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杀建成后,李世民为何屡屡提拔山东寒门?背后有何目的?

零、诛杀建成后 李世民“左右多是东人”

大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七月,也就是玄武门之变一个月后,李世民就迫不及待的宣布了一个重要的人士变动,他封魏征为谏议大夫,“使安辑河北,许以便宜从事 。”此一去山东(崤山以东的统称,下同)就是半年时间,直到武德九年冬天,魏征才风尘仆仆的回到长安。值得注意的是,魏征,山东人士,小族之家,境况孤贫。

次年,也就是贞观元年,青州发生谋反事件。刚刚改任殿中侍御史的崔仁师,成为唐太宗李世民心中最佳的平叛人选。崔仁师不负所望,采取了“宽慰”的办法,很快就平息了“青州叛乱”。值得注意的是,崔仁师,山东人士,高门中的破落户。

贞观元年,《资治通鉴》还记载了这样一件小事,唐太宗“尝言及山东、关中人,意有同异。”从这一记载来看,唐太宗在说到山东人和关中人的时候,总是分开来说,或许内心还多少对山东人有所偏见。而身为殿中侍御史的张行成听了这句话,提出了意见:

“臣闻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当以东西为限”。对于这些话,唐太宗颇为赞赏,后来又让张行成“预议大政”。再次需要注意的是,张行成,山东寒族,曾在王世充那里任职,与山东崤山以东的统称,下同各种势力有广泛联系。

此外,玄武门事变后,因功被封为右卫将军、长平郡公的张亮,山东人,曾以农为业,家境贫寒;尚书左丞戴胄,山东人,出身低微;名臣马周,山东寒士……

诛杀建成后,李世民为何屡屡提拔山东寒门?背后有何目的?

拔擢山东寒门

看完以上的内容,相信大家能发现两个共同点,那就是:一、玄武门事变后,以魏征为代表的不少山东(崤山以东地区)人都得到了提拔和重用。二、受到提拔重用的山东人,主要是寒门之士。

只是巧合吗?并不是!玄武门事变之前,李世民就曾委派张亮“阴引山东豪杰”。李建成还曾密奏唐高祖李渊说:“秦王左右多是东人!”而历史学教授赵克尧先生在谈及玄武门事变的时候,也曾指出:

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一直留心物色关东人,魏征和崔仁师就是其中杰出代表。

由此可见,拔擢山东(崤山以东)寒门之士是唐太宗有目的的行为。那么问题来了,唐太宗为什么要留心物色山东寒门之士呢?除了山东人才荟萃,还有什么原因?李世民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一、必要性:山东地区存在严重隐患

山东(崤山以东)地区的隐患,其实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这个地区是隋末农民战争的策源地,而且李世民平定窦建德、刘黑闼之后,对当地采取了严厉惩处的措施,有道是“悬民处死”,这让当地百姓对李唐王朝心存戒心。

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山东地区,更多的是太子集团的势力范围!武德五年六月,刘黑闼第二次起兵,太子李建成亲自挂帅,听取了魏征的建议,实行了安抚政策,争取到了人心。《新唐书·隐太子建成传》中,记载了建成平定刘黑闼之后的情况:

获俘皆抚遣之,百姓欣悦。

相比于李世民对这一地区的残酷镇压,李建成的做法自然能得到当地百姓的认同。

此后,李建成、李元吉利用自己在山东地区的威望,积极培植自己的势力。武德五年冬,魏征再次给太子建成献策:“结纳山东豪杰”,李建成不仅听从而且付诸实践,秘密派遣将领可达志跟燕王李艺联络。随后,建成利用李艺和幽州都督李瑗的关系,继续在幽州等地拓展自己的力量。

而等到玄武门事变的消息传到河北等地后,《新唐书》记载了当地人的表现:

河北州县素事隐(建成)、巢(元吉)者,不自安。

内心的不自安,促成了幽州都督李瑗的叛乱,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例。在山东豪杰中,试图趁唐廷相残之机,兴兵作乱者大有人在。再加上太子党羽也有人逃到了山东地区,可以说这里隐患重重、危机四伏。

诛杀建成后,李世民为何屡屡提拔山东寒门?背后有何目的?

建成结纳山东豪杰

正是如此,对于山东的问题,李世民就不得不谨慎处理。他采取的办法是,拔擢山东人士,来处理山东问题,进而赢得山东地区的支持,应该说是很有策略的。

不过,还需说明的是,李世民拔擢的山东之士,为什么基本上都出自寒门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山东寒门之士的重要性。

二、 对下的重要性:山东寒士与下层势力联系密切

唐太宗重点拔擢的山东之士,基本上都出自寒门,主要是因为这些寒士大多参与过隋末农民战争,和山东各种势力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能梳理好复杂的关系,还能表达山东豪杰以及山东普通地主的政治诉求,稳定山东民心。

例如代表人物魏征,“通贯书术”,“隋乱,诡为道士。”后来,他投身于农民起义的浪潮中,在瓦岗军中典掌过书记,后又随李密投降大唐;只不过“至京师,久不见知”,于是在不得志之下,他选择了回归山东,没想到却被窦建德的河北义军俘虏,拜为起居舍人;窦建德失败后,魏征便投奔李建成,提出“结纳山东豪杰”的策略。丰富的经历让他与山东的各种社会势力有着密切的联系。

正是因为如此,魏征才屡次被派遣到山东地区处理各种问题:首先是武德九年七月,正是山东情况复杂多变之时,李世民委派魏征宣慰山东;第二年,也就是贞观元年七月,山东地区大旱,唐太宗又第二次派遣魏征前往山东各州,做好赈济工作。

而这两次前往山东,魏征都较好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比如他第一次前往山东地区时,

就曾释放了太子党人李志安,帮助唐太宗在山东地区树立了“宽仁”的形象,消除了在逃太子党人的疑虑,有利于争取山东豪杰的支持。

诛杀建成后,李世民为何屡屡提拔山东寒门?背后有何目的?

两次前往山东的魏征

再如张行成,前文说过,此人曾在王世充处任职,阅历丰富,

与山东各种势力联系广泛。后来,唐太宗之所以让他预闻大政,主要也是因为他能代表山东普通地主的利益,表达山东豪杰的政治诉求。

正是因为山东寒门之士,与山东各种势力联系密切,所以在处理起山东地区的问题上,有很多优势,这一点相当重要。而除此之外,这些山东寒士也在积极影响着上层对山东的施政方针。

三、对上的重要性:山东寒士影响上层对山东的施政方略 有助于政策更合理

除了可以梳理好地方的各种势力,这些在官场中冉冉升起的山东寒士,还会影响到国家对山东的施政方略,更好的维护山东的利益。而为了稳定山东的局面,唐太宗往往也会听取他们的建议。

前面提到,魏征曾宣慰山东,而在此期间,魏征就为山东地区的人民争取到了利益。比如说《新唐书》就记载,武德九年八月,唐太宗下诏免除山东地区的一年赋税,老百姓听了之后,

“老幼相欢,或歌或舞”。不过,很快唐太宗又把这个命令撤回了,重新颁布敕令说:“已役已纳,并遣输纳,明年总为准折。”这意思是说,今年已经开始服徭役、缴纳租税的,都要继续进行,等明年一起折算。魏征一听太宗变卦了,十分不高兴,上书进谏,指出这种行为是:

“于财利小益,于德义大损。”

很明显,魏征这是在劝谏太宗不要因贪图小利,再次引起山东地区人民的不满。

此外,前文也提到的,张行成劝谏唐太宗不要“以东西为限”看轻山东人,这也有利于扭转唐太宗对山东地区的偏见,以便更好的施政。

诛杀建成后,李世民为何屡屡提拔山东寒门?背后有何目的?

减免山东赋税

从现有史料看,崔仁师平定“青州叛乱”之后,山东地区就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叛乱事件了。可见,通过拔擢山东寒士,有效的巩固了大唐对山东地区的统治。

四、 阐史君说:利益的天平上,关陇集团为何不选择山东高门士族?

李唐皇室出自关陇地主集团,而要实现全国范围的有效统治,就山东地区而言,需要拉拢山东势力,因此本质上来说,唐太宗所做的,也可以看做是在平衡各个集团的利益。

但唐太宗拉拢的“山东势力”,为什么不是传统的山东高门士族呢?

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山东士族在经历了南北朝的混乱,以及隋末农民起义之后,政治上已走向衰落,甚至还出现了

“全无冠盖”的说法。

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唐太宗本人出身关陇集团,他内心所想的,更多的是抑制“山东门阀”,进而来扬“关陇门阀”,这一点在后来修订的《氏族志》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说白了,《氏族志》就是想借助皇权,尊关陇贵族门阀,卑山东高门士族。

此外,还有一点,那就是跟“功业”有关。本文所提到的“山东微族寒门”之士,可以说为大唐建立了不少的功勋,正如唐太宗自己所说,这些人是“以忠孝学艺从我定天下者”。换句话说,曾跟随唐太宗“定天下”或者是立过其他功勋的人,才是唐太宗拔擢的对象。

当然了,无论如何,唐太宗拔擢山东寒士的做法,

客观上也是对“关中本位”政策的微调,不仅有利于对山东地区的统治,更重要的是,也形成了一个融合各方人才的统治集团,为贞观之治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就这样,在解决好了山东地区的问题后,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资治通鉴》

《全唐文》

作者简介: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媒体人,有数十篇文章流传网络,期待你的关注与指正。

★本头条号“脑洞阐史观”已与“维权骑士”签约,盗用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