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千歲魏忠賢不死,明朝至少還可以穩坐30年”。對此你怎麼看?

欽差大人李衛


不同的歷史時期,統治者為穩固政權時採取的方式也是有很多差異的,而無論是哪個朝代的帝王,都需要做好制衡,這樣才可以平衡朝堂上的關係,讓朝政治理更加順利,這也是古代帝王的權術,在明朝,當時皇權和官僚集團之間的抗衡十分激烈,皇帝對於錦衣衛和東廠西廠是有直接治理權利的,但是對於內部的官僚集團皇帝無法直接掌控,所以當官僚集團的權利過大時,皇帝的話語權便會分散,為此就需要注重官僚集團中的制約和平衡,這一點嘉靖皇帝做的非常好,可是崇禎皇帝就沒有做到。

在明朝滅亡之後,有人認為,如果魏忠賢可以多活幾年,也許明朝還可以延續下去,那麼這其中有什麼道理呢?在魏忠賢還在時,他手中的權利非常大,他也得到了皇帝的信任,所以魏忠賢不僅代表宦官集團,其實也是站在皇帝這一方的。而當時和魏忠賢集團相抗衡的就是東林黨,這個集團一直反對魏忠賢,兩派始終處於相爭相對立的局面,而這樣就達到了一種平衡,讓皇權保持在更高的位置上。

也可以說魏忠賢就是制約官僚集團的存在,有魏忠賢在,就可以幫助提升皇權的地位,而當魏忠賢離開後,東林黨一方獨大,皇權就受到了制約,這個時候皇帝就要聽東林黨的話,在處理朝政做決定時非常的被動。崇禎皇帝在登基後,他馬上就對魏忠賢進行了處決,解決掉魏忠賢之後,其實崇禎皇帝面臨的是一個更大的問題,那就是東林黨。

看到魏忠賢倒臺東林黨歡喜雀躍,馬上對魏忠賢的餘黨進行打壓和剷除,與此同時隸屬於皇帝管轄範圍內的權利機構開始形同虛設,對崇禎皇帝的統治十分不利,也讓崇禎皇帝無法及時獲取情報信息,當時的崇禎皇帝一直處於東林黨的操控下,讓朝堂的統治失去了平衡。

另外從能力方面來看,雖然魏忠賢是一個奸臣,但是不能否認的是魏忠賢確實有一些才能,魏忠賢當時雖然貪汙,但是也讓國家的財庫有所收入,這樣大明在征戰期間是有錢打仗的。可是東林黨的能力就不如魏忠賢,而且他們斂財的方式更加殘忍,當時百姓被東林黨壓榨的十分可憐

,這些都是加速明朝滅亡的直接因素,如果魏忠賢可以多活幾年,也許真的能讓大明王朝續命。


歷史課課代表


不殺魏忠賢明朝亡的更早,萬曆的爭國本事件一下就導致了兩代皇帝的低文化,太子十多歲才入閣學習基本上是半文盲,並且間接的導致了閹黨與文人集團天平的失衡,御史楊漣參魏忠賢二十四大罪結果慘死,之後又有前六君子,後七君子,等案件,蘇州人民把衣服當掉求錦衣衛放過周起順結果參與的五人慘死,此時閹黨已經玩火自焚。之後打敗東林黨高第擔任遼東經略,遷遼東軍民,毀屯田,棄聚點可以說是禍國殃民,不滅閹黨崇禎就只是一個傀儡,國家大權在魏忠賢手上不可能讓明朝度過二十多年,我想了一下明朝可以說和蘇聯有點相似,沒有去改變自己的重要制度,明朝亡時上沒有錢下過苦日子而中間的人是在禍國殃民中飽私囊,可以說歷史大多是這樣先進取代落後,智慧取代無知,但武力用不能消滅一個人,努爾哈赤時兵強馬壯但又怎樣一生除了屠殺沒有什麼傲人之處,並且他永不能打敗明朝,相反皇太極吸收人才,孔有德的大炮,吳三桂的騎兵……可以說明朝的滅亡不是單一元素導致的,而是多種條件綜合的結果,經濟,軍事,皇帝的懶政,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農業稅的弊端,氣候的寒冷,人性的醜陋,制度自身的難以改變與缺陷……我很喜歡呂思勉先生的話歷史是事物變化的過程者


里根60359345


魏忠賢后記應該是勝利的文人寫的吧!可靠性,可信度各位大佬自己腦補。

在這裡愛為說三個觀點,搏大家一笑之言。

1 ,魏忠賢能出人頭地,不是個傻子吧?大家都是明白人,魏忠賢巴結大領導(天啟)為國家增加稅收,得罪了幾乎整個官紳階層,唯獨沒給屁民加賦。史上這樣乾的基本都是文人,可敬的,青史留名的——商鞅,王安石等等。對了最近的就是大明最牛❌❌的張居正,搞了一個一條鞭法。最後是萬曆帝恨的鞭屍他,我就想問問誰戳的這個頭,誰萬曆耳邊挑唆的恨。

2 魏忠賢貪得無厭,欺壓百官,弄得是大明天下是烏煙瘴氣,民不聊生,號稱九千歲。卻沒有良田萬畝,龐大的家族群,一群乾兒子幹孫子——文人居多。😂也沒被稱為華亭啊,松江啊……就是清末老袁都是項城啊。大家可以看看正義的徐階徐首輔家的財產,徐首輔可是清官中清官啊。

3 天啟從小就是當太子培養的,受的是帝王教育,崇禎也就是遇見個好大哥,好嫂子要不以明朝的慣例是應該當( ) 養吧!括號裡面自己腦補,16歲臨危受命,三下五去二搞死魏忠賢,英明神武,完了……真的是完了,以後就是敗筆百出,再也沒有英明一次,神武一回。明末多少非東林黨人能堪大用的,就是東林的孫老大人也……不說是能力纜狂瀾,最少也能守土固防吧,結果呢?別的不說,首輔都能是走馬燈啊!

愛為淺見,各位斧正!

謝謝謝謝


愛為


這個說法簡直就是張口就來。搞得好像魏忠賢是大明王朝最後的中流砥柱一樣,既然他這麼厲害,權力這麼大,為毛還會被崇禎輕而易舉就除掉?這有點說不過去吧。

難道說魏忠賢真人如其名,又忠又賢,皇帝要他死,他就毫無掙扎,妥妥地赴死?如果這麼看明代特色的宦官政治,那就太膚淺了。

說到底,魏忠賢之閹黨跟東林黨其實性質是一樣的,大家或許都存有那麼點國家大義,也都忠君,但前提是這些個事情不能夠妨礙到其攬權牟利。

魏忠賢的存在,以及其權勢發展的過程,都離不開其權力的根源天啟。天啟所代表的皇權,才是魏忠賢賴以維持其權力運作的根基,沒有天啟的支持,他是不可能形成閹黨這個政治團體的。那些依附於魏忠賢的,並非是因為魏忠賢人格魅力有多大,也不是個人能力多麼了得突出,而是在被東林排斥的情況下,只能選擇魏忠賢這條道路,何況這還是一條比文官論資排輩升遷還要快很多的捷徑呢?

天啟死了,魏忠賢的死期也就到了,縱觀整個明代的政局,又有哪個權勢滔天的大太監,能夠掌權到下一任皇帝時期的?

答案是肯定是,沒有一個!這是明代宦官政治所決定的。太監的權力的運作代表的是皇權,皇帝對太監的信任來源於他們之間深厚的主僕關係,並非臣僚關係。但是維繫這種政治關係的,很大程度過於依賴皇帝的私人情感,比較脆弱,一旦失去皇帝的信任,就只能落得個身首異處的局面。

魏忠賢和崇禎之間有感情麼?顯然沒有。而魏忠賢作為前朝大太監,是需要讓位給崇禎的大伴曹化淳跟王承恩的。而在政治上,無論如何閹黨這股勢力,也到了必須打壓的時候,畢竟其在士林的名聲已經臭掉了,崇禎不介意利用魏忠賢來增強新君嗣立後的政治威望。

嘉靖通過大禮儀事件來徹底掌控朝局,萬曆親政後清算張居正,這兩個例子其實都說明了新君要掌握朝局,是需要那麼一個事情來提升權威的。崇禎幹掉魏忠賢也是一樣,且一石三鳥。其一,扶持自己的親信太監掌握二十四監,使得內廷徹底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其二,樹立自己賢明君主的人設,其三,獲得東林輿論的支持,以及整頓自萬曆以來烏煙瘴氣的黨爭壞局。

然後崇禎自信過了頭,朝局的風氣並沒有扭轉,反而演變成東林一家獨大,一致排外的局面。明朝並非缺了魏忠賢就不能續命,而在於,崇禎沒有安排另外一個在明面上制衡東林的勢力,使得雙方互相掣肘,從而保證自己的人事任命,國策方針,能夠貫徹執行。

或者也可以徹底剷除東林黨,結束黨同伐異的局面,但這個難度比給要嚥氣的大明續命還要艱難。崇禎其實已經很悲催了,他上位的時候,國家早就千瘡百孔,人人心中只有私利,敢於做事,有能力做事的陷入黨爭的泥潭無法自拔,加上崇禎性子急,脾氣暴躁,見不到效果,動輒就是人頭落地或流放充軍的,所以大明後面的那17年,也是病急亂投醫。

魏忠賢跟王振、曹吉祥、劉瑾之流其實沒什麼區別,對於國事上的貢獻,一則是維持君主寵信的需要,二則是打擊政敵的需要,第三可能才是真的有點愛國的意思吧。


江畔初見月


魏忠賢大家想必都非常瞭解,混混出身淨身入宮,被客氏天啟信任後交付大權。網上很多人說東林黨廢除了魏忠賢的商稅導致財政緊縮,東林黨廢除商稅是對的,只是在天啟六年,而且不是廢除商稅,是廢除魏忠賢的加收商稅,兩者不一樣。

魏忠賢的成績更多的是加派雜項關稅鹽鐵課的加派,從下面的圖就能看出雜項這些稅收在崇禎年間下滑一半就知道了。魏忠賢還提出“捐俸助工,會典可據,在京尚書以下,在外州縣正官以上,俱捐俸薪一年,餘俱免捐。魏忠賢強行要求官員捐錢。還有“稅差羨餘亦照正額之數,每兩解一錢。”這是魏忠賢對提解羨餘的看法,徵收天下官員的灰色收入。

大家都知道高迎祥李自成的義軍在前期朝堂對其征討大部分都是勝利,可是義軍確是越大越多,朝廷越大越窮就是東林黨把魏忠賢加派的各個項目全部廢除了,要知道這些可是從勳貴官紳身上拿錢的,這些收錢的項目減少了,國家花錢的項目可沒有減少,怎麼辦?只好全部攤派到老百姓的身上,老百姓越加越窮沒有了活路,這也是李自成失敗那麼多次都還能重新招募義軍東山再起的重要原因。

魏忠賢雖然貪,但是能幫國家斂財,能夠抗衡文官不至於一家獨大保持朝政平衡,所以說魏忠賢不死明朝還能支撐的說法有一定道理是行得通的。



我是隔壁小王


這種說法明顯是經不起推敲的,是很多人出於對東林黨的厭惡轉而去吹捧其對手的產物。

首先,按照大多數史學家比較認可的觀點,即明亡始於萬曆。比如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認為萬曆十五年是明朝一個重要的分水嶺,而明清史專家孟森先生《明史講義》也認為明亡始於萬曆。



前人學者的總結,明亡於萬曆的幾個原因第一是萬曆的怠政,造成整個國家機器出現了嚴重的混亂,第二原因從萬曆四十七年開始的三餉加派,加劇了土地兼併和農民的負擔,為明末農民起義種下了種子,第三就是薩爾滸之戰的潰敗,滿清的崛起最終成為明朝最大的邊患。

除此之外,明末的氣候變化等其他原因共同構成了明朝滅亡的原因。

而魏忠賢是什麼人?有什麼政績能讓明續命三十年?可以說,從現有史料,這個說法完全是荒謬的。



這種說法的真正流行,也就是這十幾年來網絡上將東林黨塑造成一群代表江南地主階級利益、把農民徵稅徵死也不肯向江南商人們徵稅的官僚書呆子,而將魏公公及其閹黨塑造成憂國憂民的高大形象。這也是歷史虛無主義在明史研究中表現之一。

魏忠賢此人的所為,借用劍橋中華史明朝卷當中的一句話:“對於魏忠賢,很難有什麼好話說。”

在經濟上,魏忠賢從來未有扭轉過明朝的財政狀況,相反,在明朝財政吃緊的情況下,還慫恿天啟帝重修三大殿。

三大殿自萬曆失火後一直未有修繕,就算怠政的萬曆,也知道修繕三大殿要耗銀無算。

天啟初年,東林黨執政期間一直拒絕修繕三大殿。但是天啟五年東林被魏忠賢撲殺後,

魏忠賢卻重建三大殿,工程持續兩年多,耗銀累計六百萬兩,而天啟五年三餉加派也不過四百餘萬兩。




天啟六年,魏忠賢等閹黨提出加派稅差耗餘,後又加帶徵、捐助、搜刮等名目,以明實錄天啟六年四月為例,魏忠賢命南京搜刮各府庫銀解充殿工及兵餉、令山東巡撫攤派各地捐贊銀、令四川加派礦稅毫銀三分等等。魏忠賢的各取豪奪,讓明朝百姓在三餉加派基礎上的賦稅變得更加嚴重。

而魏忠賢除了濫用無算,自己也中飽私囊。為魏忠賢說話的人往往說,魏忠賢抄家只抄到了三萬九千兩銀,根本沒有貪汙。

這種說法其實也不靠譜,例如為魏忠賢管家的李永貞,根據《崇禎長編》記錄抄了二十九萬兩銀子。一個管家都有二十九萬兩銀子,何況魏忠賢?而且,魏忠賢作為內侍,抄家所得是納入內帑,崇禎拿了魏忠賢的銀子,在崇禎初年多次有使用的記錄。



有人統計過,崇禎初年發的200餘萬兩內帑基本都抄家抄來的,因為天啟七年時候,天啟帝在回覆大臣時說:

兵興以來,帑藏懸磬……複查邊儲歲解不缺,外發帑又二千萬,已同逝波,究無實濟。

可見天啟帝時內帑已經沒錢,而崇禎在登基後派發的內帑,基本都是抄了魏忠賢同閹黨幾個主要人物的家的銀子。

除了銀子,根據熹宗實錄,僅僅有記錄天啟帝賞賜給魏忠賢的莊田就有六千五百頃,這還並不包括魏忠賢在老家肅寧侵吞豪奪的田地。

魏公公除了錢、土地、還有一個耗費無數銀子的大墓,清朝有位叫張瑗的,在他的文章中寫道:

“臣奉命巡視西城,前往西山一帶查閱,至香山碧雲寺,寺後峻宇繚牆,覆壓數里,鬱蔥綿亙,金碧輝煌。疑是前代王侯寢宮,詢之土人,乃知為故明罪惡滔天磔屍身後逆?魏忠賢之墓。”

可見魏公公的陵墓,修的都已經讓後人慨嘆不已。

不知道這樣的魏忠賢,有何德何能可以讓大明續命三十年?



至於魏忠賢對大興詔獄,用各種殘酷手段殺死反對者,並將反對者以東林點將錄的形式一一列入,逐個折磨致死,更是破壞了整個明朝政治形態。

明朝黨爭,儘管雙方勢同水火,但是主要是個“爭”字,例如東林黨利用京察,將不喜歡的楚黨浙黨踢出朝廷,這都是正常的爭鬥,但是魏忠賢上臺,以流氓的方式,對任何阻礙自己的人實施肉體毀滅,將明朝的政治生態帶入了萬劫不復的境地。乃至崇禎曾經有過“自天啟始,人盡行私,而比忠公絕少”這樣的慨嘆。



所以,僅僅從政治及經濟的角度,魏忠賢就不可能為明朝續命三十年,更不要說在軍事上,魏忠賢的閹黨,僅僅為了私利就可以將熊延弼殺死而讓王化貞沒事。

可以說,如果沒有魏忠賢的折騰,大明朝還有可能活多那麼幾年都不一定。


鳳妖


魏忠賢不死,明朝能穩坐多少年不知道,但是魏忠賢不死,明朝不會淪落至此。

明朝的後期,兩大黨派紛爭不斷,一派是以魏忠賢為首的人,另一派就是東林黨。魏忠賢尚在的時候,東林黨派系處處受到打壓,各種事情上面都沒有什麼話語權。崇禎選擇處死魏忠賢之後,東林黨瞬間就生龍活虎了起來,對魏忠賢一派的人肆意追捕,廠位這一本來作為皇帝的耳目的機構直接相當於作廢,崇禎後面的信息完全是閉塞的。只能對東林黨聽之任之。

東林黨走的最大的一步昏招就是廢掉了工商稅,這直接導致了明朝的末期國庫空虛,連兵餉都發不起。魏忠賢在的時候,貪雖然貪,但是他手上有錢,國庫也有錢,就和清朝的和珅差不多,是鉅貪沒有錯,但是他能辦事。魏忠賢著重於對工商業的豪紳徵收稅收,對於農民這樣的尋常百姓群體稅負低下,而東林黨則是反其道而行之,因為他們代表的財閥的利益,所以廢止了工商稅,少了工商稅的大頭之後,選擇在尋常百姓那裡下功夫,這一來而去的,稅負大幅度的提高,鬧得民不聊生。


明朝的滅亡確實和很多因素有關係。所以魏忠賢並不可能穩住明朝的局勢,但是他在的時候,明朝起碼不會連軍餉都發不起。沒有軍隊的國家還能叫做國家麼。


簡族


說這個話的對明朝的歷史根本不瞭解,魏忠賢在崇禎帝繼位前已經大權獨攬,因為先帝朱允文在世時,根本對治理國家沒有興趣,卻對木匠活非常感興趣,朱允文生母去世的早,父親更是對他比較驕縱,他有個乳母從小代著他,乳母沒有文化,他又不愛讀書導致自己也就比文盲好一點,但是他對乳母非常的依賴,即使當了皇帝也將乳母留在身邊,魏忠賢原先是個小混混,為了躲賭債才狠心進的宮,他非常聰明善於專營,跟小皇帝的乳母結為夫妻,就是如同宮女太監的結合所謂的對食,因此得到了皇帝信任,他雖然是個文盲,但是職務卻是秉筆太監,兼著東廠一把手,他的長處在小皇帝身上發揮的淋漓盡致,吃喝玩樂是他進宮前的長項,所以皇帝很喜歡這個大太監,並且讓他代為批閱奏章,漸漸的他就把持了朝政。

崇禎帝繼位之後,魏忠賢使出渾身解數,想要保住自己的地位,催情迷香都用上了,崇禎當時的情況很危險,一朝不慎就有生命危險,為了除掉魏忠賢也是隱忍不發,直到時機成熟才將醃黨一舉拿下,所以魏忠賢不除崇禎估計就是傀儡皇帝,但是除掉閹黨後,崇禎沒有處理好勢力的平衡關係,導致東林黨一家獨大,明朝的政策隱患土地兼併又暴露了,後期是年年災禍,民不聊生,崇禎的性格又是好殺,出了事情就殺人,從來不承擔責任,搞得最後剩下的大臣都是不幹事的,因為不幹事才能不犯錯,最後明朝內憂外患,烽煙四起,崇禎被逼自殺。



紫玄修行


不能說穩坐,但至少會比魏忠賢不在要強得多。

魏忠賢代表著皇權和太監集團,也代表著明末能和東林黨集團抗衡的其它地域集團。魏忠賢在不在代表著皇權和以東林黨為首的文官集團是否能維持政治平衡。魏忠賢在,則皇權還能有制衡文官集團的幫手,魏忠賢死,則表明皇權的妥協。

崇禎朝的情況依據現在很多史料的披露也很清楚,就是文官、士紳集團和宗室集團的土地兼併把大明朝給拖垮的,可崇禎皇帝在幹掉魏忠賢后沒有任何能制衡這些利益集團的方法和手段,連錦衣衛都給他廢掉了,把自己變成了瞎子和聾子。即使國家農業稅收出了大問題,也因為商稅和礦稅被廢除而毫無辦法。這些都是魏忠賢集團在時能搞定的。

魏忠賢若在,則太監集團和北方士紳集團還能團結在一起,不管是為了在朝中的地位也好,或者自身的金錢利益也好,他們都會想辦法穩定國家財政,以此來證明比南方的東林黨做的更好,同理,東林黨要想維持在崇禎心裡的地位,也必須努力穩定國家財政,兩邊互相制衡,才有可能讓國家向更好的方向發展,但魏忠賢死了,他一死,南方東林集團獨大,想怎麼忽悠崇禎就怎麼忽悠,崇禎又沒出過北京城,哪知道民間疾苦,就這麼著被忽悠到亡國。

所以,魏忠賢不是代表他個人,他代表著平衡,崇禎把他幹掉,也就是幹掉了平衡,大明怎麼能不亡?


種花家孤寡老人


能不能30年不知道,但一定還能續命好些年。不會亡的那麼快!

詳細資料已經有大神寫出來了,大明滅亡最重要的根本原因綜合起來就是:

沒錢,沒權!

明朝其實是滅亡在李自成的農民起義手裡的,崇禎死的時候,吳三桂還在守山海關的,之後才叛變的。建奴那會還沒有入關。

沒錢:

瘋狂收稅:李自成能做大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崇禎朝廷未抵擋建奴勢力拼命加增稅銀,導致民不聊生。全國各地爭相起義。

其實也挺諷刺的,大明末期那會國民生產總值已經站在歷史的最高點左右了,流通白銀存量佔據地球總量的70%以上還多,京城那些大官皇親國戚隨便拉出一個不說幾千萬兩白銀,幾百萬還是隨隨便便的,幾千萬的還真有那麼幾個。

但國家存亡關頭崇禎號召捐款,比如他岳父哭天搶地喊窮,死活就捐300兩,李自成來了給他抄家一傢伙拉出7千萬兩..

沒權:

而搜刮的民脂民膏卻有很大一部分被官吏貪汙了,官員權力基本失去控制,崇禎的命令能不能出紫禁城都是個問題。失去約束的慾望有多可怕,這是我們這些從小生活在紅旗下的孩子無法理解的。

沒權的後果還是造成了沒錢。

權力都在東林黨集團手裡,而東林黨利益集團代表的是地主,官僚,大商會。崇禎只能壓榨平民,那還是因為這符合東林黨的利益,過手的錢總要留一大半的!

不顧平民死活的去收稅,用一個詞形容再合適不過了:飲鴆止渴!渴還沒解人就毒死了。


再來理一理為啥魏忠賢掌權大明還不會滅亡

其實這很好理解的:

魏忠賢的閹黨代表的是皇權,一定會極力維護崇禎的統治。而崇禎還是立志治理好國家的。

最簡單的就是:

崇禎沒錢找文官大臣,那些大臣會說:我們也沒錢啊,窮的一件衣服穿十年啊!

崇禎想找大地主要錢,大臣會說:千萬不可啊,祖訓,不可與民爭利。

那些大臣還會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找平民收稅,,

東林黨一直都是這麼做的


如果崇禎找魏忠賢要錢,魏忠賢作為執掌東廠情報機構,很清楚哪些些階層有錢,並且閹黨和東林黨有不可調和的矛盾。魏忠賢會抓住東林黨的辮子死命搞,很輕鬆就能籌集幾百幾千萬兩。畢竟那會大明是真的富有。

並且在賑災方面,監軍方面派出的監察都是東廠的太監,和地方官僚不是一個體系的。能很大程度上杜絕貪汙。至少還有一點約束的。

比如魏忠賢執政時候抗洪建堤壩監察太監們晚上都是睡堤壩上面的,如果是豆腐渣工程第一個死的就是監察太監。那些太監手握大權,也是貪生怕死的。

貌似還出過潰堤事件,很是死了一批太監,導致那些太監對當地官僚看的也特別緊。


可以說魏忠賢活著的時候,矛盾爭鬥只存在官僚階級,對平民影響不是特別大

,古代人民只要有口飯吃,沒有誰能蠱惑他們造反的。

沒有農民起義,大明就能集中資源對抗建奴勢力,其實建奴那會生產水平差了大明不知道多少條大街,拖也能把建奴拖垮。

可惜,崇禎的政治才能太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