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灭亡时,杨家将为何不再出来救国?

卫薇儿


诚邀,如题。回答这个问题,不如先说说北宋末年,杨家变成了什么样子

其实历史上的杨家并没有那么威风

小说中的杨家将可谓香火不绝,一口金刀八杆枪,老祖杨业是宋太宗极为器重的将军,后来的杨六郎,杨宗保也都是将帅之才。就连杨家的女人们,如佘太君,穆桂英,杨排风也都是熟读兵法,能够独当一面的巾帼英雄。


然而中国有句古话“富不过三代”,杨家也是这样。

其实说到底杨家将的威名实际上只维持了三代而已,在北宋灭亡前,就已实力不在。杨业,杨延昭,杨文广,这三个人是历史中杨家将的主要人物。杨家将三代血战报国的事迹,为后人所传扬。尤其是杨业和杨延昭,在北宋时期,已经天下闻名,但是仁宗朝后,杨家就没有再出现什么将帅之才了。在徽宗时期,杨家基本上退出了军队,自然不能与金人争锋



以上就是小编的回答,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因为北宋灭亡时狭义的“杨家将”后人已经泯然众人矣了,当然没办法出来“救国”了。不过“杨家将”的亲戚一直到元朝还担任过五品高官


这里我就简单介绍一下“杨家将”(狭义)以及他的亲戚们。(广义杨家将)


“杨家将”最早并不是起源于杨业,而是杨业父亲杨信。


杨信本是陕西神木土豪,河东步军都指挥使刘崇(后汉太祖刘知远弟弟)担任麟州刺史的时候按照五代惯例都会要求当地豪强上缴“人质”,杨信就把长子杨重贵(杨业)送到刘崇处做人质。


没想到刘崇很喜欢杨重贵,不但收他做养子,还给他改名刘继业,之后刘崇去到太原,就把杨业也带到太原。


而杨业父亲杨信在后周建立后自称麟州刺史,也得到了郭威的认可,因为杨业跟着刘崇,所以麟州刺史这个职务就被杨信传给了二儿子杨重勋。


从此,广义的“杨家将”其实就是两支,狭义的当然就是杨业以及他的后代。


之后历史大家都知道了,我就简单说一下,北汉末帝刘继元投降宋朝后,杨业也跟着归顺了宋朝,还把名字改回杨业。


然后就是屡立战功,最后光荣战死。


杨业战死的时候一共有七个儿子,除了长子与他一同战死以外,其余孩子都还活着。


但是杨业这剩下六个儿子除了杨延昭外,其余并不怎么出色,都只担任了低级武官,自然史书无载了。


杨延昭后来官至保州防御使、高阳关副都部署,但是很遗憾,他和父亲杨业一样是个文盲,宋史上说他“延昭不达吏事,军中牒诉,常迁小校周正治之,颇为正所罔,因缘为奸。”


杨延昭活的挺长,七十五岁去世。


杨延昭有三个儿子,最能干的当然是杨文广。



杨文广和杨延昭一样,是一名出色的将领,最高职务是定州路副都总管,步军都虞侯,可以说是宋朝高级将领了。


而从杨延昭死后宋朝朝廷恩赏他三个儿子官职,到杨文广在宋仁宗时期讨伐张海起义才因功升为殿直看,宋朝朝廷恩赏的官职都很低微,如果没有军功,很难升上去。而想要军功都拿命换,一个搞不好就阵亡在前线了。


这也是为什么杨文广死后四个儿子没有一个升到高级武官,以至于“杨家将”默默无闻的原因。


可以说从杨文广之后,狭义的杨家将就湮没在历史长河中,靖康年间即使杨家将还有后人留存,那也是今天班长、排长一类的小官了。


说完狭义的杨家将,再说说广义的杨家将,所谓广义就是指一切与杨业有关系的亲戚朋友。


前面说了,杨业的弟弟杨重勋继承了麟州刺史职务,到了北宋,宋太祖让这些边境土豪内迁,杨重勋就从陕西神木迁移到安徽宿州担任保静军节度使,但是麟州军事职能还是交给杨重勋儿子杨光扆处理。


原本麟州杨氏也可以向自己姻亲府州折氏一样“永镇麟州”的,可惜杨光扆死得太早,31岁就去世了,而他死时儿子杨琪年仅7岁,“杨氏遂不专麟州之地”。


杨琪能力平平,比起他的族弟杨文广就差远了,他最高职务是供备库副使,这是诸司副使最低一阶职务。


但是杨琪有一个好儿子杨畋,这点就比杨文广强了。


杨畋虽然出身将门,但是自己却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及第,而且宋史正经有传,最高做到龙图阁直学士,复知谏院,做到了北宋朝廷言官的大领导,而且和包公一样,也是龙图阁学士。


不过可惜杨畋后人里也没有特别出色的,所以也是泯然众人矣。


最后再说说杨业夫人折氏,小说《杨家将》里称为佘太君,其实人家姓折,就是我前面所说府州折氏。


府州折氏比麟州杨氏幸运在于当时折氏家主活得长,宋太宗时期就干脆让折氏世镇府州,反正边境小城。



但是这样一来,折氏就保证了每代都能出一个州军事主官,这实在太重要了。


就因为这样,折氏一直延续到元朝,而且无论在南宋还是金国,都属于官宦世家。


留在金国的折氏后人记载,一直延续到元初,一名叫折叔玉的折氏后人娶了元朝延安路兵马总管袁湘与第二位夫人梁氏所生的第三女,他本人担任五品屯田总管职务。


留在南宋的折氏后人最后见于史料的记载是折思问,嘉熙元年(1237)他担任为海宁县丞。此时距离南宋灭亡还有40年时间。


综上诉述,从狭义杨家将以及杨家将亲戚后人情况看,高官不如土豪,虽然府州折氏在北宋从来没有出过三衙管军大将(杨文广)这样北宋顶级武官,也没有出过龙图阁直学士这样高级文官。


但是就凭着可以世代担任府州知州(武)这点特权,就使得府州折氏能一直在史书上延续到元初,而此时,折氏姻亲麟州杨氏的后人早就湮没在史料里,无可查询了。


兰台


“杨氏七郎八虎将,一心为保家邦”。杨家将保家卫国,一门忠烈。很多人就好奇了,为何在靖康之耻,北宋灭亡之时,杨家将不再出来救国呢?究其原因不是杨家将不想,而是此时的杨家将有太多苦衷和无奈了。

杨家将抗辽的故事发生在北宋初年,虽然在小说、戏曲以及影视作品中有演义的成分,但是杨家将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只是没有演义上的那么精彩。历史上杨家将的第一代是杨业,他本为北汉大将,有“无敌”的称号,之后成为北宋大将。杨业在雁门关大破辽军,威震契丹。986年,杨业随军北伐,被监军王侁威逼,带兵出征,被辽军伏击,在孤立无援的时候,被辽军擒获。他坚贞不屈,绝食三天而死。



杨业有7个儿子,分别是延昭、延玉、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和延彬。杨延昭就是演义中的杨六郎,他是杨家第二代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位猛将。他作战英勇,镇守边关20多年,辽国对人他非诚敬畏,认为他就是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星转世的,专克辽国,因此称他为杨六郎。

杨家将的第三代代表人物是杨文广,他是杨延昭的儿子。实际上,到了杨家第三代杨文广的时候,杨家已经没落,刚开始杨文广本是一个无名小卒,被范仲淹赏识,留在身边。后来,他随狄青南征广西,立下战功。宋英宗认为杨文广是名将之后,而且还有功劳,就提拔杨文广为成州团练使。他随后参与了与西夏的防御战,屡立战功,不断升迁到了都虞候。杨文广以收复幽燕,平定北方为理想,怎奈地北宋已经与辽国签订合约,英雄无用武之地。

杨文广是杨家将最后的辉煌,在他死后,杨家将就没有什么出名的人物,彻底走向了没落。在北宋,靖康之耻时,杨家将的后人早就退出了北宋的政治舞台,只是一个平常的人家罢了!在金兵南下的时候,杨家将的后人有心无力,为了避免被灭族,他们分为几批人分别逃亡四川、湖南等地。

总之,在北宋灭亡的时候,曾经在北宋初年威震辽国的杨家将早就湮灭在历史长河中了,有的只是杨家将后人,一群普通人而已。让他们去救国,有点不现实。各位,你们说呢?


密探零零发


其实不是杨家将不出来救国了,而是除了那个存疑的杨再兴,杨家基本已经不出武将了

虽然小说演义里面,杨家将威名赫赫、将星云集,但是真实历史中,杨家并没有那么多的名将。什么佘太君、穆桂英更是纯粹的艺术虚构,甚至连杨宗保都没有这个人。杨家算得上一代名将的,只有杨老令公和杨六郎。

有关杨业的故事,不用多说,中国人基本都知道。但是杨六郎并不是杨业的第六子,而是其长子,本名杨延朗(也就是戏曲小说里的杨四郎的名字)。他之所以被称为六郎,是因为他在北境威名太盛,被契丹人认为是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主镇幽燕的将星下凡,因此怀着敬畏和恐惧的心情称其为杨六郎。后来以讹传讹,竟被人当成了杨业的第六子。

杨延昭最著名的功绩,就是在澶州大战时,抵抗住了几十万辽军的进攻,并在辽军转移时杀入辽境,给辽国人造成了巨大威胁。此后有诗赞道:“唐有虎狼将,宋有杨延昭!”把杨延昭和唐朝名将哥舒翰相比,足可见其重要性。

杨延昭去世后,其子杨文广(不是孙子)继续从军,早先在范仲淹麾下,后来跟随狄青南征侬智高。但是杨文广终其一生也没有达到其父亲和祖辈那样的高度,因为宋辽两国早就签订了澶渊之盟,大规模的战争已经不太可能再爆发。

此后的杨家后人,基本都已经弃武从文,走上了官场。只有此后的杨再兴,据说是杨业的子孙,追随岳飞和金人血战到底,最后在小商桥为了掩护岳公子岳云,以三百骑兵和金人十二万大军血战到底。当岳家军收敛尸体的时候,从他身上拔下来两升的箭头。

无论杨再兴到底是不是杨业的后人,单从这一点英勇来看,杨再兴就绝对无愧他的姓氏,杨老令公在天之灵也一定会乐于有这么一位英勇的后辈子孙!



青言论史


杨家将主要是杨业、杨廷昭、杨文广祖孙三代,北宋是公元1127年灭亡的,而杨文广则是1074年去世,已经死亡超过半个世纪之久了。

杨业其实降将,他原本是北汉的将领。那个时候杨业屡立战功,在对辽作战的过程中表现非常出色。因为所向克捷,所以北汉人称为“无敌”。杨业之父在北汉刘崇称帝的当年就归顺了周,但是杨业在北汉仍然之中带有兵权,甚至官至建雄军节度使,可见其忠诚。

北宋灭掉北汉以后,杨业跟随着北汉国君刘继投降了宋朝,据说宋太宗非常欣赏杨业。宋太宗北伐幽州失败以后,契丹乘机报复,于是宋太宗便派“老于边事”的杨业去守边疆。在当时,杨业正好在潘美手下任职。熟悉地形的杨业以轻骑击败契丹大军,威名大震。不过由于同僚的嫉妒,杨业后来在某次战斗中因为潘美等人率军撤退,以至于杨业只能率领手下兵士和契丹人血战,最后战败被俘,绝食三日而死。其子杨廷玉也战死沙场。

虽然北宋对杨业的死比较漠视,相关人员只是受到象征性的惩罚。杨业殉国之初,并没有得到公正的对待,所得到的补偿甚至低于相关的规定,迫害的他的人甚至没有得到惩罚。再其家人再三变白之下,杨业才得到应有的封爵,迫害杨业的潘美、王侁、刘文裕才受到惩罚。不过作为老对手的辽国却颇受重视。杨业死后,辽圣宗传其首,以示诸军。后来,辽人甚至在边境为杨业立庙祭祀。


后来,杨业之子杨延昭以及孙子杨文广同样能征善战。正是他们祖孙三代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和为国收复失地的志向,才成为了后世代代相传杨家将故事的原型。没有杨业祖孙三代的历史功绩,也没有今天的杨家将。


历史是什么


北宋灭亡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出杨家将来救国呢?北宋是开始于公元960年,而被灭于公元1127年,长达167年,而杨家将在北宋的灭亡的时候早已经没有了,自然是不可能出来救国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所知道的杨家将都是来自于《杨家将传奇》,也就是说杨家将的很多故事都是虚构出来的,比如穆桂英。那么历史上的杨家将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杨家将中的杨继业叫做杨业,开始是五代十国里面北汉的建雄军节度使,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征北汉,杨业就劝北汉皇帝刘继元投降,刘继元听从了,杨业被宋太宗任命为代州知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

公元980年,辽景宗率十万军攻打雁门,杨业率几千骑兵绕到雁门关以北,与潘美前后夹击辽军,辽兵大败,杨业被晋升为云州观察使,杨业威名远播,契丹人一看到杨业的旗号就立马逃走了。

公元986年,宋太宗决定攻打辽国,以收复燕云十六州,宋军分成几路大军攻打辽国,但是各路都攻打不顺都撤回来,宋太宗命潘美与杨业殿后,杨业对潘美等人说,现在辽军士气十分旺盛,我们不应该跟他们交战,而应该在石碣谷那边设下埋伏。

但是监军王侁说:咱们不是有好几万精兵吗?为什么如此胆怯。我们应该直出雁门关,直接跟辽军对战,杨业说:这样不行的,我们肯定必败的。王侁说:你不是叫杨无敌吗?为什么这样犹豫,你难道有其他的想法?

杨业没办法,他只能出战,他对潘美说:我这次出战,肯定必输,我希望你们在陈家谷这边支援,等我们转到这里的时候,希望你们来救援我们,可是等杨业到陈家谷口的时候,潘美的部队早就撤退了,杨业最终战死。

与杨业一起战死的还有他的儿子杨延玉,杨业另外还有一个儿子叫杨延昭,而他的还有另外五个儿子,只不过都不是武将,我们就不说了。

杨延昭也叫杨六郎,不过,他是杨业的长子,杨业死后,就一直担任着宋朝北面抗辽的重任,多次在景州、保州抵抗辽军的侵扰,最后死于公元1014年,宋真宗称赞杨延昭“治兵护塞有父风”。

杨文广是杨延昭的儿子,生于公元999年,死于公元1074年,因为父亲杨延昭的缘故,担上了防御使。宋神宗的时候,因为抗击西夏有功,被封为步军都虞侯。辽军攻打代州,杨文广献上阵图和攻打幽燕的计策,但没多久就病逝了。


历史简单说


杨家被小说和戏剧无限夸大了,摒弃这些影响,构成名将的只不过杨业一人,他的儿子杨延昭在北宋也算是员大将,有过一些成绩,但与历史上的那些名将相比,要逊色很多,如果没有小说演义。只凭借杨延昭和杨文广在史书里那点事迹,中国99%的人都不会知道。

杨文广之后,杨家名气就更小了,史书中能找到的还有个杨综闵,史载为杨信曾孙,而杨信就是杨业之父,所以杨综闵也算杨家后代,他正好生在北宋末年,参与了抗金活动,靖康元年(1126年),受任永兴军路都总管,南下长安,助陕西经略使唐重守关中。宗闵建言沿河掘堑列栅以为战备,唐重不听。建炎二年(1128年),杨宗闵指挥陕西部队据守黄河。长安破,杨宗闵战死。因为战绩一般,所以不为人所知。他的儿子杨震,曾知麟州建宁寨,在抵御金军时战死。两个人都死在抗金战役中,但这两个人名气都不大,除了一些深度研究历史的人,一般都不了解。

不过值得一提的还有一位,那就是南宋初的抗金名将杨存中(杨沂中),这个人本来可以扬名天下,但是因为主动请缨监斩岳飞一事为后人诟病,人们并不愿意提他。

杨存中在抗金中表现不俗,宋金开战前就因为平定叛乱有功,封为忠翊郎。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第二次围攻汴京,各道军队勤王,杨沂中与张俊、田师中随信德府守将梁扬祖率万兵入援,后来成为张俊部属。在平定巨盗李昱的战役中表现突出,受到康王赵构的嘉奖,后来在嘉兴征讨贼寇徐明,率先登上城墙,收复嘉兴,当时主将打算屠城,在杨存中请求下嘉兴免于被屠。后杨存中随张俊在苗刘之乱中建功,又在明州之战中抗金立功,得以调官文州防御使、御前中军统制。绍兴元年(1131年),杨沂中随从张俊讨伐流民帅李成时再建奇功。

绍兴二年(1132年)春,杨沂中进官神武中军统制,此时,杨存中的地位已经和韩世忠、张俊他们齐名,此时岳飞也被封神武后军统制。

在与伪齐的交战中,杨存中表现英勇,特别是大败伪齐刘猊于藕塘,战果辉煌,名镇北方,此后敌人听到杨殿前(杨存中官职是殿前都虞候)都望风而逃。

1140年,宋金第一次绍兴议和以失败告终,金兵南侵,杨存中领步兵退屯于泗州,接到假情报,贸然出击,在回来的路上遇伏,军队被冲散,杨存中失联,众人皆以为他战死,不久后,杨沂中自寿春渡淮河回到泗州。

1141年杨存中与金兵在柘皋展开激战,击败金军。此战杨存中大破金军拐子马,大大提振了宋军士气,金军大败,退屯紫金山,此战,损失将士九百人,金军死伤数以万计,后来史书评定出宋金作战的十三处战功,这次战役算作其中一次。十三处战功分别是:

(1)建炎三年十二月,兀术自杭州分兵至明州城下,浙东置制使张俊拒之,小捷。四年二月,兀术还,过吴江县,浙西宣抚使陈思恭以舟师败之于太湖,几获兀术。
(2)绍兴元年十月,兀术亲攻和尚原,陕西都统制吴玠出奇兵邀击,大破之,兀术中流矢二,仅以身免。
(3)四年三月,金陕西经略使撒离喝犯杀金平,为吴玠所败。
(4)十月,淮东宣抚使韩世忠败兀术游骑于大仪镇,兀术遂不进。六年十月,主管殿前司公事杨沂中败伪齐刘猊于藕塘,降杀无遗,猊挺身遁。
(5)十年六月,马军都虞候刘锜大败兀术于顺昌,兀术拔寨还东京,两淮遂定。十一年二月,淮西宣抚使张俊、淮北宣抚副使杨沂中、宣抚判官刘锜大败兀术十余万众于柘皋。
(6)三十一年十月,淮南置制使刘锜遣其将员绮败金统军高景山于皂角林。
(7)是月,浙西副总管李宝败统军完颜郑家奴于密州之唐岛,斩其首。
(8)而步司统制官邵宏渊拒虏于真州之胥浦桥,获捷。
(9)十一月,中书舍人、都督府参谋军事虞允文以建康都统制张振、王琪之军败金主亮舟师于采石。
(10)是岁,马司中军统制赵撙复蔡州。
(11)鄂州都统制吴拱拒虏于茨湖。
(12)统制官王宣拒虏于确山。

(13)三十二年,镇江都统制张子盖解围海州。

其中两次出现杨存中的身影,但是藕塘大败伪齐一战不是对金兵,而是对伪齐刘豫,所以后来被排除在十三战功之外。

绍兴二十年(1150年),封恭国公。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罢为太傅、醴泉观使,进封同安郡王。金帝完颜亮南侵时,杨存中反对议和,并督军防守。乾道二年(1166年),杨存中去世,年六十五。追封和王,谥号“武恭”。
杨存中驭军宽而有纪,样貌威严却善于逢迎。出入宿卫四十年,少有过失,受两朝宠眷,宋孝宗常称他为“郡王”而不称其名。

虽然杨存中和小说中的杨家同出一源,但并不是老令公杨业的后代,杨存中的祖父杨综闵应该与杨文广同辈,杨文广的祖父老令公杨业,应该是杨综闵祖父的哥哥,

虽然杨家在抗金上没什么太突出的实际,但是天波杨府折(舍)老太君的娘家确是人才辈出,从后唐到南宋,二百多年,始终离不开他们的身影,折家九世有史可查,七世明标宋史,折从阮是第三代,初为后唐庄宗牙将,后升任府州刺史。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给契丹,他在府州驻守。开运元年(944年),后晋与契丹败盟后,他攻取契丹十余座城池。杨名西北,后升任府州团练史、朔州刺史、振武军节度使等。后汉时期,折从阮出任永安军节度使。后周时期,折从阮镇守北方边塞的宣义、保义、静难三镇,担任节度使。《宋史·折德扆传》载:“

自晋、汉以来,独据府州,控阨西北,中国赖之。”简单的几个字,力有千斤。《五代史》称折氏“独据府州,控扼西北,中国赖之”"夏人畏之,益左厢兵,专以当折氏"“自从阮而下,继生名将,世笃忠贞,足为西北之捍,可谓无负於宋者矣”。折德扆就是折从阮的儿子,折太君的父亲。

北宋末年,在于西夏的战争中,第七代折可大屡立战功,宋徽宗赐以忠勇之旗。宋金开战后折可求镇守府州,后金兵南下,府州被围,折可求和儿子折彦文降金,因为折家影响巨大,金国甚至打算在灭掉南宋时,立折可求为中原皇帝,以替代说话不算数的赵宋,但阴差阳错的没有做成皇帝,金人怕折可求有怨言反叛,毒死了折可求。折可求有个弟弟叫折可存,折克行之子,他高祖折御卿就是折太君的亲哥哥。曾跟随童贯征战,在西北立过功,在征方腊和消灭宋江起义中也有出色表现,后落入金国,自己逃回府州后病亡,折家最后一位名将是折彦质,是折可存的侄子,父亲折可适和折可存都是折克行之子。折彦质算得上抗金名将,金军攻打开封时,与姚古、种师中率兵勤王,在南关、黄河等地与金兵血战。在南宋知枢密院事,与岳飞、韩世忠等协力抗敌,每以家世忠节不得归中原为恨。


山野论史


古人云:将不过三代。当将军的人杀戮太重,俗话说:一将功成万骨枯,古人认为这会影响到子孙的福报。北宋初年的杨家将只有三代将才:杨(继)业,杨延昭,杨文广。(杨宗保只是小说中的人物,历史中不存在。杨文广是杨延昭的儿子,为狄青的部下。佘太君其实姓折,沙陀族人,折家军也是北宋著名的将门。)杨家将三代之后,有宋一朝,再也没有出名的战将。杨文广死后约50年杨家无人,金国入侵北宋,史称“靖康之耻”,但史书中没有记载杨家将抗金。

南宋初年有一位大将叫杨沂中,除了大帅: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吴玠之外,再往下排第一的大将就是杨沂中了。杨沂中和刘琦、吴璘属于一个级别的大将。

《杨家将》评书把杨沂中也纳入了杨家将中,看作第七代杨家将。但根据近年的史料考察,杨沂中并不是杨继业的后代。

杨沂中,是赵构最信任的大将,统领中央禁军的殿前司,与金兀术直接交锋互有胜负。顺便说一下:刘琦统领过中央禁军的马军司。

但杨沂中有个很大的污点:赵构和秦桧赐死岳飞时,斩杀岳云、张宪的监斩官是杨沂中,负责具体流放岳飞家眷的人也是杨沂中。杨沂中跟秦桧、张俊是关系比较密切的一党。

赵构在释地方大帅的兵权是,只有杨沂中的殿前司由3万增加到7万人,在中央禁军三衙中,人数超过另外两支禁军的总和。杨沂中掌控殿前司长达28年,相当于北京军区司令连续当了28年,可以看出赵构对他的极度信任。

杨沂中对赵构非常愚忠,很会紧紧跟着南宋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赵核心,溜须拍马,每年给赵构送2万瓶贡酒。当时人送外号“髯阉”,说他像一个长了大胡子的太监一样,善于阿谀奉承。

杨沂中的族谱:杨信——杨日新——杨仲臣——杨宗闵——杨震——杨存中(这是赵构给杨沂中赐的名)

而杨继业的父亲就是杨信,所以很多人就误认为杨沂中即使不是杨业的后代,那也是一个祖先杨信下来的。

宋人刘一止在《苕溪集》记载了杨沂中家族的几块碑文:说杨沂中的祖先杨信是代州(山西)的儒生,在乱世中没有当官,杨日新、杨仲臣也是儒生,在宋朝只做了很小的官。杨宗闵才开始弃文从武,杨宗闵与杨震均在与金国的战斗中牺牲。

杨继业的父亲也叫杨信。这个杨信却是五代时麟州新秦的土豪方。后晋天福七年(942年),杨信命长子杨业(时名杨重贵)追随麟州刺史刘崇。后周广顺元年(951年),杨信自称麟州刺史。杨信病死后,次子杨重勋(时名杨重训)继任麟州刺史,依附北汉,宋朝建立后,杨重勋归附北宋。

杨继业并没有一个弟弟叫杨日新,所以这两个杨信不是一个人,地点不同,文武不同,儿子不同。


沂蓝书院赵月光


杨家将一直是个小说的成份多,这是基于人们对杨业三代父子为大宋效力边疆的肯定和美好的传说。特别是杨业的战死,十分的悲壮和忠义,更是受到后世的尊重。

(杨门女将)

当然正史上,杨家将是有的,只是不像小说中拥有如此多“众星闪烁”的人物,更不要说杨家女将。其实正史上的杨家将故事同意精彩,同样忠义,主要由三代三个人构成。

杨业。

(杨业)

就是《杨家将》的杨老令公,原来是北汉的武将,号称“无敌”。后投归了宋朝后,为抵抗辽国立下汗马功劳。最终,在王侁陷害下,杨业亲兵都快死光了,又杀死数百辽军下,被擒。然后绝食而死,真壮烈哉。

杨延昭。



杨延昭是小说里的杨六郎,其实他是长子。只因为辽国被杨延昭打怕了,辽国人认为是他们的“克星”,六郎星宿下凡,所以叫“杨六郎”。

杨延昭的成名之战就是辽国攻打遂城,城小无备。杨延昭趁着大雪,用水浇城成冰,辽军攻不上去,只好退去。

杨延昭智勇双全,带着骑兵多次击败辽军。镇守边关几十年里,辽国人十分忌惮他,所以才有前文的“杨六郎”。

杨文广。



正史第三代杨家将,但是也是正史有记载的最后一代了。

杨文广也是个智勇双全的大将之才,连范仲淹也器重他收到麾下,随后跟着狄青攻打西夏,因有战功而不断升迁。宋朝筑城防御西夏时,杨文广又用“声东击西”之计大破西夏军,从此西夏军不敢骚扰宋城。

杨文广后来把目光转到老对手辽国,献上阵图和收幽燕之策,可惜还没实行,杨文广就去世了。


(杨家将)



所以,杨家将历三代,保卫北宋,这已经很难得了。到了北宋灭亡时期,即使杨家将有后人为官,可能已经不在中枢了,所以不见史策。无论是正史或小说,并不妨碍“杨家将”的忠义和智勇,依然是激励后世的经典故事和传说。


大飞熊骑士


不是杨家将不再出来救国,而是当北宋灭亡时,戍卫边疆的杨家将早已成为了历史。

首先我们知道,在传统的故事戏曲中,北宋杨重贵一门可谓满门忠烈,一家以身许国,连族中女性都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大英雄。不过现在耳熟能详的杨家将,多半是后人通过演义所描绘的,如同《三国演义》一般带有文学色彩。故事中杨家的七郎八虎和女将们,都不过是后人创造出来的人物角色。而杨家将中人物原型的经历,也没有故事中的如此波澜壮阔、动人心弦。

不过,若要掀开杨氏传奇的层层面纱,杨业是必不可少的“引文”人物,毕竟杨家祖孙三代从军卫戍边疆,便是由他开始。而当我们解析完杨家三代的传奇之后,我们或许就能知道,为何当北宋灭亡时,杨家反而默默无闻。

一代杨业:开杨家报国之首,以死明志

杨业,又名杨继业,早年又叫重贵,是太原人。他本是北汉的一员大将,被赐姓刘,国人称其为“无敌”。北汉亡后,宋太宗识人惜才,将其收入麾下。归顺北宋后,他改回姓氏。北宋初年,宋太宗认为他熟悉边防,就命杨业前去驻守代州(大致位于今山西)。在这期间,杨业延续了往日的骁勇。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杨业在雁门关一带大破辽军,威名远播。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决定发兵三路挥师北伐。其结果我们也知道,因指挥不力,兵将不合导致失败,杨业战败之后被俘绝食而亡。但纵观整场战役,杨业的遭遇虽着实悲壮,可在战役开打前,杨业其实已向潘美建议宋军应该绕后、包抄辽军,断其后路,以避其锋芒。怎奈在这时候,监军王侁跳出来讥讽杨业怀有二心。

杨业本就对自己是降将这一身份感到尴尬,如今又遭人嘲讽,更是无可奈何。因此,明知与辽军正面对抗是死路一条,他还是将自己摆在了前锋以明志向。在陈家谷大战前夕,杨业请潘美在谷口布阵,自己则率一路兵马继续前进。

此时在另一边,辽军主将也派人设伏,而自己则与杨业正面交手。开战之后,辽军佯装撤退,引诱杨业孤军深入。就这样,杨业一群人反而陷入了辽军的包围中。他们一路且战且退,直至最后一人战死,这当中,还有杨业的儿子杨延玉。

兵败之后,杨业被俘,纵使心有不甘他还是绝食三日而死,以报宋太宗知遇之恩。反观杨业的背后,王侁本是力主正面交战的人,他还想着能趁杨业重创敌军的时候,突然杀过去抢得军功。但当他一看是埋伏的时候,旋即率军撤退。潘美见前军后撤,也带着在陈家谷谷口接应的部队都一并撤走。最终,他们只留得杨业一人望着空荡荡的阵线无奈哀叹。

所幸,朝廷上对于杨业还算是公平:杨业死后,宋太宗十分震怒,直接将王侁发配充军,将潘美降级三等。

二代杨延昭:承父之志,终生戍守边疆

杨业身死,他的儿子杨延昭又接过了他父亲的事业,从事驻守边疆的事务。咸平二年(999年),契丹突然南下,当时驻守遂城(今河北徐水县)的杨延昭发放武器、招募青年参与防守,同时命人往城墙浇水。由于正值隆冬腊月,第二天清晨城外就结了一层冰,辽军见攻城无望,立马撤走。

此役之后,杨延昭因功升为刺史,两年后,他再次大胜南下的辽军,这一次则擢升莫州团练使。紧接着第二年(1002年),辽军再次南下攻保州,杨延昭率军驰援,可惜被辽军偷袭导致损失惨重。此次战败,本应受罚,不过宋真宗赦免了他,第二年还命他官复原职。此后杨延昭一直驻守边疆,直至1014年病逝于任上,享年57岁。

▲《少年杨家将》中杨延昭形象(胡歌饰)

三代杨文广:杨家三代报国,至此而终

杨延昭逝世后,其子杨文广也接过祖、父二人的衣钵,担起为国征战的责任。

早年,杨文广因父去世而由补官(接任)的方式进入军旅当中。早年的他一直执行镇压叛军的任务,后于宋神宗年间,因西夏进犯,他率军追击来敌斩获颇丰。此后他一路升迁,直至官封侍卫亲军步军司都虞候(三衙管军之一)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辽国想要重新勘定边界,杨文广借机上书进言收回燕云十六州的方略。不过朝廷一直没有答复,杨文广也便一直没有机会实践他的抱负。怎奈当年十一月,杨文广病逝任上,北宋杨门三代人就这样将自己的热血与年华洒在了中原大地上。此时,距离北宋灭亡还有将近五十年。

所以,不要怪为何杨家将没能拯救北宋,因为他们只是存在于故事演义当中。他们的原型,也不过只有上文提到的祖孙三人。要想凭借一门三代人就改变北宋军队积贫积弱的现实,也不大可能。更何况宋一朝,领兵权与带兵权是分开的。

随着杨文广的离去,杨家便再也没有人投身军旅、驻守边疆,杨家后人也便不可能指挥军队作战,一代传奇也就这样嘎然而止。

1、《宋史》

2、《资治通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