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設計殺掉魏延?並非魏延有反骨,真正原因是什麼?

老和尚888


諸葛亮在死前,安排了諸多後事,其中就有誅殺魏延的適宜。不過,魏延之死,並不是他設計的,只能說是因為預見所以做出的應對辦法。



反骨之說

其實相信大家已經注意到,古人的毛髮基本不修整,男女習慣都差不多。這是沒毛病的,因為古人講究孝,而他們又認為頭髮也是從父母那裡得來的,不能輕易剪掉。魏延顯然不是一個禿子,多年不理髮,後面毛髮極多,誰能看的見他頭髮下的骨頭?所以反骨只說確實是不可靠的。

那麼,既然反骨之說不可信,那他最後為什麼還是被斬了呢?這裡面原因有三個。


魏延曾經反叛過故主

開始魏延和劉琮在一起守城,劉備來了的時候,蔡瑁不讓進城。魏延因為氣憤,所以就開了城門。但是皇叔覺得裡面的大部分人不歡迎他,便沒有進去。因為這事,魏延就在襄陽混不下去了,後來投奔了韓玄。後來黃忠作戰失利,韓玄要將他斬首,魏延心中氣憤,便把自己的主公給砍了,後來投奔了劉備。因為他兩次迎接劉備,所以後來劉備極為器重他,甚至讓他直接從一個牙門將,升職做了漢中的太守。但是諸葛亮卻從他的兩次背叛故主、甚至是弒主上面,看到了他的狠辣,這應該才是他反骨的真正含義。因為這個原因,所以諸葛亮一直對他很提防。


政見不同

歷史上,最大的矛盾除大臣要奪皇位,就是政見矛盾了,這種矛盾在當事人看來,甚至比殺人奪妻更可惡,意見相左之人,必定要將其殺死,多麼賢良的臣子都逃不脫這個規律,而魏延恰好有這個毛病。在第一次北伐的時候,他曾經建議走子午谷,這條路雖然極為危險,但是如果偽裝好,就能快速攻入長安,建立奇功。但是諸葛亮一生用兵謹慎,尤其是劉備託孤後,他已經失去了往日的衝力,做事極為穩妥,所以拒絕了這個建議。

心生不滿

因為這計劃一旦實現,成果大的嚇人,所以魏延根本不想失敗,只想著成功後的功勞,以至於他對丞相生出極大的不滿,不但平時經常公然抱怨此事,還在鎮守箕谷的時候違抗軍令,差點招來慘敗。這樣的舉動,顯然給軍隊帶了了許多麻煩,不過他是獻帝的愛將,諸葛亮一直沒什麼動作。


驕傲讓其死亡

魏延雖然有才(沒才就不能據守漢中十年),但是本身卻極為高傲,甚至經常鄙視諸葛亮。在諸葛亮死後,他覺得自己才是下一任丞相、大將軍的人選,但是他不久就得知,大軍居然歸楊儀這個文臣統帥。這就很讓他生氣了,因為他們倆一向不和,關鍵是這個楊儀沒什麼才能,充其量只是個文官,他怎麼能帶兵呢?於是魏延就忍不住反了,結果被諸葛亮的後手給殺死。

所以,他真正的死因,並不是因為長了一塊反骨,而是他太傲,而且他的兵略太險,容易把國家帶入深淵,所以他才被殺死。


小鎮月明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羅貫中虛構了諸葛亮除掉魏延的故事。說是魏延腦後長有反骨,諸葛亮料定日後魏延必反,因此在自己病逝前安排了由馬岱除掉魏延的秘密計劃。在小說中,當諸葛亮去世後,魏延果然造反,在蜀漢大軍前狂妄地叫囂:“誰敢殺我?誰敢殺我?”,結果假裝服從魏延的馬岱回答說:“我敢殺你!”,然後突然一刀砍下了魏延的首級。

在真實歷史上,魏延確實是被馬岱殺掉的,還被屠滅三族。但不是諸葛亮安排殺害的。

魏延作戰勇猛頑強,善待士卒,因而受到諸葛亮的重用,但其性格孤傲偏狹,與蜀漢軍中官員、將領基本都合不來,不過大家基本都不跟他計較,大都讓著他。只有長史楊儀不讓著他,兩人因此矛盾很深,只要一見面,就會爭吵不休,然後魏延就會拿大刀片子在楊儀臉前比劃,楊儀是秀才遇到兵,有苦說不出,委屈得“涕淚縱橫。”

諸葛亮很無奈,既需要魏延衝鋒陷陣,又需要楊儀處理軍務與後勤,而自己又忙於公務,只能讓費禕去勸解。費禕就往魏延、楊儀中間一坐,連哄帶騙地把兩人分開、勸走。

公元234年秋天,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蜀漢北伐軍中。臨終前留下遺命,讓魏延帶領部眾斷後,姜維次之;同時命令楊儀率領大軍撤回漢中;並且特別指出,如果魏延不聽從命令,就不要管他了,大軍自己出發。

【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當費禕向魏延傳達諸葛亮遺命時,魏延果真不願聽從撤軍命令,而是想繼續北伐,甚至為此打算扣留費禕,一起簽署軍事命令。費禕找藉口逃脫後,報告給楊儀。兩人決定不管魏延了,開始撤軍。

此時司馬懿得知諸葛亮已經病逝,就率領大軍朝開始撤退的蜀漢軍隊追殺而來。關鍵時候,魏延拒不執行諸葛亮斷後的遺命,不顧大局,置蜀漢軍隊於危險之中,不僅放棄斷後任務,反而率部迅速提前撤離,跑到蜀漢大軍撤退方向的前頭,沿途破壞橋樑棧道,阻止撤軍,並在南谷口阻截楊儀,雙方對峙。此時,魏延與楊儀都向成都劉禪上表彙報,互相指控對方造反。身在朝中的蔣琬等人都擔保楊儀不會造反,於是劉禪派出禁軍宿衛營前去阻截魏延。

在蜀漢軍隊身後,面對司馬懿的大舉追殺,危機時刻,在第二梯隊負責斷後任務的姜維,立即率軍回身迎擊。司馬懿大驚失色,以為是諸葛亮詐死伏擊他,彷彿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張郃之死要在自己身上重演,趕忙掉轉馬頭撤退。這就是“死諸葛嚇跑活仲達”的歷史由來。

而在南谷口,王平上前喝散了魏延部眾。魏延見勢不妙,帶著兒子和幾個親信,趕忙往漢中方向逃跑。楊儀命令馬岱追擊,結果魏延被馬岱追上而斬首。

事後楊儀踩著魏延的首級進行辱罵,並且不久以造反為名屠滅魏延三族。

顯然,魏延不是諸葛亮安排殺害的,是被楊儀除掉的。也是魏延自己作死,他想除掉楊儀奪取軍權,然後繼續北伐,沒想到被楊儀反殺。不過魏延不是造反,也不是投敵,不應該屠滅其三族。

諸葛亮實際上一直是重用和保護魏延的,多次給予其立功機會,並使得魏延官至前軍師,任徵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進封南鄭侯。臨終下達命令時,已經考慮到了魏延可能不會執行斷後的命令,所以為了以防萬一,遂安排姜維負責第二梯隊斷後任務。

此前魏延曾經多次向諸葛亮提出要自領一支軍隊單獨北伐。諸葛亮考慮到魏延既不願意撤軍,更不願意斷後,又想單獨領軍北伐。所以諸葛亮遺命魏延在最後面斷後,如果魏延不同意撤軍,想自己率一部分軍隊自行北伐,那麼就不要管他了,大軍自己撤軍即可。諸葛亮此舉實際上給了魏延一個單獨領兵的機會。

顯然,諸葛亮相信魏延對蜀漢的忠誠,相信他絕不會投向曹魏。但是沒有想到魏延居然自尋死路,居然想除掉楊儀搶奪北伐大軍的軍權!


紅色星河


魏延和黃忠一起投降劉備,諸葛亮因魏延殺了長沙的主子韓玄,以魏延腦後長有反骨為由,喝令刀斧手將其推下去處斬,讓當時在場的劉備、關羽、趙雲和黃忠等人目瞪口呆,若非劉備看到魏延真心相投從中求情,恐怕魏延早被諸葛亮證人斬殺,孔明何以認為魏延頭長反骨而要殺死,其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呢?



一是為了敲打魏延。畢竟魏延殺韓玄犯了以下欺上之罪,這在古人視為大不忠,儘管魏延棄暗投明,但多少讓忠義之士瞧他不起,認為魏延實乃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人,把魏延推下去處斬,想讓魏延長長記性,今後甭幹殺君欺上之事。

二是為了警告眾人。孔明其實壓根就不知道魏延長有什麼反骨,他只是借魏延殺韓玄之實故弄玄虛,給大家上演了一出曹孟德夢中殺僕人的好戲,好讓大家看到他有洞察人性的本領,提醒大家最好不要有非份之想,否則刀下無情。



三是為了立規樹威。隨著劉備勢力的不斷壯大,諸葛亮不經劉備允諾,以魏延長有反骨為由,就讓人要把魏延拉下去處斬,以此告訴大家,不經主公允許,他也有生殺大權,提醒大家要好自為之。

雖然此次只是嚇唬,並帶有其他目的,但後來魏延還是死在諸葛亮的計謀之下,不過這次殺魏延的原因,更多是為了蜀國在他死後,最好去除魏延的左右和影響,不讓魏延展示自己的才能,好讓蜀國按照他的設想和規劃,順利完成權利交接,為他指定的接班人剷除對手和順利接班鋪平道路。


知未是也


諸葛亮殺魏延,小說中說是因為魏延腦後有反骨,日後必反,諸葛亮先殺之,除去一個後患。

那要說諸葛亮為了其他原因而殺魏延,小說中找不到理由。

魏延自從投靠劉備之後,屢建戰功,為蜀國的建立有汗馬功勞。劉備封他為蜀中太守,位居五虎上將之後,可見他功勞之大。

我猜想,諸葛亮之所以要在他以後除掉魏延,只有一個理由:魏延勇猛,又是劉備老將,現在諸葛亮在,他不敢謀反,一旦諸葛亮走後,蜀中諸將中能與魏延比的基本上就沒有了,那時,一旦魏延不聽將令,自以為事,那就無人能戰他了。

其時,依我看,諸葛亮實在是做了一件蠢事,本來蜀國大將就不多,斬了魏延,損失就大了。


叢中笑6603


魏延是一個堅定的抗曹分子。劉備生前的愛將,跟劉備東征西討,為蜀漢立下汗馬功勞,都督漢中十多年,曹魏沒越雷池一步,諸葛亮知道魏延不會謀反,設計殺魏延一事無從考證。諸葛亮北伐兵退五丈原,知道自己不久於人世,招集楊儀,馬岱,姜維開了個榻前會議:說仗不能打了,現在惟一就是把軍隊安全帶回漢中,姜維墊後,如果魏延不走,軍便自發。(以下個人觀點,楊,馬,姜私下碰頭,說魏延功高氣傲,肯定不會撤兵,以後也不好指揮,不如我們如此如此,這般這般,架點作料給他辦了。)馬岱去找魏延,說臣相病危,仗不能打了,臣相下令撤兵,延說臣相死了,我魏延還在,死一人而廢天下之事,楊儀書呆子知道什麼,他走隨他去,馬將軍我們繼續北伐抗曺,從新排兵佈陣,馬將軍來簽字,馬岱說是是,楊儀懂什麼,將軍你德高望重,我回去勸勸楊儀。馬岱上馬走後,魏延才想不對,不能放馬岱走……。馬岱回去說什麼不得而知,反正對魏延不利,於是楊儀羽檄劉禪魏延謀反,魏延知道楊儀撤兵,也開始往南撤兵,火燒棧道,羽檄劉禪楊儀謀反,劉禪在成都蒙逼了,羽檄交替,最後開會結定蔣宛帶御林軍北上,在南谷口殺了魏延。其實楊儀謀殺魏延,公報私仇。魏延是個武將,功勞大,大路不夠走,出了劉備那個都不服,(這也是蜀漢集團的毛病,像關羽!)楊儀是個書生,有才幹,看魏延就四肢發達,愣頭青一個,(文化人通病)釘子呢板子一個不讓一個,集怨成仇,諸葛亮為這個事也傷透腦筋,魏延將才能打。楊儀人才能幹。諸葛在世還能調和,諸葛一死就亂了。魏延是楊儀等謀殺的,個人認為與諸葛亮無關。


十四當家


諸葛亮去世之後,出現了一段小插曲:曾經的蜀國李嚴和廖立雙雙為諸葛亮哀泣,感嘆諸葛亮去世,自己再無出頭之日了。

這件事情非常有趣,因為按照劉備去世之後的權力排行來看,李嚴和廖立是僅次於諸葛亮的實權派,卻雙雙被諸葛亮踢出局了。可這兩人卻在諸葛亮去世之後為諸葛亮哀泣,很多人都認為這說明諸葛亮的人格魅力,連政敵都能折服。

這種說法就是典型的不懂政治。

李嚴和廖立之所以會哀嘆自己沒有出頭之日,是因為他們兩人曾經的地位太高。在諸葛亮去世之後,諸葛亮的接班人必然無法駕馭二人,所以他們註定是沒有出頭之日的。

如果諸葛亮還活著,這兩人也許還有機會成為諸葛亮的副手;可對於諸葛亮的接班人來說,把李嚴和廖立迎回來,又該怎麼安排這兩人呢?論資歷,朝堂上沒有比這二人更資深的存在了。

李嚴和廖立畢竟是過去式,我們一筆帶過。諸葛亮去世之後的最大問題就是:誰會成為諸葛亮的接班人呢?

在第一次北伐前,這個問題很好回答:馬謖。因為諸葛亮對於馬謖向來是推崇備至,而馬謖活躍的時候一直都是僅次於諸葛亮的存在。可馬謖在第一次北伐時公然違抗諸葛亮的將令,破壞了諸葛亮的戰略部署,被諸葛亮所殺。

拋開馬謖不談,按照諸葛亮死時的權力排行來看,接班人應該是魏延或楊儀。這不僅是當時軍中諸將的共識,也是魏延和楊儀的共識。所以諸葛亮屍骨未寒,魏延和楊儀就大打出手了。魏延向劉禪報告說楊儀要造反,楊儀向後主報告說魏延要造反。兩人都是一個意思,希望能夠獲得朝廷的認可,拿到先斬後奏的權力。

在魏延和楊儀大打出手的時候,軍中諸將需要選邊站隊了。一開始大家都站在魏延的身後,因為魏延有軍權;但在關鍵時刻,大家都站在了楊儀的身後,所以魏延被殺了。等回到朝廷以後,站在楊儀身後的諸將又站在了朝廷的身後,所以楊儀受到冷遇,最終自殺。

曾被認為最有希望成為接班人的魏延和楊儀,卻在短短的時間內相繼被排擠出局,究竟是為什麼呢?在我看來就是四個字:利令智昏。

先說魏延的利令智昏。軍中諸將為什麼在關鍵時刻不支持魏延呢?因為諸葛亮留有遺囑,要求魏延和楊儀共同率軍返回成都。而魏延竟然大放厥詞,要求接管前線指揮權,繼續攻打曹魏。至於諸葛亮的靈柩,派幾個人送回成都就可以了。

受《三國演義》影響較深的人,難免會認為魏延腦後有反骨,這是要造反;受《三國志》影響較深的人,難免會認為魏延是鐵桿鷹派,心心念念就想著打曹魏。而從博弈論的角度來看,魏延的做法就是為了爭奪諸葛亮留下的權力,用實際做法造成既成事實。如果前線指揮權落在了魏延手中,劉禪除了讓魏延接班之外,還能怎麼做呢?

魏延這種強迫大家站隊的做法受到了軍中諸將的抵制,所以在關鍵時刻,魏延被拋棄了。魏延看到大勢已去,只能帶著幾個人逃跑,結果被楊儀抓住殺死,而且三族也被楊儀滅了。

再說楊儀的利令智昏。魏延被軍中諸將拋棄之後,楊儀認為自己作為諸葛亮的接班人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所以在抓住魏延之後,楊儀並未請示劉禪,而是直接殺了魏延,之後更是滅了魏延三族。如此擅權,成都會怎麼看待楊儀呢?

所以在楊儀回到成都之後,就有一個驚人的消息傳來:諸葛亮病危時,希望蔣琬做自己的接班人,再由費禕做蔣琬的接班人,楊儀只能排在蔣琬和費禕之後。聽到這個消息,楊儀頓時就抓狂了。因為無論是蔣琬還是費禕,論資歷都比楊儀差了許多。現在突然傳來一個消息,說楊儀必須排在這二人後面,楊儀能服氣嗎?可問題是,現在朝廷上大多數朝臣都認為這個安排有道理,希望楊儀能聽話。

可楊儀就像個祥林嫂一樣逢人就抱怨:當初要是沒有我,魏延造反就無人能制。我挫敗了魏延的陰謀,大家卻這樣對待我,我不服!

這種做法破壞了朝廷的潛規則。想當初,李嚴被諸葛亮踢出局的時候,罪行是謊報軍情;廖立被諸葛亮踢出局的時候,罪名是妄議國政。這種罪名是否真實呢?其實並不真實。李嚴和廖立犯了什麼大錯?其實沒犯什麼大錯。但是他們一味地和諸葛亮唱反調,使得諸葛亮無法集中力量北伐,所以他們被諸葛亮踢出局了。所謂的謊報軍情和妄議國政,只是給雙方留了一個面子。

就事論事說楊儀,把他放在蔣琬和費禕後面,就是認為他不適合當首輔。給他一個比較體面卻沒有實權的官位,以後低調做人求個善終就得了。可楊儀整天像個祥林嫂一樣逢人就抱怨,你讓朝廷怎麼想?你楊儀為什麼不能成為首輔自己心裡沒點數嗎?魏延這種重臣是你想殺就能殺的?給你留個面子,不把你的那些爛事點出來,你還沒完沒了了?

於是楊儀終於感受到了什麼叫做“牆倒眾人推”,各種密告接踵而來,各種職責依次來臨。劉禪寬大為懷,並沒有公審楊儀,只是賜楊儀自殺。大難臨頭的楊儀總算是醒悟過來,沒做什麼掙扎就自殺了。

至此,因諸葛亮病逝引發的一系列爭端終於平息:蔣琬成為首輔,費禕次之,國舅吳懿排在第三位,姜維排第四位。

諸葛亮是一個特定時代的特定產物,諸葛亮病逝之後,再不會有第二個諸葛亮了。因為諸葛亮是劉備親自指定的接班人,而且劉備又明確告訴劉禪,要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諸葛亮。在這種背景下,諸葛亮自然有著一種凌駕於整個帝國之上的氣勢。而後來的執政官,再也不可能擁有這種地位了。

蔣琬任大將軍時,費禕任尚書令;蔣琬任大司馬時,費禕任大將軍。不管權力如何分配,有一點可以確定:蔣琬和費禕在軍政兩大系統各管一攤。

在這種背景下,後主依然無為而治,但地位更加超然,影響力也沒人敢低估了。


顧道驚城


魏延在劉備征討長沙郡時,就斬殺韓玄投靠了劉備。而後,以部曲隨劉備入川作戰,為劉備奪取益州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可惜最後卻死於馬岱的刀下。而諸葛亮之所以要設計斬殺魏延,原因如下。

其一,魏延傲氣凌人,同事關係差。魏延是一個有真才實學的人,帶兵打戰勇猛剛毅。但是,部分武將似乎都有一個通病——傲。魏延的傲不同於關羽的傲,關羽的傲是由內而發的純粹的傲,而魏延的傲卻是那種由性格暴躁,再加上他的功績而產生的傲。也就是說,魏延傲的基礎就是他感覺自己比其他人更厲害,更值得劉備等人的讚賞。

因為魏延這份傲,使得他和其他文臣武將的關係並不是很好。比如,曾與都鄉侯劉琰交惡,兩人多次在大庭廣眾之下大打出手,互不讓步。到最後還是諸葛亮出面,責令劉琰向魏延道歉時,這場鬧劇才結束。

後來,魏延和楊儀更是關係惡劣到了極致。楊儀是尚書,又得諸葛亮等人的賞識,前途可謂是青雲直上。但是楊儀的性格也有問題,為尚書時,就曾和當時的尚書令劉巴不和,最後被改任遙領弘農太守。

當時蜀漢的武將青黃不接,諸葛亮雖然仰仗魏延的武力,在文職方面又對楊儀比較惜才。所以,諸葛亮在生前多次為兩人調和。可是兩人的關係仍然沒有緩和的餘地,所以,在諸葛亮逝世後,便犧牲掉了魏延。

其二,魏延的膽大冒險和諸葛亮的謹慎相悖。諸葛亮一生用兵,講究的是謹慎,是步步為營。如果沒有太大的利益和成功率,諸葛亮對冒險精神都不太感冒。

可是魏延不同,魏延這人善於用兵,又膽大冒險。曾建議親自率兵子午谷,走關中,與諸葛亮會師潼關。可是,諸葛亮考慮良多,最終還是不同意魏延的建議。魏延看到自己的建議不被諸葛亮採納,心生不滿,多次暗中對他人述說諸葛亮膽怯。

魏延是將軍,諸葛亮是丞相,是下級和上級的關係。魏延作為下屬,居然敢反駁諸葛亮,是對諸葛亮的不敬。再者,連當時的諸葛亮這麼一個權力較大的人都敢相悖,那蜀中還有什麼人是魏延不敢違背的。

所以,諸葛亮在逝世時,考慮到魏延的膽大冒險,蜀漢有多少兵都不夠其折騰;還考慮到新帝劉禪的不足於控制魏延,反而可能造成魏延有不臣之心,所以要把魏延扼殺於搖籃之中。

其三,魏延手握重兵,又無人壓制。魏延自跟隨劉備以來,多次有所建功。在劉備於成都稱帝后,便封魏延為漢中太守,帶兵駐守漢中,以防範曹魏來襲。

諸葛亮在世的時候,自覺自己能夠穩壓魏延,使得魏延不敢有不臣之心。可是,一旦諸葛亮遭遇不測,那蜀漢就沒有人能夠壓制的了魏延了。因為蜀漢的那些年輕將領,根本不是魏延的對手。而且他們在用兵上,也沒有魏延的老道。

其次,魏延的性格和為人處事方面儘管有瑕疵,可是他的威望卻是不低。再者,魏延有漢中這個兵家必爭之地在手,如果他一心想要反漢,完全可以用漢中來做晉身之資。

因此,考慮再三,諸葛亮為了蜀漢的未來考慮,為文臣武將之間的團結和睦關係考慮,只能把魏延犧牲掉。


韶華傾夢


一封遺書!

人老了,思緒就有些飄忽不定,就算死後“說出的話”也是犯糊塗,是人皆如此,諸葛神人也難逃此定數。

當魏延提出要出奇兵偷襲長安時,諸葛亮認為他要藉機叛逃,所以動了殺機。但是,考慮到他對蜀的功勞,還是忍了下來,這一點,到他油盡燈枯時還對魏延抱有希望,並沒殺他。不過,他給楊儀一封遺書中卻間接導致了魏延冤死。

他在遺書中這樣交待,自己屍身周圍的七七四十九盞“買命燈”如能在七天能保一盞不滅,七天後他會還魂再活七年,楊儀謹遵遺命,沒把軍師死訊外傳,只派人日夜守護。

可就在第三天,司馬懿派重兵偷營,一直在前方死磕的魏延不敵,派人求軍師被楊儀所阻,便急不可待親自闖軍師大帳。眾兵抵擋不住,魏延掀帳而入,沒想到情急之下踢滅了半圈買命燈。

楊儀一見大怒,認為魏延有意為之,便命左右刀斧手當即斬殺(其實他倆早就不如,正好楊儀找到了藉口)。不過,據野史載,其實楊儀等在現場殺不了魏延,詭異的是,當魏延踢滅了幾盞燈後,渾身竟動彈不得。而已死三日的諸葛亮竟開只說了話:

“魏延害我,日後必反,我已將其身索住,你等必將其殺之”。


驍勇34


諸葛亮病死五丈原之後,臨死之前把死後的大部分事情都交代給楊儀之後,把自己著寫的兵書傳授給姜維,諸葛亮算到魏延之後必定可能造反就沒有託付魏延任何事情,後來魏延造反馬岱就在漢中城下馬岱斬殺了魏延,這也是諸葛亮秘密的授計於馬岱的,這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當中的故事情節。

在我們大部分人的嚴重都認為魏延的死,是因為諸葛亮有了要除掉魏延的想法,才策劃這場在他死後遺計殺魏延,剪除組織內部強勢武將的這件事情。演義的文學描述讓我們對諸葛亮和魏延的關係有所誤解

但是在史書《三國志》當中,諸葛亮從來沒有想過要殺魏延的,反而是諸葛亮非常的重用魏延,對魏延的栽培和寄予的希望是和姜維是一樣的,甚至比姜維的程度還要高出許多,可以說是他已經把魏延給培養成了一個真正的能為蜀國建功立業的一個,諸葛亮也認為魏延也是可以繼承他遺志的人選之一。至於姜維,諸葛亮理想當中姜維的位置應該不是之後的蜀國大將軍,而是想讓姜維能夠輔佐魏延,成為蜀漢軍隊的政委和軍師,而魏延則是蜀漢軍隊的將軍和軍長,就如同李雲龍和趙剛那樣的一文一武的配合。因為當時魏延的官職可以說是除了諸葛亮之外,在蜀漢陣營當中軍隊官職最高的一個人了,在建興八年,魏延和魏國後將軍郭淮在陽溪作戰,郭淮被魏延打敗了,對魏延的冊封到了很高的程度: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南鄭侯。

諸葛亮對魏延的器重程度是空前的

魏延不在前後左右四大將軍之列,因為當時他的功績和名望都沒有達到,沒有關羽張飛為劉備跟劉備時間長,沒有黃忠在漢中的貢獻多,更沒有馬超在當時中國中西部的影響力大。但是之後諸葛亮給了魏延一個假節的特權,這是在諸葛亮主政蜀漢時期唯一一個有假節特權的一個人。關羽、張飛、馬超有假節是劉備封的,後來的姜維有假節是劉禪封的,魏延的假節是地地道道諸葛亮封的。或許大家會疑問當時蜀漢的在位皇帝是劉禪,但是在蜀漢政權當中說了算的人是諸葛亮,魏延所有的封賞也都是在諸葛亮的認可之下才獲得的。

魏延的死,是諸葛亮死後的一場軍中政變

筆者用“政變”兩個字來形容魏延的死可能讓大家看來有點嚴重,但是以筆者本人的觀點看來魏延的死絕對的是一場以楊儀報私人恩怨為首,費禕、姜維默許的一次蜀漢內部洗牌活動。魏延在蜀漢軍中地位崇高,諸葛亮去世之後魏延是繼承諸葛亮事業的第一個人,是北伐的積極分子,在蜀漢軍隊的最高軍事長官是前軍師,當時楊儀是長史,費禕是司馬,姜維是護軍,但是姜維雖然是護軍,只能制衡低級的軍官制衡不了魏延。諸葛亮生前都是幾乎駕馭不了魏延的,在他死後更是沒有人駕馭的了,而楊儀和魏延兩人的私人恩怨太多太久了,魏延的死正是楊儀造成的。

魏延在軍中是個很高傲的人基本上和關羽一樣,很多人對魏延都是敬畏的,只有楊儀對魏延不服氣,兩人的關係如同水火一樣,有一次魏延拿著刀嚇唬楊儀,楊儀哭的鼻涕都出來了,是費禕從中講和才沒有釀成大禍。諸葛亮死後安排魏延斷後,不是小看魏延而是對魏延信任的一種表現,諸葛亮謹慎怕追兵來了比人擋不住,只有魏延有保護主力部隊的能力,才把斷後的任務託付給了魏延,如果沒有楊儀在魏延前邊,魏延是肯定能出色的完成任務。以後事情的發展完全出乎了諸葛亮的意料,魏延是想趁機除掉楊儀的但是沒有成功,楊儀在得知以後派馬岱殺掉了魏延並夷滅了魏延的三族,楊儀是怕魏延以後掌權了加害於自己,告魏延謀反,其實是魏延是沒有謀反的。

諸葛亮對魏延的期望是很高的,甚至在臨死之際都在慣著魏延

有這幾件事可以看出諸葛亮是很慣著魏延的:

第一、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沒有被諸葛亮採納,魏延常常嘆息諸葛亮膽小,怨恨自己的才能不能被施展,這樣的話肯定是能傳到諸葛亮的耳朵裡的,但是諸葛亮從未問責過魏延。

第二、魏延在軍中聲望很高,大家都很敬畏,只有楊儀不服,兩人常常發生摩擦,甚至魏延拿著刀和楊儀吵架,費禕從中講和,諸葛亮也沒有問責過魏延。

第三、諸葛亮生病的時候就安排了退軍的事情,安排魏延斷後姜維次之,如果魏延不服從命令就不要管他了,大軍只管出發就行了,魏延是諸葛亮死前唯一有兩種安排的人。

諸葛亮死後楊儀讓費禕去揣摩魏延的想法,魏延爹意思是丞相死了,相關的人等可以去置辦喪葬,有我魏延在還是可以去和敵軍作戰的,不能因為丞相去世而失去了戰機,荒廢了國家大事。魏延的這番話用現在的眼光去看待的話,是很實際的很實用的,總不能因為領導去世了公司就要垮臺吧,這也是諸葛亮器重魏延的原因,

諸葛亮認為魏延是可以扛起北伐的大旗的。

還有一種說法是諸葛亮是把魏延作為了自己的接班人,《魏略》中記載說的是諸葛亮死前安排魏延做了自己的接班人,讓魏延不要再去和魏國打仗了,固守國土就行。諸葛亮死後魏延也是隱瞞著死訊到了褒口才發喪,楊儀知道了魏延掌權,怕魏延害他就傳言誣告魏延要投降魏國並攻打魏延,魏延本來沒有謀反的想法,就沒有和楊儀交戰反而是退走,被楊儀追上了殺掉。

總結一下:諸葛亮遺計斬殺魏延只是後來《三國演義》當中的描述,參考了史書的情況下得到了是截然不同的定論,諸葛亮並沒有想過要殺魏延,要殺魏延的是楊儀和一群想分食權利的人。


蔡公子講歷史


孔明殺魏延的原因是,個人恩怨和政治陰謀。上期談到魏延個人生平,以及孔明對他壓制的原因,我覺得分析的不夠透徹。(秉燭讀春秋漫談三國)第三期,將為你做詳細解答。


上期講到魏延投降劉備,孔明看他面相有反骨,欲殺之。劉備說情才刀下留人。那麼劉備為什麼為魏延講情呢?這事還真有原因,事情是這樣的:

魏延最早是劉表的部下,劉表死後,兩個兒子劉琦和劉琮爭家產。劉備也想從中分杯羹,以調停的身份出現。此時,劉備和平民躲避曹操要進荊州,蔡瑁派人在城上放箭,魏延看不下去,跑上城門砍掉繩索放下吊橋,想救劉備進城,可是劉備並沒有進去,帶百姓走了。魏延一人難敵四手。劉表手下文聘殺了過來,魏延就跑了,尋劉備不見,就投奔長沙太守韓玄去了。

關羽戰長沙,魏延殺韓玄然後和黃忠一起投奔了劉備。

魏延是慕名而投劉備的,諸葛亮見他勇猛,開始只是想給魏延一個下馬威。目的無非是告訴他,蜀國,諸葛丞相說了算。加之,這時孔明看魏延和關羽長的有幾分相像,並且都用一把大刀,觸景生情,心想魏延你沒有根基,以後別給我學關羽那一套。乖乖聽我的話。於是,才有了對魏延的一頓殺威棒。

從以後的情況來看,劉備對魏延確實有知遇之恩,這從劉備捨棄張飛,而任用魏延為漢中太守可窺一斑。要知道漢中是蜀漢面向曹魏的門戶要衝,重要程度不言而喻,這說明在劉備的心中魏延比張飛靠譜許多。魏延順杆爬,總想成為繼關羽死後,成為劉備的股肱之臣。孔明看出了苗頭,不吃醋才怪呢!

要說孔明嫉妒魏延不大可能。孔明不怕關羽難道怕他。讓孔明殺魏延的不是嫉妒造成的。明著為劉禪著想,暗裡是為自己。明著是政治謀殺,實則為了一己之私。

孔明知道自己死後,以劉禪軟弱無能的性格,恐怕駕馭不了魏延。這只是表面文章。實則是魏延提出的奇謀――兵出子午谷惹的禍。

這計謀就是魏延帶少量人馬突襲魏國首都長安。說實話這計謀確實有點冒險,但打仗哪能四平八穩呢,三十六計不是講過“兵行險道,兵貴神速”,這例子應該不少吧。漢朝的霍去病不是率少量人馬,突襲匈奴老窩嗎?霍去病能名揚天下,靠的是突襲和挺進。他的功勞比他的舅舅衛青大許多。




孔明老謀深算,老狐狸能不知道這些歷史?孔明六伐中原,都無尺寸之功,如果讓魏延突襲成功,老臉往哪擱?

據後人分析,兵出子午谷的成功率為百分之八十。如此看來,值得一搏。可為什麼孔明不許呢?

除了怕魏延奪得首功,還有就是滅魏後,怕司馬懿把老底揭了出來。

有人說孔明一生不喜弄險。所以,不同意魏延的奇謀。真的是這樣嗎?

我認為這是沒有威脅他的生命,假如威脅到他生命,他一定會冒險。比如,空城計,當司馬懿把他包餃子時,他不是一樣鋌而走險嗎?


說到空城計是險計,那是外人眼裡看到的情況。實則孔明和司馬懿心心相通、惺惺相惜。

據說孔明彈的曲子是《高山流水》。曲子表達的是“來日方長”的意思。言外之意告訴司馬懿,咱倆誰也別滅了誰。如果滅了我孔明,曹叡沒有威脅了,你也就沒啥用處了,“這叫養寇自重”懂嗎?韓信的結局你不懂嗎?司馬懿聽出了弦外之音,於是帶著大隊人馬退去了。

那麼,作為孔明,為了報答司馬懿的默契合作行為,投桃報李,六出祁山,就是不走出蜀國一步。空耗國家的糧食,置百姓的生命於不顧,窮兵黷武,直至累死在五丈原。(記得點贊和留言)


在孔明死之前,魏延必須死的事提到了議事日程。這有點像宋江臨死前,毒死李逵一樣。孔明怕魏延一但冒險取勝,世人皆明白魏國不難滅掉,糗事一一暴露,勢必遭國人恥笑。這就是為什麼,孔明死後都不放過魏延的原因。

孔明累死在五丈原,事先早就想好了計謀,遺計馬岱,在魏延不注意的時候,從後面一刀斬之。一代名將魏延就比殞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