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話說“七月十五定旱澇,八月十五定收成”啥意思?有道理嗎?

梨頻道


七月十五前後如果大旱,大澇,一般玉米,花生,大豆正是吹仁的時候旱也不行,澇也不行,八月十五前後正是收穫的時候,旱了可以曬乾作物!澇了,一年的收成也就發芽,發黴!所以說七月十五定旱澇,八月十五定收成!這句農語是以中原地帶而講!對於南方,西北,東北的農民,不適合,當然他們的農語也不適合中原地區!比如二十四節氣歌,只適合中原,


大雪小雪又一年大街小


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元節,今年中元節是8月15日,正處在立秋與處暑兩個節氣之間。


立秋即秋季開始,太陽開始南移,熱暖空氣將被帶走。如果暖空氣走的快,乾冷天氣就來的快,相反,暖空氣走的漫,乾冷空氣來的也漫,冷熱空氣的對峙就容易出現降雨天氣。


在七月十五之前,如果降雨量大,秋莊稼就會出現地澇情,如果降雨量適中,莊稼自然受益,如果立秋後立馬變涼,乾旱就會來臨,莊稼會出現早情。七月十五定旱澇就是這個意思,是有道理的。

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中秋節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古代農民為慶豐收,表達喜悅心情,在月圓的中秋夜祭月感謝上蒼的恩賜。由此可見,每年的秋季莊稼是否能夠取得豐收,在中秋節就能看的出來了。所以,八月十五定收成就是這個意思,是有道理的。


心累力乏


七月十五定旱澇,八月十五定收成。這句話是有道理的。以前水利工程落後,灌溉條件差,在自然降水條件下如果遇上乾旱年份,農曆七月半無有效降水部分作物打蔫甚至枯死。今年的旱情很能說明問題。江淮之間栽插的水稻與澆過一次水的直播稻,如果七月半發生有效降水,即使葉子蔫了也可以達80/100的收成,而旱直播的稻子會絕收,因為一直缺水,此時才剛分櫱,來不及孕穗灌漿等環節氣溫就會降下來。皖東諺語:大旱不過七月半。中元節後夏季接近尾聲秋天即將到來,隨著副熱帶高氣壓帶的南移,大氣環流發生變化的可能性非常大,此時降水可能增多,伏旱連秋旱的年份極少出現。

八月十五中秋節,秋高氣爽氣溫宜人。正值秋分前後,作物已經成熟或即將成熟,諺語云,秋分不分拿刀割根。豐收近在咫尺。把秋分定為中國農民豐收節寓意就在於此。

七月十五,莊稼所能忍受的乾旱極限。八月十五,五穀呈祥。


大老呆


“七月十五定旱澇,八月十五定收成!” 這是一句流傳民間很多年的諺語,它說的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在農曆七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這天,可以判斷以後的日子是旱是澇,莊稼成熟與收穫的日子好壞。為什麼廣大農民都關心這兩個日子呢?因為辛辛苦苦幹一年,是關係到莊稼成熟、收穫的大事啊!



七月十五日是民間中元節,俗稱“鬼節” ,是祭祀逝去親人的日子。但是這天的天氣頗令人關注。常言道:“七月十五響雷公,大雨滿到平天溝。”意思是說,七月十五日這天,如果打雷下雨的話,之後的日子可以多雨降臨,雨水多到溝滿庫滿,不是什麼好事。因為花生、玉米、小米、高粱、紅薯等正是成熟的季節,多雨影響下,不能很好的成熟,可能收成降低很多。還有一句諺語說:“七月十五落一溝,毛毛細雨滴到秋。” 意思是說七月十五日這天下小雨,可能毛毛細雨可能要相伴到秋收時節,那對莊稼的成熟也不好,降產減收是肯定的。所以,廣大農民認為,七月十五日這天晴朗天氣為好,利於農作物的生長髮育,順利成熟,才能有好的收成。



八月十五日是中秋節,俗稱“團圓節”, 是廣大城鄉居民團聚的日子。這天的天氣情況不只是關係到大家團圓時方便不方便,也不只是關係到大家晚上能不能看見圓月,更關係到秋收日子的好與壞呢。在我們老家,有這樣一種說法:“八月十五嘗新節,新鮮大米喜悅悅!”最早的大米中秋時能吃,嘗新之後就要大量收穫水稻和其它糧食作物了。八月十五日之後,就要正式開啟收穫繁忙季與秋播種植季了,沒有好的天氣如何能行呢?



雖然這只是一句民間諺語,可能當今很多遠離農村、農業、農民的年輕人不一定相信,覺得沒有那麼神奇。但是,這畢竟是先輩農民經過一代又一代流傳下來的智慧結晶,一直流傳不息,說一點沒有道理是不可能的,因為如果不準確的話,早就不會流傳了。至少,它們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貴州山妹妹


其實所謂的一些農村老俗話還是很有道理的,就比如說咱們今天要聊的這一句“七月十五定旱澇,八月十五定收成”。因為咱們國家目前來說除了東南沿海的部分地區,其他的很大一些地區農民戶口的人還是要佔大多數,這也是為什麼國家要出臺政策保護18億畝基本農田的根本原因,其目的是保障農民最基本的生產資料,也就保護了農民最根本的生存權利。

“七月十五定旱澇,八月十五定收成”這句話咱們要分開來說,因為農曆七月十五和農曆的八月十五都是兩個特殊的節日,但是在農業生產上邊來說,這兩個並非僅僅是節日這樣簡單。下邊我就簡單地談一下,我對於這兩句話的個人理解,希望不正確的地方還請大家多多包涵。

七月十五定旱澇

農曆七月十五是咱們常說的中元節,一般來說中元節的時間範疇都會在陽曆的8月中下旬,也就是說在立秋之後,因為咱們都知道,一般立秋的日子都在陽曆8月的7號到9號之間。之所以說農曆七月十五這幾天定旱澇,實際上是和我國中原大部分地區的氣候規律有關係。

立秋這一天,太陽黃經135度,之後我們北方地區的氣候開始慢慢地向冬天靠攏。就拿我們漢中地區來說,因為我們漢中地區每年降雨量比較豐富,所以相對於和我們臨近的關東平原和河南平原來說,更加顯現出我們地域生態上的優勢。但是要知道在關中平原和河南地區,立秋之後,太陽開始向南迴歸線靠攏,隨著太陽的南移,帶走的還有從海洋那邊帶過來的熱暖空氣,這些空氣當中帶有大量的水分,也就是我們降雨的根本。

如果暖空氣向南方回退的速度非常快,也就是說,北方地區很快就被西北高原的乾冷空氣所佔領,那麼很顯然今年的降雨量就比較少,自然天氣比較乾旱。如果今年的暖空氣回退的速度比較慢,冷空氣表現的不是那樣強勢,那麼冷暖氣流就會形成一個階段的對峙,這樣一來這個地區就會出現持續性的降雨。就像我們漢中地區因為盆地的緣故,今年冷暖氣流在秦巴之間反覆博弈,因而今年漢中降雨天氣尤其頻繁。

八月十五定收成

“八月十五定收成”這句話是實際意思就更加直白了,說的是收成好不好,就看八月十五。再次拿我們漢中地區來舉例,因為咱們都知道小麥種植的時間一般是在10月上旬之前就要完成。而每年的八月十五左右,正是收穫水稻的關鍵時刻,這個時候最怕出現連續性的降雨,否則的話水稻很容易在田裡出現倒伏,而且今年漢中地區降雨量太多,水稻分櫱過旺,而且出現的灰稻穀非常嚴重,本身今年水稻的產量就不會太高。如果八月十五左右再頻道降雨的話,會有以下兩個影響:第1個是影響水稻的收穫,第2個是可能推遲接下來小麥或者油菜的播種,無論是上述當中的哪一個,對農民朋友來說都不是一件好事情。

好了,以上就是我對於“七月十五定旱澇,八月十五定收成”的一點個人看法,參考了網上的資料,希望能夠幫助到農民朋友更加深入的瞭解這句農村老話。如果有不同看法的,也歡迎留言一起探討。


悠然智在UNIJOY


這個農諺指的中國農曆,試想這是古人幾千年的總結和結論,非常準確。因為到了農曆七月十五日,暖氣流就沒有那麼活躍了,颱風就基本上沒有了,冷空氣還在準備,予備當中,天空中氣流相對平穩啦,所以是澇年呢,是旱年呢,就決定啦,到農曆八月十五日,各種農作物都結滿了果實,快到了收穫季節,收什麼,不收什麼,都看準啦,農諺是非常有道理的。


立志莫言


農村老話“七月十五定旱澇,八月十五定收成”啥意思?如果你是個農村人這是最容易明白的大實話,有道理,沒毛病。


先說“七月十五定旱澇”。按照我國農耕文化傳統的二十四節氣而論,每年到了農曆的七月十五就已經過了立秋節氣,炎熱的夏季將近結束。也就是說一年中雨水的大小已見分曉,科學地講,這時候受颱風形成影響農業的機率已經變小。

農村諺語“發不發,(髮指發生洪水)全在六月二十八”,還有“六月十三,淋道不幹”,農曆六月應該是雨水最多的。到了農曆六月二十八這幾天,是洪澇災害易發期,如果持續出現大暴雨很可能會引發洪澇災害。那麼到了七月十五以後,出現強對流天氣下暴雨的概率已經變小,一年的雨水大小,是旱是澇基本定型。


再來說“八月十五定收成”,也叫“八月十五看收成”。由於過去我國傳統農業比較落後,農民只種一季的莊稼。如常見的玉米、穀子、大豆、高梁只種一季,春種秋收。到了農曆的八月十五節氣,多數莊稼已經收穫完畢,進入打場貯存階段,收成好賴,自然分曉。

“八月十五定收成”這句老話,用到現在的物候農業也有道理。即便現在種植的夏季作物,到了八月十五雖然有的還沒有完全成熟,像今年的夏玉米、麥茬大豆等等,但已進入乳熟期或臘熟期,一年的收成基本定局。
“七月十五定旱澇,八月十五定收成”。這句農村老話是很有道理的大實話,明白話。

如果認同我的回答,希望關注和支持,謝謝!再會!


鄉野老農


這句老話的意思是:無論當年是遭遇旱災或者澇災,過了七月十五這一天都會結束,也就是說有了結果;無論當季的收成是好是壞,過了八月十五這一天就會有定論,也就是說能夠看出結果了。這是農民朋友自己總結出來的經驗。

至於說有沒有道理,要辯證地去看。

一般情況下,過了七月十五後,暖溼氣流隨著溫度的逐漸降低而漸漸消退,出現澇災的概率會大大降低,所以,當年是澇是旱已基本有了“眉目”,如果在七月十五前經常下雨的話,就是“澇年”;如果七月十五前不怎麼下雨的話就是“旱年”。不過,也有到了八月份出現連綿雨水的時候,因此,“七月十五定旱澇”的表述有些絕對。

而“八月十五定收成”是非常有道理的。因為過了八月十五後,已到深秋季節,當季的莊稼就要成熟,如果過了八月十五有些莊稼還沒有成熟的話,那基本上是要歉收的。很難再期望這些莊稼能給個好的收成了。


老胡也種過幾十年的莊稼,有一些經驗。記得有一年因為六月份遭遇了旱災,所種的黃豆沒怎麼“長棵”。而到了七月中旬的時候,又遭遇了連陰雨天氣,黃豆遇到雨水的滋潤開始瘋長。但到了八月十五的時候,黃豆莢果還都是癟的。這樣的黃豆是肯定不會再長飽滿了。因為天氣已開始轉涼,黃豆的“機能”已開始“衰退”,給黃豆莢果供應養分的“通道”已漸漸關閉,所以,黃豆莢果已經沒有機會再長飽滿了。果然,當年的黃豆幾乎絕收。

因此,可以說,“八月十五定收成”是非常有道理的。


綜上所述,“七月十五定旱澇”說得有些絕對。因為曾經不斷出現七月十五前不怎麼下雨,而過了七月十五之後卻經常下雨的現象。而“八月十五定收成”是經過歷史不斷驗證過的結果,因此,這句話是非常有道理的。所以,綜合來說,這兩句話是基本上有道理的。


老胡說三農


昨天去地裡看了看春玉米是否已經成熟,途徑路邊那些夏玉米的時候,讓我不僅吃了一驚,前些日子還只有齊腰高的多夏玉米,一夜間竟然齊刷刷的長起來了,而且看上去葉子和莖杆都很茂盛,遠遠看過去,綠油油的一片。

這一大片夏玉米,跟我們家的玉米地相鄰,前些日子的時候,整個膠東大地可以說是嚴重乾旱,山裡的所有農作物幾乎乾焦了,農民們說花生葉子可以搓了當旱菸抽,一直到八月了,花生還沒有長滿壟。玉米更是不用說,隨便去山裡轉一圈,簡直是慘不忍睹,葉子乾枯的打卷,就算是早晨也是枯黃色的。從播種上以後,就沒有下過雨,眼瞅著今年的秋收要打水漂了。可是天無絕人之路,在七夕節的那幾天,老天終於憋不住了。




七夕節離七月十五隻差八天,所以說七月十五定旱澇還是有道理的。雖然說整個夏季一直在大旱,可是還沒到七月十五呢,誰也不敢說今年夏天不會下雨。只要在七月十五以前下了雨,就不會影響今年農作物的收成。如果到了七月十五還沒有下雨,那就基本可以說今年大旱。因為七月十五前後還在三伏天,三伏天就有下大雨的可能。所以說,只有到了七月十五才能定旱澇,起碼從今年來看一點兒不差。

七夕節前後,膠東地區開始下雨,雖然說小雨不算太大,可連續幾天陰雨連綿,加上那時候正好其他地區有颱風,颱風從我們這裡擦邊而過,沒有造成任何損失,卻給我們帶來了渴盼已久的甘霖。喝飽了雨水的農作物,幾乎是在一夜之間,迅速竄高起來。也就是短短的幾天時間,我眼前的這些玉米長的一片茂盛,而且都已經長出了玉米棒子,眼看著豐收在即。

八月十五定收成的意思是,每年中秋節的時候,正是農民們秋收農忙的季節,北方農村的花生玉米地瓜,以及其他的農作物都到了收穫的日子。一年的辛苦能否換來好收成,就看八月十五這幾天了。因為所有的農作物都收回家了,長的好不好,收成如何,一目瞭然。不管好不好,只要到了八月十五,也不可能再長了,用農民的話說,已經定性了。


靈子


農村老話中有許多用來指導農事生產的農諺,都是經驗和智慧的總結。這些老話判斷農事的準確率還是挺高的,其中,也蘊藏了樸素的辯證道理和嚴謹的推理。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七月十五定旱澇,八月十五定豐收”這句老話的意義。為此,我還特意去查了一下資料。網上涉及的不少,但真正深入的不多。我便自己斗膽分析一下,對與錯,請予包涵。

七月十五定旱澇,為什麼非是七月十五呢?其實,七月十五屬於四季中的孟秋時節。此時,正是氣候轉向時,暖高壓氣流開始減弱冷,冷高壓氣流愈發增強,雙方的爭奪異常激烈,爭奪的結果影響氣候。立秋之後,逐漸告別高溫的天氣,降水變少是正常事情,也就是進入所謂的秋高氣爽的天氣中,此時如果暖冷高壓氣流糾纏,難分上下,就會引起溫度的升高,俗稱秋老虎的來臨或引起降雨,高溫與降水直接決定秋季的墒情,所以,到了七月十五基本能夠判斷接下來的旱澇。

七月十五之後,冷高壓氣流逐漸佔據優勢,秋季特徵愈發明顯起來。今年,本地遭受了百年不遇的乾旱,莊稼受損非常嚴重,眼巴巴看著一季的播種就要成為泡影,颱風利奇馬的突然來訪,從天普降了幾場淅淅瀝瀝的小雨,挽救了乾渴的莊稼。因此,許多絕望的農人合不攏嘴,紛紛稱讚說,真如這句俗語所說的,不到七月十五,還真不敢早早判斷旱澇。

至於八月十五定豐收這句老話很容易理解。中秋時分,正是莊稼結籽或者成熟的時節。中秋節過後,北方的秋收工作陸續展開,一年的莊稼收成自然一清二楚。每年中秋節前後,我們當地就開始收花生,而後是玉米豆子和地瓜。整個秋季收割一直持續至霜降。

這兩句農村老話,對氣候和收成的判斷是有著嚴謹的推理和科學道理的,小編的水平有限,分析過程中難免存在偏頗,還請朋友們多多指正。親愛的朋友們,您們是怎麼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