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乃至中国皇家园林最高水平当属宁寿宫花园

宁寿宫及宁寿宫花园是清王朝入主紫禁城后对明朝故宫改建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宫中之宫苑,经历了清朝历代皇帝们的经营。不论在古典园林营造艺术上,还是在古建筑营造技术与工艺上,都达到了中国皇家园林与建筑的最高境界与水平。

清代乃至中国皇家园林最高水平当属宁寿宫花园

《园冶》网络图片

由于与之同时代、同等级的圆明园、清漪园、畅春园已经焚毁,若想认识康乾盛世之时园林建筑的辉煌,必离不开对宁寿宫花园的研究。

宁寿宫花园是集南北园林艺术精华于一体的集大成之作。既然宁寿宫花园在园林艺术上如此成功,那么其必然要有理论指导才行。

事实上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至明末清初已经有了非常完备的理论基础。如明末计成《园冶》、李渔《闲情偶寄》的相关篇章。应该说自这些著作问世以后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实践和发展,即整个清代的皇家园林乃至民间私家园林应是在借鉴和遵循计成等人的造园理论和思想下营造的。

实事求是地讲,从宁寿宫花园的园林艺术风格来看,除禊赏亭的流杯渠外,很少能看到江南园林的影子,而处处感受到计成《园冶》所倡导的造园理念。

清代乃至中国皇家园林最高水平当属宁寿宫花园

碧螺亭全景

在宁寿宫花园中最为奇特、艺术价值最高当非禊赏亭和碧螺亭莫属,恰恰就来自计成的《园冶》:

梅花亭地图式:先以石砌成梅花基,立柱于瓣,结顶合檐,亦如梅花也。

十字亭地图式:十二柱四分而立,顶结方尖,周檐亦成十字。诸亭不式,惟梅花十字,自古未造者,故式之地图,聊识其意可也。斯二亭,只可盖草。

首先,就碧螺亭而言它不仅基础似梅花,重檐亦取五瓣梅状,可以说它通身上下皆以梅花为题材,诚如计成所讲是“自古未造者”。与《园冶》“梅花亭地图式”所不同的是图式“立柱于瓣”,而碧螺亭则立柱于瓣与瓣之间。

清代乃至中国皇家园林最高水平当属宁寿宫花园

故宫乾隆盛世禊赏亭

再就禊赏亭而言,因其前抱厦有流杯渠,故亦称流杯亭。它的建筑意趣取自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引以为流觞曲水”的情境。其建筑平面虽呈凸字形,三面出抱厦形式,但实质其建筑式样亦来自于计成的《园冶》中的“十字亭地图式”,所不同的是它将后抱厦去掉而将其尺寸累加在前抱厦上,致使前抱厦的进深等于两侧抱厦面阔之和,从而使总面阔等于总进深,所以禊赏亭凸字形结构应是由《园冶》“十字亭”变化而来的,这也正是禊赏亭的妙趣所在。

清代乃至中国皇家园林最高水平当属宁寿宫花园

故宫乾隆盛世古华轩

此外,位于一进院中轴线上的古华轩以其精美的下架装修闻名于世,它因轩前的一株古树得名,且乾隆帝对这株古树感怀颇多并数次以之为题赋诗抒怀。计成的《园冶》即有“多年树木,碍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斫数桠不妨封顶”。古华轩与古树的关系即是这段话的最好图解。

此外,在宁寿宫花园的营造中最得《园冶》精髓之处当属抑斋一区。此一区虽处东南一隅,但绝非草率为之。而抑斋地处偏隅以两间小屋置于其中却更显幽曲合宜。此乃乾隆对《园冶》之妙用。

清代乃至中国皇家园林最高水平当属宁寿宫花园

清高宗乾隆帝朝服像 网络图片

不论是禊赏亭、碧螺亭、古华轩、抑斋还是第三四进院乃至整个宁寿宫花园的营造,其园林设计的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计成的《园冶》造园学说,是对《园冶》的一次忠实而全面的实践与体验。可见乾隆帝对计成的《园冶》造园学说推崇的程度之深。

所以,近几十年来学术界一直认为《园冶》这部世界造园学最古名著“其所以终有清一代二百六十八年间,寂然无闻,直待日本造园界发现推崇后,始引起国内学术界重视”的定论,从我们对宁寿宫的研究结果来看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清代乃至中国皇家园林最高水平当属宁寿宫花园

故宫乾隆盛世 古华轩山面

当然,我们虽然说宁寿宫花园营造是以计成《园冶》为范本,不能说宁寿宫花园完全抄袭了《园冶》。套用乾隆的话讲应是“略师其意,不舍己之所长”。宁寿宫花园所代表的皇家园林则包含更多的宗教色彩和礼佛内容。这是宁寿宫花园的又一大特点。

内容整编自:倪斌李大平《宁寿宫花园园林设计思想流源与建筑形制变异》,《紫禁城》2011年11月刊。感谢《紫禁城》及作者提供资料,如有疑问请私信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