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二次核打擊能力?

一抹煙花淡


很多人對“二次核打擊”這個詞的理解基於字面意思:己方核力量在核戰爭第一輪的戰略核打擊中生存下來並有能力繼續發動核打擊。

但是這樣的理解其實是錯的。

“二次核打擊”的二的用法類似於文言文中的複數詞,可以理解為多次的意思。

所以這個詞更多的時候,是指代一個國家的核力量在一場戰爭中能夠一直維持核威懾的能力。

(你要是現在去廣島和長崎,沒人給你說的話你絕對不知道這個地方捱過原子彈)

美國是第一個使用核武器的國家,給日本扔了倆原子彈。這也就是唯二的核武器使用案例了。因為用的少,實際上沒人說的清這東西在戰爭中能夠造成多大的影響。

我們只知道核武器很厲害,但是我們並不知道核武器到底有多厲害,我們對核武器對一場戰爭的影響缺乏一個準確的判斷。

(美國內華達州核試驗場)

很多人動不動就說核彈打出去互相毀滅,然而實際上從1950年到2010年全世界所有的核試驗加起來,炸了將近2500枚各型核彈,這其中就包括5000萬噸當量的“沙皇炸彈”,而這2500枚核彈的總當量超過5億噸TNT當量,在冷戰的最高峰,美蘇一個月就要以實驗的名義炸上二三十枚核彈。

然而實際上,這麼多的核試驗加起來對氣候的影響可能還不如我們今天的碳排放嚴重。

但是我們又不能說核武器威力小,因為當初被核爆的長崎廣島在短時間內確實變成了“死城”,這兩座人口20-30萬的城市被一枚核彈完全癱瘓掉了。

(而另一方面,全機械化的蘇軍戰略集群以戰鬥隊形展開的情況下,一枚100萬噸當量的核武器丟下去都炸不完一個團)

不難看出,如今我們對核武器的認知還是很淺薄的,我們不知道它會對戰爭造成多麼大的影響,我們只是基於兩次核武器炸城市的案例在想象它的破壞力。

基於此,我們只能得到一個結論:無論戰爭進行到什麼時候,我們必須一直擁有核武器,當核武器發射時,能夠造成很大的破壞,而沒有發射時,又是一個巨大的威脅。既然不知道核彈有多大用,那麼就在可能的時候試出來。

要達到這個要求,我們需要多種多樣的核打擊手段,海上的,天上的,陸地上的,都要有。除此之外,我們還有讓核力量能夠存活下來,所以彈道導彈發射井必須在深山老林中,機動發射車必須一刻不停地保持機動,核潛艇必須在水下藏著,在敵人無法消滅我們的核力量。

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足夠多的核彈,能夠把敵國的每一寸土地炸個三四遍,我們不知道多少核武器夠用,但是投射儘可能多的核武器就更可能在戰爭中佔據上風。

(在冷戰最巔峰的時期,美蘇核武器下放到師一級,各種能發射核武器的平臺都要有對應的核彈頭)

不難看出,二次核打擊這個詞的含義其實很複雜,從微觀,也就是技術裝備的角度講,它強調的是核武庫的規模,核武器投送能力的強大。

而從宏觀,也就是核戰略的角度講,它強調的是一個國家的核力量建設,不能僅僅停留在“威懾”的層面,而是要實實在在地,以“全面核戰爭”作為標準來打造自己的核力量。


戰鬥機解說家


核戰最重要的,是講究二次打擊能力,問什麼叫二次打擊能力?就是遭到敵人第一波核打擊,仍然有能力向敵人核反擊,這叫二次打擊能力,有這個能力的國家,會更加令對手不敢輕舉妄動,令對手掂量掂量。

通常這些國家宣佈不首先用核武器,就是這樣可能會遭受第一波核打擊,但不代表沒有核還擊之力,只要受到敵人第一波核打擊後,還可以完全有能力去核反擊,那敵人就算是核大國都會掂量,顧忌,不敢亂來。

我來說說二戰的日本,日本投降,我認為是原子彈令其投降,當時美國搞到第一批核專家,所以先研發出原子彈,也是第一個出原子彈的國家,就急不及待拿日本做試驗場,逼其日本投降,如果日本先有原子彈,歷史就改寫了,就算日本手中有原子彈不用,那歷史都會改寫,事關美國未必敢投原子彈,一投,換當時日本肯定也會用原子彈去反擊!


低調普通人


打比方說,咱們中國在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時候就宣佈,無論什麼時候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無論什麼時候都不對無核武器國家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這麼一來,二次核打擊能力就顯得重要了。我們的核武器必需要在敵人的首次核打擊中生存下來,然後對敵進行反擊。這個就是二次核打擊。我們中國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二次核打擊做準備的,因為全世界也只有我們中國敢聲明“無論什麼時候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根據這個原則,咱們使用核武器的條件是敵人已經對我們使用了核武器,我們遭到了核武器攻擊後才使用核武器對敵反擊。所以我們的核武器必需要能夠在敵人的首次核打擊中生存下來。

怎樣才能讓核武器在敵方的首次核打擊中生存下來呢?

首先要有一定的數量規模。這個數量規模是多少,呵呵,我就不知道了。因為這是個“絕大多數人不知道,知道的人不能說”的秘密。網上宣稱中國有多少核武器的文章,你看看就好,不要當真,因為這個全是瞎編亂造的。

其次要將它們好好的藏起來。這東西藏在哪,咱也不知道,因為這也是個“絕大多數人不知道,知道的人不能說”的秘密。

最後,要分散部署,動靜結合。咱們中國那麼大,任何國家或國家聯盟都沒有能力用核武器對我們進行全面覆蓋式的打擊的。這就為我們的核武器生存提供了條件。東南西北中到處都藏有,總有一個地方能保存下來。特別是咱們有了戰略核潛艇後,將核武器放在核潛艇裡,藏在茫茫的大海海底,敵人想要一次性摧毀我們的核武器就更加難了。哪怕是在敵人的首次核打擊中將陸地和空中的核武器全摧毀了,只要大海中還有一艘戰略核潛艇生存下來,都可以將敵人炸回到石器時代。


血染戰旗紅


俗話說得好:“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打核戰也是同樣的道理,在雙方實力對等的情況下,搶先發動核打擊的一方肯定相對佔據優勢。因此一個國家的核力量首要任務是如何防備來自對手先發制人的核打擊,否則的話這個國家的核力量將無法對對手形成有效威懾。


二次打擊能力是遏制核戰爆發的有效威懾手段

這就要求一個國家的核力量必須具備二次打擊能力,也就是說在遭到對手先發制人的核打擊以後,依然能夠保存足夠的有生力量,並實施強大的核反擊給對手造成無法承受的巨大損失,只有這樣才能迫使對手不敢冒著同歸於盡的風險主動挑起核戰。

SS24“手術刀”鐵路機動洲際導彈

二次打擊能力對核武器發射平臺的生存能力要求極高,目前核大國的二次打擊能力主要依靠陸基的機動式洲際導彈和海基的戰略導彈核潛艇。部署在固定發射井的陸基洲際導彈和配備核巡航導彈的戰略轟炸機由於生存能力相對較低或者維持戰備效率較低,通常不作為二次打擊手段。



東風41公路機動洲際導彈

陸基的機動式洲際導彈採用公路機動和鐵路機動兩種方式,主要代表性裝備有俄羅斯的亞爾斯、白楊M、手術刀和中國的東風31、東風41,還有美國尚未裝備的侏儒導彈。這些導彈可以利用公共交通網絡以及地下洞庫在己方廣大的內陸縱深實施有效隱蔽和快速機動,通常具備無依託野外隨機發射能力,對手的第一波核打擊很難對它們造成傷害。


俄亥俄級戰略導彈核潛艇是執行海基二次打擊任務的利器

海基的戰略導彈核潛艇則是另一個深藏海底的隱蔽殺手,茫茫大海是它的天然隱蔽場所。主要代表性裝備有美國俄亥俄級核潛艇搭載的三叉戟D5導彈、俄羅斯北風之神核潛艇搭載的布拉瓦導彈、中國094型核潛艇搭載的巨浪2導彈。

潛射洲際導彈可以給對手造成毀滅性打擊

戰略導彈核潛艇載彈量大、隱蔽性好、戰備巡航時間長,是一種威力巨大的二次打擊利器。一旦爆發核戰,只要有一艘戰略導彈核潛艇倖存,就可以將數以百計的核彈頭扔到對手頭上,這是任何一個意欲發動核戰的決策者都難以承受的代價。


刻雨無痕


所謂二次核打擊,叫“二次核反擊”更容易理解。這是一種遭受敵方核打擊之後遂行核報復的能力,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核生存和核打擊能力的重要標準。這種能力的具備,對中國這種宣稱“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國家特別重要。

東風-5B陸基洲際彈道導彈

衡量是否,具備二次核反擊能力,主要看一個國家是否具備多位一體核能力。目前大部分有核國家,僅具備基本的陸基核打擊能力,像巴鐵、北棒等。主要是通過陸基洲際彈道導彈,攜帶有限的核彈頭,以固定發射井或者機動發射。這種模式生存幾率相對較低,容易被敵方發現並摧毀。



分導式多彈頭示意圖

除此之外還有海基和空基核打擊手段,主要通過戰略核潛艇和遠程戰略轟炸機兩種載體來實現。相比陸基洲際彈道導彈,潛射型和空射型洲際彈道導彈具有更高的生存幾率和更強的威懾力。但相應的,這種技術手段的門檻也很高。目前擁有國產戰略核潛艇的國家,僅有中美俄英法而已。至於遠程戰略轟炸機,更是隻有美俄裝備。
東風41洲際彈道導彈,可最多攜帶10枚分導式彈頭

目前中國具備成熟的兩位一體核反擊能力。由於轟6k並不算真正意義上的戰略轟炸機(轟6N換裝發動機,航程有所增加,但隱形和超音速巡航能力欠缺),所以中國並不具備成熟的空基核打擊能力。
轟6N轟炸機,加裝空中受油管,航程得到提高

下一步,發展媲美美俄的國產遠程戰略轟炸機,完善三位一體核反擊能力,是中國國防戰略的重點發展方向。而這個目標的實現,則寄託在傳說中的轟20身上。

轟20是中國緊缺的國防重器


兵者詭道也


二次核打擊能力就是己方在遭受敵方首輪核打擊,甚至是飽和核打擊之後,還能有能力進行核反擊的能力

簡單點說就是你被人家敲了一棍子,但敲不死你,接下來你還能拿板磚上去跟他拼命的能力,這種能力越強,別人就越不敢打你。


所以說,核大國往往會使用核三位一體來保證自己的打擊能力,畢竟發射井這種傳統路基不能跑,首輪核攻擊肯定打這些地方,因此空基,尤其是海基潛射平臺就非常重要了。畢竟鬼知道你家有核打擊能力的潛艇藏在哪兒,一旦本土遭遇核打擊,路基發射平臺損失慘重,那海基就是拼死抽死對方的王牌。

PS:講道理路基也不是一次性能毀掉的,還有一大堆機動的導彈車,甚至還有混在民用車隊裡的偽裝導彈車,列車等等。


瘋狗的輕武


二次核打擊,即二次核反擊,從字面意思就可以理解,是一個國家在遭受敵方一輪核打擊之後,還有進行核報復的能力。說具體點,就是在核戰爭爆發後,由於核捆綁政策,擁核國家相互發射核武器,打擊敵方境內所有的有生目標。在受到來自其他國家的一輪齊射之後,國家的大部分設施會遭到核武器毀滅,但是一些潛伏在隱蔽處的核武器依然處於戰備狀態,並且立馬發射,報復敵方的核打擊。



現如今幾大核擁有國的核打擊方式主要有三類四種方式。

第一,陸基核打擊。陸基核打擊分為種方式,一種是使用固定發射井發射的液體燃料洲際彈道導彈。另外一種則是使用TEL運輸車運載,公路機動,無依託發射的公路機動洲際彈道導彈。

▼這是固定發射井洲際彈道導彈的發射陣地,所有設施都建在地表下,且有鋼筋混凝土包裹,發射井設置有數米厚的高強度鋼質井蓋,擁有極強的抗打擊能力。同時,導彈發射井一般佈置在山脈之間,位置非常隱蔽,雖然不能機動,也擁有出色的戰場生存能力。


▼這是公路機動洲際彈道導彈,使用TEL運輸車運載,最新的TEL運輸車集運輸,起豎和發射三個功能於一體,戰時在我方掩護下沿著公路網機動。不僅可以利用國土延長射程,增強戰術靈活性,還能提升戰場生存能力。而且,公路機動彈道導彈採用固體燃料,燃料在導彈出廠時就已經填裝完畢,不需要在發射時臨時加註。這麼一來,導彈發射的準備時間大大縮短,到達陣地後可以迅速發射,發射完即離開,生存能力比固定式發射井要高一些。

第二,海基核打擊。現代海基核打擊使用彈道導彈核潛艇作為平臺,在戰爭發生的最開始,彈道導彈核潛艇就會立馬離開港口,進入無線電靜默狀態,前往事先標定的發射陣地待命。地球三分陸地,七分海洋,而且水下還有海水作為掩護,所以只要彈道導彈核潛艇噪音足夠低,隱蔽性就非常出色,可以避開地方的探測。而且彈道導彈核潛艇執行任務時進入海洋,原理本國國土,不會受到敵方核武器打擊。所以彈道導彈核潛艇是最隱蔽,戰場生存能力最強的一種核打擊方式,也是各國二次核反擊的主要方式。

第三,空基核打擊。空基核打擊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遠程戰略轟炸機攜帶核彈頭,經過上萬公里的飛行到達敵方上空,然後投擲核彈頭或者發射裝備有核彈頭的巡航導彈。這種核打擊方式是三種核打擊方式中最早的一種,也是效率最低,生存能力最差,打擊能力最差的一種方式。所以現代戰略轟炸機的主要作用其實已經不是核打擊,而是核威懾。無論是陸基洲際彈道導彈,還是海基的核潛艇都是國之重器,不輕易與人,只有戰略轟炸機整天出來轉悠,嚇唬敵人。
總得來說,承擔二次核反擊任務的武器裝備需要在敵方第一輪瘋狂的核打擊中存活下來,才有機會進行報復,所以承擔二次核反擊的武器裝備需要極強的隱蔽性和戰場生存能力。在三類核打擊手段中,陸基和海基都具備出色的戰場生存能力。陸基一般是發射井洲際彈道導彈負責第一次核打擊,生存能力更強,更靈活的公路機動洲際彈道導彈負責二次核反擊。而隱蔽性出色,遠離國土的核潛艇一般在第一輪核打擊中不會露面,它是二次核反擊的主力,也是核大國國家安全的最後基石。


赤焰噠噠噠


二次核打擊能力,顧名思義就是第二次進行核打擊的能力,一般來說注重二次核打擊能力的國家都是一些承諾不率先使用核武器的國家,比如中國。這些國家注重二次核打擊能力的原因是,如果真的爆發大型的核戰爭,這些承諾不率先使用核武器的國家一定會遭到其他有核國家的核捆綁式打擊,為了確保自己的核反擊力量能夠在第一次核打擊中存活下來,並且成功的進行核反擊。

比如中國為了加強自己的戰略核反擊能力,在部署了諸多的核彈發射井之外,還部署了多種車載洲際彈道導彈,比如東風31AG、東風41等,目的就是增加核反擊單位的機動性,讓他們沒有那麼容易在第一次核打擊中被毀滅,並且可以再遭受打擊之後成功的對敵對國家進行核反擊。而前蘇聯則部署了全年在西伯利亞大鐵路上不停息的運動的鐵路機動彈道導彈。這些機動性優良的陸地核導彈就是與核彈發射井不同的二次核打擊力量,也被稱為核反擊力量。

但是因為陸地目標始終會暴露在敵人的間諜衛星之下,所以那些注重二次核打擊力量的國家還把大量的核反擊力量深藏於水下,把攜帶核彈頭的彈道導彈安裝到核潛艇上面,這就是三位一體核打擊力量中的海軍部分,中國裝備了092和094兩種戰略導彈核潛艇,其中094型核潛艇常年深藏於水下,目的就是在需要的時候能夠進行有效的核反擊,讓中國的二次核打擊能力生效。


區域拒止


這麼重要的問題為什麼沒人回答?所謂二次打擊能力,就是能夠在敵方第一波次核打擊中倖存下來的核報復能力,通常指生存能力強大的海基核力量。這個概念是美國蘭德公司在上世紀50年代發明的。

起初,人們以為兩個國家只要彼此都有核武器,就可以形成相互制約的恐怖平衡,兩國關係也就穩定了。但是他們很快就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如果一國核力量強大到能一次性消滅對方全部核力量的程度,勢必會鼓勵強者採取進攻性和侵略性行為,弱者也會因此惴惴不安,甚至鋌而走險,兩國關係因此就不可能穩定。

所以,不是你有我有核威懾就會出現,核國家關係就會穩定的,只有大家都有可靠的二次打擊能力,也就是在遭到對方先發制人的核打擊的情況下,剩餘的核力量也能給對方造成難以承受的損失,相互核威懾才能建立起來。在這種情況下,大家都不用急著動手,因為後發也能重創對手,誰也不願意先動手,因為你不但沒有勝利的把握,還會招來猛烈的報復。所以,二次打擊能力是核國家關係穩定的前提。

什麼樣的核力量具備成為二次打擊能力的資格?只有一個要求——生存能力。敵人在發動核突擊的時候,首先要打的肯定是對方的核力量,在三位一體的核力量結構中,戰略轟炸機和洲際導彈更容易打,而彈道導彈核潛艇因為可以在大洋深入機動和隱蔽,故生存能力最強。因此,海基核力量通常就是一國二次打擊能力的主體,這也是核國家一定要發展彈道導彈核潛艇的原因。一國在遂行核報復時以對方的城市為主要目標,這一點也特別適合海基核力量精度不高的特點。

目前,五個合法核國家都有海基核力量,印度也在發展。


進擊的女武神


就是某個有核國家先發制人,用核彈把你的核彈發射設施、基地等暴打一頓,然後你還剩多少能打回去進行報復的核彈,這就是二次核打擊能力。剩的越多,二次核打擊能力就越強。有核國家都很重視二次核打擊能力,因為誰也不敢保證擔保自己不會首先遭到突然的核打擊。如果沒有二次核打擊能力,那麼捱了核彈還沒能力報復,那不悲催了。尤其是如果沒有二次核打擊能力,那麼還會大大助長對手首先使用核武器的衝動心理。

二次核打擊能力的主力是戰略核潛艇,因為它可以藉助海水隱蔽,很難被發現和摧毀。所以,美國的核打擊能力一半以上是戰略核潛艇,英法則完全將核力量放在戰略核潛艇上,俄羅斯有三分之一的核力量在戰略核潛艇上,我國現在也建造了多艘戰略核潛艇,具備了一定的水下核打擊能力。
而像陸基核力量也是重要的二次核打擊力量,以現在的導彈預警能力,對方發射戰略導彈之後,很快就能得知,然後迅速讓公路機動的戰略導彈進行機動發射,地下井內的戰略導彈也會迅速打出去。也就是說,在現代導彈預警能力面前,指望突然襲擊搞掉對方所有陸基核力量是非常難的,很可能兩敗俱傷。正因如此,俄羅斯才會不遺餘力發展亞爾斯、薩爾馬特等陸基核力量。(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