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評丨請理解公眾吐槽紅會 人們著急有勁使不上

這兩天湖北和武漢紅十字會承受著很大的輿論壓力,先是“賣菜門”,再是“回單門”,接著是“莆田系門”。媒體報道社會捐助了不少物資,可醫院卻在微博呼救物資“不是告急,是沒有了”。湖北紅會的最新回應稱,確因工作失誤導致公開的信息不準確,不是N95口罩,而是KN95口罩,這種型號產品不能用於一線醫護人員防護,可用於普遍防護,所以捐贈給了那些醫院。

熱評丨請理解公眾吐槽紅會 人們著急有勁使不上

熱評丨請理解公眾吐槽紅會 人們著急有勁使不上

又是“失誤”!這時候不斷的 “失誤”真無法原諒。1月30日的“回單門”中,湖北紅會一張善款退還單被網友質疑造假,紅會回應表示“因工作失誤寫錯字,並非造假”,31日又是“失誤”。這個時候的“失誤”是要命的。

公益慈善部門這個時候尤其需要算好每一分錢,一個口罩,一包方便麵,一個溫度計,一套防護服,錙銖必較,必須保證每一筆捐贈流向的透明,每一個“失誤”都可以要“公信力”的命。這幾天數千萬人在線圍觀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的壯觀場景,堪稱抗“疫”奇觀,人們用這種方式表達對抗擊疫情的參與。顯然,當下監督紅會的,跟在線監工火神山醫院建設的數千萬人,是同一批人,這是公眾參與抗疫的獨特方式。

熱評丨請理解公眾吐槽紅會 人們著急有勁使不上

紅會可能會覺得委屈,壽光捐獻的免費蔬菜,在商場賣給市民,銷售收入集中上繳市財政,再列為防疫資金下撥使用。這樣的操作其實沒什麼問題,也跟他們沒什麼關係。他們人少,效率不高,協調物資的速度跟不上一線醫院的需求,有時候容易忙中出錯。但這些都不能成為拒絕公眾監督的理由。

紅會覺得委屈,但更要理解公眾這時候的焦慮,捫心自問一下,設身處地想一想,公眾能沒有情緒嗎?全民眾志成城,企業、社會組織、個人,上上下下各方捐了那麼多物資,但醫生卻在社交媒體上求助“物資已經沒了”,網傳的那些“護士們自己在做口罩”的圖片,真讓人心酸和心疼啊!

從媒體上看到,各方馳援武漢,物資和錢款湧向武漢,卻沒有看到醫院“解渴”的消息。全民這種有勁使不上的焦慮感憤怒感,你懂嗎?

面對一般的災難或危機,普通人還可以使得上勁,直接去當志願者,直接捐錢,出錢出力,幫助受災者重建家園。而防疫抗疫不一樣,有一定的科學專業門檻,人員還不能隨意進入和流動。目前,正缺乏專業醫療物資――而且這種物資的要求比較高,前段時間有媒體報道,很多捐贈的物資達不到醫用標準。所以,普通人很難直接使得上勁,只能依靠專業的機構,多數人的參與方式就是捐錢捐物,捐給紅會這樣的公益慈善部門,由其負責購買或轉移分配。

理解了這個,就會明白人們為什麼如此焦慮地盯著紅會了。錢捐出去了,得看到一線的迴響,看到錢的流向,是不是迅速流向醫護人員了。防疫如救火,口罩、防護服,都是解燃眉之急的物資,人們恨不得剛把錢捐了,那邊就迅速轉化成一個個口罩、一件件防護服。

當然,物資運輸、防護用品的購買,都有一個過程,但這個過程能不能儘可能地縮短,讓公眾的勁能立刻使上,讓醫護之急與公立善意產生迅速的對接。任何的操作遲緩、官僚主義,讓醫護人員填這個表填那個表,增加中間環節,都是對公眾善心的辜負和傷害。

透明和效率,是紅會在這場抗疫中必須給公眾的交代,失誤不得、延誤不得、矯情不得,千萬個人慷慨捐贈後面,是千萬雙眼睛在盯著。像火神山醫院那樣開視頻直播紅會運作,可能不太現實,但紅會一定要有這種在千萬雙眼睛盯著的玻璃房中工作的敬畏,快一點、再快一點,透明一點、再透明一點,別讓人們乾著急使不上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