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險:日本在東北探勘14年沒找到它 不然二戰結局可能會改寫

1941年12月7日,以日軍偷襲美國珍珠港為標誌,規模空前的太平洋戰爭爆發。

從戰術上看,這是一次成功的襲擊:日軍以輕微的代價重創美軍太平洋艦隊;但從戰略上看,這是一個愚蠢的行動:日本在深陷中國戰場的同時,又惹到美國這個強大的對手,最終導致1945年戰敗投降。

日本為何一定要在1941年冒很大的風險襲擊美國珍珠港?

好險:日本在東北探勘14年沒找到它 不然二戰結局可能會改寫

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1941年7月28日,美國宣佈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凍結日本在美國內的所有財產。其中還包括很重要的一條:對日本實行石油禁運。英國、荷蘭隨即響應。英國切斷了向日本的石油供應,荷蘭東印度公司則暫停向日本橫濱和長崎運送石油。。

石油禁運給日本帶來的打擊極為沉重。因為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國家。石油這樣的戰略物資全靠進口。一旦美國、英國、荷蘭聯手將日本的石油運輸完全切斷,日本的所有戰爭機器就將無法開動。

鑑於此,日本才悍然襲擊了美國在珍珠港的太平洋艦隊,保證日本往返蘇門達臘及婆羅洲的油輪暢通無阻。

由此可見,石油對日本的重要性。

我們知道,從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就侵佔了中國東北地區。而中國東北地區,不但物產豐富,資源密集,而且盛產石油。新中國第一口大型油田大慶油田,就是在東北發現的。那麼,日本為什麼不在東北探勘、開採石油呢?

好險:日本在東北探勘14年沒找到它 不然二戰結局可能會改寫

別說,日本人還真這樣想過。

其實早在1928年,日本就派出著名的地質學者新帶國太郎來到中國。他買了20匹騾馬馱運器材和給養,招募了10 名俄羅斯人當顧問,僱了幾名熟悉路徑的當地人做嚮導,從哈爾濱出發,沿著中東鐵路向東徒步行走,一直抵達牡丹江上游的森林地帶。一路行走,一路探勘,企圖發現石油的痕跡。

然而,經過兩個多月的艱難跋涉,新帶國太郎沒有發現石油的痕跡,最終無功而返。

在那以後,直到1942年的14年內,包括新帶國太郎在內的日本地質專家多次在中國東北地區進行實地探勘,他們除了發現一些開採價值不大的礦床外,一無所獲。

有人認為,日本人之所以沒有在中國東北發現油田,是因為他們當時的鑽井技術落後,或者鑽探深度不夠,達不到大慶油田1200多米的深度。其實並不是這個原因。

日本在中國東北多次展開石油鑽探,據當年的鑽工李振芳說:“進行了2000米深的鑽探。”而且,也一度在扎賚諾爾地區和阜新盆地發現了油砂。可往往是隻見油砂不見石油;偶爾見到石油身影,也構不成工業開採價值的油流。

所以,日本人是越來越失望,最後因為戰爭的影響,停止了在中國東北的石油鑽探。

好險:日本在東北探勘14年沒找到它 不然二戰結局可能會改寫

綜上所言,我們可以發現,日本人之所以沒有在中國東北鑽探出石油,不是技術不過關,也不是裝備不夠好,根本就在於沒有找對地方。

當時,受海相沉積理論的影響,日本根本就沒想到黝黝黑土覆蓋的松遼平原具有蘊藏石油的可能性,從而將主要精力放在扎賚諾爾地區和阜新盆地,結果竹籃子打水一場空。

日本14年探勘,沒有在中國東北發現石油,這是中國的幸運,也是全世界的幸運。假如日本真的提前10多年發現大慶油田,“二戰”的結局恐怕要改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