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拼音的声母韵母能对应上英文26个字母,完全不能想象?

张小龙


这个是有原因的,因为汉语拼音就是从英文拿来的。所以正好,

过去的读音是用字来注音的,老一点的字典上有,不知道现在的还有没有了,一般用第一个字取声母,第二个字取韵母,然后标注音节,读几声。比如难这个字,从你从安,取你字的n,安字的an,读音标识为、。这样就有了读音和声调。

汉语拼音是建国后才有的认读方法,以前是没有的,有了拼音,只要了解拼音的读法,就能认识所有的汉字,是个进步,也为国家扫盲做出了贡献。


王刚41310


一帮人答非所问的

现在我们学习的拼音叫做汉语拼音只用于标准普通话文字读音学习和辅助不参与实际文字书写。

在拼音之前我国还有民国时期流行58年大陆停用还在台湾流行的的注音符号,以及更早的古代反切

58年起中国大陆用 26个英文字母 代替 汉族注音符号 标注读音,拼音与字母书写方式是一样的,但拼音有声调符号和声韵母,与英文读法完全不同。

造成这种英文字母是拼音,或者拼音是英文字母的疑问是正源于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通过并批准公布推行了《汉语拼音方案》,将民国以来使用的汉语注音符号改为采用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采用音素化的音节结构拼写,以普通话语音为标准音的读写方式。

下面是汉族注音符号和汉语拼音的百科解释

一汉族注音符号

汉语注音符号(Chinese zhuyin),简称注音符号,又称注音字母,是为汉语汉字注音而设定的符号。以章太炎的记音字母作蓝本,1913年由中国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颁行。

注音符号原共39个,排列照“三十六字母”顺序以“ㄍㄎ”开头,1920年改订顺序,增加一个“ㄜ”共计达40个。注音初期以读音统一会所定字音为准,故有“ㄪ(万)v、ㄫ(兀)ng、ㄬ(广)gn”三个符号,后改以北京音为准,“ㄪ(万)、ㄫ(兀)、ㄬ(广)”只作注方言之用,目前仍使用的有37个(声母21个,韵母16个)。 1930年中华民国政府将注音字母改称为“注音符号”,正式的称呼是“国语注音符号第一式”。

相对于拼音来说,注音符号有时简称注音。目前在中国台湾地区,小学生在学会汉字书写之前,会先学习注音符号作为中文字的替代写法。在生活实用上,注音符号也用在标注生字的拼音,也是普遍的打字输入法。

二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颁布的汉字注音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汉语拼音是一种辅助汉字读音的工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八条规定:“《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根据这套规范写出的符号叫做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也是国际普遍承认的现代标准汉语拉丁转写标准。被用来拼写中文。撰写者按中文字的普通话读法记录其读音。”

目前中国大陆全面使用的是汉语拼音

汉族注音符号在中国大陆并未废除只是已经不普及了,所以56年以后出生的人已经不认识了,目前在我国台湾仍在使用。




建建的贱贱


汉语拼音方案是集各家之长的集大成产物。在世界各国语言中最先进的是拼音化的文字、看到文字按一定的规则(有很多例外需硬记的、几乎任何文字在发展形成中必定有意外约成的地方)、就能发音读出这个文字、而英语是最合适的、而英语的特点是字母少只有26个、而英语的辅音汉语几乎能全部借用、元音经过组合后完全适用于汉语的韵毋、所以在汉语拼音发展的道路上最终借用了英语26个字母是最合理的结果。学习汉字最大的困难是不但记住如何写还要知道如何读、没有人教只认偏傍往往念错、有了汉语拼音方案中的规则后、一个汉字标上拼音及声调就准确有了读音、这是书面汉语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也是极大的进步。

汉语拼音的发展之路是漫长的、近代史中最有影响的、后来被民国时期推荐应用的是由黎锦熙等学者推出的注言字母、现存老的新华字典上还有它的身影、这些注音字母就像曰文的片假名差不多、五十年代初期还在小学应用、后来1958年正式启用汉语拼音字母方案后、逐渐取消、我1950年进小学时学过一点几乎全忘了、到了初二正式学习拼音字母、根基很差、不如子女们学得扎实、经常请教他们。

英语26个字母借用得十分得体和合理、尤其是i行韵母前面没有声母时要添加y,u行韵母前面没有声母时应添加w、使拼音显得大气正规,而唯一没用上的声母v、因为普通话中无此声母、唯独应用英语中没有的u上面加两点(德语中有此字母)、看来可以改进用v来代替它、(但破了声母借用为韵母的规定、可能最终沒用v来代替的唯一原因)。


王庆元


拼音是要毁灭汉字的方案。只是一时没有得逞而己。目前还是逐步渗透。由于拼音导致的提笔忘字现象正在扩散中。汉字早晚毁于拼音。


王啊肥


英国有音标知道吗?英语怎么读是靠音标拼出来的!

那英语系的外国人(特别是神父)到了中国,学中文的时候就直接汉字标上自己的音标发音(象你学英文一样thank you标成三克油)!有神父经过合理化、统一了标准,这就是汉语拼音方案的雏形!当时由于中国没有统一文字发音,许多采用了广州话、上海话标注,呵呵……上海发音"香海"就是方言发音!

那时候可不止一种汉语拼音,使用的多有法语、意大利语、德语、俄语……

新中国成立后,认为这是识字扫盲的好方法,为了统一全国文字及发音(想起秦始皇)决定制定标准!但是原有的各种标准全不采用、包括俄语,进行统筹!而是采用拉丁语(不是英语),和英语差不多最大的原因是中文有声调,有些国家字母就不能用(俄语等上面有声调一样的杂物),英语的上面很干净……

但是英语的韵母少一个……采用了德语的"乌"!

好了……汉语拼音方案是欧洲神父发明的,但杂乱、容易造成混乱……中国后来成立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优化制定的!

最大的成果是:全国扫盲成功,避免了象越南等国那样……法国神父创造的越南语拼音成为国语!

第二大的成果是:顶住苏联的压力,采用了拉丁文!


新晴辛静


早先的汉语拼音不是英文字母,五十年代上学就不是,大约58年之后才改的。实际上发音与英文不同,如,A,英文念艾,汉语拼音念啊。


有话少说


其实对应不上,但是为了对应的上,国家对汉语拼音做了优化。比如i这个音节其实对应了三个音标,e也一样,还有,最明显的是zh,ch,sh,ng,这些虽然是两个字母写出来的,但其实表示的是一个音节。汉语的拼音规律是没有复辅音,但你看zh,ch,sh,ng都是复辅音,就是这两个字母都是辅音字母。这跟汉语的语言规律是冲突的。

所以在汉语里面,我们把zh,ch,sh当做一个字母来看待,因为要给这些音节单独造一个字母的话就跟英文的26个字母对不上号了。影响汉语国际化啊。

把实际情况给你介绍清楚之后,现在关于拼音的声母韵母对应上英文26个字母的事情,你能想象得到了吗?


闲白社


汉语拼音本身就是外国人发明的,当年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传教,为了学习汉语,用英语发音标注汉字的读音,就跟我们学习英语会用相近读音的汉字标注英文单词是一样的,这种方法在传教士内部流传了很多年,后来一代一代的完善改进,被中国人拿来用了,在汉语拼音诞生之前,中国人学汉字都是切音法。


x46793982


因为拼音字母本就是借用拉丁字母的形式而制定的一种拼注符号。

虽然,拼音好拉丁字母(英文)看起来一样,但在读音和用法上有很大区别。拼音是用于拼注汉字读音的,并不能用于文字书写,每一个拼音符号,对应一种声母韵母;而拉丁字母是英语等拉丁语系的词句组成的一部分,部分字母也具有实际意义。

△汉语拼音中的声母和韵母

简单的说,拉丁字母对于拉丁语系国家来说,就是他们的汉字,而拼音只是中国人借用拉丁字母的外壳,用来辅助学习汉字的一种工具。

△26个英文字母

那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人要用拉丁字母,而不用其他字母或自创一种符号做拼音?这还要从汉字的拼注历史开始说起。

古人是如何学习汉字的

我们小时候学习汉字,最开始学的就是“a、o、e”的汉语拼音,在学习拼音后才开始学认汉字。当我们学会拼音后,即便遇上不认识的字,在没有老师的帮助下也可以通过查字典自己学习。

古时候的中国人,并没有现在汉语拼音,人们学认汉字,只能跟着老师后面认读学习。可汉字千千万,老师能教的也很有限,当你看到不认识的字又没有人教的时候,立马抓瞎。为了克服这种弊端,使人们在独自学习的时候,也能够认读不认识的汉字,开始形成了最早的注音方法——

直音

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来注音。例如“蛊”注“古”,“胥”注“需”,同音字怎么读,这个字也怎么读。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直音和我们学习古文时遇到的“通假字”是不一样的,通假字的重点在于“假”,即原文中使用的汉字是错别字,后人出于对作者的尊重,而不予改正,而是将正确的字在后面做上备注。

直音字虽然用起来方便,可万一用来注音的字人们也不认识怎么办?例如一个刚学习汉字的人,“胥”不认识,“需”也不认识,那么直音对于他学习汉字就没什么作用了。

当人们发现直音的不足后,一种更接近拼音的的方法出现了,那就是反切

反切的基本规则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例如“贡”:古送切,取“古”的声母“g”,取“送”的韵母和声调“òng”,然后得到“贡”的读音“gòng”。

是不是有中小时候学拼音的感觉?反切法汉代开始,历经各朝各代的补偿和完善,成古代中国最通行的一种注音方法,并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学习和使用方法。还以前面的“贡”为例,虽然“宋”、“诵”和“送”读音完全一样,但在反切法中,“贡”只作古送切,且每一个声母、韵母都有其对应的字。因此,只要学习每一个声母韵母对应的字,便能用反切去学习其他陌生字。

为了更方便的学习汉字,古人利用反切法还制作了类似于新华词典一样的反切图表。例如宋代的《切韵指掌图》,把汉字分成36个母,206韵和4个声调,按照一定的规则组成12幅图,遇到不会读的字,直接查表就可以了。

现代汉语拼音的发展

当反切发展成为汉语注音主流方法的同时,随着明清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拉丁化拼音字母开始在中国出现。

明清时期,很多西方传教士出于学习汉字和传教的需要,开始系统的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例如韦氏拼音。韦氏拼音的创立者是1869年-1882年时任英国驻华公使:汤玛斯·法兰西斯·韦德。韦氏拼音在当时的中外文化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至今我们还可以看到韦氏拼音所留下的影子。例如,北京在英文中读作“Peking”,功夫读作“kongfu”,豆腐读作“toufu”。

△北京大学校徽上的“peking university”

清朝末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落后挨打的现实使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失去了信心,不少文人学者开始追求全面的西化。这种现象反映到汉字上,就是将文字的难易作为衡量国民愚智、国家强弱的标准,将汉字的繁难视为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在这样背景下,主张汉字拉丁化,字母化成为当时文化界的主流声音,即“今日欲救中国,非教育普及不可;欲教育普及,非有易识之字不可;欲为易识之字,非用拼音之法不可”

在这样的四朝影响下,先后出现了切音字运动、世界语运动、国语罗马字运动、拉丁化性文字运动。

在各种最求汉字字母化的运动中,当时的国学大师章太炎为了保护汉字文化,独创性的将汉字偏旁做成了各种符号来帮助汉字的学习,即注音符号

191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召开临时教育会议,通过了“采用注音字母案”;1913年,读音统一会中,确定了三十八个字母,二十个声母,十四个韵母,用于审定国音。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发布“注音字母”,随后印发《国音字典》,注音字母成为标注国音的唯一符号。

新中国成立后,处于扫除文盲,快速提高人们知识文化水平的需要,中央政府选择了各种字母符号中,相对简单,受众更为广泛的罗马字母即国际通用的26个字母,以此为基础,有吸收了国语罗马字和拉丁化新文字的部分特点,于1958年正式推出现代汉语拼音(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


地史馆


这里面包括两个问题:声母韵母能和英语元辅音对得上、字母表上的26个字母字形对得上。

声母韵母能和英语元辅音对得上,完全正常。因为我们是人,英国人也是人,口腔结构是一样的,那么发音部位也是一样的。中国古人说“喉牙齿舌唇”,外国语音书说唇音、齿音、舌齿音、舌根音、软腭音等等。再加上所用的字母同取自拉丁字母表,而且有个规矩,字母读音一般照本来读音。那么自然是“对得上”了。其实学到深入了就知道,实际上是有不少细微差异的。

字母表上的26个字母字形对得上,上文已经提及,那是因为两家选用的都是拉丁字符。

文字只是工具,没有阶级性、国别之分。用了洋文辱没了祖宗,那是一百多年前前清遗老遗少的滥调。现在三观端正的人不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