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设计杀掉魏延?并非魏延有反骨,真正原因是什么?

老和尚888


诸葛亮在死前,安排了诸多后事,其中就有诛杀魏延的适宜。不过,魏延之死,并不是他设计的,只能说是因为预见所以做出的应对办法。



反骨之说

其实相信大家已经注意到,古人的毛发基本不修整,男女习惯都差不多。这是没毛病的,因为古人讲究孝,而他们又认为头发也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不能轻易剪掉。魏延显然不是一个秃子,多年不理发,后面毛发极多,谁能看的见他头发下的骨头?所以反骨只说确实是不可靠的。

那么,既然反骨之说不可信,那他最后为什么还是被斩了呢?这里面原因有三个。


魏延曾经反叛过故主

开始魏延和刘琮在一起守城,刘备来了的时候,蔡瑁不让进城。魏延因为气愤,所以就开了城门。但是皇叔觉得里面的大部分人不欢迎他,便没有进去。因为这事,魏延就在襄阳混不下去了,后来投奔了韩玄。后来黄忠作战失利,韩玄要将他斩首,魏延心中气愤,便把自己的主公给砍了,后来投奔了刘备。因为他两次迎接刘备,所以后来刘备极为器重他,甚至让他直接从一个牙门将,升职做了汉中的太守。但是诸葛亮却从他的两次背叛故主、甚至是弑主上面,看到了他的狠辣,这应该才是他反骨的真正含义。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诸葛亮一直对他很提防。


政见不同

历史上,最大的矛盾除大臣要夺皇位,就是政见矛盾了,这种矛盾在当事人看来,甚至比杀人夺妻更可恶,意见相左之人,必定要将其杀死,多么贤良的臣子都逃不脱这个规律,而魏延恰好有这个毛病。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他曾经建议走子午谷,这条路虽然极为危险,但是如果伪装好,就能快速攻入长安,建立奇功。但是诸葛亮一生用兵谨慎,尤其是刘备托孤后,他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冲力,做事极为稳妥,所以拒绝了这个建议。

心生不满

因为这计划一旦实现,成果大的吓人,所以魏延根本不想失败,只想着成功后的功劳,以至于他对丞相生出极大的不满,不但平时经常公然抱怨此事,还在镇守箕谷的时候违抗军令,差点招来惨败。这样的举动,显然给军队带了了许多麻烦,不过他是献帝的爱将,诸葛亮一直没什么动作。


骄傲让其死亡

魏延虽然有才(没才就不能据守汉中十年),但是本身却极为高傲,甚至经常鄙视诸葛亮。在诸葛亮死后,他觉得自己才是下一任丞相、大将军的人选,但是他不久就得知,大军居然归杨仪这个文臣统帅。这就很让他生气了,因为他们俩一向不和,关键是这个杨仪没什么才能,充其量只是个文官,他怎么能带兵呢?于是魏延就忍不住反了,结果被诸葛亮的后手给杀死。

所以,他真正的死因,并不是因为长了一块反骨,而是他太傲,而且他的兵略太险,容易把国家带入深渊,所以他才被杀死。


小镇月明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罗贯中虚构了诸葛亮除掉魏延的故事。说是魏延脑后长有反骨,诸葛亮料定日后魏延必反,因此在自己病逝前安排了由马岱除掉魏延的秘密计划。在小说中,当诸葛亮去世后,魏延果然造反,在蜀汉大军前狂妄地叫嚣:“谁敢杀我?谁敢杀我?”,结果假装服从魏延的马岱回答说:“我敢杀你!”,然后突然一刀砍下了魏延的首级。

在真实历史上,魏延确实是被马岱杀掉的,还被屠灭三族。但不是诸葛亮安排杀害的。

魏延作战勇猛顽强,善待士卒,因而受到诸葛亮的重用,但其性格孤傲偏狭,与蜀汉军中官员、将领基本都合不来,不过大家基本都不跟他计较,大都让着他。只有长史杨仪不让着他,两人因此矛盾很深,只要一见面,就会争吵不休,然后魏延就会拿大刀片子在杨仪脸前比划,杨仪是秀才遇到兵,有苦说不出,委屈得“涕泪纵横。”

诸葛亮很无奈,既需要魏延冲锋陷阵,又需要杨仪处理军务与后勤,而自己又忙于公务,只能让费祎去劝解。费祎就往魏延、杨仪中间一坐,连哄带骗地把两人分开、劝走。

公元234年秋天,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蜀汉北伐军中。临终前留下遗命,让魏延带领部众断后,姜维次之;同时命令杨仪率领大军撤回汉中;并且特别指出,如果魏延不听从命令,就不要管他了,大军自己出发。

【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当费祎向魏延传达诸葛亮遗命时,魏延果真不愿听从撤军命令,而是想继续北伐,甚至为此打算扣留费祎,一起签署军事命令。费祎找借口逃脱后,报告给杨仪。两人决定不管魏延了,开始撤军。

此时司马懿得知诸葛亮已经病逝,就率领大军朝开始撤退的蜀汉军队追杀而来。关键时候,魏延拒不执行诸葛亮断后的遗命,不顾大局,置蜀汉军队于危险之中,不仅放弃断后任务,反而率部迅速提前撤离,跑到蜀汉大军撤退方向的前头,沿途破坏桥梁栈道,阻止撤军,并在南谷口阻截杨仪,双方对峙。此时,魏延与杨仪都向成都刘禅上表汇报,互相指控对方造反。身在朝中的蒋琬等人都担保杨仪不会造反,于是刘禅派出禁军宿卫营前去阻截魏延。

在蜀汉军队身后,面对司马懿的大举追杀,危机时刻,在第二梯队负责断后任务的姜维,立即率军回身迎击。司马懿大惊失色,以为是诸葛亮诈死伏击他,仿佛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张郃之死要在自己身上重演,赶忙掉转马头撤退。这就是“死诸葛吓跑活仲达”的历史由来。

而在南谷口,王平上前喝散了魏延部众。魏延见势不妙,带着儿子和几个亲信,赶忙往汉中方向逃跑。杨仪命令马岱追击,结果魏延被马岱追上而斩首。

事后杨仪踩着魏延的首级进行辱骂,并且不久以造反为名屠灭魏延三族。

显然,魏延不是诸葛亮安排杀害的,是被杨仪除掉的。也是魏延自己作死,他想除掉杨仪夺取军权,然后继续北伐,没想到被杨仪反杀。不过魏延不是造反,也不是投敌,不应该屠灭其三族。

诸葛亮实际上一直是重用和保护魏延的,多次给予其立功机会,并使得魏延官至前军师,任征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进封南郑侯。临终下达命令时,已经考虑到了魏延可能不会执行断后的命令,所以为了以防万一,遂安排姜维负责第二梯队断后任务。

此前魏延曾经多次向诸葛亮提出要自领一支军队单独北伐。诸葛亮考虑到魏延既不愿意撤军,更不愿意断后,又想单独领军北伐。所以诸葛亮遗命魏延在最后面断后,如果魏延不同意撤军,想自己率一部分军队自行北伐,那么就不要管他了,大军自己撤军即可。诸葛亮此举实际上给了魏延一个单独领兵的机会。

显然,诸葛亮相信魏延对蜀汉的忠诚,相信他绝不会投向曹魏。但是没有想到魏延居然自寻死路,居然想除掉杨仪抢夺北伐大军的军权!


红色星河


魏延和黄忠一起投降刘备,诸葛亮因魏延杀了长沙的主子韩玄,以魏延脑后长有反骨为由,喝令刀斧手将其推下去处斩,让当时在场的刘备、关羽、赵云和黄忠等人目瞪口呆,若非刘备看到魏延真心相投从中求情,恐怕魏延早被诸葛亮证人斩杀,孔明何以认为魏延头长反骨而要杀死,其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是为了敲打魏延。毕竟魏延杀韩玄犯了以下欺上之罪,这在古人视为大不忠,尽管魏延弃暗投明,但多少让忠义之士瞧他不起,认为魏延实乃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人,把魏延推下去处斩,想让魏延长长记性,今后甭干杀君欺上之事。

二是为了警告众人。孔明其实压根就不知道魏延长有什么反骨,他只是借魏延杀韩玄之实故弄玄虚,给大家上演了一出曹孟德梦中杀仆人的好戏,好让大家看到他有洞察人性的本领,提醒大家最好不要有非份之想,否则刀下无情。



三是为了立规树威。随着刘备势力的不断壮大,诸葛亮不经刘备允诺,以魏延长有反骨为由,就让人要把魏延拉下去处斩,以此告诉大家,不经主公允许,他也有生杀大权,提醒大家要好自为之。

虽然此次只是吓唬,并带有其他目的,但后来魏延还是死在诸葛亮的计谋之下,不过这次杀魏延的原因,更多是为了蜀国在他死后,最好去除魏延的左右和影响,不让魏延展示自己的才能,好让蜀国按照他的设想和规划,顺利完成权利交接,为他指定的接班人铲除对手和顺利接班铺平道路。


知未是也


诸葛亮杀魏延,小说中说是因为魏延脑后有反骨,日后必反,诸葛亮先杀之,除去一个后患。

那要说诸葛亮为了其他原因而杀魏延,小说中找不到理由。

魏延自从投靠刘备之后,屡建战功,为蜀国的建立有汗马功劳。刘备封他为蜀中太守,位居五虎上将之后,可见他功劳之大。

我猜想,诸葛亮之所以要在他以后除掉魏延,只有一个理由:魏延勇猛,又是刘备老将,现在诸葛亮在,他不敢谋反,一旦诸葛亮走后,蜀中诸将中能与魏延比的基本上就没有了,那时,一旦魏延不听将令,自以为事,那就无人能战他了。

其时,依我看,诸葛亮实在是做了一件蠢事,本来蜀国大将就不多,斩了魏延,损失就大了。


丛中笑6603


魏延是一个坚定的抗曹分子。刘备生前的爱将,跟刘备东征西讨,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都督汉中十多年,曹魏没越雷池一步,诸葛亮知道魏延不会谋反,设计杀魏延一事无从考证。诸葛亮北伐兵退五丈原,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招集杨仪,马岱,姜维开了个榻前会议:说仗不能打了,现在惟一就是把军队安全带回汉中,姜维垫后,如果魏延不走,军便自发。(以下个人观点,杨,马,姜私下碰头,说魏延功高气傲,肯定不会撤兵,以后也不好指挥,不如我们如此如此,这般这般,架点作料给他办了。)马岱去找魏延,说臣相病危,仗不能打了,臣相下令撤兵,延说臣相死了,我魏延还在,死一人而废天下之事,杨仪书呆子知道什么,他走随他去,马将军我们继续北伐抗曺,从新排兵布阵,马将军来签字,马岱说是是,杨仪懂什么,将军你德高望重,我回去劝劝杨仪。马岱上马走后,魏延才想不对,不能放马岱走……。马岱回去说什么不得而知,反正对魏延不利,于是杨仪羽檄刘禅魏延谋反,魏延知道杨仪撤兵,也开始往南撤兵,火烧棧道,羽檄刘禅杨仪谋反,刘禅在成都蒙逼了,羽檄交替,最后开会结定蒋宛带御林军北上,在南谷口杀了魏延。其实杨仪谋杀魏延,公报私仇。魏延是个武将,功劳大,大路不够走,出了刘备那个都不服,(这也是蜀汉集团的毛病,像关羽!)杨仪是个书生,有才干,看魏延就四肢发达,愣头青一个,(文化人通病)钉子呢板子一个不让一个,集怨成仇,诸葛亮为这个事也伤透脑筋,魏延将才能打。杨仪人才能干。诸葛在世还能调和,诸葛一死就乱了。魏延是杨仪等谋杀的,个人认为与诸葛亮无关。


十四当家


诸葛亮去世之后,出现了一段小插曲:曾经的蜀国李严和廖立双双为诸葛亮哀泣,感叹诸葛亮去世,自己再无出头之日了。

这件事情非常有趣,因为按照刘备去世之后的权力排行来看,李严和廖立是仅次于诸葛亮的实权派,却双双被诸葛亮踢出局了。可这两人却在诸葛亮去世之后为诸葛亮哀泣,很多人都认为这说明诸葛亮的人格魅力,连政敌都能折服。

这种说法就是典型的不懂政治。

李严和廖立之所以会哀叹自己没有出头之日,是因为他们两人曾经的地位太高。在诸葛亮去世之后,诸葛亮的接班人必然无法驾驭二人,所以他们注定是没有出头之日的。

如果诸葛亮还活着,这两人也许还有机会成为诸葛亮的副手;可对于诸葛亮的接班人来说,把李严和廖立迎回来,又该怎么安排这两人呢?论资历,朝堂上没有比这二人更资深的存在了。

李严和廖立毕竟是过去式,我们一笔带过。诸葛亮去世之后的最大问题就是:谁会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呢?

在第一次北伐前,这个问题很好回答:马谡。因为诸葛亮对于马谡向来是推崇备至,而马谡活跃的时候一直都是仅次于诸葛亮的存在。可马谡在第一次北伐时公然违抗诸葛亮的将令,破坏了诸葛亮的战略部署,被诸葛亮所杀。

抛开马谡不谈,按照诸葛亮死时的权力排行来看,接班人应该是魏延或杨仪。这不仅是当时军中诸将的共识,也是魏延和杨仪的共识。所以诸葛亮尸骨未寒,魏延和杨仪就大打出手了。魏延向刘禅报告说杨仪要造反,杨仪向后主报告说魏延要造反。两人都是一个意思,希望能够获得朝廷的认可,拿到先斩后奏的权力。

在魏延和杨仪大打出手的时候,军中诸将需要选边站队了。一开始大家都站在魏延的身后,因为魏延有军权;但在关键时刻,大家都站在了杨仪的身后,所以魏延被杀了。等回到朝廷以后,站在杨仪身后的诸将又站在了朝廷的身后,所以杨仪受到冷遇,最终自杀。

曾被认为最有希望成为接班人的魏延和杨仪,却在短短的时间内相继被排挤出局,究竟是为什么呢?在我看来就是四个字:利令智昏。

先说魏延的利令智昏。军中诸将为什么在关键时刻不支持魏延呢?因为诸葛亮留有遗嘱,要求魏延和杨仪共同率军返回成都。而魏延竟然大放厥词,要求接管前线指挥权,继续攻打曹魏。至于诸葛亮的灵柩,派几个人送回成都就可以了。

受《三国演义》影响较深的人,难免会认为魏延脑后有反骨,这是要造反;受《三国志》影响较深的人,难免会认为魏延是铁杆鹰派,心心念念就想着打曹魏。而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魏延的做法就是为了争夺诸葛亮留下的权力,用实际做法造成既成事实。如果前线指挥权落在了魏延手中,刘禅除了让魏延接班之外,还能怎么做呢?

魏延这种强迫大家站队的做法受到了军中诸将的抵制,所以在关键时刻,魏延被抛弃了。魏延看到大势已去,只能带着几个人逃跑,结果被杨仪抓住杀死,而且三族也被杨仪灭了。

再说杨仪的利令智昏。魏延被军中诸将抛弃之后,杨仪认为自己作为诸葛亮的接班人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所以在抓住魏延之后,杨仪并未请示刘禅,而是直接杀了魏延,之后更是灭了魏延三族。如此擅权,成都会怎么看待杨仪呢?

所以在杨仪回到成都之后,就有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诸葛亮病危时,希望蒋琬做自己的接班人,再由费祎做蒋琬的接班人,杨仪只能排在蒋琬和费祎之后。听到这个消息,杨仪顿时就抓狂了。因为无论是蒋琬还是费祎,论资历都比杨仪差了许多。现在突然传来一个消息,说杨仪必须排在这二人后面,杨仪能服气吗?可问题是,现在朝廷上大多数朝臣都认为这个安排有道理,希望杨仪能听话。

可杨仪就像个祥林嫂一样逢人就抱怨:当初要是没有我,魏延造反就无人能制。我挫败了魏延的阴谋,大家却这样对待我,我不服!

这种做法破坏了朝廷的潜规则。想当初,李严被诸葛亮踢出局的时候,罪行是谎报军情;廖立被诸葛亮踢出局的时候,罪名是妄议国政。这种罪名是否真实呢?其实并不真实。李严和廖立犯了什么大错?其实没犯什么大错。但是他们一味地和诸葛亮唱反调,使得诸葛亮无法集中力量北伐,所以他们被诸葛亮踢出局了。所谓的谎报军情和妄议国政,只是给双方留了一个面子。

就事论事说杨仪,把他放在蒋琬和费祎后面,就是认为他不适合当首辅。给他一个比较体面却没有实权的官位,以后低调做人求个善终就得了。可杨仪整天像个祥林嫂一样逢人就抱怨,你让朝廷怎么想?你杨仪为什么不能成为首辅自己心里没点数吗?魏延这种重臣是你想杀就能杀的?给你留个面子,不把你的那些烂事点出来,你还没完没了了?

于是杨仪终于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墙倒众人推”,各种密告接踵而来,各种职责依次来临。刘禅宽大为怀,并没有公审杨仪,只是赐杨仪自杀。大难临头的杨仪总算是醒悟过来,没做什么挣扎就自杀了。

至此,因诸葛亮病逝引发的一系列争端终于平息:蒋琬成为首辅,费祎次之,国舅吴懿排在第三位,姜维排第四位。

诸葛亮是一个特定时代的特定产物,诸葛亮病逝之后,再不会有第二个诸葛亮了。因为诸葛亮是刘备亲自指定的接班人,而且刘备又明确告诉刘禅,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在这种背景下,诸葛亮自然有着一种凌驾于整个帝国之上的气势。而后来的执政官,再也不可能拥有这种地位了。

蒋琬任大将军时,费祎任尚书令;蒋琬任大司马时,费祎任大将军。不管权力如何分配,有一点可以确定:蒋琬和费祎在军政两大系统各管一摊。

在这种背景下,后主依然无为而治,但地位更加超然,影响力也没人敢低估了。


顾道惊城


魏延在刘备征讨长沙郡时,就斩杀韩玄投靠了刘备。而后,以部曲随刘备入川作战,为刘备夺取益州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惜最后却死于马岱的刀下。而诸葛亮之所以要设计斩杀魏延,原因如下。

其一,魏延傲气凌人,同事关系差。魏延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带兵打战勇猛刚毅。但是,部分武将似乎都有一个通病——傲。魏延的傲不同于关羽的傲,关羽的傲是由内而发的纯粹的傲,而魏延的傲却是那种由性格暴躁,再加上他的功绩而产生的傲。也就是说,魏延傲的基础就是他感觉自己比其他人更厉害,更值得刘备等人的赞赏。

因为魏延这份傲,使得他和其他文臣武将的关系并不是很好。比如,曾与都乡侯刘琰交恶,两人多次在大庭广众之下大打出手,互不让步。到最后还是诸葛亮出面,责令刘琰向魏延道歉时,这场闹剧才结束。

后来,魏延和杨仪更是关系恶劣到了极致。杨仪是尚书,又得诸葛亮等人的赏识,前途可谓是青云直上。但是杨仪的性格也有问题,为尚书时,就曾和当时的尚书令刘巴不和,最后被改任遥领弘农太守。

当时蜀汉的武将青黄不接,诸葛亮虽然仰仗魏延的武力,在文职方面又对杨仪比较惜才。所以,诸葛亮在生前多次为两人调和。可是两人的关系仍然没有缓和的余地,所以,在诸葛亮逝世后,便牺牲掉了魏延。

其二,魏延的胆大冒险和诸葛亮的谨慎相悖。诸葛亮一生用兵,讲究的是谨慎,是步步为营。如果没有太大的利益和成功率,诸葛亮对冒险精神都不太感冒。

可是魏延不同,魏延这人善于用兵,又胆大冒险。曾建议亲自率兵子午谷,走关中,与诸葛亮会师潼关。可是,诸葛亮考虑良多,最终还是不同意魏延的建议。魏延看到自己的建议不被诸葛亮采纳,心生不满,多次暗中对他人述说诸葛亮胆怯。

魏延是将军,诸葛亮是丞相,是下级和上级的关系。魏延作为下属,居然敢反驳诸葛亮,是对诸葛亮的不敬。再者,连当时的诸葛亮这么一个权力较大的人都敢相悖,那蜀中还有什么人是魏延不敢违背的。

所以,诸葛亮在逝世时,考虑到魏延的胆大冒险,蜀汉有多少兵都不够其折腾;还考虑到新帝刘禅的不足于控制魏延,反而可能造成魏延有不臣之心,所以要把魏延扼杀于摇篮之中。

其三,魏延手握重兵,又无人压制。魏延自跟随刘备以来,多次有所建功。在刘备于成都称帝后,便封魏延为汉中太守,带兵驻守汉中,以防范曹魏来袭。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自觉自己能够稳压魏延,使得魏延不敢有不臣之心。可是,一旦诸葛亮遭遇不测,那蜀汉就没有人能够压制的了魏延了。因为蜀汉的那些年轻将领,根本不是魏延的对手。而且他们在用兵上,也没有魏延的老道。

其次,魏延的性格和为人处事方面尽管有瑕疵,可是他的威望却是不低。再者,魏延有汉中这个兵家必争之地在手,如果他一心想要反汉,完全可以用汉中来做晋身之资。

因此,考虑再三,诸葛亮为了蜀汉的未来考虑,为文臣武将之间的团结和睦关系考虑,只能把魏延牺牲掉。


韶华倾梦


一封遗书!

人老了,思绪就有些飘忽不定,就算死后“说出的话”也是犯糊涂,是人皆如此,诸葛神人也难逃此定数。

当魏延提出要出奇兵偷袭长安时,诸葛亮认为他要借机叛逃,所以动了杀机。但是,考虑到他对蜀的功劳,还是忍了下来,这一点,到他油尽灯枯时还对魏延抱有希望,并没杀他。不过,他给杨仪一封遗书中却间接导致了魏延冤死。

他在遗书中这样交待,自己尸身周围的七七四十九盏“买命灯”如能在七天能保一盏不灭,七天后他会还魂再活七年,杨仪谨遵遗命,没把军师死讯外传,只派人日夜守护。

可就在第三天,司马懿派重兵偷营,一直在前方死磕的魏延不敌,派人求军师被杨仪所阻,便急不可待亲自闯军师大帐。众兵抵挡不住,魏延掀帐而入,没想到情急之下踢灭了半圈买命灯。

杨仪一见大怒,认为魏延有意为之,便命左右刀斧手当即斩杀(其实他俩早就不如,正好杨仪找到了借口)。不过,据野史载,其实杨仪等在现场杀不了魏延,诡异的是,当魏延踢灭了几盏灯后,浑身竟动弹不得。而已死三日的诸葛亮竟开只说了话:

“魏延害我,日后必反,我已将其身索住,你等必将其杀之”。


骁勇34


诸葛亮病死五丈原之后,临死之前把死后的大部分事情都交代给杨仪之后,把自己著写的兵书传授给姜维,诸葛亮算到魏延之后必定可能造反就没有托付魏延任何事情,后来魏延造反马岱就在汉中城下马岱斩杀了魏延,这也是诸葛亮秘密的授计于马岱的,这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当中的故事情节。

在我们大部分人的严重都认为魏延的死,是因为诸葛亮有了要除掉魏延的想法,才策划这场在他死后遗计杀魏延,剪除组织内部强势武将的这件事情。演义的文学描述让我们对诸葛亮和魏延的关系有所误解

但是在史书《三国志》当中,诸葛亮从来没有想过要杀魏延的,反而是诸葛亮非常的重用魏延,对魏延的栽培和寄予的希望是和姜维是一样的,甚至比姜维的程度还要高出许多,可以说是他已经把魏延给培养成了一个真正的能为蜀国建功立业的一个,诸葛亮也认为魏延也是可以继承他遗志的人选之一。至于姜维,诸葛亮理想当中姜维的位置应该不是之后的蜀国大将军,而是想让姜维能够辅佐魏延,成为蜀汉军队的政委和军师,而魏延则是蜀汉军队的将军和军长,就如同李云龙和赵刚那样的一文一武的配合。因为当时魏延的官职可以说是除了诸葛亮之外,在蜀汉阵营当中军队官职最高的一个人了,在建兴八年,魏延和魏国后将军郭淮在阳溪作战,郭淮被魏延打败了,对魏延的册封到了很高的程度: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南郑侯。

诸葛亮对魏延的器重程度是空前的

魏延不在前后左右四大将军之列,因为当时他的功绩和名望都没有达到,没有关羽张飞为刘备跟刘备时间长,没有黄忠在汉中的贡献多,更没有马超在当时中国中西部的影响力大。但是之后诸葛亮给了魏延一个假节的特权,这是在诸葛亮主政蜀汉时期唯一一个有假节特权的一个人。关羽、张飞、马超有假节是刘备封的,后来的姜维有假节是刘禅封的,魏延的假节是地地道道诸葛亮封的。或许大家会疑问当时蜀汉的在位皇帝是刘禅,但是在蜀汉政权当中说了算的人是诸葛亮,魏延所有的封赏也都是在诸葛亮的认可之下才获得的。

魏延的死,是诸葛亮死后的一场军中政变

笔者用“政变”两个字来形容魏延的死可能让大家看来有点严重,但是以笔者本人的观点看来魏延的死绝对的是一场以杨仪报私人恩怨为首,费祎、姜维默许的一次蜀汉内部洗牌活动。魏延在蜀汉军中地位崇高,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延是继承诸葛亮事业的第一个人,是北伐的积极分子,在蜀汉军队的最高军事长官是前军师,当时杨仪是长史,费祎是司马,姜维是护军,但是姜维虽然是护军,只能制衡低级的军官制衡不了魏延。诸葛亮生前都是几乎驾驭不了魏延的,在他死后更是没有人驾驭的了,而杨仪和魏延两人的私人恩怨太多太久了,魏延的死正是杨仪造成的。

魏延在军中是个很高傲的人基本上和关羽一样,很多人对魏延都是敬畏的,只有杨仪对魏延不服气,两人的关系如同水火一样,有一次魏延拿着刀吓唬杨仪,杨仪哭的鼻涕都出来了,是费祎从中讲和才没有酿成大祸。诸葛亮死后安排魏延断后,不是小看魏延而是对魏延信任的一种表现,诸葛亮谨慎怕追兵来了比人挡不住,只有魏延有保护主力部队的能力,才把断后的任务托付给了魏延,如果没有杨仪在魏延前边,魏延是肯定能出色的完成任务。以后事情的发展完全出乎了诸葛亮的意料,魏延是想趁机除掉杨仪的但是没有成功,杨仪在得知以后派马岱杀掉了魏延并夷灭了魏延的三族,杨仪是怕魏延以后掌权了加害于自己,告魏延谋反,其实是魏延是没有谋反的。

诸葛亮对魏延的期望是很高的,甚至在临死之际都在惯着魏延

有这几件事可以看出诸葛亮是很惯着魏延的:

第一、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没有被诸葛亮采纳,魏延常常叹息诸葛亮胆小,怨恨自己的才能不能被施展,这样的话肯定是能传到诸葛亮的耳朵里的,但是诸葛亮从未问责过魏延。

第二、魏延在军中声望很高,大家都很敬畏,只有杨仪不服,两人常常发生摩擦,甚至魏延拿着刀和杨仪吵架,费祎从中讲和,诸葛亮也没有问责过魏延。

第三、诸葛亮生病的时候就安排了退军的事情,安排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就不要管他了,大军只管出发就行了,魏延是诸葛亮死前唯一有两种安排的人。

诸葛亮死后杨仪让费祎去揣摩魏延的想法,魏延爹意思是丞相死了,相关的人等可以去置办丧葬,有我魏延在还是可以去和敌军作战的,不能因为丞相去世而失去了战机,荒废了国家大事。魏延的这番话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待的话,是很实际的很实用的,总不能因为领导去世了公司就要垮台吧,这也是诸葛亮器重魏延的原因,

诸葛亮认为魏延是可以扛起北伐的大旗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诸葛亮是把魏延作为了自己的接班人,《魏略》中记载说的是诸葛亮死前安排魏延做了自己的接班人,让魏延不要再去和魏国打仗了,固守国土就行。诸葛亮死后魏延也是隐瞒着死讯到了褒口才发丧,杨仪知道了魏延掌权,怕魏延害他就传言诬告魏延要投降魏国并攻打魏延,魏延本来没有谋反的想法,就没有和杨仪交战反而是退走,被杨仪追上了杀掉。

总结一下:诸葛亮遗计斩杀魏延只是后来《三国演义》当中的描述,参考了史书的情况下得到了是截然不同的定论,诸葛亮并没有想过要杀魏延,要杀魏延的是杨仪和一群想分食权利的人。


蔡公子讲历史


孔明杀魏延的原因是,个人恩怨和政治阴谋。上期谈到魏延个人生平,以及孔明对他压制的原因,我觉得分析的不够透彻。(秉烛读春秋漫谈三国)第三期,将为你做详细解答。


上期讲到魏延投降刘备,孔明看他面相有反骨,欲杀之。刘备说情才刀下留人。那么刘备为什么为魏延讲情呢?这事还真有原因,事情是这样的:

魏延最早是刘表的部下,刘表死后,两个儿子刘琦和刘琮争家产。刘备也想从中分杯羹,以调停的身份出现。此时,刘备和平民躲避曹操要进荆州,蔡瑁派人在城上放箭,魏延看不下去,跑上城门砍掉绳索放下吊桥,想救刘备进城,可是刘备并没有进去,带百姓走了。魏延一人难敌四手。刘表手下文聘杀了过来,魏延就跑了,寻刘备不见,就投奔长沙太守韩玄去了。

关羽战长沙,魏延杀韩玄然后和黄忠一起投奔了刘备。

魏延是慕名而投刘备的,诸葛亮见他勇猛,开始只是想给魏延一个下马威。目的无非是告诉他,蜀国,诸葛丞相说了算。加之,这时孔明看魏延和关羽长的有几分相像,并且都用一把大刀,触景生情,心想魏延你没有根基,以后别给我学关羽那一套。乖乖听我的话。于是,才有了对魏延的一顿杀威棒。

从以后的情况来看,刘备对魏延确实有知遇之恩,这从刘备舍弃张飞,而任用魏延为汉中太守可窥一斑。要知道汉中是蜀汉面向曹魏的门户要冲,重要程度不言而喻,这说明在刘备的心中魏延比张飞靠谱许多。魏延顺杆爬,总想成为继关羽死后,成为刘备的股肱之臣。孔明看出了苗头,不吃醋才怪呢!

要说孔明嫉妒魏延不大可能。孔明不怕关羽难道怕他。让孔明杀魏延的不是嫉妒造成的。明着为刘禅着想,暗里是为自己。明着是政治谋杀,实则为了一己之私。

孔明知道自己死后,以刘禅软弱无能的性格,恐怕驾驭不了魏延。这只是表面文章。实则是魏延提出的奇谋――兵出子午谷惹的祸。

这计谋就是魏延带少量人马突袭魏国首都长安。说实话这计谋确实有点冒险,但打仗哪能四平八稳呢,三十六计不是讲过“兵行险道,兵贵神速”,这例子应该不少吧。汉朝的霍去病不是率少量人马,突袭匈奴老窝吗?霍去病能名扬天下,靠的是突袭和挺进。他的功劳比他的舅舅卫青大许多。




孔明老谋深算,老狐狸能不知道这些历史?孔明六伐中原,都无尺寸之功,如果让魏延突袭成功,老脸往哪搁?

据后人分析,兵出子午谷的成功率为百分之八十。如此看来,值得一搏。可为什么孔明不许呢?

除了怕魏延夺得首功,还有就是灭魏后,怕司马懿把老底揭了出来。

有人说孔明一生不喜弄险。所以,不同意魏延的奇谋。真的是这样吗?

我认为这是没有威胁他的生命,假如威胁到他生命,他一定会冒险。比如,空城计,当司马懿把他包饺子时,他不是一样铤而走险吗?


说到空城计是险计,那是外人眼里看到的情况。实则孔明和司马懿心心相通、惺惺相惜。

据说孔明弹的曲子是《高山流水》。曲子表达的是“来日方长”的意思。言外之意告诉司马懿,咱俩谁也别灭了谁。如果灭了我孔明,曹叡没有威胁了,你也就没啥用处了,“这叫养寇自重”懂吗?韩信的结局你不懂吗?司马懿听出了弦外之音,于是带着大队人马退去了。

那么,作为孔明,为了报答司马懿的默契合作行为,投桃报李,六出祁山,就是不走出蜀国一步。空耗国家的粮食,置百姓的生命于不顾,穷兵黩武,直至累死在五丈原。(记得点赞和留言)


在孔明死之前,魏延必须死的事提到了议事日程。这有点像宋江临死前,毒死李逵一样。孔明怕魏延一但冒险取胜,世人皆明白魏国不难灭掉,糗事一一暴露,势必遭国人耻笑。这就是为什么,孔明死后都不放过魏延的原因。

孔明累死在五丈原,事先早就想好了计谋,遗计马岱,在魏延不注意的时候,从后面一刀斩之。一代名将魏延就比殒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