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险:日本在东北探勘14年没找到它 不然二战结局可能会改写

1941年12月7日,以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为标志,规模空前的太平洋战争爆发。

从战术上看,这是一次成功的袭击:日军以轻微的代价重创美军太平洋舰队;但从战略上看,这是一个愚蠢的行动:日本在深陷中国战场的同时,又惹到美国这个强大的对手,最终导致1945年战败投降。

日本为何一定要在1941年冒很大的风险袭击美国珍珠港?

好险:日本在东北探勘14年没找到它 不然二战结局可能会改写

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1941年7月28日,美国宣布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冻结日本在美国内的所有财产。其中还包括很重要的一条:对日本实行石油禁运。英国、荷兰随即响应。英国切断了向日本的石油供应,荷兰东印度公司则暂停向日本横滨和长崎运送石油。。

石油禁运给日本带来的打击极为沉重。因为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国家。石油这样的战略物资全靠进口。一旦美国、英国、荷兰联手将日本的石油运输完全切断,日本的所有战争机器就将无法开动。

鉴于此,日本才悍然袭击了美国在珍珠港的太平洋舰队,保证日本往返苏门达腊及婆罗洲的油轮畅通无阻。

由此可见,石油对日本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从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就侵占了中国东北地区。而中国东北地区,不但物产丰富,资源密集,而且盛产石油。新中国第一口大型油田大庆油田,就是在东北发现的。那么,日本为什么不在东北探勘、开采石油呢?

好险:日本在东北探勘14年没找到它 不然二战结局可能会改写

别说,日本人还真这样想过。

其实早在1928年,日本就派出著名的地质学者新带国太郎来到中国。他买了20匹骡马驮运器材和给养,招募了10 名俄罗斯人当顾问,雇了几名熟悉路径的当地人做向导,从哈尔滨出发,沿着中东铁路向东徒步行走,一直抵达牡丹江上游的森林地带。一路行走,一路探勘,企图发现石油的痕迹。

然而,经过两个多月的艰难跋涉,新带国太郎没有发现石油的痕迹,最终无功而返。

在那以后,直到1942年的14年内,包括新带国太郎在内的日本地质专家多次在中国东北地区进行实地探勘,他们除了发现一些开采价值不大的矿床外,一无所获。

有人认为,日本人之所以没有在中国东北发现油田,是因为他们当时的钻井技术落后,或者钻探深度不够,达不到大庆油田1200多米的深度。其实并不是这个原因。

日本在中国东北多次展开石油钻探,据当年的钻工李振芳说:“进行了2000米深的钻探。”而且,也一度在扎赉诺尔地区和阜新盆地发现了油砂。可往往是只见油砂不见石油;偶尔见到石油身影,也构不成工业开采价值的油流。

所以,日本人是越来越失望,最后因为战争的影响,停止了在中国东北的石油钻探。

好险:日本在东北探勘14年没找到它 不然二战结局可能会改写

综上所言,我们可以发现,日本人之所以没有在中国东北钻探出石油,不是技术不过关,也不是装备不够好,根本就在于没有找对地方。

当时,受海相沉积理论的影响,日本根本就没想到黝黝黑土覆盖的松辽平原具有蕴藏石油的可能性,从而将主要精力放在扎赉诺尔地区和阜新盆地,结果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日本14年探勘,没有在中国东北发现石油,这是中国的幸运,也是全世界的幸运。假如日本真的提前10多年发现大庆油田,“二战”的结局恐怕要改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