誅殺建成後,李世民為何屢屢提拔山東寒門?背後有何目的?

零、誅殺建成後 李世民“左右多是東人”

大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七月,也就是玄武門之變一個月後,李世民就迫不及待的宣佈了一個重要的人士變動,他封魏徵為諫議大夫,“使安輯河北,許以便宜從事 。”此一去山東(崤山以東的統稱,下同)就是半年時間,直到武德九年冬天,魏徵才風塵僕僕的回到長安。值得注意的是,魏徵,山東人士,小族之家,境況孤貧。

次年,也就是貞觀元年,青州發生謀反事件。剛剛改任殿中侍御史的崔仁師,成為唐太宗李世民心中最佳的平叛人選。崔仁師不負所望,採取了“寬慰”的辦法,很快就平息了“青州叛亂”。值得注意的是,崔仁師,山東人士,高門中的破落戶。

貞觀元年,《資治通鑑》還記載了這樣一件小事,唐太宗“嘗言及山東、關中人,意有同異。”從這一記載來看,唐太宗在說到山東人和關中人的時候,總是分開來說,或許內心還多少對山東人有所偏見。而身為殿中侍御史的張行成聽了這句話,提出了意見:

“臣聞天子以四海為家,不當以東西為限”。對於這些話,唐太宗頗為讚賞,後來又讓張行成“預議大政”。再次需要注意的是,張行成,山東寒族,曾在王世充那裡任職,與山東崤山以東的統稱,下同各種勢力有廣泛聯繫。

此外,玄武門事變後,因功被封為右衛將軍、長平郡公的張亮,山東人,曾以農為業,家境貧寒;尚書左丞戴胄,山東人,出身低微;名臣馬周,山東寒士……

誅殺建成後,李世民為何屢屢提拔山東寒門?背後有何目的?

拔擢山東寒門

看完以上的內容,相信大家能發現兩個共同點,那就是:一、玄武門事變後,以魏徵為代表的不少山東(崤山以東地區)人都得到了提拔和重用。二、受到提拔重用的山東人,主要是寒門之士。

只是巧合嗎?並不是!玄武門事變之前,李世民就曾委派張亮“陰引山東豪傑”。李建成還曾密奏唐高祖李淵說:“秦王左右多是東人!”而歷史學教授趙克堯先生在談及玄武門事變的時候,也曾指出:

玄武門之變後,唐太宗一直留心物色關東人,魏徵和崔仁師就是其中傑出代表。

由此可見,拔擢山東(崤山以東)寒門之士是唐太宗有目的的行為。那麼問題來了,唐太宗為什麼要留心物色山東寒門之士呢?除了山東人才薈萃,還有什麼原因?李世民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呢?

一、必要性:山東地區存在嚴重隱患

山東(崤山以東)地區的隱患,其實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這個地區是隋末農民戰爭的策源地,而且李世民平定竇建德、劉黑闥之後,對當地採取了嚴厲懲處的措施,有道是“懸民處死”,這讓當地百姓對李唐王朝心存戒心。

而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山東地區,更多的是太子集團的勢力範圍!武德五年六月,劉黑闥第二次起兵,太子李建成親自掛帥,聽取了魏徵的建議,實行了安撫政策,爭取到了人心。《新唐書·隱太子建成傳》中,記載了建成平定劉黑闥之後的情況:

獲俘皆撫遣之,百姓欣悅。

相比於李世民對這一地區的殘酷鎮壓,李建成的做法自然能得到當地百姓的認同。

此後,李建成、李元吉利用自己在山東地區的威望,積極培植自己的勢力。武德五年冬,魏徵再次給太子建成獻策:“結納山東豪傑”,李建成不僅聽從而且付諸實踐,秘密派遣將領可達志跟燕王李藝聯絡。隨後,建成利用李藝和幽州都督李瑗的關係,繼續在幽州等地拓展自己的力量。

而等到玄武門事變的消息傳到河北等地後,《新唐書》記載了當地人的表現:

河北州縣素事隱(建成)、巢(元吉)者,不自安。

內心的不自安,促成了幽州都督李瑗的叛亂,當然這只是其中一例。在山東豪傑中,試圖趁唐廷相殘之機,興兵作亂者大有人在。再加上太子黨羽也有人逃到了山東地區,可以說這裡隱患重重、危機四伏。

誅殺建成後,李世民為何屢屢提拔山東寒門?背後有何目的?

建成結納山東豪傑

正是如此,對於山東的問題,李世民就不得不謹慎處理。他採取的辦法是,拔擢山東人士,來處理山東問題,進而贏得山東地區的支持,應該說是很有策略的。

不過,還需說明的是,李世民拔擢的山東之士,為什麼基本上都出自寒門呢?這就不得不提到山東寒門之士的重要性。

二、 對下的重要性:山東寒士與下層勢力聯繫密切

唐太宗重點拔擢的山東之士,基本上都出自寒門,主要是因為這些寒士大多參與過隋末農民戰爭,和山東各種勢力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不僅能梳理好複雜的關係,還能表達山東豪傑以及山東普通地主的政治訴求,穩定山東民心。

例如代表人物魏徵,“通貫書術”,“隋亂,詭為道士。”後來,他投身於農民起義的浪潮中,在瓦崗軍中典掌過書記,後又隨李密投降大唐;只不過“至京師,久不見知”,於是在不得志之下,他選擇了迴歸山東,沒想到卻被竇建德的河北義軍俘虜,拜為起居舍人;竇建德失敗後,魏徵便投奔李建成,提出“結納山東豪傑”的策略。豐富的經歷讓他與山東的各種社會勢力有著密切的聯繫。

正是因為如此,魏徵才屢次被派遣到山東地區處理各種問題:首先是武德九年七月,正是山東情況複雜多變之時,李世民委派魏徵宣慰山東;第二年,也就是貞觀元年七月,山東地區大旱,唐太宗又第二次派遣魏徵前往山東各州,做好賑濟工作。

而這兩次前往山東,魏徵都較好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務,比如他第一次前往山東地區時,

就曾釋放了太子黨人李志安,幫助唐太宗在山東地區樹立了“寬仁”的形象,消除了在逃太子黨人的疑慮,有利於爭取山東豪傑的支持。

誅殺建成後,李世民為何屢屢提拔山東寒門?背後有何目的?

兩次前往山東的魏徵

再如張行成,前文說過,此人曾在王世充處任職,閱歷豐富,

與山東各種勢力聯繫廣泛。後來,唐太宗之所以讓他預聞大政,主要也是因為他能代表山東普通地主的利益,表達山東豪傑的政治訴求。

正是因為山東寒門之士,與山東各種勢力聯繫密切,所以在處理起山東地區的問題上,有很多優勢,這一點相當重要。而除此之外,這些山東寒士也在積極影響著上層對山東的施政方針。

三、對上的重要性:山東寒士影響上層對山東的施政方略 有助於政策更合理

除了可以梳理好地方的各種勢力,這些在官場中冉冉升起的山東寒士,還會影響到國家對山東的施政方略,更好的維護山東的利益。而為了穩定山東的局面,唐太宗往往也會聽取他們的建議。

前面提到,魏徵曾宣慰山東,而在此期間,魏徵就為山東地區的人民爭取到了利益。比如說《新唐書》就記載,武德九年八月,唐太宗下詔免除山東地區的一年賦稅,老百姓聽了之後,

“老幼相歡,或歌或舞”。不過,很快唐太宗又把這個命令撤回了,重新頒佈敕令說:“已役已納,並遣輸納,明年總為準折。”這意思是說,今年已經開始服徭役、繳納租稅的,都要繼續進行,等明年一起折算。魏徵一聽太宗變卦了,十分不高興,上書進諫,指出這種行為是:

“於財利小益,於德義大損。”

很明顯,魏徵這是在勸諫太宗不要因貪圖小利,再次引起山東地區人民的不滿。

此外,前文也提到的,張行成勸諫唐太宗不要“以東西為限”看輕山東人,這也有利於扭轉唐太宗對山東地區的偏見,以便更好的施政。

誅殺建成後,李世民為何屢屢提拔山東寒門?背後有何目的?

減免山東賦稅

從現有史料看,崔仁師平定“青州叛亂”之後,山東地區就再也沒有出現過類似的叛亂事件了。可見,通過拔擢山東寒士,有效的鞏固了大唐對山東地區的統治。

四、 闡史君說:利益的天平上,關隴集團為何不選擇山東高門士族?

李唐皇室出自關隴地主集團,而要實現全國範圍的有效統治,就山東地區而言,需要拉攏山東勢力,因此本質上來說,唐太宗所做的,也可以看做是在平衡各個集團的利益。

但唐太宗拉攏的“山東勢力”,為什麼不是傳統的山東高門士族呢?

一方面,是因為傳統的山東士族在經歷了南北朝的混亂,以及隋末農民起義之後,政治上已走向衰落,甚至還出現了

“全無冠蓋”的說法。

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唐太宗本人出身關隴集團,他內心所想的,更多的是抑制“山東門閥”,進而來揚“關隴門閥”,這一點在後來修訂的《氏族志》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說白了,《氏族志》就是想借助皇權,尊關隴貴族門閥,卑山東高門士族。

此外,還有一點,那就是跟“功業”有關。本文所提到的“山東微族寒門”之士,可以說為大唐建立了不少的功勳,正如唐太宗自己所說,這些人是“以忠孝學藝從我定天下者”。換句話說,曾跟隨唐太宗“定天下”或者是立過其他功勳的人,才是唐太宗拔擢的對象。

當然了,無論如何,唐太宗拔擢山東寒士的做法,

客觀上也是對“關中本位”政策的微調,不僅有利於對山東地區的統治,更重要的是,也形成了一個融合各方人才的統治集團,為貞觀之治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就這樣,在解決好了山東地區的問題後,一個嶄新的時代即將到來……


《資治通鑑》

《全唐文》

作者簡介: 自幼曾攻經史,長成亦有權謀。媒體人,有數十篇文章流傳網絡,期待你的關注與指正。

★本頭條號“腦洞闡史觀”已與“維權騎士”簽約,盜用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