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肺炎比非典還可怕?3招讓你避免“直覺性誤判”,理性思考

郭家心理姐,幫你解開心裡的結,做最真實的自己!


新型肺炎比非典還可怕?3招讓你避免“直覺性誤判”,理性思考

新型冠狀病毒

武漢封閉了城市,醫院人滿為患,很多娛樂場所停止營業,外來車輛和人口禁止入內,疑似病例不斷增加......公眾號、視頻、新聞,到處都是新型冠狀病毒的消息......

你是否有這種感覺,有的時候莫名覺得自己是對的?比如,最近新型冠狀病毒肆虐,你憑直覺認為,這種病毒比以前的非典還可怕。

只是,這種所謂的“第六感”的直覺性判斷真的準嗎?不見得。因為大腦是雙系統運作(快思考&慢思考),所以你並不會像想象中的那麼理性,所以直覺性誤判在所難免。

新型肺炎比非典還可怕?3招讓你避免“直覺性誤判”,理性思考

第六感

什麼是直覺性誤判,如何判斷?

如果我問你,根據目前你所接觸的情況,你認為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是比非典嚴重還是如何?就算你沒有詳細地瞭解更多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情況,你可能也會毫不猶豫地說:比非典嚴重。

可是,如果你自己出現了感冒、發燒、咳嗽、無力等症狀,我問你,你認為自己得的是普通的感冒還是新型肺炎的時候,你可能會變得慎重起來:各種蒐集資料,看醫生問專家......

到最後,可能在自己到底得的是普通的感冒還是新型肺炎上,你可能還是會猶豫不決,因為你總感覺自己瞭解的不夠全面。

那麼,問題來了,大腦在思考的時候,為什麼差別如此明顯?《思考快與慢》的作者丹尼爾·卡尼曼為我們揭示了問題的答案——大腦是雙系統運作,各自擅長不同的決策。

1、擅長快思考的系統1——快思考

系統1比較衝動、感性,偏愛直覺,當系統1在工作的時候,它依賴的是過往經驗記憶,所以邏輯靠邊,直覺先行。

系統1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第六感”,“第六感”可以幫助我們在最快的時間內,對危險做出反應,但是否準確,真的不好說。

比如,在沒有詳細瞭解新型冠狀病毒的情況下,肆意傳播虛假消息,人為地製造恐慌而做了不該做的事,就屬於系統1在作怪。

心理學家卡尼曼說:人如果既有認知任務又同時受到誘惑,會更容易屈從於誘惑。比如,女性容易在商家打折的時候瘋狂剁手、想早起鬧鐘想了卻怎麼也起不來......

有的時候,人之所不理性,是因為一旦大腦形成某種觀點,你就會用所有現有信息來支持這個觀點,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人們喜歡不斷驗證自己的偏見”。

《隱形邏輯》這本書裡提到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所做的一個關於“死刑”試驗:讓參試者同時閱讀兩篇文章,一篇支持死刑並著重描述死刑的作用,另一篇不支持死刑並舉例證明。

你猜最後參試者的反應如何?原本支持死刑的在看到有自己的觀點相反的文章後,會改變看法嗎?答案是,不會,甚至加深了他們對原有觀點的支持。

這個研究結果告訴我們:人們在主觀解讀相同的客觀事物時,只會記住符合自己觀點的部分內容(深信不疑),得出的結論全憑藉原有的喜好。

很多時候,你對一個事物的判斷來自於自己的感覺,而這種感覺更多的是依賴過往經驗記憶。這就是衝動、感性的系統1。

2、擅長慢思考的系統2——慢思考

大腦思考的另一個系統2就客觀理性的多,因為它善於提出質疑,去論證,只是它需要你刻意啟動、高度專注,付出一定的努力。

雖然擅長質疑、論證的系統2更理性,但在大腦思考的時候,系統1是佔主導的,這就像,你信誓旦旦地告訴自己看5分鐘抖音後就去睡覺,可不知不覺卻刷了2個多小時......

因為大腦思考的時候,更多的是被衝動、感性的系統1影響,所以,現實生活中,我們會出現很多直覺性誤判。

比如,隨著新型冠狀病毒持續發酵,如果你的身邊出現了從外省來的人員,你會用一種異樣的眼光看著他們。雖然他們沒有異常,但你總覺得和他們接觸是危險的。

這就是所謂的直覺性誤判,因為你並不像自己想的那麼理性,你的直覺很可能是錯覺,要想減少直覺性誤判,你必須瞭解三個直覺性誤判誤區以及應對技巧。

新型肺炎比非典還可怕?3招讓你避免“直覺性誤判”,理性思考

應對技巧

三個直覺性誤判誤區及應對技巧

1、第一個直覺性誤判——盲目樂觀,應對技巧“事前驗屍”

我們都知道,直覺是把雙刃劍一樣,和直覺一樣,樂觀也是把雙刃劍:在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樂觀可以讓我們更順利地度過難關,只是,在決策方面,過度樂觀也會帶來不少麻煩。

你覺得創業不錯,放棄薪水不錯的國企工作,學別人一樣下海經商,可超負荷的工作、高額的房租和員工開支,讓你賠的血本無歸!

你看微商很賺錢,辭了職,下了血本,盲目地買了一堆產品,開始囤貨、賣貨,不成想,貨沒賣多少,自己還虧了不少錢;

你覺得自媒體不錯,辭了職,天天窩在家裡研究怎麼寫文章,可研究了半天才發現,自媒體沒自己想的那麼好做!

你看抖音很火,放棄了很穩定的體制內工作,辭職做抖音,天天錄視頻、發視頻,可折騰了半年,滅有一個賬號火起來......

類似的盲目樂觀的例子數不勝數,如果你認為主觀自信=合理評估,那麼你的過度自信一定會讓你做出誤判。

A、主觀自信

事實上,不僅是普通人會犯盲目樂觀的錯,就連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心理學專家丹尼爾·卡尼曼也曾踩過“盲目樂觀”的坑。

丹尼爾曾經設想過一項偉大的事業:把某課程推廣到高中,因依仗自己有一個非常得力的工作夥伴和對決策領域的研究,他覺得自己一定能成功。

因為盲目自信,丹尼爾前提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頂尖大學的心理專業學生+經驗豐富的老師+教育學院的校長,陣容可謂空前龐大。

只是,後來結果很不理想,計劃2年完成的教材,他們用了整整8年。8年,成果與市場脫節,很多成員離開,就連自己也沒能堅持下來。最終,耗時8年的課程,以不了了之結束。

事實上,當丹尼爾的這項偉大的計劃進行到1年後,結果就不理想了,當時有專家告訴他,他的團隊並不是最出色的,也就是中等偏下的水平,除此之外,能成功完成課程編制的團隊不到一半。

只是,當時的丹尼爾很執著,雖然也有團隊成員站住來反對,但丹尼爾認為自己一定可以做到,結果,8年後,課程沒有問世,還是泡湯了。

當一個陷入盲目樂觀這個直覺性誤區的時候,會固執地認為願望一定可以達成,然後把一些毫無根據的錯覺當作是美好的直覺。

我們都知道,系統1是衝動且任性的,當你過度自信的時候,你就只願意相信那些與自己想法一致的人,而自動忽略那些與自己想法不一致的人。

主觀自信會導致盲目樂觀,除此之外,沉沒成本也會導致盲目樂觀。所謂的沉沒成本,指的是,因為害怕放棄已經投入的東西,而做最樂觀的判斷。

B、沉沒成本

因為沉沒成本而過度樂觀的例子在感情當中非常常見:

比如,即便在感情中被傷的遍體鱗傷,女性也不願意離開渣男,因為一旦離開,就意味著之前的所有付出都打了水漂。

比如,即便已經和老公沒了感情,但就是不甘心離婚,有些女人甚至會選擇用生二胎的方式讓自己的婚姻起死回生......

因為不捨得放棄已經投入的時間、精力和其他,所以,即便自己受了傷,即便兩個人沒了感情,還是要死死撐著,勉強維持。

那麼,面對這種不理性的第一個直覺性誤判,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可以試試心理學家加里·克萊恩提出的“事前驗屍”法。

所謂的“事前驗屍”,指的是,在事情發生之前,去預設各種後果,具體是指,提前預設你計劃的事情失敗了,然後試著分析原因。

以丹尼爾的例子來說,在那項計劃開始前,他們完全可以用“事前驗屍法”來檢驗計劃的可行性,這樣也就不至於浪費8年的時間了。

比如,召集所有團隊成員坐在一起,然後問大家:“假設一年後的今天,我們的計劃失敗了,請大家用5-10分鐘來說一下你認為的原因......”

你可能要問了,“事前驗屍”會給我們提供一套完成的應對意外的措施嗎?那倒不是,它只是可以讓你儘可能地減少計劃的失敗率。

如果是做個人決策,“事前驗屍”法還奏效嗎?當然,在做個人決策前,你可以廣泛地聽取別人的“外部意見”,多方權衡後再做決定。

2、第二個直覺性誤判——過度偏愛因果聯繫,應對技巧“迴歸平均值”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出現直覺性誤判,是因為我們總是把很多隨機獨立的事件強加在一起,也就是所謂的強行建立因果聯繫。

比如,在新型冠狀病毒流行期間,只要身邊的人出現了感冒、咳嗽等症狀,你就會強行建立因果聯繫地認為他得了新型肺炎。

強行建立因果聯繫的例子數不勝數,最常見的就是,當一個女人懷疑丈夫出軌的時候,就總能找出相關的證據支持:

比如,老公的衣服上有女人的香水味;老公最近總是比平時晚回家;老公的衣領上殘留有女人的頭髮;老公最近莫名其妙地買了送給女人的禮物......

當你喜歡去尋找可能的因果聯繫的時候,你會絲毫不顧及事實是怎樣的,因為你只相信自己推測的結果,你只想要一個因果關係。

當我們偏愛因果聯繫的時候,我們就喜歡無中生有,而當你陷入過度因果聯繫的時候,會導致自己的人際關係緊張。

那麼,該如何應對呢?“迴歸平均值”。所謂的“迴歸平均值”指的是,不要孤立地去看那個數據或案例,而是把他們都放在大背景中去思考。

比如,你懷疑身邊的人得了新型肺炎,運用“迴歸平均值”怎麼去分析呢?把那個人的感冒、咳嗽放在全國的大背景下去分析:

他出現這些症狀之前是否去過武漢,是否與武漢的人有接觸?除了感冒、咳嗽,他是否有出現高燒、乏力或呼吸困難?

再拿懷疑老公出軌的例子為例,女人應該先試著讓自己冷靜下來,然後運用“迴歸平均值”,反問一下自己這些問題:

老公經常這樣嗎?老公以前有和別的女人曖昧或關係不明嗎?和女人相關的頭髮、香水、禮物就一定是出軌嗎?有沒有可能有其他的解釋?

3、第三個直覺性誤判——過度偏愛罕見事件,應對技巧“尊重基礎比率”

最後一個直覺性判斷誤區是“過度偏愛罕見事件”,顧名思義,“過度偏愛罕見事件”指的是把一些個例當成典型,然後對整體做出判斷。

A、典型性偏好

比如,當你看過高壓鍋現場爆炸而導致一個人血肉模糊的視頻後,就認為高壓鍋不是好東西,甚至排斥一切相關的廚具。

當然,高壓鍋如果壓力異常是會引起一些事故,但是並不是所有廚具都是這麼高危險的,當你高估了負性罕見事件,你就會產生不必要的擔心和焦慮。

為什麼很多時候,我們明知道日常生活中出現高壓鍋爆炸的幾率極低,但是還是會喜歡關注它?因為系統1對龐大的數字和驚險的畫面非常敏感,容易產生“典型性偏好”。

當一個人在心理上進入“典型性偏好”狀態的時候,就會喜歡關注那些典型事件而忽略事件背後的概率。除了“典型性偏好”,還有一個原因會讓我們偏愛罕見事件,那就是“眼見為實”。

B、眼見為實

與“典型性偏好”的偏向“負性罕見事件”不同的是,“眼見為實”會讓我們對於某些正向罕見事件過於追捧。比如,當你看到別人炒股賺了錢跟投的時候,並不一定會像別人那樣賺錢。

你可能會說,為什麼別人賺錢了,而我卻沒有賺錢呢?因為當你過度聽信系統1的時候,系統1就會進入亢奮狀態,失去理性思考而變得過於追捧正向罕見事件。

那麼,面對過度偏愛罕見事件的誤區,我們該如何避免呢?答案是“尊重基礎比率”。

所謂的“基礎比率”其實就是“罕見事件”背後的真實數據,以炒股為例,別人賺錢了,別人花了多長時間,投了多少本金,買了幾隻股票,賺錢的有幾隻?等等諸如此類的數據。

當你客觀地分析了這背後的數據,你會知道,炒股賺錢只是個例和小概率事件,大多數股民都是貼錢甚至是賠錢的。

這就是從“尊重基礎比率”的角度出發,讓你避免在生活中因“過度偏愛罕見事件”所帶來的不必要損失和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