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鬥彩”再次榮升”天價”得主?

御窯史上的里程碑

明代皇帝朱見深的即位可以說是中國御窯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在他統治下,景德鎮御窯廠成為了唯一的御窯,壟斷了御器生產。皇帝的支持促成了各地制瓷技術和工匠向景德鎮的彙集,當地瓷器質量由此飛速提升,推動成化時期的瓷器製造達到了頂峰,誕生了著名的成化青花和成化鬥彩。

明朝歷史前後呈現出截然的反差,前期的嚴肅冷酷到後期的自由奔放,令人印象深刻。越來越多的歷史學家相信,導致這種轉變的諸多關鍵因素,正是發生在15世紀中葉至16世紀中葉,這也是自“唐宋變革期”之後由宋至清900多年曆史中意義非常的社會變革期。而成化時期正是這一變化的起點。

然而,相比宣宗時代的允文允武,重視外在事功,憲宗朱見深顯然更加註重內心世界的豐富,喜好世俗生活。按照現在的話來說,朱見深這位皇帝,更加“接地氣”,從現代人的眼光來看,成化時期的瓷器似乎更具“現代性”。

終其一生,朱見深周旋於自我、家庭與王朝使命之間。他倦怠皇帝這個工作,退而回到內心世界。他痴迷於藝術和情感,通往世俗化的生活,執著於一個普通人的愛好,也正是如此,成化鬥彩的誕生更像是成化皇帝內心世界的外在顯現。

鬥彩是指瓷器彩繪的一種工藝而言。它是在坯體上,先用青花描繪圖案輪廓,施透明釉,高溫燒成後,再在釉上以各種彩料填繪,經低溫彩爐烘烤,最後成型。釉下緊貼胎體幽豔濃麗的青花,透過潔白的釉面所閃耀的迷人光彩,與釉上絢麗燦爛的彩繪遙相輝映、爭奇鬥妍,非常漂亮。由於彩繪方式分釉上、釉下彩兩部分,有拼逗之意,故稱為“鬥彩”或“逗彩”。

明代成化時期是中國瓷器發展的鼎盛期,藏界有句話叫“明看成化,清看雍正”,說得就是成化瓷器在明朝各代瓷器當中是最拔尖的。去年天價雞缸杯的成交瞬間轟動業界,引發了媒體的大力報道和大眾的熱議,使得成化鬥彩瓷器再一次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雖天價成交的雞缸杯讓成化鬥彩瓷器成為業界聚光點,然而藏家對於成化鬥彩瓷器的熱衷與追捧,其實並非僅僅只是停留在天價成交所帶來的震撼,更多來源於成化鬥彩瓷器本身獨具的魅力,讓人嚮往不已。

2018年“鬥彩”再次榮升”天價”得主?

明成化款鬥彩團花紋杯一對

彩瓷之冠,鬥彩由來

鬥彩瓷器創燒於明朝成化年間,相傳其出現與成化皇帝的寵妃萬貴妃有關。萬貴妃,本名萬貞兒,據記載,她原是孫太后的宮女,太子朱見深兩歲時被派去做他的保姆,後得到成化皇帝一世專寵。萬貴妃喜歡奇珍異寶,所以景德鎮官窯專門為萬貴妃創燒出鬥彩瓷器。它將釉下青花與釉上五彩相結合,不僅保持了青花幽靚典雅的特色,而且增加了五彩濃重華麗的色調,彼此襯托,絢麗多彩,贏得了“彩瓷之冠”的讚譽。

鬥彩又稱逗彩,漢族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是釉下彩(青花)與釉上彩相結合的一種裝飾品種。雍正時期鬥彩成就非凡,無論從造型設計,還是從紋飾佈局到色彩的配合,以及填彩工藝等制瓷技術都進入了一個新的更高階段。

2018年“鬥彩”再次榮升”天價”得主?

明成化款鬥彩團花紋杯一對

對“鬥彩”一詞,通常的理解是以釉下青花為輪廓,釉上填以彩色,燒成後遂有釉下彩與釉上彩鬥妍鬥美之態勢,故稱“鬥彩”。但也有其它理解。有人認為“鬥彩”應為“豆彩”,因為綠色如豆青。有人認為“鬥彩”應為“逗彩”因為釉下與釉上彩似在相互逗趣。有人認為“鬥”是江西土話,是“湊合”的意思,應寫作“兜”。《南窯筆記》的作者有自己的理解與表述。他說道:“成、正、嘉、萬俱有鬥彩、五彩、填彩三種。先於坯上用青料畫花鳥半體,復入彩料,湊其全體,名日鬥彩。填(彩)者,青料雙鉤花鳥、人物之類於坯胎,成後復入彩爐,填入五色,名曰填彩。五彩,則素瓷純用彩料畫填出者是也。

鬥彩是指瓷器彩繪的一種工藝而言。它是在坯體上,先用青花描繪圖案輪廓,施透明釉,高溫燒成後,再在釉上以各種彩料填繪,經低溫彩爐烘烤,最後成型。預先在高溫(1300°C)下燒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礦物顏料進行二次施彩,填補青花圖案留下的空白和塗染青花輪廓線內的空間,然後再次入小窯經過低溫(800°C)烘烤而成。由於彩繪方式分釉上、釉下彩兩部分,有拼逗之意,以其絢麗多彩的色調,沉穩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種符合明人審美情趣的裝飾風格。所以稱為鬥彩或逗彩。

鬥彩瓷器的燒成是我國制瓷工藝史上的又一重大成就,為後來彩瓷的發展開闢了新的途徑。成化鬥彩瓷器都離不開釉下青花與釉上五彩,青花用於勾勒和渲染紋飾,構成畫面的主要輪廓;五彩則增加畫面的色彩,五彩的色澤多樣,鮮豔秀麗,柔潤優雅。比如鮮紅,色豔如血,厚薄不勻;油紅,色重豔而有光;鵝黃,色嬌嫩,透明而閃微綠;杏黃,色閃微紅;松綠,色濃豔而閃青;孔雀藍,色沉;葡萄紫,色如熟葡萄而透明;奼紫,濃豔卻無光。而彩色中的“奼紫”一色獨具特色,色如赤鐵,表面乾澀無光,後代很難模仿,可謂成化一代的標誌。

存世量稀少推高市場價格

成化鬥彩珍貴,眾所周知,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存世量稀少。目前成化鬥彩主要藏於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散落民間的不能說沒有,畢竟我們國家那麼大,但是數量極其稀少。偶然也能在民間見到一兩件。”而目前市面上比較常見的是成化鬥彩殘器,它主要來自於出土碎片。“成化鬥彩是官窯所燒,為皇家御用,給皇帝燒瓷器自然精益求精,不合格產品通通打碎。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總能見到成化鬥彩碎片的原因。

雖然鬥彩瓷器在嘉靖、萬曆時期不太流行,但成化鬥彩的商業價值從明末開始一直都是極為可觀的。

2018年“鬥彩”再次榮升”天價”得主?

明成化款鬥彩團花紋杯一對

鬥彩瓷器在成化朝盛極一時,此時朝廷派往景德鎮督陶的內臣,經常趁機貪贓枉法,朝廷卻聽之任之。這種現象成化一朝都沒有改變,直到弘治年間。《明史》記載:“弘治三年冬十一月甲辰,停工役,罷內官燒造瓷器。”這種做法雖然杜絕了內臣魚肉百姓的情況,但也意味著弘治鬥彩瓷器的產量極少,甚至可能都沒有進行過燒造。嘉靖至萬曆時,五彩多受青睞,鬥彩瓷器的燒造不受重視,產量變得更少。而且,多以成化鬥彩器為藍本進行簡單模仿,其造型、紋飾雖與成化器相差無幾,色彩卻受當時風格濃烈的五彩器影響,略顯濃豔,特別是青花料的呈色,藍中泛紫,與成化時的素雅相去甚遠。

隆慶朝鬥彩瓷器更為罕見,值得注意的是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幾件成化鬥彩花卉紋淺杯中,有的被磨去“大明成化年制”的底款,蒙以礬紅彩楷書“大明隆慶年造”六字雙行外圍雙方框款。這似乎表示著隆慶一朝對成化鬥彩雖極力推崇,但技術上又難以企及,只好採取這種投機取巧的辦法,將成化鬥彩瓷器改款後冒充本朝作品。

萬曆三十六年以後,直至崇禎年間,社會動盪,經濟凋敝,景德鎮御窯廠被迫停止燒造,一代名瓷鬥彩的燒造遂亦暫告終止。康、雍、乾三朝紛紛命景德鎮御窯仿製,尤以康熙時期所仿鬥彩雞最佳。由於皇帝喜愛,宮廷對皇家用瓷規定又很嚴,如果有成化鬥彩器流出宮廷,絕大多數被發現後皆難逃被砸碎的命運。從此,成化鬥彩器就深居皇宮,民間連三朝仿品都很難見到,真正的成化鬥彩器更近奇缺。

2018年“鬥彩”再次榮升”天價”得主?

清三代皇帝都很看重成窯所取得的巨大藝術成就,尤其是清雍正皇帝更是對其推崇有加,並極力仿製成窯瓷器的規範,有一大批雍仿成窯的青花和鬥彩問世。早期仿品有些還直接打了“大明成化年制”款識,現在兩岸故宮還有大英博物館都有這類雍仿成化青花器物。這類雍仿成窯青花器物的共同特徵就是胎質較硬朗,青花髮色更為藍豔,缺乏成化器物所特有的柔軟感。至於雍仿成化鬥彩則極少這種公然假冒成窯款識的情況。

多數只是極力模仿成窯的閃灰釉質,受時代風格之侷限,雍正朝此類鬥彩雖然也很精緻,但紋飾卻很難再現成窯的靈動與古樸感。所以說,成化鬥彩青花等主要品種的高超藝術成就,清雍正朝多有繼承!但因為時代風格的侷限,雍正終其一朝十三年,都未能再現成化瓷藝的藝術風采!雍正皇帝只能審時度勢,創造出打上自己王朝印記的一代名品——高白釉超薄胎琺琅彩精品!雍正朝只有這個品種的瓷器真正算是超越了成窯,也達至史無前例後無來者的藝術頂峰!

2018年“鬥彩”再次榮升”天價”得主?

成交記錄:


2018年“鬥彩”再次榮升”天價”得主?



2018年“鬥彩”再次榮升”天價”得主?



2018年“鬥彩”再次榮升”天價”得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