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一些用人單位越來越重視第一學歷?

白而不痴


為什麼現在用人單位越來越重視第一學歷?原因很簡單

用人單位越來越重視第一學歷,什麼是第一學歷?第一學歷是參高考時考的大學,大學畢業時的學歷,由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全日制的文憑都統稱為第一學歷。通常大家所說的“211”“985”。第一學歷分為:重點本科,普通本科,大專等,如果大學畢業後繼續深造,讀研、讀博,那是個人的最高學歷,不是第一學歷。很多用單位在招聘好的崗位時,明確要求第一學歷必須是985/211院校?為什麼他們重視第一學歷,而不是最高學歷呢?

第一學歷是通過全國高考獲得的,沒什麼水份,由於是全國統一高考,相對公平,更能體現一個人的真實實力。高考、考研、考博可以獲得更高的學歷,但是高考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國統考,雖然小份分地方存在自主命題,但是也是整個地域用同一套卷,而且高考在保密措施是做得最好的,不能說完全不存在漏題或者作弊,但是比例很小,基本不可能。

但考研和考博就不一樣。考研雖然也是全國統考,但在各專業上,學校也是可以自己出考試題,這樣相對高考的水份大很多,而且作弊的可能性大很多。考博就更水了,現在不少學校變成了申請制,不需要考試,有時候導師的一句最能加你過。面對這種情況,用人單位在學歷上重點考查第一學歷是非常正確的選擇。

第一學歷高的人綜合能力一般很高。高考是對你人生十幾年學習的綜檢查,是人生重大的事,所有人都全力以赴學習,希望能考上好的學校,那上重點本科的人勝出。大家都做同一件事,勝入的人當然更優秀。也有人會質疑,高分低能,普通學校裡也有優秀的人才,這些不否認,但是用人單位招聘的好崗位,很多人來應聘,面對眾多求職者,用人單位沒有那麼多時間和精力一個一個的篩選,最好的辦法就是去優秀的人員裡找優秀的人才,而第一學歷裡的人一般都是優秀的人才,在這裡選擇更高效。

這樣雖然看起來對學歷不太高的人不是很公平,但如果你真的能力強,又要求公平,為什麼沒有在高中的時候好好努力,考一個配得上你實力的學校呢?第一學歷好,至少說明這個候選人具備了一定的智商水平、學習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目標/時間管理能力、統籌協調能力以及超強的執行力、毅力和對自己的責任心,這些都是在職場上取得成功必備的條件。很多成功人士及名人都是名校畢業的。

公司或企業要發展離不開優秀的人才,人才是第一生產力,用人單位要招聘優秀人才,從以往的經驗得出,第一學歷好的人一般都很優秀,從優秀人群裡找到優秀的人裡找更易容。所在用人單位越來越重視第一學歷。

聲明: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僅供個人研究學習,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貴州中公教育立場。

文、貴州中公教育(gzoffcn)


貴州中公教育


第一學歷就是全日制普通學校的最高學歷,區別於自學考試、成人高考和在職教育等。按照最新的規定,全日制幾乎等同於“雙證”(學位證書和畢業證書),大部分非全日制教育只頒發單證(除MBA等之外)。很多企業對於在職研究生是不承認的,評職稱、算薪點只按照第一學歷來記。

在第一學歷中,本科學歷又是最重要的。高校招聘的時候“查三代”的現象尤其嚴重,意思就是招聘一個博士研究生,要看這個人的本科、碩士和博士分別都在哪裡讀書的,如果招聘一個碩士研究生,就要看他本碩分別在哪裡讀的。

為什麼會這樣呢?

近年來,由於高等教育市場化,以及各高校擴招,“考上大學”已經不是什麼稀罕的事。上世紀80年代,“大學生”還是“高端人才”的代名詞,各個企業都十分重視;現在的大學生已經到處都是。每年都有大量的應屆生求職,但企業的崗位是有限的,在這種供需嚴重不平衡的情況下,企業招聘人才加設各種門檻就是有情可原的了。無論是“第一學歷本科及以上”,還是“只招收985,211”都是為了快捷地篩選出需要的人才。在付出相同多勞動報酬的情況下,企業肯定是更希望招聘到學歷更高、能力更強的應聘者啦。

所以第一學歷非好學校的人就沒有出路了嗎?

當然不是,近幾年由於就業形勢嚴峻,很多已經工作了兩三年甚至五六年的人重返學校讀研的都大有人在。如果你對自己現在的崗位很不滿意,短時間內有難以找到巨大的提升空間,可以考慮一下讀一個全日制的研究生,相當於給自己多了一個找工作的籌碼。

如果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歡迎關注我以示支持!

關於職場的問題,歡迎在評論區提問~


賀嘉


當企業發佈一個招聘信息,學歷要求為本科,可是來了20個研究生和30個本科生應聘。20個研究生中,其中985碩士5個,211碩士8個,普通大學碩士7個。你作為用人單位的招聘主管首先怎麼辦?肯定是先把30個本科生斃掉,然後從20個研究生裡優中選優。

招聘一個人,本科學歷就綽綽有餘,而來了這麼多研究生,你接著會怎麼選?當然是先把聽都沒聽說過的普通大學的研究生幹掉,然後從剩下的985和211裡選擇了。

進一步梳理發現,這批應聘的研究生裡,清華畢業的有1個,哈工大的2個,南開的2個,其他211大學畢業的若干個。扒拉來扒拉去,無論是學校名氣還是學科實力,感覺還是清華和哈工大的三個人比較優秀,於是,留下這三個進一步考察評價,其他的都淘汰了。最後上報領導,老闆一看,我塞!清華的碩士來應聘咱們公司,這是開天闢地的大事啊!我一小學畢業生,竟然可以使喚清華大碩士,想想都令人手舞足蹈,還猶豫什麼,就清華這小子了。

其實,道理就是這麼簡單,不是什麼用人單位更加重視第一學歷,而是可挑選的餘地太大了。這就好比是你去菜市場買小蔥,同樣都是一塊錢一捆,有蔫了吧唧的(本科生),有斤兩不足的(普通大學碩士),有足斤足兩但是裡面有黃葉子的(211研究生),有分量又足成色又好的(985的研究生),你會選擇哪個?傻子都知道,當然是分量足成色好的啦。

歸根結底,這都是大學擴招惹的禍。每年那麼多本科生和研究生進入勞動力市場,而企業用人崗位需求有限,招聘門檻水漲船高也是順理成章的事。之所以重視第一學歷,根本不是什麼本科生知識更加系統之類的原因,而是一女多求,挑花了眼啊!這就是“學歷查三代”的根本原因。

你怎麼認為呢?歡迎大家交流。

閱後如果喜歡,請不要忘記添加關注喲😄歡迎大家關注、點贊、交流、評論、收藏、轉發,謝謝😜



管理那點事


第一學歷為何含金量高。就在於第一學歷的標準衡量直觀,簡單,高效,公平。這是除了第一學歷之外的其他所不具備。

1.高考大學錄取一刀切

高考到大學錄取,絕大多數是唯分數論。在平行志願後更是如此。比如對山西文科而言,北大是610梯度以上的,人大,復旦是595以上,南開,北師大,南京是580以上,中山,廈大,武大等是570以上。去各地的生源層次很明顯。很明顯的區分清生源的區別。

其他省也是這樣,很均衡化。985錄取了一類生源。


就專業差別而言,錄取分最高的專業和最低的在一個維度。

雖然有自招,推薦等九條途徑,一是這些年逐步壓縮比例,一是佔比重小。自然更能體現高考公平性了。

2.研究生的多元

就研究生來源而言,在一線學校半數名額都是保研的。雖然保研很公平,但整體公平度比高考唯分數差很多了,和高考自招接近吧。

就專業而言,各類專業差別很大。經常有985的某些專業招不滿。就舉個例子,某校金融招20個,1000個報名。某專業招20個,200個報名,不考數學。某專業招3,報名4個,不考數學。同等條件下,很容易推斷難易。要是放一塊比,就知道差別在哪了。

就如此而言,研究生學歷的含金量在同等條件下會低於第一學歷,但依然很優秀。

3.在職,專碩,雙學位等

雙學位,在職讀就更復雜了。

比如我們學校雙學位是跟著人家專業學,一樣的待遇,相當於兩個專業。有的地雙學位就是週六日去上課。但這倆都是雙學位,用人單位沒法區分。

在職現在已經成為眾矢之的。有個朋友讀某校mba,給我講,只用週日去一下。然後給的全日制學歷,我都懵了。



至於各種圈錢的學位班,看巡視組通報。

總結

同等條件下,第一學歷更具有客觀性。所以更適合做敲門磚。其他也都很有含金量,多少略有區別。

在社會中,能力佔據絕對地位。英雄不問出身,只要你有能力,幹啥都可以。如果能力不夠,拿個學歷充門面,勉強頂幾下倒也不是不可以。


一枚明粉


說句實話,現在的學歷五花八門,有不少小學本科生、初中研究生。如果僅從最高學歷來判斷一個人才,會讓用人單位找不到最合適最優秀的人才,而依第一學歷選人命中率高。

一、根據第一學歷選人成功率高,出現偏差小。所謂第一學歷是指國民教育系列的普通全日制教育的學歷,畢業證書上表述為“普通高等學校(普通中等專業學校)畢業證書”的專業教育學歷。通俗地講就是你初中或高中畢業,考取的全日制中專、大專和本科學歷。這第一學歷基本能僅映一個人的智力水平、學習能力。你大學或中專所讀學校也基本反映你的學歷層次、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用人單位據此選拔人才成功率高,出現偏差小,所以重視第一學歷。


二、第二學歷取得途徑各異,有的含金量不高。在笫一學歷較低的情況下,不少人選擇成人教育提升學歷層次。不管是自學考試、函授學習、在職學習,還是網絡學習,拿到的本科、研究生學歷水分極大,出現了大量的小學本科畢業、初中研究生學歷。如果用人據此選人的話,會選上真正人才嗎?



三、不能否定有的第一學歷低而持續不斷學習,成為高學歷的優秀人才。比如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中專生,學歷低但智力水平高,有不少通過提升學歷,上本科,讀研究生,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也有高考失利沒考上重點本科,後通過大學努力考上名校研究生,後成為專家、大咖的。


良心老師


隨著教育的不斷髮展,湧現出來的人才也是越來越多。以前家裡能出個大學生都不容易,現在的大學生是一抓一大把。除了少數是非常優秀以外,其實大多數人是差不多的。所以用人單位在招人時就會設置一些條件進行篩選,比如學歷。

很多用人單位只招聘985,211學校本科畢業的學生。即使你是研究生學歷,但是你的本科學校不好,用人單位也不一定要你。

什麼是第一學歷?

第一學歷”,即國民教育系列的普通全日制教育的學歷,也就是全日制普通高校的最高學歷,排除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全日制自學考試、成人高考脫產班、成人高考(函授,業餘)、電大、網絡教育(遠程教育)等形式的在職教育。

畢業證書上表述為“普通高等學校畢業證書”的則為第一學歷。

那為什麼用人單位越來越重視第一學位了呢?

1.本科學校的好壞,大多決定你程度的高低

顯而易見,985,211的學校無論是教學條件還是師資力量方面都是比較有優勢的。好的學校自然入學門檻也高。也就是說這些學校的學生大多都是高考中的佼佼者。首先他們的層次是高於一般普通大學的學生的。

再者,好的學校學習氛圍自然濃厚。你在一個優秀的圈子裡,那麼你不自覺地也會向他們學習,你也會變得越來越優秀。確實再差的學校也可能有優秀的人,但是,好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確實是有一些優勢的。高考就是一場能力的較量,水平高低顯然易見。

2.研究生越來越多元化

研究生考量的不僅僅是學習能力,還有綜合素質。如今,研究生推免的名額越來越多,很多學校的學生,在統一考試之前就會被錄取。而且研究生考試的內容並不只有專業課,還包括政治等其他學科。另外面試成績所佔的比例也越來越大。

也就是說你只要好好準備,即使你大學是二本學校你也有可能考上研究生。高考是同等學力測試,而研究生考試與唯分數論的高考相比就很難判斷學生程度的高低。因此,用人單位為了更準確地錄取合適的人選,一般會更傾向於第一學歷比較好的人。

——END——

大家怎麼看待這樣的情況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哦。

職場技能掰開揉碎講給你聽,歡迎關注【霸王課】頭條號,一起加速成長,成為一名優秀的職場精英~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不妨點贊、轉發、收藏一下。

霸王課


這個問題我回答一下。

第一,歷史溯源。說起這個問題,就要說說中國教育的發展歷程。以大學學歷為例,90年代以前可以稱作為精英式教育,2000年以後淪落為普及教育。如果你是90年以前的大學生絕對可以稱作為天之驕子,即便是專科生那也是炙手可熱的。可是在2000年以後就發生了變化,大學學歷氾濫了!一些低學歷的人意識到生存危機,開始修第二學歷力爭成為複合型人才。如果你有海歸資歷,那絕對是香餑餑。可是2010年以後,海歸遍地是,畢業證都是洋文,這隻能證明野雞大學已經發展到國外了。學歷不等於能力逐漸成為人力資源部門的共識,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寧要2000年以前的專科生,也不要2000年以後的本科生。

第二,注重第一學歷,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2000年以後,學歷證書滿天飛,人力資源部門看的眼發花。怎樣才能找到高素質人才呢?那就先打假吧。打假打不過來,那就看第一學歷。第一學歷是連續的,造假可能性不高。有些公司會要求求職者把所有第一學歷的畢業證書都帶來參加面試,甚至小學畢業證!

學歷不代表能力,有些HR苦笑自己應該修一修考古專業。在HR心中,能力始終高於學歷。可是面對雪片般的證書,第一學歷就是門檻,無論學歷高低。第一學歷至少有據可查,其他的先放放。


雨默天邊


80-90年代流行著一個說法,“大學生是天之驕子”。現在時代變了,大學生已經不再是天之驕子了,即便是名校的畢業生也不再是“驕子”。在那個“驕子”的時代,大學生是稀缺品,考上大學意味著畢業後可以找到穩定的、待遇不錯的工作,意味著一個光明的未來。隨著90年代末大學的擴招,大學生分配工作制度的解體,大學生的“驕子”光環逐漸消失,沒有確定的未來,加上同齡的競爭對手遍地都是,大家逐漸將注意力轉向名校高材生,一般普通大學的學生也都開始通過考研等方式想辦法給自己加上“名校”研究生的砝碼。

題主的這一問題可能在高校更加明顯。現在的高校招聘動不動就是要求985、211高校的博士,還要有海外留學經歷,或乾脆只要海龜博士。今年來的新趨勢繼續增加苛刻的條件限制,比如要求本科的學歷也必須是國內外著名高校,甚至是發表過多少篇SCI/SSCI等外文期刊論文。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可能有很多,主要的原因還是人才的飽和,人才(普通博士)不再是稀缺品了,大家都在追求酷炫的留學背景,高級別期刊的科研論文,它們是硬性指標,意味著你可以給就職學校帶來多少科研和項目成果,所以越來越重視你自己的學術背景了。在同樣的博士學位情況下,如果你的本科是北大,另外一個人的本科是河南大學,那麼你被錄用的可能性顯然更大。這種人才的篩選機制有其存在的理由,雖然可能並不完全合理。如果你被刷下,也別鬱悶,世界這麼大,總有人比你強;世界這麼大,也總有一個能夠容下你的地方!平臺固然重要,但是你的科研道路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慢慢積累,是金子總有一天會發光的。


別人家的博士


為什麼現在用人單位越來越重視第一學歷?

現在有句話比較流行:那就是本科看出身,研究生看專業。或許就隱含了第一學歷的關注度。

為什麼會有如此之情形?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人才歧視現象較為嚴重。比如有的地方直接標註“非985、211”不要,有的雖然沒有直接標明,但是有這樣的潛規則。比如雖然要逐漸取消一、二、三本批次,但是有的地方可能對二本、三本就會存在歧視,儘管有的已經是研究生,但可能本科是個三本,卻依然受到歧視。再比如同樣是本科,全日制與非全日制就有本質區別。

所以,關於學歷歧視的問題,恐怕也到了要解決的時候。畢竟對於真正的人才來說,學歷只能是個經歷,而不能成為一個障礙。

二是現在一些高校學歷在貶值。隨著高校的大面積擴招,今天的學生只要想讀大學,幾乎都有學校可以去讀。這和十幾年前的錄取率不可相提並論。這個時候,大家都有可能拿著大學本科文憑,但是當所有人都擁有了,其價值自然就會有降低。

比如在二十多年前,一箇中專文憑,可能要比今天的一些一本份量還要重。因為那個時候考上箇中專,可說是非常不容易。

三是現在一些高校之間差距比較大。這不僅體現在入學時的成績差距,還有高校讀書氛圍的差距。有的高校管理並不太嚴,學習讀書氛圍並不濃厚,學生不一定讀了多少書,也不一定學了多少東西。這些方面導致好大學與差大學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碧翰烽


我是來說大實話的。作為一名常年和用人單位打交道的老師,我來說說用人單位為什麼這麼重視第一學歷。

原因可以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用人單位這麼做,可以省時省力省錢。

每年都有很多大學生湧向人才市場,好一點的單位每天都能收到成百上千份簡歷。簡歷堆積如山,來招人的單位為了節省時間和精力,他們拿起簡歷,就看第一學歷。

第一學歷是985、211這類重點學校的,代表著學生從高中時代就很優秀。畢竟那麼多學生參加高考,能夠考上985、211學校的學生確實都是學霸。

第一學歷顯得牛氣的人,代表著他在一個好大學裡待了四年。好大學的學習氛圍和師資力量,遇到的老師、同學,接觸的培養理念都比一般學校強。這樣的學生畢業後,不會差到哪裡去。

再就是,這社會上還有好多人搞學歷造假。有的人壓根就沒有專業知識,卻拿個不知道從哪裡弄來的文憑,就敢在招聘時糊弄用人單位。

用人單位把這樣的人招回去後,發現這些人壓根就幹不了專業的活,白白浪費了時間和金錢。

被學歷造假坑多了,用人單位也就變聰明瞭,懶得去查驗你所在學校和成績的真假了,反正我就看第一學歷。第一學歷牛,代表著你也不會假到哪裡去。

因此,很多用人單位就憑第一學歷招人。

大家都是第一次見面,誰知道誰有多大的能力啊。為了省時省力,那就乾脆一刀切吧,用第一學歷篩選掉很多自考、成人高考、一般學校的求職者。這麼做,可以最大限度地節省用人單位的時間成本和精力。


我是柳柳很忙,您身邊的教育專家、心理問題專家。

請關注我。更多教育、心理、人際關係前沿知識推送給您。

有什麼問題可以直接給我發信息,樂意為您答疑解惑。

歡迎您點贊轉發。您的點贊轉發,都是在幫助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