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1996年發現一古墓,墓主是武大郎,施耐庵後人為何連忙寫信道歉?

小離Olina


原來施耐庵筆下“其身不滿五尺,面目醜陋,上身長下身短”的武大郎,實際上並非如此。



真時亦假,假時亦真,真真假假,但錯亂了的人物真實性格至今卻依舊是人們飯後茶點的笑話。

現實中的潘金蓮非水滸傳之“潘金蓮”,武大郎也並非水滸之“武大郎”。現實中的潘金蓮家境非常好,確實是個美人兒,但並非是黑心毒婦。

武大郎也並非矮小丑陋,既然武松能身材魁梧,同是父母的骨肉,武大郎也是個魁梧之人。與武松不同的是,武大郎腹有詩書,而武松是武者。

潘金蓮是知州家的千金,而武大郎卻是個寒窗苦讀的窮小子。但武大郎身材魁梧,卻有文人之態,深得潘金蓮青睞。

潘金蓮的父親深知女兒的心思,而對武大郎也非常欣賞,便時常接濟。後值武大郎高中,兩人愛的火花終於有了結果。女嫁男娶,終成一方人羨慕的鴛鴦。

武大郎之後擔任山東陽穀縣令,而潘金蓮勤儉持家,是縣令賢惠的內人。

武大郎為官清廉,潘金蓮小家碧玉知書達理識大體,兩人的名聲傳揚在外。如果兩位在地下有知世人竟將潘金蓮如此汙衊,是否靈魂不安?



施耐庵為何要將被醜化了的潘金蓮與武大郎寫入書中,使潘金蓮的形象盡毀呢?

首先得怪罪於武大郎的好友黃堂。黃堂本性並不壞,在武大郎年少有困難之時,也曾接濟過武大郎。

有一說是後值武大郎擔任知府一職,便想從中獲利,借武大郎之力提攜自己。武大郎為官清廉,怎肯做“一人升職,雞犬升天”之事,但受恩於人,必報之。

黃堂在武大郎家中受盡盛款,夫妻二人對他恭恭敬敬,卻隻字不提提攜他之事。黃堂大怒,憤憤而去,回家路上播散誣衊潘金蓮與武大郎的謠言。

加上當地惡霸西門慶由於看不慣武大郎的為官清正,處處與他作對,便與黃堂勾結,在黃堂的謠言中添油加醋,各種骯髒的事情集於謠言之中。

俗話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加上當時百姓對朝廷官員的失望,此事便被信以為真的傳揚四海。

謠言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一口傳一口,一代傳一代,味道越變越惡臭。



後到元末明初,施耐庵收集民間各種事件,此事也便被寫入了《水滸傳》之中,流傳就更加廣泛了。而此事以書的形式記載出來,人們就更信以為真了。

又有一說是因王某散佈的謠言,說法和黃堂之說差不多,在此不多介紹。但潘金蓮的形象盡毀,使兩家承受冤屈,導致兩家族關係惡化,清河縣潘家和武家至此幾百年都不通婚。

一對曾經令人羨慕的鴛鴦,便成為了人們飯後茶點的笑話,潘金蓮從此也就成為了女子淫蕩不守婦道的代表。

其二也怪施耐庵本人,他為何將醜化了的潘金蓮寫入書中我認為除了客觀因素之外,還有他自己的主觀因素。

謠言固然是謠言,但施耐庵卻深信,除了民間傳言力量的強大之外,還離不開施耐庵身處的時代背景。

施耐庵生活在元末明初,戰火紛飛的時代,統治階級內部混亂,各地英雄又崛起,起義推翻元朝末期腐敗統治的聲音連綿不斷。

皇家內部爭權奪位,朝廷大臣腐敗不堪,施耐庵與當道不合,退隱朝廷。

但其又心繫民間疾苦,便收集民間口中貪官汙吏之事著書痛斥,內心更是渴望有清官執政,英雄人物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


施耐庵是想借被醜化了的“潘金蓮”與惡霸西門慶勾結之事來彰顯“武大郎”行善卻遭惡報的悲慘,無非就是想讓世人看清惡人醜陋的嘴臉,證明好人不得道。

腐吏滿朝廷的現象,便無意間加速了使潘金蓮形象盡毀的速度,使虛構變成了事實。

潘金蓮、武大郎、西門慶被虛構的故事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專家在河北青縣打開武植墓之時,見武大郎骨骼,判斷有身高1米8又餘,與小說有出入。

進一步考察調研才發現,武大郎並不是賣燒餅的,而是知府大人。潘金蓮也並非與西門慶有勾當,只是被虛化扭曲了的小說人物。

但一切真相大白之時,潘金蓮的名譽已被毀幾百年。施耐庵的後人施勝辰得知此事後,對武家與潘家深感愧疚,便寫了一封道歉信。

信中有言由於是收集民間故事,所以導致清官武植被抹黑。

但由於《水滸傳》成為四大名著之一,讀此書者數以萬計,而道歉信又並未公之於眾,所以這個故事依舊流傳,但道歉信卻一直放在武家祠堂。

也許施耐庵《水滸傳》中潘金蓮並非現實中潘金蓮,武大郎也並非現實中武大郎,但西門慶卻是現實中西門慶。
小說是根據現實虛構的人物,所以說是這也並不完全是施耐庵的錯,況且小說人物畢竟具有虛擬性,但傳謠者添油加醋就……


史之策


武大郎有原型嗎?

據說是有的!

1966年,河北清河縣發現了一座古墓,墓的主人是明朝永樂年間陽穀縣縣令武植及其老婆潘氏。


據說,這就是武大郎和潘金蓮的原型。當時人們出於好奇,打開了墓葬,發現了一男一女兩具遺骸,根據骨骼判斷,武植的身高有一米八幾,根本就不是侏儒,而是像武松一樣身材高大之人。

按照《水滸傳》的說法,潘金蓮毒死了武大郎,武松殺了潘金蓮,既然潘金蓮是謀殺親夫的淫婦,怎麼可能死後合葬一起呢?這根本不符合常理啊!

據當地的說法,武植和潘氏和和美美,恩恩愛愛一輩子,從來沒見紅過臉,吵過架,他們是舉案齊眉的模範夫妻。

而且,武植勤政愛民,仁厚寬慈,是個受當地百姓愛戴的好縣令。


那麼問題來了,高富帥的武植怎麼變成了矮矬窮的武大郎了?溫柔賢惠的潘氏怎麼變成了水性楊花的潘金蓮了?

到底發生了什麼呢?當地人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話說武植有一個朋友,姓黃。有一天,這位黃姓朋友過來找武植尋求幫助,原來他家的房子不小心失火燒壞了,他最近手頭比較緊,希望武植能夠從縣衙裡支點錢出來,幫助他修修房子。

武植是個公私分明的人,平時他家裡打個傢俱,買個衣服啥的,從來不從縣衙報銷,而是從工資裡面開支,這次,朋友提出了這個有些“過分”的要求,讓武植左右為難。


武植回覆道:“黃兄啊,這公是公,私是私,我實在無能為力啊?”

老黃一聽此言,臉色瞬間黃了,心中暗罵:“裝啥大尾巴狼啊,誰不知道當官的,一家老少吃喝拉撒睡都在縣衙報銷啊?連和小三開個房,都要公家報銷。”

當然,這話老黃不好意思當面說出來,他說道:“哈哈,我只是開個玩笑,武兄當真是個清正廉潔的好官啊,佩服啊佩服!”

武植說道:“哪裡,哪裡,黃兄過讚了,咱們許久未見,中午略備薄酒,與黃兄暢飲一番。”

老黃說道:“謝謝武兄美意,我這還有事,改日我請你吧,再會!”說罷,頭也不回地走了!


老黃一出大門,一路咒罵不止,大尾巴狼,偽君子,垃圾。老黃一邊回家,一邊抹黑武植,把武植“塑造”成了武大郎,連他的老婆也不放過,把她“塑造”成了潘金蓮。

一傳十,十傳百,後來施耐庵就把武大郎和潘金蓮故事寫進了《水滸傳》。

武植的後人看了《水滸傳》之後,非常生氣,決定找施耐庵的後人討個說法。施耐庵後人非常慚愧,又是賠禮,又是道歉。

然而,武大郎和潘金蓮早已深入人心了,成為了經典形象,想改變人們心中固有印象談何容易啊!


一半秋色


這個完全是造謠,一是歷史上是否有施耐庵這個人還存爭議,所謂施耐庵後人純屬往自己臉上貼金;二是所謂歷史上真實的武大郎武植根本不存在,是毫無依據的無中生有。

無中生有的武大郎墓

河北省清河縣武家那村是一個不知名的小村子,直到1992年,當地村民對外播報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我們村是武大郎故里,我們是武大郎後人,我們驕傲!

原來,這一年,武家那村從村裡挖掘了一處墓葬,不知年代何時,不知墓主何人,墓內只有一座懸棺,一處屍骸,沒有其他任何有價值的遺物,沒有進行任何鑑定,就在這種情況下,當地村民公然對外宣稱:這具屍骸就是明代進士武大郎,我們就是武大郎的後人!

當地村民還親自量了一下那具不知名且不完整的遺骸,根據其大腿骨長度,得出科學結論:真實的武植(武大郎)高大威猛,身高至少在1.8米以上,根本不是什麼三寸釘!

於是乎,武家那村一下子成名了,為了充分利用名人資源,該村把武大郎墓修葺一新,開發為文化旅遊景點,併為武大郎樹碑立傳,寫下墓誌銘,揭發了武大郎的昔日同窗心胸狹窄,故意醜化武大郎及其妻潘金蓮的罪惡行徑,對施耐庵進行了有力的控訴!墓誌銘全文如下:

武公名植字田嶺,童時謂大郎;暮年尊稱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門淑媛,公先祖居晉陽郡,系殷武丁後裔後人,搬清河縣孔宋莊定居,公幼年喪父與母祖依,衣食難濟,少時聰敏,崇文尚武,尤喜詩書 ,中年中進士,官拜七品,與利除弊,清廉,公明鄉民聚萬民傘敬之,然悠悠歲月曆歷滄桑,名節無端詆譭古墓,橫遭數劫,令良士賢婦飲恨九泉,痛惜斯哉。今侑葺墓室清淙正名,告慰武公以示後人,是為銘記焉。

這篇墓誌銘是當代人執筆,水平之拙劣就不說了,關鍵是所謂的武植(武大郎)在任何史料中都沒有記載,就連《清河縣誌》《陽穀縣志》等地方誌都沒有記載,

墓誌銘中的事蹟從何而來?當地村民甚至考證出武植(武大郎)的祖先是商朝武丁後裔,真是牛掰到家了。

更重要的是,明代將近三百年時間僅錄取不到3萬名進士,所有進士的姓名、籍貫、初次授官都有明確名錄記載,而明代登科進士名錄中根本就沒有武植(武大郎)這號人物,墓誌銘內容純屬後人虛構,捏造水平極其低劣。

無中生有的網絡段子

自從河北清河縣的武植(武大郎)出現後,網上關於施耐庵利用《水滸傳》對武大郎和潘金蓮這對模範夫妻大肆詆譭的段子甚囂塵上,水平之低劣,毫無底線,令人髮指。

段子的大意是說武大郎發達後,昔日同窗想讓他幫忙解決工作,但清廉如水的武大郎拒絕了他,這位同窗懷恨在心,回家鄉的路上一路編段子詆譭武大郎,結果武大郎和潘金蓮的惡名很快傳的人盡皆知,而曾被武大郎整治過的惡少西門慶也抓住機會,大肆抹黑武大郎,以致於施耐庵都聽說了這個故事,作為素材寫到《水滸傳》中,連三個人的名字都沒改。

但當這個同窗回到家鄉後才發現,武大郎雖然沒有給他解決工作,卻早已派人給他家送去了大量銀子,他的家人已經用錢蓋了大房子,買了好幾畝地,成了一個小地主,他這才知道自己冤枉了武大郎,後悔不迭,但造謠的惡劣影響已經傳播開來不可挽回了。

作者實在佩服這個段子手的胡編能力,明朝段子傳播速度居然比現在自媒體時代還要快?清廉如水的大清官武大郎哪裡來的大量銀子資助同窗?真心拜託現在的自媒體小編,不要拿觀眾當傻子,胡編亂寫,好歹有點良心。

無中生有的施耐庵後人

說到施耐庵,在史學界一直存在爭議,就是這個人是否真實存在,因為關於施耐庵事蹟的史料記載少得可憐,幾乎為零,很多歷史學家都傾向於施耐庵和羅貫中可能是同一個人。

羅貫中之所以署名“施耐庵”,是因為《水滸傳》宣傳“官逼民反”,在那個時代屬於禁書,羅貫中為擔心引火燒身,用筆名“施耐庵”暗示“實乃俺”,山東話“其實就是我”的意思。

既然施耐庵是否真實存在仍是謎團,所謂的施耐庵後人也沒有任何證據,其實就是一幫人為了秀存在感,自己主動攀附名人,而他們寫信給所謂武大郎後人道歉的事更是滑天下之大稽。若施耐庵真實存在,估計會把這個後人臭罵一頓:你個龜孫道的哪門子歉?!

可以說,所謂的武植(武大郎)墓、施耐庵後人道歉,完全是無中生有,牽強附會,炒作熱點,充分展現了他們為追逐名利,毫無底線的做派。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1


狄飛驚


施耐庵的《水滸傳》真是武植和潘金蓮的名譽徹底毀了;就是施耐庵後人道歉,也是無濟於事,畢竟“名聲在外”,武大郎是矮窮矬的代表,還有頂綠帽子;潘金蓮則是蕩婦的代表;


其實武大郎原型武植,身高一米七,相貌堂堂,還是做官的。這跟矮矬窮根本不搭邊;潘金蓮是大家閨秀,知書達理,相夫教子,簡直就是模範夫妻;


可武植還有潘金蓮如今的形象,是武植的友人,找武植借錢,武植沒給她,他就在沿途編造武植夫婦的留言,還編成戲文傳唱;就這樣,回到家,才發現,武植幫了自己,這時想給武植恢復名聲,可是以前的流言傳播太廣泛了,他自己也心有餘而力不足,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漸漸的就認為武植夫婦是反面典型。

如果只是需要個形象,《水滸傳》隨便寫都沒什麼;可是他把武植夫婦做原型,就有問題了。


過去即歷史


平白無故蒙受冤屈想必誰都是不樂意的。

在水滸傳中,武大郎是一個五短身材,頭腦簡單,四肢也不發達,但就是這樣的武大郎,照樣娶了一個嬌美如花的老婆,潘金蓮,在小說中,潘金蓮不守婦道,勾結西門慶謀害了武大郎。

然而事實上這都是施耐庵根據收集到的資料杜撰出來的,歷史上確實有潘金蓮和武大郎兩人,只是武大郎並非就真的叫武大郎,他的本名是武植。

1996年,武植墓出土,武大郎真實身份曝光

1996年的時候,河北挖掘出了一座古墓,墓碑上寫的墓主名字正是武植,而除了這個名字以外,墓碑上面還寫了武植一生的事蹟,根據專家四方調查後得出的結論,這座墓的墓主正是小說中的武大郎,然而很奇怪的是,

墓中的屍骨並非小說中寫的那般,五短身材,反而武植是個堂堂正正的七尺男兒。不僅如此,他還不是一方小小商販,而是個縣令,為官清廉,他的妻子,潘金蓮也並非水性楊花之輩,是個恪守婦道的好女人。

這麼一來就尷尬了,施耐庵作品中的武大郎是個沒有頭腦,四肢也不發達的懦弱之輩,在水滸傳中完全是個遭人譏諷的負面形象,這一下子冒出來的真相跟施耐庵描述的不一樣,施耐庵的後人自然很是愧疚,急忙寫了一封道歉信給武大郎的後人。

首先施耐庵後人的這種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他們勇於承認錯誤,在知道祖上誣陷了別人以後沒有想辦法將這件事情壓下去,保存祖上的臉面,反而用於承認錯誤,這種行為是值得點讚的。

讓我們來看一下武植是怎麼被施耐庵錯誤的認為那般不堪的

原來武植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好官,他生活的時代是明朝年間,武植出身貧寒,但是聰穎好學,後來得到了貝州知州的賞識,經常資助與他,不僅幫助他考上了進士,還將自己的女兒潘金蓮許配給了他,兩人郎情妾意,很是美滿。

事情還要從武植的一個朋友說起,武植有一個朋友,名曰黃堂,黃堂曾經在武植落難的時候幫助過他,而現在,黃堂也落難了,黃堂的房子被燒了,於是他便去找已經做上縣令的武植,想要對方接濟一二,誰想,武植因為公務繁忙,並沒有在口頭上答應什麼,反而是敷衍了過去。

看著武植這般小人模樣,黃堂心中大怒,於是便到處散播武植的謠言,謠言的內容就類似於如今的武大郎,不僅武植被說的那般不堪,連帶著潘金蓮也遭了殃,從一個良家婦女變成了一個蕩婦,謠言雖然只是謠言,但是影響範圍還是很廣的,這不,施耐庵來取材,就聽說了關於武大郎的事情,於是將這件事寫進了水滸傳中。

然而真相如何,在黃堂回去以後,他才發現,自己的家已經被修繕一新,原來武植早就派人將錢財送過去幫助他修繕了家,黃堂這才明白自己錯怪了武植,將謠言傳播出去很簡單,但是收回去就難於登天了。

雖然說黃堂有錯,但是施耐庵也是有錯的,他在沒有了解真相的情況下將武植這件事寫進了自己的小說中,武大郎的形象還流傳甚廣,不得不說這極大的侮辱了武植。

施耐庵將的後人給武植後人的道歉信被武植後人放在了自家的廟堂之中,只是雖然這件事的真相被揭曉了,但是流傳的還不是很廣泛,至今,知道武大郎是被誣陷的人還很少,也不知道到什麼時候,武大郎和潘金蓮才能被徹底擺脫黑化。


國家發展史


1996年,河北清河縣發現了一座古墓——武植墓,按照當地人的說法,墓主人武植是明朝永樂年間的陽穀縣縣令,古墓裡還有妻子潘氏與他合葬在一起,正是《水滸傳》武大郎和潘金蓮的原型,當古墓打開時,人們發現武植並不是水滸傳中矮窮矬的形象,竟然是個身材魁梧的一米八九的大個子。過了一段時間,有一位自稱是施耐庵後人的畫家施勝辰親自登門向武氏後人道歉,這中間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武植中年時候考中了明朝的進士,被委任為山東陽穀縣縣令。做了縣令的武植勤政愛民,做了很多利國利民的好事,收到當地百姓的愛戴。他的妻子潘氏也不是水性楊花的女子,出身大戶,通情達理,在武植沒有考取進士時就對武植很是愛慕,一直不顧父母反對接濟貧困的武植,嫁給武植以後勤儉持家,兩人恩恩愛愛,生下四個兒子。武植的這種形象與《水滸傳》中的描述有天壤之別,而相傳敗壞武植聲譽的人,正是武植的一個好朋友黃堂。

黃堂和武植是幼時的好友,武植也曾受黃堂的幫助,後來,黃堂家裡遭了火災,無奈之下投奔到武植家裡,武植夫婦熱情款待了黃堂,礙於面子,黃堂只談了自家遭遇,並沒有提出希望得到幫助,滿以為武植會贈予或者借給修繕房屋的銀兩,但是武植卻只是好吃好喝款待,每天早出晚歸的忙於縣裡的賑災事務。這一待就是三個月,黃堂一看武植沒那幫自己意思,實在待不下去了,一氣之下不辭而別,路上越想越氣,覺得武植忘恩負義!一路抹黑汙衊武植夫婦,這些流言恰巧傳到缺乏素材的施耐庵耳朵裡,於是武植夫婦被作為武大郎和潘金蓮的原型寫進了《水滸傳》裡。

但是,當黃堂回到家時才發現,自己家立起一座新的宅院,一問妻子才知道,這三個月裡,武植派人來修好房子併購置了一些地產,只是沒有告訴黃堂罷了!知道誤會武植的黃堂想到自己一路的所作所為,後悔莫及,但是想挽回卻為時已晚。

後來武氏宗族為武植修好墳墓和祠堂後,專門立了石碑寫了墓誌銘,提到武植夫婦“名節無端詆譭,古墓橫遭毀劫,令良士賢婦飲恨九泉,痛惜武公……”再後來就有了施勝辰親自上門道歉,並當場贈送與武植夫婦形象相符的畫像的事。

但是這件事還是不太可信。首先武植是永樂年間的進士,但是明朝洪武到永樂年間的進士中都沒有叫武植的人,就算是有,施耐庵死於洪武三年,也不可能預知後世的事。再說很多學者認為“施耐庵”乃是筆名,寫的《水滸傳》當時也是禁書,他的後人怎樣證明是施家後人的?

所以武植因為恰巧是排行老大,夫人又姓潘,剛好符合水滸傳,正好可以以此以訛傳訛,施耐庵的後人道歉也不排除作秀炒作的嫌疑吧!


國史通論


一部《水滸傳》讓我們知道了武松還有個賣炊餅的哥哥武大郎。而且武大郎的命運還那麼悲劇,先是妻子潘金蓮與西門慶通姦,後又被二人合計毒死。

在《水滸傳》第二十五回“淫婦藥鴆武大郎”和大名鼎鼎的《金瓶梅》第九回“西門慶偷娶潘金蓮,武都頭誤打李皂隸”中都有描述。

那其實有縣誌和武氏家譜為證。這歷史上武大郎和潘金蓮分別是河北省清河縣相鄰孔宋莊和黃金莊人。《水滸傳》裡還有《金瓶梅》裡說武大郎先天不足,三寸丁谷樹皮,可實際上真實的武大郎,人家非但不矮,還是個氣宇軒昂的七尺男兒。

武大郎真名喚作武植,字田嶺,因排行老大故稱武大郎。父母早亡,自幼家貧。但從小聰慧勤奮,能文能武,長大後性格也好啊。心慈面善、樂善好施,年紀輕輕那就科舉考試中了進士,出任山東陽穀縣七品縣令。

而小說裡邊毒死武大郎的潘金蓮呢?其實也是一位才貌雙全、相夫教子的賢妻良母貞潔之婦。潘金蓮乃知州家的千金,住在清河縣潘家莊(後改名黃金莊)。在家鄉還開有染坊是一個大戶人家。武大郎能考中進士,多虧了人家潘金蓮,人家這個千金小姐父母視為掌上明珠。打小琴棋書畫是樣樣精通,出嫁前就是遠近聞名聰明美麗的大家閨秀。武植家貧吶。年輕的時候就在潘家做過短工,他岳父人也不錯啊。一看小夥子品端能幹,學問不錯,長得也是眉清目秀啊,就資助他求學。還把這個寶貝女兒今年也許配給了他。

那有潘金蓮做賢內助,武植髮憤讀書,終於是鯉魚躍龍門,高中進士成為一時佳話。史載,武、潘二人和睦恩愛,育有四個孩子。

那奇怪了啊。既然歷史上的武大郎是高大英俊,頗有才華,潘金蓮又是賢良淑慧。怎麼就會成了《水滸傳》《金瓶梅》裡那樣的模樣呢?這一切啊。其實都跟交友不慎有關。說武大郎家貧的時候,有一個好友叫做黃堂,經常接濟武大郎。後來,這位朋友家的房子一把大火全燒光,無奈之下呢,就投靠了已經當上縣令的武大郎。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他住在武植家這幾天是好酒好菜被招待著,可武植絕口不提修房子的錢,那既然家裡的房子壞了,那就讓武植給找份差事幹幹唄,結果也被一口回絕,因為剛才說了武植不循私情,是個清官。黃堂心裡這個氣呀,發達了老朋友就忘了,連重建房子的錢都不出一分,於是心胸狹窄的他就開始瘋狂的報復了。就是四處散播武大郎和潘金蓮的種種醜事啊。最後覺得用嘴說還不過癮,還白紙黑字寫在紙上四處張貼大字報。果然這麼一來,武大郎和潘金蓮兒頓時就成了焦點人物。

西門慶,也是有歷史原型的。這個時候,他也出場了。本來呢,西門大官人就是一大流氓啊。曾被武植治過罪,所以心懷不滿,唯恐天下不亂。有人抹黑好友這麼起勁兒也就跟著在一旁是出謀劃策。最後更是犧牲自己把自己描寫成了謠言裡的男小三,而當事人武大郎當時和潘金蓮還矇在鼓裡。最後,黃堂回到家裡發現,武植早就派人送來了錢銀幫他修蓋了房屋,置辦了良田。

可是造謠容易滅謠難,猶如潑出去的水,覆水難收了。這個謠言是一傳十,十傳百。最後,施耐庵這位大才子也都信以為真了。在這個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這本書裡就寫到了武大郎和潘金蓮這兩個人是這樣的形象,使得二人是蒙受了千古的不白之冤。據記載,這位造謠的黃堂最後呢,覺得自己無力收回詆譭武植的這些故事了,是悔恨交加,最後是自殺身亡。

施耐庵的後代,是深明大義,也是引咎自責,竭力為武潘二人平反昭雪。施耐庵後代施勝辰,曾赴武家作畫16幅,並配詩文,以表歉意。其中武植畫像配詩為:“杜撰水滸施耐庵,武潘無端蒙沉冤。施家文章施家畫,被褒迄今數百年。累世因緣今終報,正容重塑展人間。武家祠堂斷公案,施家欠賬施家還”。

以上各人看法,希望大家評論指教。


那時情節


記得大概十年前,去一個地方旅遊,那邊有一個所謂的潘金蓮居所,可以免費上樓參觀,在裡面還有個小房間,是潘金蓮閨房,裡面有一個潘金蓮打扮的工作人員,如果想進一步瞭解,那就要掏十塊錢門票了,即便如此,進去看的人也絡繹不絕。


當時自己還年輕,還有點憤青的意思,心裡就在想,一個如此臭名昭著的人有啥好看的,當地為了發展旅遊業也是無所不用其極了,居然拿這種人物當噱頭。後來也逐漸明白了,不管怎麼說,經過四大名著的描述,還有電視劇《水滸傳》等作品的精彩演繹,潘金蓮已經成為水性女子的代表人物,美名也罷,惡名也罷,潘金蓮是大大出名了,有了名就能帶來利益,很多人可能沒有名都要去造名,沾點邊的就更不用說了。

後來到杭州玩,聽說當地有個武松墓,當時很好奇,武松不是《水滸傳》小說裡的人物嗎,怎麼還有墓了。而且小說裡武松是清河縣人,明顯在北方,怎麼墓地就到了南方去了。後來瞭解到,在水滸之前還有一個《宋江三十六人贊》,說的就是宋江起義的事情,在裡面就有武松,很有可能歷史上的確有武松這個人。後來一系列小說演繹,特別是《水滸傳》一出,武松大大出名。清末年間,在杭州起了一個棺材出來,上面居然題字“武松之柩”,當地人自然就把那邊當做是武松故地了。不過根據對棺材的描述,上面貼金還在,損壞不嚴重,北宋距離清末大幾百年光陰,棺材能夠保持這麼完好嗎。很有可能也就是重名而已,當地將錯就錯罷了。民國時候,有人就修建了武松墓,立了碑。後來武松墓墓被毀,2004年重建恢復。說起來,這個武松墓跟《水滸傳》裡的武松可能壓根就不是一回事。不過呢,武松畢竟是文學作品裡的大英雄,是個十分光彩的形象,就算這個人不存在,給他修墓立碑也不算壞事,大家去爭一爭也無可厚非。



潘金蓮雖然名聲不好,但是個風騷美女,容易引人關注。武松是打虎英雄,人所共仰。人們利用這兩個人物做噱頭搞宣傳,情理上倒也說得通。然而後來有人卻去爭武大郎的故鄉,這是什麼操作?

武大郎也是《水滸傳》裡的一個人物,是潘金蓮的老公,武松的哥哥。這個人相貌醜陋,為人軟弱窩囊,又矮又挫,是個上不得檯面的人物。不同於武松,這個在歷史上壓根就不存在的人物,而且是個十分猥瑣的文學形象,居然有人要生拉硬造的跟他攀關係,這又是什麼操作呢。

原來在河北清河縣有人發現了一個人的墓碑,那人叫武植,是明初人,還是個進士,當過官,他老婆是潘氏。然後這倆人得罪了一個朋友,那個朋友就醜話他倆,說的有聲有色,傳到了施耐庵耳中,施耐庵聽說以後就把他倆寫到了自己的《水滸傳》中。而且還說這武植身材高大,相貌堂堂,潘氏容貌秀麗,溫柔賢惠。所以是施耐庵誤會了他倆,造成了千古奇冤。

乍一聽,這事說的有模有樣,煞有其事,實際上則是漏洞百出。首先來說進士是十分稀罕的人才,比今天的博士都要稀罕的多,都有記錄在冊的,壓根就沒武植這個人。何況是明初時期,明初恢復科舉已經很晚了,那時候施耐庵應該早就寫完《水滸傳》了。還什麼朋友誣陷,施耐庵不明真相,編的還能再像一點嗎。


退一萬步講,就算明初真有這麼個當官的武植,可能由於某些原因漏記了,這個墓碑也是真的。但是施耐庵寫的武大郎身不高三尺,形貌醜陋,是賣炊餅的。這個武植身材高大,是當官的。而且一個北宋,一個明初,差了好多年呢,怎麼能夠混為一談?

最為可笑的是,居然有什麼自稱施耐庵後人的人還有模有樣的去代表祖宗去道歉,簡直滑天下之大稽。估計是當年當地人和這個人私下達成某種交易,如此操作一番,以求出名。如果施耐庵生前知道自己以後會有這麼個後人,不知道會不會氣的不寫《水滸傳》了。


一覽眾河小


1996年,河北省內考古學家發掘出了一座古墓,一樁千古冤案真相大白於天下。根據專家現場認真調查,確認這座墓的主人是歷史上鼎鼎有名的武大郎之墓。

歷史名著《水滸傳》中,小說作者施耐庵對武松極具濃墨重彩,用了十幾章的篇幅來主要突出於他,殺嫂祭兄便是武松悲劇的起點。

和身材魁梧,相貌堂堂的弟弟不同,施耐庵把武大郎寫成一個面貌醜陋的小豆丁。

雖然他是個好脾氣的人,武松惹是生非,他去給賠笑臉;妻子潘金蓮對他冷言冷語,他也不以為意,每天安心賣燒餅養家餬口,只是因為有個漂亮又不守婦道的妻子,才慘遭毒手。

這段故事被添油加醋,變成了金瓶梅。武大郎成了千古笑柄,潘金蓮成了淫蕩少婦的代名詞。

本劇純屬虛構,如有巧合,純屬雷同。這是當年港劇前頭永遠打出來的字幕,然而還是有許多觀眾把故事當成真事。劇中的演員因為扮演壞人角色被當街扔臭雞蛋的事屢屢發生。

施耐庵當初寫小說提到的地名是真實的,人物也確有其人,但發生的事確實子虛烏有,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影響。

施耐庵

清河縣確實有武大郎其人,他的妻子的確叫做潘金蓮,不過當地縣誌記述卻是與《水滸傳》中有些許差異,直到武大郎古墓的發掘,才被人普遍認知歷史的真相。

武大郎相貌堂堂,身高八尺,一表人才,並不以賣燒餅為生,而是讀書人,為職一方縣令。妻子潘金蓮是大家閨秀,知書達禮。兩人恩愛有加,一生攜手白頭。真相與小說裡的人物相差很大。

但因為施耐庵小說寫的深入人心,所以武大郎後人一直心中有梗,甚至導致武大郎和潘金蓮兩家所在的村莊後來也成了仇人,老死不相往來。

施耐庵寫的是小說,不是正史,說他有責任也確實冤枉了他。施耐庵早已經作古,雖然他是名著之父,但他的後人沒有什麼出人頭地的人物,所以一直寂寂無名。

這次寫道歉信的是一位畫家,他不僅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還為武大郎畫了一幅還原畫,通過替老祖宗道歉的名義,順便火了一把。而武大郎的後人也坦然接受,通過這個為老祖宗正名是一方面,宣傳自己家鄉更為重要。

現在武大郎家鄉建立了武祠,成了小小的旅遊景點,不時有好事者慕名而來,繁榮了當地經濟。所以這遲來的道歉也算是皆大歡喜了。


春朝青牛


武大郎墓,準確的說並不是1996年才發現的。而且,施耐庵的後人應該也沒有寫信向武大郎後人道歉。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在河北邢臺清河縣,有一個村莊名叫孔宋莊(後來更名武家那村),村裡有很多姓武的村民。據他們的家譜記錄,先祖名叫武植,因為排行第四,又叫武四郎(不是武大郎)。他的妻子的確姓潘,卻是孔宋莊附近黃金莊潘氏大戶人家的小姐。因為潘家看到武植是個人才,必有前程,就將家中小姐許配給了武植。潘氏賢惠,善於持家,和武植夫妻感情也非常好。

武植夫婦去世後,就合葬在了當地的武氏宗族墓中。因為武植是從山西遷入該地的武氏始祖,因此,武植墓一直被武氏族人很好的看護著。直到現在還有武氏族人看守,並非是1996年才發現。

清河縣當地流傳著一個傳說,說是武植在永樂年間考中進士,外放山東陽穀縣令。武植在清河時,有一個結拜兄弟,因家中遭火,無奈之下,前往陽穀投奔武植。武植的這位結拜兄弟訴說了家中的遭遇,希望得到武植的幫助。

武植接待之後,就讓這位兄弟安心的住在自己家中,然後去忙公務了。當時,武植忙著帶領陽穀百姓興修水利,發展農耕,所以,較少跟盟兄弟見面。這位兄弟住了半個多月,多心了。他覺得武植忘記了當年的兄弟情義,不願意幫忙,才避而不見,就跟武植家人告辭返鄉。

路上,武植的這位兄弟是越想越氣,不但惱怒武植不肯幫忙,還覺得就這樣回鄉,非常沒面子。於是,他就開始編造流言,到處說武植在陽穀根本就不是什麼縣令,而是以賣炊餅為生。武植的妻子潘氏,雖然貌美,卻是水性楊花之人,紅杏出牆。他不願久留,就走了。

回到了清河,走到家門口之時,他發現自家原來位置的房子,全是新蓋的。這位兄弟心理直犯嘀咕,是不是走錯地方了。恰巧大門開了,他的老婆要外出,迎了個正著,他這才確信就是自己家。他老婆告訴他,在他離開的這段時間,武植派人將家中的房子全部新修了,還留下了一些銀兩,接濟家用。

武植的這位兄弟一聽,懊惱不已,錯怪武植了。他想挽回,可惜,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他編造的流言已經四處傳揚開了。當時,寫《水滸傳》的施耐庵正好路過當地,就將這個故事改編後寫進了小說之中。

因為這個傳說的原因,孔宋莊的武氏族人認為,武植就是《水滸傳》中武大郎的原型。他們覺得武大郎和潘金蓮在小說中的形象,被抹黑了。所以,長期以來,關於武大郎與潘金蓮的所有故事,包括戲劇、評書之類的,都不允許在他們那裡上演。

武氏族人同時還盡心竭力的守護著武植墓。但是,這座古墓還是在1946年和1967年,兩次遭到破壞。1992年,武氏族人重修武植墓。到了1996年,武氏後人對武植墓進行了大修,重做了棺木,收斂了武植遺骸,才有了武植墓現在的樣子。因此,武植墓並非是1996年發現的,而是1996年全面重建的。

在重修武植墓時,發現了武植的遺骸,一截腿骨。根據腿骨的長度,推算出了武植的身高,應該在一米八以上。武植應該是一個非常魁梧的人,應該很像武松,根本不像《水滸傳》中所說,武大郎是個“三寸釘”的矮子。

有人說,因為發現了武植墓,得到了武大郎的身高,證實了武大郎並非施耐庵所寫的那樣。因此,施耐庵後人得知消息後,就寫信向武氏後人道歉。

實際上呢,這應該沒有發生過。即使發生了,應該也是借名人做宣傳吧。

根據清河當地的傳說,武植應該是在永樂年間考中的進士,而流言是在武植任陽穀縣令期間才產生的。而施耐庵,在明初的洪武年間就去世了。據考證,施耐庵去世於洪武五年,1372年,當時武植離中進士還早著呢,更沒有流言一說了。施耐庵很大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武植是誰。即使是施耐庵的學生羅貫中,修改《水滸傳》,也來不及。羅貫中去世於1400年,永樂元年是1403年。他們都不可能知道關於武植的流言。

因此,武植應該不是《水滸傳》中武大郎的原型,武植的妻子潘氏,也並非潘金蓮的原型。武大郎的故事,應該是施耐庵自己憑空,或者受到其他傳說故事的影響,杜撰出來的。施耐庵後人,根本就沒必要跟武植後人道歉。

即使是清河地區關於武大郎的傳說,也和清朝官員陳年穀被汙衊為陳世美的過程非常相似呀。這些應該都是後世人相互借鑑,編造的故事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