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瘟疫: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谈起

能让人类在短时间内大批消亡的,除了战争、饥荒、地震,流行疾病无疑也是一大因素(简而言之,可以概括为天灾人祸吧)。

文学与瘟疫: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谈起

图片源自网络

众所周知,疫病总是喜欢突如其来,让人猝不及防,例如这次起源于湖北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也是当前全国乃至全球人们都在关注的焦点事件了。

事实上,疾病在文学作品中也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或者说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英国学者托马斯·福斯特在《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的“作家们偏爱那些疾病”一章中,就罗列分析了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各种疾病,包括肺结核、艾滋病等。

而法国学者勒内·基拉尔则在其著作《双重束缚》的第七章“文学和神话中的瘟疫”中,谈到了西方文学中的瘟疫主题,并得出了“牺牲因素”这个概念:“牺牲因素可以归结为这样一个断言:瘟疫导致的所有死亡和苦难都不是枉然的,这种痛苦考验历程对于净化社会和恢复其活力都是必要的。”

当然,中国文学中,也许并不能说存在这种主题。但是,我们的古典名著《水浒传》,倒是以瘟疫肆虐开篇的。——或者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建安七子”,有五位是死于同一年,死因正是疫病。曹丕在《与吴质书》中就提到过:“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曹植也写有《说疫气》一文。)

西方文学和瘟疫有关的,我们能想起的有不少,例如索福克勒斯取材于古希腊神话的戏剧《俄狄浦斯王》。著名的文艺复兴作品,薄伽丘的《十日谈》,则是以瘟疫蔓延为背景的。

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的《黛西·米勒》中,女主角不幸感染上了正在爆发的“罗马热”(即疟疾,从前人们以为是有害的空气所传染,实由蚊子叮咬而传播,但丁在《神曲》中对此病也有所描述)而死去。

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死于威尼斯》也是以意大利为故事地点,以同性恋为题材,爱恋美少年的男主人公不愿离去,结果罹患城中的瘟疫丧生。

甚至我们还可能想到拉美作家埃尔南德斯的史诗,博尔赫斯评为最能代表阿根廷文学的长诗《马丁·菲耶罗》,还有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

不过,最能让人联想到、符合当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应该还是法国作家,一九五七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尔贝·加缪的《鼠疫》。

早期《局外人》中,加缪表达了世界荒诞的哲学思想。而到了《鼠疫》中,加缪则更重视反抗的精神。因此,尽管小说里的各色人物,在围城中面对疫情所带来的灾难,怀着不同的心思,加缪还是着力塑造了里厄这位伟大的医生形象——这也正是我们当下所需要的英雄吧。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