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坦克導彈怎麼做到在坦克正上方爆炸?

ITS72754119


能夠在坦克正上方爆炸的反坦克導彈一般是掠飛式攻頂反坦克導彈,它屬於攻頂反坦克導彈中的一種。一般來說,反坦克導彈主要有兩種反坦克攻擊方式。

第一種是直射攻擊坦克,此時反坦克導彈攻擊的是坦克的四面車體,有時遇上坦克防護能力最強的正面裝甲時,反坦克效果會被大幅度降低。

第二種反坦克方式就是攻擊坦克的車頂,坦克的車頂一直是坦克上防護最薄弱的地方之一。反坦克導彈選擇這裡進行攻擊時,避開了坦克車體上的複合裝甲、爆反裝甲等防護裝甲,可以避實擊虛,讓輕型反坦克導彈在戰鬥部重量有限的情況下,仍然能夠對重型主戰坦克進行有效打擊,反坦克效果比較出色。

而攻擊坦克的車頂又主要分為兩種方式:掠飛式攻頂和彈道式攻頂。掠飛式攻頂的導彈仍採取直線飛行方式,只不過飛行高度稍高,等到導彈直接飛掠過坦克的正上方時,導彈上的傳感器會迅速感應到坦克,瞬間引爆戰鬥部,垂直向下佈置的戰鬥部將形成金屬射流擊穿坦克的頂部裝甲。

以非常經典的“陶”2B掠飛式攻頂反坦克導彈為例,發射前先將它對準敵方坦克,“陶”2B導彈發射後將保持距離地表約5米的高度飛行,彈體上裝有激光測高儀/無線電測高儀,幫助它維持飛行高度。

它的導彈前部擁有一個非觸碰式的近炸引信,內部集成光學、磁性、紅外線等傳感器,能夠對目標坦克進行各種測算,算出導彈飛抵坦克上方的距離和時間,保證導彈在恰好飛掠坦克頂部時爆炸,獲得最佳殺傷效果。

如果說掠飛式攻頂反坦克導彈已經令不少坦克瑟瑟發抖,那麼彈道式攻頂反坦克導彈則成為了很多坦克的噩夢。

彈道式攻頂反坦克導彈顧名思義就是反坦克導彈的飛行路線不是直線的,而是彈道式曲線,和拋物線類似。這種導彈的飛行高度更高,在飛行末段鎖定坦克後將直接向下俯衝攻擊坦克頂部。和掠飛式攻頂導彈相比,它能夠最大程度上發揮出戰鬥部的威力,毀傷能力更強。

目前比較典型的彈道式攻頂反坦克導彈有美國“標槍”、中國紅箭-12,它們的存在給很多坦克帶來越來越大的生存壓力。


科羅廖夫


身披重甲的坦克,曾是無堅不摧的鋼鐵洪流。只是一物降一物,在各種穿甲彈、破甲彈、反坦克導彈面前,坦克裝甲越來越不佔優勢。

本來“地獄火”導彈1400毫米等效穿深,就已經讓坦克壓力山大了。怎想到半路里又竄出一員大將,一言不合直奔天靈蓋而去,它就是攻頂導彈。

1982年,瑞典率先發明攻頂模式的“比爾”反坦克導彈。隨後,美國“陶IIB”、“標槍”、以色列“長釘”、俄羅斯“Kornet-EM”、瑞典“MBT LAW”等一系列反坦克導彈也紛紛加入。到現在,攻頂已成為大批導彈的必備技能。

攻頂方式有三種:

第一種是掠頂攻擊,代表型號有比爾、陶IIB等。

以比爾導彈為例,射手先瞄準坦克,建立瞄準線。導彈發射後沿瞄準線上方1~1.2米飛行,這個高度能讓金屬射流發揮最大作用。

普通反坦克導彈的戰鬥部與軸線平行,金屬射流向前噴射。比爾導彈的2個聚能裝藥戰鬥部卻向下傾斜,第一個戰鬥部向下偏轉30度,第二個與軸線垂直,其產生的金屬射流向下噴射。

導彈裡有陀螺穩定儀,確保導彈飛行中戰鬥部始終向下。導彈通過導線接收信號,修正方向,向坦克撲去。

它的非觸碰近炸引信安裝在頭部整流罩中,由光學傳感器、激光測高儀、磁性傳感器組成。光學傳感器負責探測目標輪廓,激光測高儀測量高度,磁性傳感器對一定重量的金屬信號做出反應。

當導彈飛到目標坦克上空,磁性傳感器引爆聚能裝藥戰鬥部,高溫高速金屬射流便從天而降,五雷轟頂,使坦克魂飛魄散。

比爾導彈也能用碰炸引信,攻擊車體上方傾斜部分,金屬射流垂直射入,減小傾角對射流的分散作用。

美國的“陶IIB ”導彈的也採用相同的原理,只不過它的戰鬥部是固定角度的。

第二種攻項方式是彈道式,沿彈道俯衝攻擊。代表型號有美國的“標槍”反坦克導彈等。

標槍反坦克導彈採用串聯戰鬥部,既能水平攻擊,也能俯衝攻擊。它採用紅外焦平面陣制導,實現了“發射後不管”,提高了射手生存能力。

標槍導彈以一定的高低角發射後,先爬升到100~200米高度,接近目標後迅速俯衝下來,直擊車頂。這種攻頂採用和直射導彈一樣的近炸+碰炸的組合引信,不像掠飛攻頂那樣複雜,但其飛行彈道卻需要軟件計算優化。

▲“標槍”導彈的彈道

標槍導彈還可以切換成水平攻擊模式,打擊直升機、碉堡及工事等目標。

第三種攻頂方式,就是直升機發射的"地獄火"、"小牛"等空地反坦克導彈了。直升機高度高,視野開闊,導彈從高空呼嘯而下,普通導彈也自帶“攻頂”技能。

為了應對攻頂導彈,坦克想盡了辦法。在頂部加裝反應裝甲,格柵裝甲什麼的,但都不太理想。

正面裝甲已經厚重的要命了,如果頂部再同等加強,坦克重量就無法控制了。再加上車頂有那麼多觀瞄、探測設備,也沒空間加裝裝甲,還影響成員出入,有諸多不便。

於是人們研發了主動防禦系統,在坦克上安裝雷達探測來襲導彈,並在近距離用攔截彈摧毀它。

目前主動防禦系統還不太成熟,困難不少,比如:防禦角度有限,攔截彈數量不足,不能攔截高速目標,且危及周圍跟隨的步兵等等。等技術成熟後,坦克防禦性將大大提高,進入一個新天地。

綜上,反坦克武器和坦克裝甲就像蹺蹺板,今天你道高一尺,明天我魔高一丈,在相愛相殺中攜手共進。


和風漫談


挺簡單的啊,話說導彈的問題就得問W君。

先看一個動圖:

這是一枚陶-2反坦克導彈攻擊坦克的過程。導彈飛臨坦克上空直接爆炸。

要想知道tow-2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就得看看這枚反坦克導彈的結構了

簡單的看攻頂的tow-2導彈有兩個戰鬥部(Warhead),其藥罩的方向都垂直向下,同時在兩個戰鬥部之間還有一個出發引信。這是一個紅外線信號傳感器,當信號達到一定閾值的時候這枚導彈就會立刻爆炸。

在往後我們還可以發現這枚導彈在尾部其實還有一個傳感器,這是一個無線電測高傳感器,它維持著導彈在飛行過程中始終距離地面大約5米高度。


通過這兩個傳感器就可以使導彈在坦克上方不遠的高度飛行。


在看導彈的前部,導彈前部還有一個目標傳感器,這也是一個紅外線和微波裝置,會應引導著導彈向信號最強的方向飛行。這樣一來也就依靠目標傳感器解決了導彈臨空的問題。

通過這三個傳感器,一枚導彈就可以平直著飛到坦克上面爆炸。

這裡再說一個就是陶氏導彈的兩個戰鬥部,這兩個戰鬥部其實是先後起爆的。前面的戰鬥部先打穿坦克裝甲,後面的戰鬥部繼續爆炸使坦克內部升溫殉爆。所以攻擊坦克的效率極高。


還有一種反坦克導彈也是攻頂的,但是區別於tow-2的水平攻頂方式,而採取了垂直攻頂的打擊形式。

這就在於導彈的航路規劃的不同設計思想了,往往水平攻頂部的反坦克導彈會受到地形的影響,而垂直攻頂部的反坦克導彈由於飛行高度相對較高,射程和地形適應性上都做得更好一些。


垂直攻擊頂的方式其實就是在末段或者是在發射後就呈拋物線方向進行爬升,然後再依靠傳感器找到坦克並引導摧毀。


通俗的講就是,只要行進方向正確,垂直航路上有點小變化小修正其實都不礙什麼事情的


軍武數據庫



兔哥42928


為了對付不斷出現的各種新裝甲,不少第二代反坦克導彈,在原型的基礎上,發展了許多改進型,如是:射手操控困難,射手需進行嚴格訓練;有效射程範圍擴大,死區明顯減小,其中,“陶2B"採用的雙級片列式爆炸成形戰鬥部,可同時高速攻擊坦克頂部的較薄裝甲,顯著地提高了毀殲能力,最小射程一般在25m~75m之間;導彈飛行速度明顯提高,飛行時間縮短,從而可提高發射速度,縮短射手在發射陣地暴露的時間。導彈的發射與制導過程如下:射手用瞄準鏡捕捉目標,當瞄準鏡的十字線對準目標時,即可發射導彈;導彈在飛行過程中,射手要始終用瞄準鏡瞄準目標導彈能否命中目標,完全取決於射手的人工操控,故射擊精度較低;導彈飛行速度低,飛行時間長,發射陣地易被敵壓制火力摧毀。此時,與瞄準鏡同軸安裝的紅外測角儀,通過探測導彈尾部的紅外輻射,自動測出導彈偏離瞄準線的偏差;小型電子計算機將偏差信號換算成控制指令;該計算機通過導線將控制指令傳給導彈;導彈上的執行機構,根據指令修正導彈飛行方向,直至命中目標。

戰鬥部威力增大,原型的破甲厚度最大達800mm,改進型的破甲厚度最大達1300mm,“霍特2”反坦克導彈的戰鬥部直徑由原型的136mm增大力150mm,能穿透1300mm的軋製均質裝甲。裝備的第二代反坦克導彈,在晝間能見度良好的條件下射擊時,命中概率可以達到85%~95%。

反坦克導彈

第二代反坦克導彈的主要缺點是:在導彈飛抵目標的全過程中,射手必須始終用瞄準鏡瞄準跟蹤目標,不能離開發射陣地,因而易受敵火力傷害;採用紅外跟蹤方式易受煙霧等干擾;由於採用導線傳輸指令,導彈飛行速度的提高受到限制。


總說裝甲


先聊聊坦克,坦克又叫做履帶式裝甲戰鬥車輛,這是現代戰爭的標誌武器之一,坦克目前是現代佔中陸軍作戰的主要戰力武器之一,具有較強的直射火力,同時兼備越野能力和裝甲防護能力。坦克主要用來對付對方坦克或者其他的裝甲車輛,可以壓制敵對火力,摧毀工事,消滅反坦克武器。坦克是對手最多的陸戰武器,反坦克就是各國陸軍軍事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一般製造坦克的工廠同時也製造反坦克武器,而現在反坦克武器的發展速度要超過坦克的發展。其中反坦克導彈就是坦克的天敵之一,下面再聊聊反坦克導彈。

既然叫反坦克導彈,顧名思義這種導彈就是專門對付坦克而生的,反坦克導彈是用於擊毀坦克或者裝甲目標的導彈,最先使用反坦克導彈的國家是法國,經歷三代的發展,現在反坦克導彈是反坦克武器最有效的武器。

反坦克導彈的主要組成有:戰鬥部、動力裝置、彈上制導裝置和彈體組成。戰鬥部一般是採用空心裝藥聚能破甲型,(空心裝藥是一種裝藥方式,也是聚能裝藥的重要組成部分,“聚能效應”是破甲的關鍵所在,而實心裝藥達不到破甲目的)

世界上十大反坦克導彈:

一、地獄火反坦克導彈(美國)

二、“長釘”-MR/LR/ER(以色列)

三、“標槍”反坦克導彈(美國)

四、BGM-71陶式反坦克導彈(美國)

五、“崔格特”遠程反坦克導彈(歐洲)

六、MMP反坦克導彈(歐洲導彈公司)

七、Kornet-EM反坦克導彈(俄羅斯)

八、“拉哈特”激光制導反坦克導彈(以色列)

九、“米蘭”-ER反坦克導彈(法德)

十、MBT LAW反坦克導彈(瑞典)

以上列舉出的反坦克導彈都是目前比較出名的反坦克導彈,像地獄火和長釘幾乎是所有坦克的剋星。

反坦克導彈怎麼做到在坦克上方爆炸?

坦克和反坦克武器是天敵,就像矛與盾的關係一樣,現在坦克裝甲性能越來越好,而反坦克導彈的目的就是摧毀坦克,一般都是攻擊坦克防禦最薄弱的位置,所以反坦克導彈盯上了坦克的頂部位置,所以反坦克導彈的爆炸位置選擇是在坦克的頂部,因為坦克的這個位置防禦最弱。

導彈攻頂的方式一般是有兩種:

一、過頂市(又叫做“飛掠式”)這種反坦克導彈就是飛到了坦克的頂部時就會爆炸。

二、彈道式,利用導彈彈道直接攻擊坦克的頂部。

瑞典的RBS-56比爾反坦克導彈是世界上第一種攻頂式反坦克導彈,因為坦克複合裝甲的加成,使得破甲彈威力大大削弱,所以傳統正面剛的導彈對坦克造成的傷害大大降低,這時攻頂式反坦克導彈就誕生了。

怎麼做到在坦克上方爆炸?

“比爾”反坦克導彈採用的是光學瞄準,同時安裝了紅外半自動有線指令制導裝置,這種導彈的裝藥軸線和彈體軸線是呈現三十度傾斜角,在傳感器的作用下起爆,這樣就能夠能以垂直的方式攻擊坦克的“首上裝甲”,或者是最薄弱頂部裝甲。再到第二代“比爾2”就採用的串聯的戰鬥部,第三代則是上面所列舉的第十號反坦克導彈,MBT LAW是一種智能化的反坦克導彈,使用了預測瞄準線技術,這種導彈士兵發射時不需要考慮目標的距離和角速度,號稱是“

發射後不用管”的反坦克導彈,不管是飛掠式還是直接正面攻擊導彈都能飛向目標。這種導彈完全是坦克們的噩夢。

【上圖:MBT LAW】

你最喜歡的坦克是哪一輛?歡迎評論!


四十五度歷史


坦克作為目前陸軍最為強大的武器存在,其防禦性是空前的,主流的三代坦克正面裝甲已經超過600毫米,諸如M1A2坦克使用貧鈾裝甲已經達到抗1000毫米穿深,所以不管是反坦克火箭彈還是坦克自身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都幾乎沒有絕對把握擊穿坦克的正面裝甲。相對於正面裝甲,坦克的側面尤其是頂部裝甲就顯得相對薄弱,例如以色列的梅卡瓦坦克,其頂部裝甲不超過40毫米,如果能對這一部位進行專門攻擊,那將會發生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效果,在80年代之後,陸續誕生了一批以攻頂打擊為目的的反坦克導彈。



▲標槍俯衝攻頂反坦克導彈

反坦克導彈在坦克頂部上方爆炸分為兩種,一種是俯衝攻頂,導彈以斜角向上發射,導彈向上爬升至約150米高度,然後彈道變為平直,向下搜索,到達坦克所在區域一定高度,最後向下俯衝對坦克頂部進行攻擊。標槍導彈採用的觸發引信,也就是說撞擊到坦克裝甲才會發生爆炸,配合其特殊的縱列錐形裝藥雙彈頭設計,可以在第一個彈頭引爆反應裝甲以後,第二個彈頭再繼續貫穿坦克本體裝甲,具備極強的破甲能力。


▲標槍反坦克導彈攻擊彈道

▲攻頂式導彈內部雙彈頭設計

標槍之所以能具備這樣的俯衝攻頂能力,主要源於其特殊的制導系統,標槍導彈的彈頭其實是典型的末敏彈藥,使用圖像識別鎖定跟蹤系統。在導彈發射時,只要將瞄準器對準目標,在搜索到的紅外圖像後,迅速按下快門,這一圖像就會被髮送到導彈內部的圖像處理系統,當導彈被髮射到高空,彈頭上的紅外圖像識別器通過探測到的目標圖像與之前鎖定的目標圖像進行特徵比對,從而確定攻擊目標,一旦完成鎖定,導彈馬上進行俯衝攻頂攻擊。


▲標槍導彈圖像跟蹤識別目標

相對於俯衝攻頂,還有一種成本更低的掠飛攻頂模式,這種模式由瑞典的“比爾”反坦克導彈首先運用,我國的93毫米反坦克火箭也採用這一攻擊模式。導彈在瞄準時可以事先確立一條與坦克高度一致的瞄準基線,導彈發射後會在瞄準基線一到兩米的高度進行恆定彈道飛行,同時彈頭內感應器向下不停掃描,調整彈道與瞄準基線的高度,當飛至目標上空時,彈頭內部近炸引信感知到坦克存在,馬上就會啟動引信,通過向下設置爆炸方向的合金穿甲金屬射流,可以直接洞穿坦克頂部裝甲,甚至直接引發坦克殉爆。



這種掠飛型攻頂不需要複雜的圖像跟蹤瞄準系統,只需要在彈頭內加裝一個近炸引信和高度感應裝置即可完成。近炸引信是一種智能化引信,用於掠飛攻頂的導彈通常裝備的電磁或者磁場感應引信,一旦磁場強度達到引信設定值,信號處理裝置就會發出啟動電流,從而將導彈引爆。這種導彈相對於俯衝攻頂導彈而言,成本更低,有利於大規模生產,但是由於需要瞄準基線的輔助,導彈無法離開這一範圍尋找目標,因此在對付靜止目標時非常有效,但是應對運動目標則無法做到精確打擊。▲93毫米掠飛攻頂火箭彈


軍武吐槽君


隨著精確制導技術的不斷提升,現在的反坦克武器不僅能夠打得準,而且還能夠做到在坦克的頂部爆炸。反坦克導彈在坦克的正上方爆炸的方式一般分為三種,第一種是掠頂式攻擊,第二種是彈道拋物線攻擊,第三種是直接攻擊。

掠頂攻擊是從地面發射一枚傾斜角度較小的導彈,當這枚導彈到達坦克的上方的時候,導彈內部的一級戰鬥部自動引爆,推動二級戰鬥部朝著坦克的內部發起衝擊。一級戰鬥部爆炸的時候會讓二級戰鬥部與坦克的頂部實現軸線垂直,這樣坦克的二級戰鬥部爆炸所產生的威力就能夠貫穿到坦克的內部將坦克整體摧毀。這種攻擊方式的技術成本較高,在實戰中的意義不如後兩種,主要作用是顯示國家的軍事科技實力。


彈道式攻擊的反坦克導彈攻擊原理同彈道洲際導彈相似,在發射的時候這類反坦克導彈的角度是比較偏上的,根據坦克的距離不同來調整不同的角度。這種導彈在發射之後會呈一種拋物線的方式飛行,最後直達坦克的頂部。這種攻擊方式是陸軍對付坦克的主要手段,在一些空中力量不強的中等國家,經常會採用這種方式對付坦克。


第三種導彈是直接攻頂,這種導彈是從高處發射的空對地導彈。這種反坦克導彈都是在武裝直升機和戰鬥機上發射的,比如說地獄火反坦克導彈就是這類的導彈。空中發射的反坦克導彈在穿透性上的優勢比較明顯,要比地面攻擊的反坦克導彈對坦克的傷害更大。因為空中力量在對坦克的時候具備決定性優勢,現代軍事化強國經常會採用這種方法攻擊坦克。


坦克為了能夠對付攻頂,也是做足了準備工作,現在的坦克在頂部都會加裝反應裝甲,增加坦克的頂部防禦能力。然而導彈殺傷力的發展遠勝於坦克防禦技術的發展,即使是最堅固的坦克,被導彈擊中也會報廢。因此在現代戰爭中鋼鐵洪流已經很難發揮出來主導作用,空中力量開始主導了戰爭的走向。

拿海灣戰爭來說,裝備著大量坦克的伊拉克軍隊,在兩伊戰爭中對付不具備空中優勢的伊朗的時候,還能夠發揮不錯的作用。到了海灣戰爭的時候,在美國的空中優勢下,伊拉克的鋼鐵洪流根本不堪一擊,大批的坦克都被摧毀在了伊拉克到科威特之間的道路上。因此隨著導彈攻擊坦克技術的不斷提升,坦克這種二戰時期的主流武器,終究將會退出主力位置。


軍武小咖


目前,中國已經研發出第三代反坦克導彈,有三種型號,紅箭-10、紅箭-11、紅箭-12。可以在4分鐘內,毀傷60-70輛坦克。

反坦克得用穿甲彈,當彈頭撞擊到坦克時,會有射流向前噴出,高溫高壓射流熔化坦克裝甲,然後彈體進入坦克內爆炸。這是破坦克裝甲的有效方法。

中國的反坦克導彈都可以做到發射後不管,自動跟蹤目標。紅箭-11還可以發射後,跟蹤修正,保證擊中目標。

坦克的第二代裝甲是複合裝甲,但是抵擋不了穿甲彈。第三代裝甲是主動裝甲,在坦克的外邊安放炸藥包,在外邊引爆炸彈。以免坦克內的人員受到打擊。雖然如此,坦克也基本不能動了。


華中小隱


坦克是被稱為鋼鐵洪流的可怕裝備,由於裝甲防護,坦克可以在戰場上橫衝直撞,不過有一款武器被髮明之後坦克就遇上了麻煩,這就是反坦克導彈,而使用直升機攜帶的反坦克導彈更是讓坦克雪上加霜。

目前的反坦克導彈中大部分是採用直接打擊的形式,就是瞄準坦克的裝甲直接撞擊,利用聚能裝藥實施攻擊,但實際上除了這類導彈之外還有一類採用頂攻的反坦克導彈,這就是美國的標槍系列發佈坦克導彈。



標槍反坦克導彈發射後是正常飛行的,但是當接近目標時候就可以採用躍升後俯衝攻擊坦克的頂部裝甲。採用這種方式更有利於擊毀坦克,這是由於坦克頂部裝甲與別的部位相比就薄弱了許多。


頂功程度是設定好的,這也是標槍反坦克導彈的一個特色,由於電子技術的進步,反坦克導彈在發射過程中可以實現發射後不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