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彩瓷器起源與發展!

鬥彩瓷器創燒於明代,已為世人所公認,但鬥彩之名卻不見諸明代文獻。遍查明代談瓷之書,都把鬥彩稱作“五彩”或“青花間裝五色”。如成書於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的谷泰撰《博物要覽》雲:“成窯上品,無過五彩葡萄撇口扁肚靶杯,式較宣杯妙甚……五彩,宣廟不如憲廟……宣窯五彩深厚堆垛,故不甚佳,而成窯五彩用色淺談,頗有畫意……”再如明末沈德符(1578~1642年)撰《敝帚軒剩語》曰:“本朝窯器用白地青花間裝五色,為今古之冠。

鬥彩瓷器起源與發展!


如宣窯品最貴,近日又重成窯,出宣窯之上。”清代雍正、乾隆年間的宮廷檔案中仍無“鬥彩”之稱謂,檔案中涉及成化鬥彩時使用的是“成窯五彩”之名。如雍正七年內務府檔案載:“五月十三日據圓明園來帖內稱,四月十六日太監劉希文、王太平交來成窯五彩磁罐一件,無蓋。

鬥彩瓷器起源與發展!


傳旨:著做木樣呈覽,欽此……奉旨:將此罐交年希堯添一蓋,照此樣燒造幾件……”(《活計檔·清檔》造字第3323號)。再如《活計檔·清檔·乾隆記事》載:“(乾隆十三年閏七月初二日)太監胡世傑、張玉交宣窯青龍白地罐一件……成窯五彩菊罐一件,成窯五彩荷花罐一件,成窯五彩罐一件。

鬥彩瓷器起源與發展!


傳旨:著交唐英各照樣配蓋一件……”考鬥彩之名,最早見於約成書於雍正、乾隆年間無名氏撰《南窯筆記》一書,該書在談“彩色”時曰:“成、正、嘉、萬俱有鬥彩、五彩、填彩三種。先於坯上用青料畫花鳥半體,復入彩料湊其全體,名曰鬥彩。

鬥彩瓷器起源與發展!


填者,青料雙鉤花鳥人物之類於坯胎,成後復入彩爐填入五色,名曰填彩。其五彩則素瓷純用彩料畫填出者是也。”晚清、民國時的談瓷之書對鬥彩的解釋常常是以音相呼,望文生義,莫衷一是。除鬥彩之名外,又出現了“豆彩”,“逗彩”等名稱。

鬥彩瓷器起源與發展!


約成書於1906~1911年寂園叟撰《陶雅》卷下(十三)曰“何以謂之豆彩,豆者,豆青也,謂釉色之青如豆青者也。豆之青者有深有淺,厥色以至有不齊,大氐淡於康窯之硬綠也。純色曰豆青,雜以他色曰豆彩。

鬥彩瓷器起源與發展!


康窯之仿明人物頗多繪畫豆彩者,大氐雜彩花紋,獨以豆青一色佔其多數,故別其名曰豆彩。豆彩始於康熙,盛於雍正,而式微於乾隆,嘉、道以後,殆未之見也……遂有曰豆彩為逗彩者,言其彩色碎點姘逗而成者也。

鬥彩瓷器起源與發展!


亦名之曰鬥彩,言其雜彩鱗比,若鬥者之爭競激烈也。”1912年刊行的許之衡撰《飲流齋說瓷》(卷二十四)曰:“何謂豆彩?蓋所繪花紋以豆青色為最多,佔十分之五、六,故曰豆彩也。或稱鬥彩,謂花朵之攢簇有類鬥爭。

鬥彩瓷器起源與發展!


或稱逗彩,謂彩之駢連有同逗?恪J翟蚴腥艘砸糲嗪簦紛鍤觶夥欽埂薄爸敝?0世紀70年代,日本出版的杉村通造編《陶瓷大系——清代的官窯》一書,對鬥彩的解釋仍沿用《陶雅》、《飲流齋說瓷》中的說法,書中曰:“鬥彩,始自成化時期,這是一種柔潤,實有光澤的五彩,其淡綠色彩與蠶豆相似,故亦稱豆彩。

鬥彩瓷器起源與發展!


”也有人認為江西方言中,“鬥”與“湊”發相同之音,故鬥彩即“湊彩”,有“湊合”之意。   考晚清、民國以來的一些談瓷之書之所以將鬥彩說成“豆彩”、“逗彩”,進而望文生義,妄加解釋,其原因可能是由於明、清官窯鬥彩瓷器大多深藏於皇宮中,外人難得一見。

鬥彩瓷器起源與發展!


今天,大量的明清彩瓷擺在我們面前,為我們深入研究鬥彩瓷器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究竟什麼是鬥彩?它與青花五彩又有什麼區別呢?   明代的景德鎮已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所產瓷器品種繁多,開一代未有之奇,各種彩繪瓷器相繼誕生。

鬥彩瓷器起源與發展!


為了便於研究,就需要對它們進行分類,以示區別。18世紀《南窯筆記》的作者按彩繪工藝從明代彩瓷中劃分出“鬥彩”、“填彩”、“五彩”三種,在當時的情況下已屬難能可貴,也為彩瓷的研究奠定了基礎。但今天看來,《南窯筆記》的劃分缺乏嚴密性。

鬥彩瓷器起源與發展!


例如《南窯筆記》對鬥彩的解釋是“先於坯上用青料畫花鳥的半體,復入彩料,湊其全體”,但仔細考察可以發現,這一過程的實現,可以有兩種不同的工藝途徑:一種是先於坯上用青料畫花鳥半體或局部,其餘部分也以青料雙鉤輪廓線,施釉燒成後,再在釉上按青花輪廓線填以各種釉上彩,湊其全體,成化鬥彩使用的即是此種技法。

鬥彩瓷器起源與發展!


另一種也是先於坯體上用青料畫花鳥半體或局部,但其餘部分不用青料雙鉤輪廊線,而是施釉燒成後,再在釉上用鉤線填彩或沒骨畫法湊其全體,嘉靖、萬曆青花五彩使用的即為此種技法。彩繪工藝不同,產生的藝術效果也就不一樣。

鬥彩瓷器起源與發展!


對第一種技法來說,釉下青花在畫面中起主導或骨架作用,諸多釉上彩色附麗於釉下青花,遂使整個畫面具有鮮麗清雅之美。對第二種技法來說,釉下青花只是作為畫面的一種顏色(藍色)使用,同時為釉上彩繪起定位作用,因釉下青花與釉上紅、黃、綠等彩色處於同等地位,故對畫面熱烈華麗的藝術效果無多大影響。

鬥彩瓷器起源與發展!


今人一般對第一種技法描繪的彩瓷稱為“鬥彩”,而對以第二種技法描繪的彩瓷稱為“青花五彩”。從彩繪工藝和所產生的效果看,《南窯筆記》所說的“填彩”可歸入“鬥彩”中,而《南窯筆記》所說的“五彩”概念應進一步擴大,即應包括純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兩種。

鬥彩瓷器起源與發展!


從現存實物資料看,“雙鉤填彩”是鬥彩瓷器上的最基本的裝飾技法,根據所繪物象不同,再輔以“點彩”、“染彩”、“覆彩”等技法。   鑑於上述原因,我們可以為“鬥彩”作出新的定義和解釋:鬥彩是一種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結合,具有特殊藝術效果的彩瓷裝飾新工藝。

鬥彩瓷器起源與發展!


它是先在成型好的坯體上以青花料鉤描圖案輪廓,或在此基礎上以青花料繪圖案局部,罩透明釉經高溫焙燒後,再在釉上以填塗、渲染、覆蓋、點綴等技法,按需要施以各色彩料,完成圖案全樣。復入彩爐經低溫烘烤而成,從而產生釉下青花與釉上諸彩競相鬥妍的藝術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