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区别是什么?

科医药师孙晓鸣


首先说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相同之处就是它们都是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抗栓药。当然,如果把它称之为“抗栓药”其实并不严谨,因为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抗凝药物也有抗血栓的作用。而对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来说,更多的是针对动脉血栓的治疗。说起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也的确是很多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关心的。

1、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机制不同

在人类的身体里,普遍存在环氧化酶,而环氧化酶经过一些列的转变,可以变成环氧化酶2,从而促发身体动脉内血小板聚集,也就是血栓的发生。阿司匹林是一种非选择性环氧合酶抑制剂,可以使环氧化酶2减少,这样达到减少动脉血栓发生的作用。

而氯吡格雷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表面的ADP受体白Ⅱb /Ⅲa 复合物的活化,从而抑P2Y12 不 可逆的结合,进而抑制ADP介导的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过程。

可以通俗地讲,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两个药物是通过两条不同途径对抗血小板的聚集,就像一道双保险,稳稳地通过不同途径控制住血小板,不让它发生聚集,从而减少血栓发生。

2、服药长短不同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尤其是冠心病放了支架的患者来说,很可能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吃1年左右,当然还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但是,阿司匹林只要没有禁忌症,大部分需要终身服药,氯吡格雷一般只是吃一段时间,后期可能会在医生指导下停药。当然,有些人不能吃阿司匹林,就要终身吃氯吡格雷。

3、价格不同

阿司匹林肠溶片有很多种,其中大家吃的最多的是拜阿司匹林这个药,一般一个月需要15元左右。

氯吡格雷现阶段最常见的是进口的“波立维”,网上药房108元一盒,一个月需要吃药需要花费432元。

国产氯吡格雷最常见的是“泰嘉”,网上药店65.6元一盒,一个月大概需要吃药费用260元左右。

以上,是张大夫能够想到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之间的不同,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张之瀛大夫


阿司匹林(小剂量)、氯吡格雷都是抗血小板药

阿司匹林是百年老药,氯吡格雷是后起之秀。

小剂量阿司匹林除有抗血小板作用外,还有预防大肠癌作用,阿司匹林还有抗炎抗风湿、解热镇痛等作用;而氯吡格雷仅用于抗血小板。

这两种药物属于不同大类,区别很多,这里仅就抗血小板作用和引发出血的区别说一说。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都作用于血小板,抗血小板聚集,只是作用靶点不同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上的花生四烯酸来抑制环氧化酶生成,最终抑制血小板血栓素A2的生成。这个血栓素A2是引起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缩的物质。阿司匹林抑制了血栓素A2,就抑制了血小板聚集,起到抗血栓作用。

氯吡格雷

则是通过抑制血小板上的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来抑制血小板活化,并进一步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阻止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的结合来防止血栓形成。

所以,医生可以通过检测血栓弹力图中的AA(花生四烯酸)抑制率来看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通过ADP抑制率来看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

一般情况下,抗血小板治疗使用其一即可。阿司匹林历史悠久,经典,价廉,兼有其他作用,医学研究的证据多,疗效确切;但是少数人有胃肠道刺激,可以升高血尿酸,不适于湿性黄斑变性等。氯吡格雷也已经临床广泛应用,对部分患者来说对消化道的刺激小些,不升高血尿酸;但价格偏贵,并且由于氯吡格雷是需要进入人体活化后才能发挥作用的前体药,会因为肝脏药酶P450 2C9的不同基因型而影响抗血小板作用;另外,与其他经过P450酶2C9代谢的药物也会相互影响。因此,

单药抗血小板治疗时,首选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不耐受者选用氯吡格雷

如果血小板活性增强,血栓风险,比如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时或冠脉支架术后,

需要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就要双抗,双药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通过两种药物作用于血小板的不同靶点,共同抑制血小板活性。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都有引起消化道出血的风险,但是作用机制和防治也有不同

阿司匹林对消化道黏膜有直接刺激作用,可以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在胃内崩解可以刺激损伤胃黏膜,也可以损伤肠黏膜;阿司匹林可以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作用影响胃肠道血流和黏膜的功能,这是引起胃肠道黏膜损伤的主要原因。由于阿司匹林的损伤与剂量有关,所以防治心脑血管病都用小剂量。

氯吡格雷不直接损伤消化道黏膜,但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作用影响新生血管生成、影响溃疡愈合,加重已经存在的胃肠道黏膜损伤,如阿司匹林、非甾体类抗炎药以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导致的消化道损伤等。

消化道出血高危人群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时,常常合用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泮托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或者法莫替丁、雷尼替丁等(H2受体阻滞剂)。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氯吡格雷与一些药物合用减弱抗血小板作用,因此应避免与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或西咪替丁等合用


心血管内科侯晓平


这个问题得好好解释下,因为临床上总是有刚做了支架手术的病人或者家属质疑我们医生的开药,“医生,为什么要开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两个药呀,不都是抗凝药物吗?”

没错,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都是抗凝药,防止血管再栓塞的药物,但是两者还是非常不一样的!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都是每个医院心内科非常常用的药,像只要一个病人做了心脏支架手术后,通常我们都会要求病人服用氯吡格雷要1片(75mg)1年以上,而且同时还要一直吃阿司匹林肠溶片,一直吃到老。

因此,可以说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是心脏支架术后的黄金组合,对术后预防血管再栓塞发挥重要作用,临床研究发现,支架术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和氯雷他定,可以有效降低血栓风险。

那么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

首先,阿司匹林是一个很古老的药物了,是应用最早最广的解热镇痛类药物。它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因此常常被用于术后动脉的手术或者介入手术术后,预防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作为中风的二级预防药物,同时可以有效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其继发脑卒中的风险。

而它对血小板抑制作用的原理其实就是抑制前列腺素环氧酶,这个前列腺环氧化酶可以生成血栓烷A2,而血栓烷A2可以促使血小板聚集。所以,阿司匹林把前列腺素环氧化酶抑制了,那血小板聚集也就受到了抑制。

那氯吡格雷又是怎么抑制血小板的呢?它和阿司匹林大不相同,它主要是抑制腺苷二磷酸ADP P2Y12受体(ADP)。这个受体很厉害的,它可以放大及其他血栓激活剂的作用,激活血栓形成。因此,氯吡格雷通过抑制ADP,也就能抑制血栓聚集了


再者,两者的副作用不一样。阿司匹林以为抑制了前列腺素环氧化酶,而这个酶对胃粘膜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所以阿司匹林最常见的副作用是消化道反应,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还可能引起消化道出血。

而氯吡格雷的胃肠道出血的风险相对阿司匹林要低。但氯吡格雷皮疹等皮肤病的发生率较阿司匹林要高,大概是16%对比4%。当然,两个药还有其他的一些不良反应上的区别,但相对没那么常见。

最后,谈谈大家比较关心的价格问题,这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价格肯定也是不一样,而且差距其实还是挺大的。阿司匹林非常便宜,以国产的为例,1片阿司匹林只要一两毛钱,而氯吡格雷要十几块!有的人可能不以为然,但我来给你算个账,每天一片阿司匹林一年360片,按两毛钱算是72块钱,每天一片氯吡格雷,按15块算一年是5400块。差别大吧?!当然,我更建议大家服用贵一些的进口阿司匹林,也叫做拜阿司匹林肠溶片,不是说国产的阿司匹林药效差,单纯药效看的话,还是一样的,就是陈医生临床经验告诉大家,不良反应还是有差别的。


医学小侦探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都是属于抗血小板,抗凝类的药物。主要通过对抗血小板的凝聚进而达到预防血栓的作用。那么这两种药物是否有区别呢,有哪些区别呢?

  1.作用机制不同:血小板聚集在一起发挥止血作用会分泌一种物质——血栓素A2,而且血小板只有被ADP受体激活后才能具有活性,有活性的血小板聚集在一起才能发挥凝血的作用。这两种药物中,阿司匹林是通过阻止血栓素A2的合成来阻止血小板聚集,进而发挥抗凝的作用;而氯吡格雷是通过抑制ADP受体来防止血小板被激活,进而发挥抗凝的作用。

  2.临床应用差别:氯吡格雷是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二级预防及治疗,只能针对已经出现的心血管问题;而阿司匹林则应用更广泛,除了冠心病的二级预防外,也可以用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一级预防。

  3. 阿司匹林对患者的胃粘膜有一定的损伤,对胃黏膜有刺激性,容易导致消化道出血。氯吡格雷对于胃粘膜没有直接的伤害,但是对于已经有胃粘膜损伤的人群,使用以后会延缓胃黏膜伤口的愈合。所以用阿司匹林期间还需要配合胃粘膜保护剂类的药物一起服用。对于氯吡格雷,不需要服用保护胃黏膜的药物。

  最后,不管是服用阿司匹林还是氯吡格雷,在服用两种药物期间,还应注意皮下出血、牙龈出血、脑出血等问题。如不耐受,应调整用药或停药。用药期间还需要注意:健康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胆固醇高脂肪的食物。避免吸烟喝酒、经常锻炼身体、保持健康体重。

关注“家庭医生在线”头条号,更多健康问答轻松看~~~


家庭医生在线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属于同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其主要的药理作用是对抗血小板的凝集,从而达到预防血栓的作用。

这两个药物是同类药物,但又不相同,今天就来对比一下。

作用机理不同:

阿司匹林是血栓素A2(TXA2)抑制剂,主要作用机理是抑制TXA2合成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阿司匹林还能通过抑制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活性;介导血小板抑制的一氧化氮和环磷酸鸟苷,参与各种凝血级联反应和纤溶过程来对抗血小板的凝集。

氯吡格雷是腺苷二磷酸ADP P2Y12受体拮抗剂,ADP可以增强或放大及其他血栓激活剂的作用,因此ADP受体拮抗药物可以抑制ADP受体,从而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

氯吡格雷可以主要从三个方面起效:抑制ADP受体的表达,还可以抑制ADP受体的结合,降低ADP受体的活性。

临床应用不完全相同

氯吡格雷主要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ASCVD)的二级预防及治疗,即已有心血管问题患者的应用。

阿司匹林则应用更广泛,除了ASCVD的二级预防外,对于具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一级预防,阿司匹林也是首选药物。

在某些情况下,如急性冠脉综合征术后,也常会采用两种药物双抗防血栓的疗法。

需要注意的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是否需要阿司匹林,需要经过心血管医生的严格评估,不要私自服用药物。

一般一级预防,从产品长期应用的安全性,性价比来讲,首选阿司匹林,如阿司匹林身体不耐受,可考虑氯吡格雷。

大家都说氯吡格雷太贵,一般是指进口的原研药物。可以考虑国内的刚刚通过药物一致性评价的药物,这类药物经过与原研药的严格对比,疗效较有保证,性价比更高。

注意事项相同又不同

两个药物长期服用期间,由于其对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都应注意出血倾向,但注意的问题点应该有所差异:

阿司匹林能够导致消化道损伤,药物本身对胃黏膜有刺激性,同时还会抑制PG生成,影响消化道粘膜的健康,因此,服用阿司匹林过程中,尽量选择肠溶制剂,还要更多的注意消化道出血风险。

氯吡格雷本身对消化道无直接损伤,但可能会引起已有消化道损伤的进一步出血,如胃溃疡,幽门螺杆菌阳性,同服非甾体抗炎药物等情况,都应注意。

除了消化道出血问题,在服用两种药物期间,还应注意皮下出血、牙龈出血、脑出血等问题的出现,如不耐受,应调整用药或停药。

对于有消化道问题,又必须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一般服药初期推荐给予胃黏膜保护剂预防消化道出血问题。

阿司匹林一般推荐服药前6个月给予PPI胃黏膜保护剂(拉唑类),后六个月给予H2受体拮抗剂或间隔服用PPI药物。

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对于氯吡格雷,不推荐服用奥美拉唑或埃索美拉唑保护胃黏膜,会影响药效,其他PPI一般不限制。

这两个药物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如有其他疑问,欢迎关注李药师谈健康,并继续留言探讨。


李药师谈健康


首先阿司匹林属于解热镇痛药物,是水杨酸的衍生物,而氯吡格雷主要是用于预防心脑血管及其他动脉循环障碍、抗血小板过高的药物,而阿司匹林近年来也发现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也有利于防止血栓形成及一些术后抗血栓的作用。



阿司匹林主要是用于缓解轻度及中度疼痛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头痛、肌肉疼、牙疼及痛经的治疗,还有可以用于感冒退热及治疗风湿痛的作用,还可以用于降低心肌梗死的复发、预防中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发率,阿司匹林主要的抗血小板的作用是通过环氧化酶阻断COX活性,起到PLT的抑制作用,所以阿司匹林既有解热镇痛作用也有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

而氯吡格雷主要是血小板的聚集抑制剂,所以会选择性的抑制ADP与血小板的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也会抑制非ADP引发的血小板凝聚,所以氯吡格雷对于血小板受体的作用是不可逆的,而且血浆结合率高,主要是在肝脏的代谢产物中没有血小板集聚的作用。

因此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相比,氯吡格雷安全性高一点,而阿司匹林容易导致胃肠道出血,对于胃肠道刺激性大,而氯吡格雷刺激性小,而且几乎没有导致胃肠道出血的几率,而阿司匹林虽然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效果也不错,但是副作用大于氯吡格雷,因此药物都有利弊,所以服用药物需要根据适应症及全身相应的疾病去适用。

关注小克,为大家普及更多健康知识,谢谢!


小克大夫


对于同为抗血小板的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经常被拿来做比较,这两种药物都可以用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上,特别是做了心脏支架的病人,是必须要使用这两种药物其中之一的。那么,这两种药物究竟哪种好呢?又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两种药物都是非常好的,对于疾病的治疗都是有帮助的,具体要知道区别的话,就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说。

阿司匹林是什么?

据数据调查发现,阿司匹林目前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最开始是用来镇痛解热的,后面发现对于抗血小板是有作用的,所以又被用来抗血小板。

阿司匹林主要是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环氧酶( COX),使Ser-529 和Ser-516 不可逆的乙酰化,然后发挥抗血小板作用的。

国产的阿司匹林价格是非常便宜的,所以被广泛的应用。

氯吡格雷是什么?

氯吡格雷可以说是一种新型的抗血小班药物,它是噻氯匹啶升级版,它主要可以选择性地不可逆地阻断ADP 和血小板P2Y12 受体结合,从而来达到抑制血小板的作用。


两者还有什么区别?

氯吡格雷的价格相比阿司匹林是要贵一些

通体来说,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区别还是有的,但是药用的价值却是一样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哪种药物,在使用过后都是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也不例外,所以在使用上一定要慎重,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这样才不会造成很大的伤害。

现在很多医院依旧在用阿司匹林,在他们认为阿司匹林不管是从价格还是药用上都是比氯吡格雷更稳定的,不到一定的情况,是不会用氯吡格雷代替阿司匹林的。

(本文由罗民教授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请及时联系我进行删除。如您有任何疑问,欢迎文末留言,私聊联系,共同探讨。关注本文作者,获取更多医学知识,欢迎点赞、评论、转载,共同进步)


罗民教授


抗血小板在预防心血管血栓形成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常用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类、替罗非班类和双嘧达莫等。其中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最为常用。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区别是什么?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都属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但二者是有所区别的。如:

①.作用机制:阿司匹林主要是通过抑制体内的血小板的环氧化酶的活性,导致血栓烷合成酶减少以及其他途径,引起血小板聚集能力下降;氯吡格雷:该药物主要是抑制二磷酸腺苷受体合成、受体结合以及受体激活,导致血小板聚集能力下降;

②.药物的适用范围:目前阿司匹林的适应症主要包括:抗血栓(主要是预防血栓的形成)、镇痛、解热、抗炎、抗风湿等;目前氯吡格雷适应症主要是预防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总的来看,二者都可以用来预防血栓形成,但阿司匹林的应用范围更广;③.不良反应:阿司匹林能够抑制胃黏膜保护素-前列腺素的合成会对胃黏膜有一定的损伤(前6个月使用同时建议服用胃黏膜保护剂,如奥美拉唑等),而氯吡格雷无此抑制作用(注意:奥美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和氯吡格雷有药物相互作用,不能同时服用)。但这两个药物使用都有出血的风险。不过从目前使用来看,两个药物总体耐受性可;

④.临床使用:目前二者常常联合(双抗)使用预防血栓事件的发生;

⑤.药物价格:目前来看,同样治疗周期的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相对于阿司匹林贵一点。具体的治疗用药及方案,建议您到三甲医院的心内科接受专业指导治疗。

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心脑血管血栓事件的发生?

如果需要服用药物的要规律服用药物,不可私自停药或者调整药物用药剂量。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心脑血管血栓事件的发生,如戒烟、戒酒、不熬夜等。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您带来帮助!喜欢就点个赞吧!


汪医生小课堂


段医生讲科普☞带你一起涨知识!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都是抗血小板药,防止血栓形成。那么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不同,我们应该怎么如何选择?



一、在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机制上

你只需要知道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作用点不同,但是都是朝着同一个目标——抑制血小板聚集进行。

二、从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上来看

两者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相当。

阿司匹林在不同的人群中,效果差别小。因此,阿司匹林长期小剂量应用,能达到很好效果。

氯吡格雷在人体内需要经过肝脏代谢成活性物质后,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氯吡格雷在不同的人群中差别大。所以,氯吡格雷短期维持治疗。

三、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在不同疾病上的选择

(1)长期阿司匹林75~150mg,作为预防血栓形成和再复发。当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应用阿司匹林时(比如过敏)才考虑应用氯吡格雷。

(2)在长期阿司匹林维持的基础上时,当出现急性血栓堵塞血管时,需尽早联合氯吡格雷强力抗血小板聚集,维持一段时间后,停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继续长期维持。氯吡格雷使用的时间根据不同的疾病而不同。

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缺血性脑卒中、房颤、冠脉支架术后、缺血性脑卒中、周围动脉疾病等。

四、从在出血风险上考虑

氯吡格雷比阿司匹林发生出血的风险更大。两药联合应用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因此,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不可盲目乱用,不可自行增加或减少剂量,更不可自行停药。

☞关注段医生,健康又养生!

段医生答疑在线


动脉粥样硬化部位的血栓形成是心脑血管疾病致命的重要原因,而血小板又在血栓形成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在临床上抗血小板治疗成为了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重要手段。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均是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它们之间的区别如下:

1.抗血小板作用的原理不同:大约40多年以前,科学家观察到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环氧酶-1抑制血栓素A2的合成而实现的,而血栓素A2则决定了血小板聚集和黏附的活力;而氯吡格雷则是二磷酸腺苷的受体拮抗剂,血小板聚集和黏附形成血栓时是需要激活二磷酸腺苷受体的,当氯吡格雷这类药物拮抗住二磷酸腺苷受体时,血小板聚集和黏附的活性就被减弱了;

2.在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地位不同:阿司匹林是心脑血管疾病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石,不论是一级预防还是二级预防,阿司匹林均是首选的抗血小板治疗药物;氯吡格雷则是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患者不耐受阿司匹林,才选择的替代药物(例如,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等),又或者是需要与阿司匹林一起联合强化抗血小板治疗时的选择(例如,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支架植入术后等);

3.在导致消化道损伤和出血风险方面的机制和程度不同:其实消化道损伤和出血是大家都非常关注的抗血小板治疗的副作用。阿司匹林进入消化道以后是可以直接刺激胃黏膜,破坏其保护屏障的,除此之外阿司匹林还抑制胃黏膜的环氧酶活性导致前列腺素生成减少,从而引起胃黏膜损伤;而从机制上看,氯吡格雷并不直接破坏消化道黏膜,而只是会影响黏膜的修复和愈合过程,因而氯吡格雷理论上并不直接导致消化道损伤,当对于已有消化道损伤的患者可以加重这种损伤。需要明确的一点是:由阿司匹林所致的消化道溃疡或者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并不建议用氯吡格雷直接替代阿司匹林,而是推荐使用阿司匹林的同时联合PPI治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