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習俗之大年初七“人日節”

春節習俗之大年初七“人日節”

 

 【人日】

  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等。傳說女蝸初創世,造世上生靈萬物,第一日造雞,二日狗,三日豬,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馬,七日人,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綵勝,華勝,從晉朝開始有剪綵為花、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髮上。此外還有登高賦詩的習俗。唐代之後,更重視這個節日。每至人日,皇帝賜群臣彩縷人勝,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氣晴朗,則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順利。


春節習俗之大年初七“人日節”


  【攤煎餅】

  民間此日要吃春餅卷"盒子菜"(熟肉食品),並在庭院攤煎餅,“熏天”。


春節習俗之大年初七“人日節”


  【吃七寶羹】

  用七種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時候食用,以此來取吉兆,並說此物可以除去邪氣、醫治百病。各地物產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別。廣東潮汕用芥菜、芥蘭、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蔥、芫茜、韭菜加魚、肉等;臺灣、福建用菠菜、芹菜、蔥蒜、韭菜、芥菜、薺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蔥兆聰明,蒜兆精於算計,芥菜令人長壽,客家人喜用魚一起煮,取食有餘之意。汕頭市區的菜攤,在這一天將7件菜搭配好,論把算錢,不計斤兩,人們樂意接受。農村哪一戶欠一兩件菜,在地裡採他人一二株菜湊成七件,沒人說他是賊。


春節習俗之大年初七“人日節”


  正月初七,民間有吃“記性火燒”的習俗。具體從哪兒傳來不太清楚,也無從考證了。其實,就是我們平時吃的餡餅,也有人叫“餡兒合子”。烙好以後吃之前在上面用筷子扎七個眼兒——“七星”,與“記性”諧音。意在讓孩子們長記性。引申到現在就是好好學習吧。(後面的解釋略顯牽強)

  當了爹媽的朋友明年不妨為孩子做的吃一吃,也為我們的吃喝又找了一個藉口。

  專家介紹說,這一天,中國南方一些地區有“撈魚生(類似吃生魚片)”的習俗,寓意越撈越高、步步高昇。此外,一些地方在這天還有吃麵條的習俗,寓意著用麵條纏住歲月的雙腿,取長壽之意。

今年的初七,不同尋常,祝福人人平安康健,福壽綿長!

春節習俗之大年初七“人日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