執意再戰,秦軍必敗!”

秦王哪裡肯聽,繼續圍城,並且還去請白起上陣,白起依舊稱病不上戰場。

結果正如白起所料,春申君率十萬大軍攻秦,邯鄲一直未破。秦王又去請白起出山,但白將軍還是在家稱病,看著秦軍大敗,還說風涼話“叫你不聽老夫言,導致今天這個局面。"

秦昭襄王一聽這話就來氣,叫你打仗又不去,還躲在後方亂說話,擾亂軍心。

秦王越想越氣,直接免了白起官職,將他徹底趕出咸陽城。中途,秦王想不對,趕白起,他肯定心不甘情不願的,於是直接賜死白起,免得他亂說話,中途來個聚兵造反就大事不妙。


本草百曉生


一個武將不願意為君主打仗了,不能為君主所用了,就已經犯了政治上的大忌了,秦王並不怕百起會稱兵造反,儘管白起是一個百戰百勝的戰神,但是秦國的軍隊體制根本就不可能讓軍隊成為將領的私人財產,所有的秦國人接受的教育都是一樣,第一,為國家打仗,第二,為國家種糧,加上完善的軍隊管理體制,從而最大限度的保證了軍隊的國家屬性。

不管是作為國家政權還是作為家天下的帝王,他們的想法都是一樣的~軍隊,國家行政機關都是國家機器,大臣,武將都是這部機器上的零件,君王需要的是所有的“零件”都在自己的位置上發揮自己的作用,是螺絲就幹螺絲的事情,是齒輪就發揮齒輪的能力,作為武將,君王需要的是他成為手中的利劍,讓他砍誰就砍誰,讓他收起來就得收起來,你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一切都要以君王的意志為準繩。秦王放棄了長平之戰以後滅亡趙國的機會,這件事情不管是對是錯,都不是你白起可以耍性子的理由,再次攻打趙國的戰爭不管對與不對,你白起都應該無條件的服從,即使打敗了也不是你的錯,君王可以容忍你打敗仗,但是不會容忍你不服從指揮,不會容忍你有自己的是非準則。服從君王,服從國家的需要,在政治上跟君王保持一致就是最大的政治正確,否則,你就算是武曲星轉世,戰神下凡也不能留你。當時白起已經年過70,抱病在家,秦王都不能原諒他的消極對抗,在秦王的心目中,實際上已經意識到此時攻打趙國是錯了,但是君王是不能認錯的,他要求白起出徵不過是要他一個態度,他需要這個在軍隊中有著崇高威望,百戰百勝的戰神在政治立場上和自己保持一致,這對於整個國家和軍隊都是至關重要的,但是白起看不透這一點,依然堅持自己的原則,哪怕是被降為卒伍都死不認錯,這就是不識大體,“民有私榮,則賤列卑官”,這是商鞅教給秦國君王的帝王術,任何君王都不可能容忍有自己的榮辱標準和是非準則的臣子,只要你不能跟君王站在一個立場上,你就必須被這個體制所拋棄。

很多人習慣於用平民思維去看待封建帝王的行為準則,認為他們不講道義,沒有良心,昏庸無道,濫殺無辜,其實除了少數確實昏聵的帝王之外,絕大部分的帝王都不傻,他們的所作所為無一不是為了江山社稷,為了皇權永固,他們都有獨特的行為準則,比如商鞅在魏國公叔座門下為門客時,公叔座認為他有濟世之才,向魏王推薦他,並且說你如果不用他就要殺了他,如果為別人所用就是禍害無窮,後來的事實確實證明了這一點,明朝的于謙,挽狂瀾於即倒,擊敗瓦剌,救回英宗,是實實在在的有大功於國家的功臣,但是英宗一復辟就殺了他,英宗不是不知道于謙的功勳,不是不知道于謙的委屈,但是因為英宗復辟的理論基礎和政治上的正確性必須要建立在景泰帝是非法竊據皇位的基礎上,如果景泰帝是合法的,那麼英宗復辟就不合法,“不殺于謙則(復辟)師出無名”,所以,景泰帝必須是竊據皇位,而於謙就是協助景泰帝“竊據皇位”的逆臣,所以,于謙是為了皇帝的“政治正確”而必須要死的,這裡面沒有應該不應該,沒有冤屈不冤屈,是政治上的需要。

白起已經七十多歲的風燭殘年了,職務,爵位都剝奪的乾乾淨淨了,但是他在軍界依然有威望,秦王殺白起,一是服從國家的政治需要,二是震懾群臣,讓大家都看看,功臣之如武安君尚且“以小過見誅”,其他人還不趕緊夾起尾巴做人。


狼的影子716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要知道白起是什麼人。

白起很會用兵,憑著自己對戰爭的理解,很快就成為了左庶長。白起率兵攻打伊闕,斬殺韓、魏聯軍二十四萬,活捉了魏將公孫喜,佔領了五座城池,白起因功升為國尉。接著白起又指揮秦軍渡過黃河,奪取了安邑以東的大片韓國土地。白起升為大良造,率兵進攻魏國,攻克了大小城邑六十一個。

五年後,白起攻打趙國,拿下了光狼城。’

七年後,又拿下了鄢、鄧五座城。

秦昭王二十九年,佔領了楚國的郢都,楚王被迫向東逃難,白起因此被封為武安君。

以上可以看出白起打仗是攻必克,戰必取,百戰百勝,白起對戰爭的指揮藝術達到了巔峰,六國聽到白起的名字是聞風喪膽。尤其是秦、趙的長平之戰,白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仗斬殺趙國四十五萬人,趙國從此一蹶不振,退出了和秦爭霸的行列,從此以後,秦秋風掃落葉般的滅六國也只是時間問題,白起立下了赫赫戰功。

知道了白起的戰功,再來回答問題就容易多了。

白起原本想趁勝滅掉已經成驚弓之鳥的趙國,可白起的功勞太大,引起了秦宰相範睢的嫉妒,眼看白起的功勞就要反超自己,這是範睢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於是,範睢給秦昭襄王建議同意趙國割地求和,白起知道是範睢的主要,從此和範睢就有了矛盾。

同年九月,秦王后悔了,派王陵進攻趙國,但很不順利。秦王增兵,王陵還是沒有拿下趙國,並損失了不少人馬。秦王想讓白起代替王陵進攻趙國,白起推辭說“邯鄲已經不易攻克了,各國聯合起來抗秦,形式已經和過去不一樣了。還是不要進攻趙國了。”秦王一看自己說不動白起,就派範睢去請白起,白起始終推辭不去。

秦王沒有辦法,只好派王齕代替王陵,進攻了九個月仍然沒有拿下趙國,而且秦軍傷亡很大。白起私下說“秦王不聽我的話,現在怎麼樣呢?”秦王聽到了白起的話很生氣,馬上派白起奔赴前線,可白起推辭有病,範睢再次請白起出山,白起仍然不幹。秦王大怒,免掉了白起武安君的封號,削為平民,併發配到陰密去。這時候,各國聯軍進攻秦國,秦王焦頭爛額。並命令白起馬上動身,不準在咸陽滯留。

白起動身時間不長,秦王與群臣商議道“白起對於流放耿耿於懷。”並馬上派人給白起送了一把劍,叫白起自殺,白起長嘆一口氣說“我究竟犯了什麼罪到了這個地步?我是該死的,長平之戰我坑殺了已經投降的趙卒幾十萬人,有這一條,我早該死了。”說罷,橫劍自殺,一代名將,就此告別了歷史舞臺。

白起死的非常可惜,是因為白起身為將軍,把握稍縱即逝的戰機肯定強於秦王。白起給秦王的建議有他的道理,趙國經過長平之戰的慘痛教訓,上下一心空前團結。各國也已經看出來秦國的狼子野心,為了對付秦國,各國已經聯合起來共同抗秦,局部戰場上已經把秦國的軍隊趕到了函谷關,秦國已經失去了滅掉趙國的最好戰機,即便是白起掛帥也不一定能扭轉乾坤,這一點,白起比秦王看的更清楚。

作為一國之君的秦王,已經知道自己錯了,三番五次的來請白起出兵,已經給足了白起面子,但白起把軍人的名譽看的比生命重要。但秦王的權威也不容挑釁,當兩者發生矛盾時,悲劇就不可避免的發生了

白起必須死,不是秦王容不下他,因為,白起不是一般人,他是一個讓六國噩夢不斷的人,白起不死,秦王永無寧日。

司馬遷評論白起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白起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然不能救患於應侯。就是說白起分析敵情天下無敵,可是卻逃不脫範睢對他的陷害,非常的可惜。


智者無疆風清揚


白起死於公元前257年,沒人知道白起死的時候多少歲,不知道從哪裡看來的七十多歲,只知道當時的秦昭襄王已經69歲了,人生七十古來稀,70歲在當時可是算古稀之年,當時的人很少活這麼長的,當然了,秦昭襄王算一個,活了75歲。

白起是魏冉舉薦給秦昭襄王才起用的,白起首次出戰,就大破韓、魏兩國24萬聯軍,一戰成名,因功升任國尉。之後白起一發不可收拾,不斷為秦國攻城掠地,戰無不勝,威震天下,因而受封武安君。



長平之戰,白起採用誘敵深入、分割圍殲的戰術,一舉包圍趙國45萬大軍,趙軍在彈盡糧絕、無法突圍的狀態下,舉軍投降,白起隨後使用欺詐的手段坑殺趙國45萬降軍,天下為之震動。

隨後白起欲趁長平之戰的銳氣一鼓作氣,進攻趙國都城邯鄲,派出親信衛先生回國請兵糧,準備一舉拿下邯鄲,攻滅趙國,結果出人意料,秦昭襄王和範睢以秦國長平之戰消耗甚大,師老兵疲為由拒絕了白起的建議,並且還殺了衛先生,而且這成為了白起身死的導火索。



白起聽聞後,猶如當頭一盤冷水,從頭冷到腳,作為軍事家,他很清楚什麼時候應該進攻,什麼時候應該休整,但秦昭襄王的命令顯然是傷透了白起的心,失去了滅趙的大好時機。

之後等到秦國恢復生機,在長平之戰9個月後,秦昭襄王下令再次發兵攻趙,圍攻趙都邯鄲,這一次白起在家養活病,沒有去,結果秦軍在邯鄲城下大敗,而白起也因這次失敗而嘲諷秦昭襄王,引起雙方矛盾的惡化。秦昭襄王大怒,下令白起出徵,而白起卻拒不出徵,直接導致了身死,不聽從國君的命令,嘲諷國君的決策,讓身為一國之君的秦昭襄王震怒,直接導致賜死白起,國君的權力是不容置疑的。



而白起與範睢的關係,也是導致白起身死的原因之一,白起前任相國魏冉舉薦的,而魏冉是被範睢扳倒,範睢為了加強秦昭襄王的權力,建議秦昭襄王廢除掌權的魏冉和宣太后,直接扳倒了魏冉和宣太后,這和白起產生了矛盾。

白起為將,範睢為相,將相不和,而範睢也擔心白起的功勞日漸巨大,會導致自已處於不利位置,因此對於白起也是相當打壓,以政治手段削弱白起立功的機會,這也讓白起懷恨在心。

白起是一個有理想的人,本來罪不致死,白起也是一個有性格的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卻因此白白的丟掉了自已的性命,臨死前,白起曾仰天長嘆:我對上天有什麼罪過,竟落得如此下場?對於白起自已來說,顯然沒有意識到自已政治上的幼稚性。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問題描述說白起對秦昭王已經沒有什麼威脅,那為什麼還要殺他,其實小編想說的是皇帝殺人並不是只殺有威脅的人,也並不是說你只要衷心就不殺你。朱元璋稱帝之後將開國元老殺得一個不留,劉邦開國之後樊噲竟然慘死,這些一切的例子告訴我們,伴君如伴虎。

在秦國統一六國的戰爭前期,白起在伊闋之戰大敗魏國和韓國的聯合軍隊,

在進攻楚國的時候,帶領軍隊攻破楚國的國都,又在長平之戰大敗趙國,坑殺四十萬趙軍,總而言之白起一生七十多戰,一次未敗。

但是這樣一個將領在長平之戰過後大病不起,這時秦王派兵攻打邯鄲,久攻不下損兵折將,僵持一段時間過後,白起病癒,秦王就打算派白起去攻打邯鄲。所以到了這時秦王對白起還是絕對的信任。但是白起回絕了秦王,因為他覺得如果這個時候出兵,秦國會十分的空虛。但是白起對秦王講了之後,秦王還是執意出兵,而結局和白起說的一樣,秦軍死的死傷的傷,久久不能攻下邯鄲。

所以秦王遷怒於白起,命令他必須趕往前線,白起無奈只能動身,但是白起在途中病重,趕路緩慢,秦王就認為白起這是以他自己的方式抗命,所以就不顧白起的功勞賜寶劍給白起,最後白起自刎而死。

所以呢並不是秦王認為白起對他有威脅,而是白起和秦王之間的君臣關係在這件事情上出現了冰點,導致秦王認為白起泰國自大,居然抗命,而事實上秦王沒有理解白起的好心,這才導致最後的悲慘結局!


廣看歷史


白起被賜死時,年紀究竟有多大,歷史上並沒有準確的記載。不過,白起第一次被史書所記載,是在公元前294年,那時候他擔任左庶長。“左庶長”在秦軍中是一種中高級軍官,比後來代替白起指揮圍攻邯鄲的王凌的“五大夫”還要高一個級別。因此,那時候的白起,少說也有30歲。白起被賜死的時候是公元前257年,相隔了近40年。因此,說白起那時候已經是70多歲的老人,其實也差不了多少。

白起不但是個老人,在長平之戰後,由於白起想一鼓作氣攻下邯鄲,秦王和宰相范雎不同意,解除了白起的兵權。也就是說,那時候白起其實對秦王是構不成威脅的。

當時因為王凌在邯鄲之戰中失敗,秦王命令白起前往接替指揮作戰。白起認為這場大戰,秦國肯定打不贏,不想去。秦王還是堅持讓白起去。白起以自己生病推脫。但秦王不聽,一定要白起上路。白起上路不久,秦王卻又賜死了他。

(白起劇照)

我們知道。古代都很忌諱戰前斬殺大將。秦王這樣做,不就是戰前斬殺大將嗎?

那麼,秦王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史記》認為,白起之所以被秦王賜死,有這麼幾個原因。

一是白起鬧情緒。長平之戰後,秦王不聽白起的建議,放棄攻打邯鄲。

現在秦王卻在趙國緩過勁來後,再前往攻打。並且因為打不贏,又才啟用白起。因此白起推脫不去。根本的原因,還是他鬧情緒。

二是白起說風涼話。秦王讓白起接替王凌,白起不去,同時認為不是進攻趙國的好時機。後來秦軍果然打敗,於是白起便說,秦王不聽我的話,非要出兵,結果如何呢?這話讓秦王很生氣。後來,秦王強行讓白起前往的時候,白起在路上,還在嘰嘰咕咕說風涼話。這讓秦王更加不爽,因此乾脆把白起給殺了。

三是范雎想害白起。范雎想害白起,是在白起打勝長平之戰,威名遠揚後開始的。由於害怕白起的風頭蓋過他,因此攛掇秦王放棄繼續進攻。後來秦王要殺白起,也是范雎的讒言。他告訴秦王,白起這樣說風涼話,肯定對軍隊不利,最好及時殺掉,免除後患。

四是白起得到報應。這是《史記》一貫的“春秋筆法”。就是當某個大將無辜被殺後,都會給他尋找天意。蒙恬被無辜賜死,死前他就嘆息說,是因為他修長城挖斷了地脈,才遭到了報應。白起死前,也嘆息說,是因為他坑殺了趙國40萬降卒,因此才遭到了報應。《史記》想通過這個,批評蒙恬和白起的殘忍罪錯。

(范雎劇照)

《史記》所講的這些理由,當然是不錯的。不過,我認為,《史記》忽略了(或者說“弱寫了”)白起被賜死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秦王忌憚他,想要他死。

事實上,秦王對白起一直就是一種“見不得又離不得”的感覺。由於白起在戰場上太過突出,幾乎百戰百勝(白起在史書上剛出場,就已經憑藉軍功擔任了左庶長,由此可以證明,白起有多麼傑出)。因此,秦王在使用白起的時候,經常非常猶豫。很多戰爭都不會派他去,因為他打的仗越多,戰功就會越多。按照秦朝的“軍功獎勵制度”,有了軍功就必須獎賞。秦王害怕最後自己實在沒什麼拿來獎賞白起的,說不定最後只有把自己的王位“獎”給他了,因此很早就開始對白起實行打壓。

(秦王劇照)

比如長平之戰,最早也不是派白起去打仗。後來秦王知道到了生死決戰的最後關頭,因此才又換成了白起。

長平之戰以後,秦王也是因為害怕白起功高,擔心他打下邯鄲後,就不回來了。因此不讓白起接著打。

後來一定要讓白起去,也是因為實在只有白起才能轉危為安。

但是當白起上路後,他又實在擔心,本來就對他有意見的白起,去指揮打仗的時候,或許更加有圖謀不軌的想法,因此,秦王害怕把軍隊交到他手裡。再加上范雎在旁邊一說,為了防患未然,所以在白起還沒有掌兵權的時候,秦王就找白起抱怨這事,把白起給殺掉。


張生全精彩歷史


主要原因是白起雖然軍事上是一把好手,但卻不懂“縱橫之術”,不會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

和家人、朋友賭賭氣,沒人計較;但和秦王賭氣使性子,不是找不痛快嗎?

讓秦王不痛快的人,秦王便會讓他痛快地去死。


(秦昭王畫像)

一、秦昭王命令白起攻邯鄲滅趙,白起拒絕三次,並託病不出,跨出作死第一步。

長平之戰,趙國精銳盡失,白起欲乘勝攻邯鄲滅趙國!但秦王卻中了趙國議和的緩兵之計,令兵臨城下的白起撤兵。

與趙國和談了近兩年,秦昭王才發現上當。此時趙國已厲兵秣馬、兵強馬壯。

秦昭王惱羞成怒,發誓滅趙!但他三次命令白起再打邯鄲均遭拒絕。

白起在第一次拒絕出征時就解釋過,趙國已不是原來的趙國,此時秦國進攻邯鄲不僅會失敗,還會陷入腹背受敵的危險境地,若打趙國必敗!為此白起還列出了4條有理有據的不能打邯鄲的理由。

秦昭王哪裡肯信,他覺得白起在長平之戰如此神勇,不願出征只不過是賭氣,是託辭,以為自己親自登門,給足白起面子,白起便會出徵,白起只要出山,趙國必亡!他想的很豐滿,但現實太骨感!他親自登門,仍是被拒。

但秦昭王畢竟不是一般人,有鍥而不捨的精神,便派范雎去勸說白起,范雎是出色的縱橫家,有著令人拍案叫絕的口才。但最終還是沒有說動固執的名將白起。

白起不但三拒秦昭王,還遞呈了退休報告,說打了三十幾年仗,身體不行了,申請退休。

對於秦昭王來說,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我不管你以前多大功勞,你現在不為我所用,留你何用?

這是白起作死的第一步棋。

(秦昭王劇照)

二、白起作死第二步:當他的秦軍攻趙必敗的預言成了真,逢人便說:“ 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 !”以此笑話秦王愚蠢。

秦軍慘敗,秦昭王本來就很惱火!要是白起會做人,他首先絕口不能提自己的預言,這樣才能不戳中秦昭一的痛處,自己才安全!其次,他應該到秦昭王那裡表忠心加表決心。秦昭王很可能還會繼續重用白起,白起就有重新掌握秦國大權的可能,進而把政敵范雎擊垮,自己也能落個善終。

退一萬步,你白起即便真的想退休,更應該少說話以求自保,因為禍從口出啊!

然後白起一沒靠攏在秦昭王周圍,又到處宣揚自己的預言多麼準確!這不是作死是什麼?

你到處宣傳的預言,在證明了自己英明的同時,不也證明了秦昭王的愚蠢嗎?秦昭王不殺你殺誰?!

有人說:白起的死跟他的政敵也有關係。我認為:如果一個人會說話做事,會處理人際關係,即便是有人進讒言也沒用;反之,不會做人的人,都替你說好話,你也爬不上去!

白起打仗行,做人做事說話真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